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就業女性地位的變化:廈門經濟特區台資企業已婚女性勞工之研究
作者:李京兒
作者(外文):Lee, Kyung A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蕭新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已婚女性勞工台資企業台商社會主義父權體制勞動管理性別歧視家務分工代間關係married female workersTaiwanese-owned enterprises(Taishang)socialismpatriarchylabor managementsexual discrimination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r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8
現有第三世界的女性地位研究,將具有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女性勞工囿於非歷史性的分析架構裡,視她們為同質化的女性勞工。它們忽略了在特定歷史脈絡中個別國家的社會制度安排與社會文化條件會影響到女性勞工的處境。本研究在此種歷史認識下,以中國廈門市台資企業中的已婚女性勞工為例,來分析在國際資本與特殊社會文化的交互作用下究竟呈現何種不同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女性勞工之經驗。
廈門台資企業本來在勞動控制過程中引進台灣本國的性別化勞動管理模式,來剝削中國女性勞工。但台資企業在地化的需要、中國獨特的社會文化傳統以及社會主義平等理念,使得台資企業不得不適度調整性別化的組織結構與管理模式。由此,中國女性勞工多少經歷與其他第三世界女性勞工不同的工作經驗。
已婚女性勞工在台資企業中的工作經驗為其在家庭中的地位轉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另外,她們的城鄉背景、家庭結構以及其對家庭經濟的貢獻程度都為家務分工與家庭權力結構的建立起重要作用。尤其,戶籍制度所導致的城鄉差異將女性勞工分隔為本地女性、外地城市女性以及外地農村女性等三中類型。這三種類型的女性勞工各自面臨著不同處境。
The studies so far on female workers in the third world have confined female workers within the ahistorical analytical scheme, therefore they looked upon all female workers of the third world as the homogenized one. They neglected the fact that the socio-cultural conditions of each country could influenced the status of female workers in each specific contex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gendered strategies of labor control peculiar to Taiwanese-owned enterprises(Taishang) and the China''s socio-cultural conditions simultaneously exert effects on the status of female workers in both labor and domestic domains.
The status of female workers in Taiwanese-owned enterprises manifests both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which adopts a gendered strategy of labor control and the peculiarity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general principle and China’s socio-cultural institutions.
參考文獻
〔統計資料〕
《中國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國人口統計年鑑》,1998-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國勞動統計年鑑》,1997-199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廈門經濟特區年鑑》,1990-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文部分〕
丁娟,1998,〈現代社會中的婦女地位〉,劉達臨等著,《社會學家的觀
點:中國婚姻家庭變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頁242-
301。
天兒慧著,劉靜貞譯,1994,《中國:蛻變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台北:
月旦。
尹寶珊、熊景明編,1995,《中國大陸婦女文獻目錄:1949-1994》,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方山,1996,〈中國大陸的就業政策〉,《中國大陸研究》, 第39卷,new window
第3期,頁39-47。
1997,〈大陸中國婦女教育程度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
第40卷,第6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74-
85。
王金玲,1996,〈非農化與農民家庭觀念的變遷─浙江省芝村鄉調查〉,
《社會學研究》,1996年第4期(第64期),頁98-105。
2000,〈社會學視野下的女性研究:十五年來的建構與發展〉,
《社會學研究》,第85期,頁51-64。
王政,1998,〈國外學者有關中國婦女和社會性別研究的現狀〉,
金一虹、劉伯紅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
經濟、文化、健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27-41。
王政、杜芳琴主編,1998,《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王雅林,1990,〈城市婦女雙重角色地位的變遷與家庭〉,《社會學
研究》,1990(4),頁22-23。
王雅格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下)》,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曙光,1997,《中國熱潮》,台北:尖端。
王實之,1997,《資本主義、父權社會下的紡織女工:台灣工業化的案例
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申明民,1997,〈中國二元經濟結構與二元社會體制分析〉,《香港社會new window
科學學報》,第9期,頁85-113。
伊慶春,1987,〈已婚職業婦女職業取向、工作狀況、工作滿意和子女照
顧方式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第11期,頁93-120。
伊慶春、呂玉瑕,1996,〈台灣社會學研究中家庭和婦女研究之評介〉,
蕭新煌、章英華主編,《兩岸三地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
台北:台灣社會學社。
1999,〈社會變遷中婦女就業與家庭地位:以家務分工為例〉,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漢學研究
中心,頁321-344。
成露茜、熊秉純,1993,〈婦女、外銷導向成長和國家:台灣個案〉,new window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頁39-76。
