:::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青少年偏差行為成因探討(家庭篇)--由職業婦女之母子互動關係談起
書刊名: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
作者:林淑貞
作者(外文):Lin, Shu-jan
出版日期:2003
卷期:6
頁次:頁217-225
主題關鍵詞:職業婦女母子互動青少年偏差行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2
  • 點閱點閱:22
     在中國的文化傳承裡,親子關係中母親角色常承擔了教育子女的主要責任,因此母子互動可視為親子互動關係中很重要一環,而母親就業狀態對家庭的影響最直接,因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要場所,母親又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因此母親就業狀態此一變項對家庭的影響很大。到底母親就業對子女的影響為何?是否因母親有工作關係,在家時間減少,也影響與孩子的互動品質,而致使孩子有機會學得偏差行為?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內容。
期刊論文
1.Stevens, J.、Mathews, M.。Mother-Child. Father-Child Relations。Elopmcnt,46,719-726。  new window
2.王鍾和(19950100)。繼親家庭子女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的探討。學生輔導,36,3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修慧蘭(19981100)。從家庭發展週期談學生行為問題。學生輔導,59,6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侯崇文、周愫嫻(19980900)。青少年出入不當場所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3,153-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伊慶春(19870500)。已婚職業婦女職業取向、工作狀況、工作滿意和子女照顧方式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1,93-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傳鎮、黃富源(19850900)。少年犯罪行為歷程之理論模式與對策。社區發展季刊,31,105-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春枝(19860800)。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玉瑕(19800900)。社會變遷中臺灣婦女之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25-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瑛琪(19971100)。由家庭系統分化的觀點探討家有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學生輔導,53,102-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愫嫻(19950700)。正式與非正式社會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嚇阻效果。犯罪學期刊,1,3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行政院內政部(1999)。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摘要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德琳(1994)。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玲君(1995)。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姿秀(1996)。母親就業與否及其相關因素對子女之學業成就、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羿足(2000)。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自強(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佳芬(1998)。影響繼親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因素之相關分析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ohen, A.(1959)。The study of 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Deviant Behavior。New York:Basic Books。  new window
2.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ollins, R.、Coltrane, S.(1995)。Sociology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Gender, love, and poverty。Nelson-Hall Inc.。  new window
4.Stevens, J., Jr.、Mathews, M.。Mother-Child, Father-Child Relations。Washinton:I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ew window
5.法務部(1996)。中華民國八十四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犯罪問題硏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irschi, T.、Gottfredson, M. R.(1994)。The generality of deviance。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window
7.Nye, F. I.(1958)。Family relationship and delinquent behavior。New York:John Wiley。  new window
8.Hirschi, T.(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9.Gottfredson, Michael R.、Hirschi, Travis(1990)。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行政院內政部(2000)。八十八學年度內政部統計通報之戶籍現住人口結婚、離婚登記,http://www.moi.pov.tw/w3/stat/, 2000/08/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Maccoby, E. E.、Martin, J. 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new window
2.周震歐、馬傳鎭(1996)。犯罪與矯正。青少年白皮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