朱楚珠、蔣正華,1991,《女性人口研究》,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任青雲、董琳,1997,〈農民身份與性別角色:中原農村「男工女耕」
現象考察〉,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平等與發展》,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頁171-186。
任海,1995,〈社會性別與再表現的文化政治:女性主義人類學〉,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頁141-173。
全國總工會女職工部,1998,〈關於下崗女職工再就業難點問題的調查
報告〉,金一虹、劉伯洪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
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03-116。
佟新,1988,〈目前阻礙農村婦女解放的因素初探〉,《北京市婦女問題
理論研究論文集第一集》,北京:北京市婦女聯合會、北京婦女
問題理論研究會。
余漢儀,1991,〈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性別差別待遇〉,《兩性工作平等研
討會論文集》,頁2-38。
呂玉瑕,1984,〈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研院民
族所集刊》,第56期:頁111-142。
1992,〈城鄉經濟發展與已婚婦女就業:女性邊際(Female
Marginalization)理論試探〉,《人口轉型中的家庭與家戶變
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人口學會,頁221-250。
1995,〈社會學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3期,頁177-192。
1997,〈經濟發展與婦女工作:以華南農村為例〉,莊英章
主編,《華南農村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
所,頁335-367。
1999,〈經濟發展中婦女的工作及其家庭地位:華南農村的比較
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十期,頁1-39。
吳安家,1995,《台商投資對大陸的影響:廈門經濟特區個案研究》,
台北:大陸委員會。
吳兆華,1999,〈中國經濟轉型期:女性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中國
婦女50週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北京:全國婦聯婦女
研究所,頁211-214。
吳霞,2002,〈現代中日女性勞動狀況的分析與比較〉,《婦女研究論
叢》,2002年第5期,頁50-53。
沙吉才主編,1995a,《當代中國婦女家庭地位研究》,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
1995b,《當代中國婦女地位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崇麟、楊善華,1995,《當代中國城市家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
沈崇麟、楊善華、李東山主編,1999,《世紀之交的城鄉家庭》,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宋國誠,1999,〈「非農化」與農民意識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new window
42(4)。
阮新邦、羅沛霖與賀玉英著,1998,《婚姻、性別與性:一個當代中國農
村的考察》,台北:八方文化企業公司(NJ, USA: Global
Publishing Co. Inc.)。
李小江,1999,《解讀女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小江編,1997,《婦女研究運動:中國個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社。
李小江等主編,1994,《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1997,《平等與發展》,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李小雲,1998,〈發展進程中的婦女及性別問題〉,《社會學研究》,
1998(3)(第75期),頁101-105。
李京兒,1994,《台北市五分埔成衣業社區已婚婦女的角色與地位》,
台北: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京兒、蕭新煌,2002,〈台商與中國的女性勞工:以福建廈門經濟特區
為例〉,《東北亞研究論文系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
李東山,2000,〈工業化與家庭制度變遷〉,《社會學研究》,2000年
第6期,頁10-17。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
念〉,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台灣社會學社主辦,《「全球化的
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2000.1.15-16。
李春玲,1995,〈性別觀念與女性的職業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職業
女性研究」課題組,《職業女性的發展、參與及社會地位:中國
社會科學院知識女性調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培林、張翼、趙延東,2000,《就業與制度變遷:兩個特殊群體的求職
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強,1999,〈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社會學研究》,
1999年第3期,頁93-101。
李路路,1995,〈社會資本與私營企業家: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特殊動
力〉,《社會學研究》,1995(6)。
李碧涵,2002,〈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革〉,《社會政new window
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6卷第1期,頁185-219。
李寬芳,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
以台中縣已婚婦女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慧京,1995,〈從浙江「外來妹」看農村婦女地位的變化〉,沙吉才
主編,《當代中國婦女地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79-
186。
杜芳琴,1993,〈傳統性別文化和中國婦女地位〉,杜芳琴主編,《中國
婦女與發展:地位、健康、就業》,天津:天津師範大學1993年
暑期研討班專輯。
具柳明,1989,〈鳳棲何方:廣東帶來女工生活紀實〉,《報告文學》,
1989年第6期。
周華山,1999,《閱讀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周顏玲,1985,<社會學中國化與婦女社會學>,蔡勇美、蕭新煌主編,
《社會學中國化》,台北:巨流,頁105-133。
1995,〈第十二章:婦女學和性別學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回顧與
前瞻〉,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
人社會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267-293。
孟憲范,1995a,《改革大潮中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1995b,〈「男工女耕」與中國農村女性的發展〉,《社會科學
戰線》,
1995年第1期(第73期),頁248-251。
官有垣,1996,〈揚棄福利的大鍋飯:論中共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頁1-27。
范情,1996,〈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new window
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頁179-214。
范碧玲,1989,〈台灣經濟發展與婦女:以1966-1976加工出口區為
例〉,《台灣新生代論文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主辦。
邱貴芬,1996,〈後殖民女性主義:性別、階級、族群與國家〉,顧燕翎new window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頁237-
257。
林忠正,1992,〈台灣地區女性工作機會與報酬之實證回顧〉,《勞工行
政》,第46期,頁11-19。
林美瑢,1990,〈中國的女性勞工〉,《亞洲婦女勞工通訊》,第15期,
(台北:基層婦女勞工中心),頁1-13。
林松齡,1994,〈經濟發展過程中家庭與個人關係之探討〉,聯合報系文
化基金會主編,《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展
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聯經,頁229-249。
林素麗,1976,〈田野方法在組織研究上的運用〉,《思與言》,第13卷new window
第5期,頁327-337。
金一虹,1998,〈非農化過程中的農村婦女〉,《社會學研究》,1998年
第5期,頁106-114;1998,金一虹、劉伯紅主編,《世紀之交的
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文化、健康》,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頁132-147。
侯惠勤,1994,〈略論外資企業對中國(大陸)社會發展的影響〉,聯合
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
學術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聯經,頁213-228。
俞萍,2000,〈民工潮、打工仔與鄉村城市化:關於「勞力、資金對流互
補型」城鎮發展磨式的透視〉,胡耀蘇、陸學藝主編,《中國經
濟改革與社會結構調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74-
383。
姜蘭虹,1999,〈中國大陸流動人口之研究:以廣東省鄉鎮企業外來女工new window
為例〉,姜蘭虹、宋郁玲主編,《中國人口、城市與區域發
展》,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華人研究室,頁163-180。
姜蘭虹、宋郁玲,1999,〈廣東鄉鎮企業女工的角色轉變與調適〉,《婦
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1期,頁29-33。
段紀憲、趙小華,1993,〈當代中國婦女地位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new window
報》,創刊號1993春季,頁35-59。
徐安琪,2001,〈婚姻權力模式:城鄉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台大社會new window
學刊》,第29期,頁251-281。
胡台麗,1985,〈台灣農村工業化對婦女地位的影響〉,《婦女在國家發
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台大人口研究
中心婦女研究室,頁337-356。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
胡愈寧,1996,《海峽兩岸兩性勞動平權之研究》,政大中山人文社會科new window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堅,1996,〈市場經濟與女性發展〉,《人口研究》,1996年第3期:
25-31。
夏文信,1991,〈中國城市婦女的家庭地位的變化〉,喬健主編,《中國
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
究所,頁249-259。夏樂祥,1997,《台商企業的勞動過程研
究:以馬具精密鑄造業之計件制工廠為例》,台大三民主義研究
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1995,《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台北:稻鄉。new window
徐崇溫,1994,〈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家庭與個人關係之探討〉,聯合
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
學術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聯經,頁213-228。
唐文方、馮同慶,1996,〈中國的企業勞動關係〉,《香港社會科學學new window
報》,第8期,頁85-120。
馬笑東,1998,〈婦女與發展〉,金一虹、劉伯紅主編,《世紀之交的
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文化、健康》,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頁194-201。
高小賢,1994,〈中國現代化與農村婦女地位變遷〉,李小江主編,《性
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110-127。
高長,1996,〈大陸台商勞資關係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new window
39(7),頁58-73。
1997,〈大陸外資政策動向對台商投資的影響〉,中華經濟研究
院等主辦,《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1997.4.28。
國家計生委政策法規司P07項目課題組,1995,<中國計畫生育與婦女地位
研究>,《人口研究》,第19卷,第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人口研究》編輯部),頁14-19。
常凱,1997,〈公有制企業中女職工的失業及再就業問題〉,李小江、
朱虹、董秀玉主編,《平等與發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頁30-49。
陳小紅,1995,〈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勞動力流動與城鄉關係初探〉,
《財團法人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論文》。
陳方,1998,<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女性價值觀變化的調查與思考>,《婦女
研究學術報告集(1998年)》,北京: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陳少君、李堯、劉馨穎主編,1995,《婦女與發展:發展中國家婦女生活
剖析》,青島:青島出版社。
陳永和,2000,〈關於下崗女工的一些情況〉,《第四屆東亞婦女論壇》
,93頁。
陳功,2000,《家庭革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東升,1993,〈影響個人性別角色態度的背景因素:個人特徵與社會網
絡關係〉,
《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報告》,台北:中研院中山社會科學與
人文研究所,頁71-106。
陶春芳、蔣永萍主編,1993,《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概觀》,北京:中國
婦女出版社。
陶春芳,1991,<性別與事業發展及就業機會:對中國婦女就業狀況的探
討>,張妙清等合編,《華人社會之性別研究研討會文選》,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陸建民,1999,〈平等與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婦女運動的主旋
律〉,《中國婦女50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頁103-
107。
陸緋雲,1999,〈性別與社會:性別社會學的概念框架與理論典範轉型的
反思與評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9年春季號(總第25
期),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7-135。
郭哲民,1991,〈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廈門大學
學報》,第3期,頁51-56。
1995,《廈門經濟特區建設與發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
社。
婦女權益保障法起草小組,1992,《婦女權益保障法100問》,北京:
中國婦女出版社。
梁祖彬,1997,〈中國的家庭養老:問題與挑戰〉,《「海峽兩岸及香港
地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本土化:理念與實踐」研討會》,
1997.4。
畢恆達,2000,〈參加學位論文口試有感〉,發表於《質性研究方法論系
列工作坊》,台大婦女研究室,2000.2.23。
馮立天、陳再華,1997,〈北京城市婦女地位調查研究〉,李小江等主編
,《平等與發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50-
75。
董鳳芝,2000,〈經濟關係變化影響夫妻關係〉,《婦女研究論叢》,
2000年第1期,頁54-55。
葉文振、林擎國,1995,〈我國家庭關係模式演變及其現代化的研究〉,
《廈門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第123期),頁99-103。
葉漢明,1995,〈女性主義史學與中國婦女社會史:當代西方研究的批判
及中國婦女史學的展望〉,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
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黃西誼,1990,〈中國當代社會變遷中農村婦女經濟身份的轉變〉,《社
會學研究》,1990年第6期,頁60-72。
黃達,1994,〈閩台經貿關係的回顧與展望〉,顧銘主編,《閩台經貿關
係研究》,福州:廈門大學出版社,頁61-72。
黃淑玲,1996,〈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烏托邦的追尋new window
與失落〉,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
女書文化,頁27-70。
張小金,1993,〈台資企業職工狀況研究:對廈門經濟特區的調查分析〉
,《中國經濟問題》,三明:廈大經濟研究所,頁55-60。
1995a,〈外商投資企業職工對勞動條件的評價:對廈門特區外
資企業職工的調查分析〉,《社會學研究》,1995年第2期,
頁49-56。
1995b,〈廈門特區外商投資企業職工收入水平與收入差距分
析〉,《中國經濟問題》,三明:廈大經濟研究所,頁38-41。
張其仔,1998,〈社會資本與資源的網絡化配置〉,沙蓮香等著,《社會
學家的沈思:中國社會文化心裡》,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1995,《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
探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張晉芬,1996,〈女性員工在出口產業待遇的探討:以台灣1980年代為new window
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2期,頁59-81。
張萍主編,1995,《中國婦女的現狀》,北京:紅旗出版社。
張景旭,2000,〈工業開發中國家的經驗:中國大陸女性勞動權益發展
經驗之探討〉,《就業歧視與平權機制建構研討會會議資料》,
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財團法人中華勞資關係研究所,
頁39- 47。
渡邊利夫編著,簡水聰翻譯,1994,〈第五章:福建省的經濟發展〉,
《透視兩岸三地經貿交流:世界中的台灣》,台北:實聯文化。
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編,1998,《溫馨的家園: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
協會成立五週年紀念專輯(1992-1997)》,廈門:《溫馨的家
園》編委會。
2001,《2000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員名錄》,廈門:台商
協會。
費孝通,1991,〈三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喬健主編,《中國家庭及
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
頁3-7。
雷潔瓊,1991,〈新中國建立後婚姻與家庭制度的變革〉,喬健主編,
《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
亞太研究所,頁23-31。
雷潔瓊主編,1994,《改革以來中國農村婚姻家庭的新變化:轉型期中國
農村婚姻家庭的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永萍、胡新潁、張豔霞,1998,〈非公有企業女工研究〉,《婦女研究
學術報告集(1998年)》,北京: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蔣永萍,1999,〈五十年中國城市女性就業的回顧與反思〉,《中國婦女
50週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北京: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頁226-230。蔣斌,1979,〈田野方法的特性與使用〉,《思new window
與言》,第17卷第2期,頁141-157。
蔡采秀,1992,〈工業化對台灣親屬關係的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
,第3期,頁59-86。
熊瑞梅、周顏玲,2000,〈性別化的組織:工廠員工工作聘僱、安排與升
遷〉,《新世紀、新社會:科技、勞動與福利學術研討會》,
頁1-27。
瑪格麗特.吳著、鄒海林譯,1994,〈中國女工的保護與平等〉,李小江
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潘允康,1996,〈中國城市家庭網〉,蕭新煌、章英華主編,《兩岸三地
社會學的發展與交流》,台北:台灣社會學社。
臧小偉,1999,〈中國家庭研究的發展與近況〉,涂肇慶、林益民主編,
《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92-
208。
劉文成,2000,《台商婚外情》,台北:商業週刊出版社。
劉仲冬,1996a,〈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
路〉,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
例》,台北:巨流,頁121-139。
1996b,〈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173-193。
劉光華講述,李家福整理,1993,〈課堂討論六、市場經濟與雙向選擇:
困惑與機遇並存〉,杜芳琴主編,《中國婦女與發展:地位、
健康、就業》,天津:天津師範大學1993年暑期研討班專輯,
頁382-383。
劉伯紅,1992,〈中國女性就業研究十年狀況〉,《婦女與兩性學刊》,new window
第3期,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頁149-169。
1995,〈中國女性就業狀況〉,《社會學研究》,1995年
第2期,頁39-48。
劉伯紅講述,李家福整理,1993,〈社會轉型與中國婦女就業的課堂討
論〉,《中國婦女與發展:地位、健康、就業》,天津師範大學
1993年暑期研討班專輯,頁371-385。
劉英,1991,〈中國城市家庭的發展與變化:京津滬寧蓉五城市家庭調查
初析〉,喬健主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頁69-79。
劉振英,1998,〈現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家庭〉,《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
與其相關研究問題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國社會文化
研究中心。
劉梅君,1999,〈第九章:性別與勞動〉,王雅各主編,《性別關係new window
(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裡出版社。
劉夢、陳麗雲,1999,〈打工妹回鄉:地位與資源的剝奪──大陸農村
暴力婚姻的個案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十一期,
台北: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研究組,頁79-97。
劉達臨等著,1998,《社會學家的觀點:中國婚姻家庭變遷》,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劉寶駒,2000,〈現代中國城市家庭結構變化研究〉,《社會學研究》,
2000年第6期,頁31-37。
鄧微,1993,〈婦女社會地位制約機制研究〉,《中國婦女與發展:
地位、健康、就業》,天津:天津師範大學1993年暑期研討班
專輯。
鄭杭生、李強、李路路等著,1997,《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研
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鄭維銘,1999:〈論女性雙重角色矛盾與女性就業:新時期婦女發展中的
一個問題〉,《中國婦女50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
北京: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鄭曉瑛主編,1995,《中國女性人口問題與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
蕭平,1998,〈90年代中國大陸地區家庭觀念及關係變化狀況研究〉,
《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與其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
大學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主辦。
薛素珍,1991,〈婦女就業與我國城市家庭的變化〉,喬健主編,《中國
家庭及其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
究所,頁261-268。
戰捷,1994,〈性別差異對女性地位的影響〉,《人口研究》,第18卷,
第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編輯部),頁14-
19。
賴立,1997,〈農村女性文盲的分佈,成因及教育對策〉,李小江等編,
《平等與發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205-
220。
賴爾柔、黃馨慧,1995,〈已婚男性參與家事分工之研究〉,發表於
《「大型社會調查研究經驗交流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研討
會》,1995年6月6日至10日,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鮑曉蘭主編,1995,《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鮑曉蘭,1998,〈女性主義、「差異」和研究本土的重要性〉,金一虹、
劉伯紅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
文化、健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3-14。
謝里爾、約翰森─奧德姆(Cheryl Johnson-Odim),1998,〈共同的主
題,不同的環境與背景:第三世界婦女與女權主義(Common
Themes, Different Contexts: Third World Women and
Feminism)〉,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305-324。
魏吟冰,1993,《產業外移中生產組織轉變的機制:以台灣製鞋業為
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
譚深,1993,〈社會轉型與中國婦女就業〉,杜芳琴主編,《中國婦女與
發展:地位、健康、就業》,天津:天津師範大學1993年暑期研
討班專輯,頁337-385。
1994,〈當代中國職業婦女:由政府安置工作或進入勞動力市場〉
,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局。
1997,〈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性別差異〉,《社會學研究》,1997年
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編輯
部),頁42-47。
1998,〈珠江三角洲外來打工妹的現狀與發展〉,金一虹、劉伯紅
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文化、健
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17-131。
鍾年,1999,〈中國傳統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幾種女性角色為例〉,漢學new window
研究中心主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漢學研究中心,
頁361-385。
鍾嘉琳,1997,《大陸婦女的社會地位之研究》,東華大學大陸所碩士論
文。
羅萍、王秀英,1996,〈略論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婦女角色全面轉換〉,
羅萍主編,《女性與社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龐獻清,1996,〈家庭、社會與女工下崗〉,羅萍主編,《女性與社會》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頁63-70。
蘇紅軍,1995,〈第三世界婦女與女性主義政治〉,鮑曉蘭主編,《西方new window
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19-54;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
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頁366-
378。
顧燕翎,1991,〈海峽兩岸女性地位之比較〉,《中國論壇》,第31卷,
第6期,頁61-69。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
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195-221。
龔維斌,1998,〈農民外出就業:學術研究與社會變遷〉,袁亞愚等著,
《社會學家的分析:中國社會問題》,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頁239-267。
1999,〈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與家庭關係變遷〉,《社會學研
究》,1999年第1期(第79期),頁88-91。
Abbott, Pamela and Claire Wallace原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
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Basow, Susan A. 著,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
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Becker, Gary S. 著,王文娟等合譯,1997,《家庭論─貝克(Becker)
的革命性經濟創見》,新店:立緒文化。
Best, Steven & Douglas Kellner著,馬彥彬譯,1994,〈馬克思主義、
女性主義、以及政治的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
疑》,台北:巨流,頁225-266。
Burguiere, A.,(安德烈、比爾基埃)(法)等主編,袁樹仁等譯,
1998,《家庭史:現代化的衝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Christiansen, Flemming & Shirin M. Rai著,潘兆民、黃烈修譯,
1998,《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
Keesing, R.(基辛)著,張恭啟、于嘉雲譯,1989,〈第四章:婦女人
類學〉,《人類學與當代世界》,台北:巨流,頁111-124。
Tong(佟恩), Rosemarie 著,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
台北:時報文化。
Voydanoff, Patricia, 郭靜晃主編,張惠芬、郭妙雪譯,1998,《工作
與家庭》,台北:揚智。
Weedon, Chris 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
台北:桂冠。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
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英文部分〕
Afshar, Haleh (ed.), 1987, Women, State, and Ideology: Studies
form Africa and Asi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ndors, P., 1983, The Unfinished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1949-1980,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Arnold, F. and Liu Zhao-Xiang, 1986, “Sex Preference for
Children in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2 : 221-246.
Barrett, Richard et al.1991,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Rural Sociology, 56(1):
1-21.
Bauer, John, Wang Feng, Nancy E. Riley and Zhao, Xiao-Hua,
1992, “Gender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Modern China, 18 : 333-370.
Boserup, Ester, 1970, Woman’s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Bradley, Karen & Diana Khor, 1993,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Women,” Gender &
Society, 7(3): 347-378.
Cho, Uhn, 1996, “Female Labour in Korea: Economically Active
But Not Empowered,” Asian Women, 1996(2): 55-75.
Croll, Elisabeth, 1978, Feminism and Socialism in China,
London, Henley and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5, Wome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Davin, Delia, 1996, “Gender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Gender and Development, 4(1): 24-30.
Davis-Friedmann, Deborah, 1978, “Welfare Practices in Rural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6 : 609-619.
Diamond, N., 1979, “Women and Industry in Taiwan,” Modern
China, 5(3): 317-340.
Dixon, Buth B., 1978, Rural women at Work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in South Asi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rentea, Patricia, 1998, “Consequences of Women''s Formal and
Informal Job Search Methods for Employment in Female-
Dominated Jobs,” Gender & Society, 12(3): 321-338.
Esther S. Lee Yao, 1983, Chinese Women: Past & Present,
Mesquite, Texas: Ide House.
Gallin, Rita, 1984, “The Entry of Chinese Women into the Rural
Labor Force: A Case Study form Taiwan,”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9(3): 383-397.
1990, “Women and the Export Industry in Taiwan: The
Muting of Class Consciousness”, Kathryn Ward (ed.),
Women Workers and Global Restructuring, N. Y.: I.L.R.
Press.
Gilliam, Angela, 1991, “Women''s Equality and National
Liberation,” in C. T. Mohanty, Ann Russo, and Lourdes
Torres (eds.),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P..
Gilmartin, Christina K. et al., 1994,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galgh, Susan, 1985, “Sexual Stratification: The Other
Side of ‘Growth’ with Equity,” East As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1(2): 265-314.
2001, “Fresh Winds in Beijing: Chinese Feminists Speak
Out on the One-Child Policy and Women’s Lives,”
Signs, 26(3): 847-886.
Grossman, Rachael, 1979, “Women’s Place in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 Changing Role of S. E. Asian Woman: The
Global Assembly Line and the Social Manipulation of
Women on the Job, PSC Issue, 9(5-6).
Hartmann, Heidi, 1976, “Capitalism, Patriarchy and Job
Segregation by Sex,” Signs, 1(3).
1981, “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
Toward a More Progressive Union,” in Linda Sargent
(ed.), Women and Revolution, Boston: South End Press,
pp. 1-41.
Honig, Emily & Gail Hershatter, 1988, Personal Voices: Chinese
Women in the 1980’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siao, H. H. Michael and Chin-Hsu Chang, 2002, “The Chinese
Managers in the Taiwanese Business in China: The Case
of Xiamen,” APARP Northeast Asia Research Paper,
No.13, Taipei: APARP/Academia Sinica.
Jacka, Tamara, 1997, Women’s Work in Rural China: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n Era of Refo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K. A., 1983, Women, the Family, 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udd, Ellen, R., 1994, Gender and Power in Rural Nor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udd, Ellen R., 1998, “Reconsidering China’s Marriage Law
Campaign: Toward a De-orientalized Feminist
Perspective,”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Seoul: Ewha Women’s University Press), 4(2): 8-26.
Kanter, R. M., 1977, Work and Fami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ritical Review and Agenda for Research Policy, New
York: Russell Sage.
Kim, Hyun-Mi, 1996, “Gender/ Sexuality System as Mechanism for
Labor Control: A Case Study of Korean Women Workers in
a U.S.-owne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Korean
Cultural Anthropology, 29(2): 167-194 (in Korean).
Kynaston, Chris, 1996, “The Everyday Exploitation of Women:
Housework and the Patriarchal Mode of Production,”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19(3): 221-237.
Kung, Lydia, 1974, “Factory Work and Women in Taiwan: Changes
in Self-image and Statu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2(1): 35-58.
1981, “Perceptions of Work among Factory Women,” in
E. Ahern & H. Gates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84-211.
Leung, Joe, 1994, “Dismantling the ‘Iron Rice Bow’: Welfare
Reform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3(3): 341-361.
Lim, Linda, 1983, “Capitalism, Imperialism, and Patriarchy:
The Dilemma of Third-World Women Workers in
Multinational Factories,” J. Nash , M. Patricia &
Fernandez Kelly (eds.), Women, Me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Women’s Work in Export Factories: The Politics
of a Cause,” in Irene Tinker (ed.), Persistent
Inequali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01-119.
Loscocco, Karyn and Xun Wang, 1992, “Gender Segregation in
China,”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76(3): 118-26.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82, “Feminism, Marxism, and the
State: An Agenda for Theory,” Signs, 7(3).
1983, “Feminism, Marxism, and the State: Toward
Feminist Jurisprudence,” Signs, 8(4).
Marshall, Susan E., 1984, “Politics and Female Status in North
Africa: A Reconsideration of Development Theo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32(3).
Martin, Yancey Martin, 1992, “Gender, Interaction and
Inequality in Organization,” in Cecilia L. Ridgeway
(ed.), Gender, Interaction and Inequal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pp. 208-231.
Martinez, Capitolina Diaz and Cecilia Diaz Mendez, 1998,
“Rural Women''s Entry Patterns into the Labor Market
and Society,”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5: 155-170.
Mckintosh, Mary, 1978, “The State and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Kuhn and Ann Marie Wolpe (eds.), Feminism and
Materialis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iranda, G. V., 1977, “Woma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a
Developing Society: The Case of Brazil,” Signs, 3(1):
261-274.
Miyoshi, Masao, 1995, “Sites of Resista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in Boundary 2, 22(1).
Mohanty, Chandra, etc., 1991,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oore, Henrietta L.,1988,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oser, Caroline, 1978, “Informal Sector or Petty Commodity
Production: Dualism or Dependence in Urban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6: 1041-1064.
1981, “Women’s Work in a Peripheral Economy: The Case
of Poor Urban Women in Guayaquil, Equador,” Bulletin,
12(3),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Sussex,
England.
Moser, C & Kate Young, 1981, “Women of the Working Poor,”
Bulletin, 12(3),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Sussex, England.
Mukhopadhyay, Carol C. & Patricia J. Higgins, 1988,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Women’s Status Revisited:
1977-1987,” Annual Review Anthropology, 17: 461-495.
Ong, Aihwa, 1994, “Colonialism and Modernity: Feminist Re-
presentations of Women in Non-Western Societies,” in
Anne C. Herrmann and Abigail J. Stewart (eds.),
Theorizing Feminism: Parallel Trend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oulder, CO: Westview.
Pei, Min-xin, 1998, “Chinese Civic Associ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Modern Chin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24(3): 285-318.
Pearson, Ruth, 2000, “Moving the Goalposts: Gender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ender and
Development, 8(1): 10-19.
Portes, 1983, “The Informal Sector: Definition, Controversy,
and Relation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7(1):
151-174.
Rai, Shirin, M. 1992, “‘Watering another man’s Garden’:
Gender,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al Reforms in China,”
Shirin Rai, Hilary Pilkington and Annie Phizacklea
(eds.), Women in the Face of Change: The Soviet
Union,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Gender Issues in China: A Survey,” China
Report, 30(4): 407-420.
Rai, Shirin M. and Zhang Jun-zuo, 1994, “Competing and
Learning: Women and the State in Contemporary Rural
Mainland China,” Issues & Studies, 30(3): 51-66.
Rodman, Hyman, 1967, “Marital power in France, Greece,
Yugoslav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ross-National
Discuss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9.
Rogers, Susan Carol, 1978, “Woman’s Place: a Critical Review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0(1): 123-162.
Ruggie, Mary, 1984, The State and Working Wom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itain and Swede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nchez, Laura and Elizabeth Thomson, 1997, “Becoming Mothers
and Fathers: Parenthood, Gender,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Gender & Society, 11(6): 747-772.
Saffioti, H. I. B., 1977, “Wome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Formations,”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4(1-2).
Salaff, J., 1981, Working Daughters of Hong Ko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nkar, A. P., 1978, The Evolution of the Sisterho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From Village Girls’
Houses to Chai T’angs in Hong Kong,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avane, Marie Angelique, 1982, “Another Development with
Women,” Development Dialogue, 1(2).
Shmink, Marian, 1977, “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by Sex: Venezuela,”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4(1-2).
Staudt, Kathleen, 1986, “Women,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On
the Theoretical Impass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age: London), 17: 325-33.
Stacey, Judith, 1983, 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hakur, Ravni, 1997, Rewriting Gender: Rea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London: Atlantic Highlands, N. J.: Zed
Books.
Tsui, E. Yi-lan, 1987, “Are Married Daughters ‘Spilled
Water’? ─A Study of Working Women in Urban Taiwan,”
Women’s Research Program, Monograph No. 4, Population
Studies Center, Taipei, Taiw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Ugwuanyi, E., 1996, Woman: What She is and What She is not: A
Review of Woman Status, Felix: Cidjap Print Press.
Ursel, E. Jane,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Pre-production,”
Contemporary Crises, 8(3): 265-292.
Walby, Sylvia, 1990, Theorizing Patriarch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nc.
Wang, Jia-xiang, 1996, “What are Chinese Women Faced with
after Beijing,” Feminist Studies, 22(3): 497-510.
Wang, Yun-xian, 1996, “Women''s Place in Family and Socie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AJWS), 2: 133-157.
West, Jackie, Zhao Minghua, Chang Xiangqun and Cheng Yuan
(eds.), 1999, Women of China: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Whyte, Martin King, 1984, “Sexual Inequality under Socialism:
the Chinese Case in Perspective,” James L. Watson
(ed.), 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
Revolutiona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lf, Margery, 1985, Revolution Postponed: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ong, Yuk-lin Renita, 1997, “Dispersing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Gender and the State in the Birth Planning
Policy of China,” Gender & Society, 11(4): 509-525.
Yan, Wan-yi and Dawei Cao, 1995, “Traditional Culture Still
Influence Chinese Women,” Women of China, May, pp.7-9.
Zhang, Jun-zuo, 1992, “Gender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 Shirin Rai, Hilary Pilkington and Annie
Phizacklea (eds.), Women in the Face of Change: The
Soviet Union,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Zhang, Qi, 1997, “New Trends in Women’s Studies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Seoul: Ewha Women''s
University Press, 3(1): 185-192.
〔韓文部分〕
池銀姬,1985,〈關於韓國社會的工業化與女性勞動的理論性考察〉,
梨花女子大學校韓國女性研究所編,《韓國女性與工作》,
漢城:梨花大學出版部,頁7-52。
沈英姬,1988,〈勞動市場結構的變化與女性勞動實態〉,《韓國女性
學》,第4集,漢城:韓國女性學會。
李效再,1996,〈韓國的父權體制與女性〉,《女性與社會》,第7號,
漢城:創作與批評社,頁160-176。
我們社會研究學會,1998,《現代社會與女性》,大邱:Jeong-Lim Sa。
金京愛,1999,《韓國女性的勞動與Sexuality》,漢城:Pulbit。
金泰弘,1996,《女性的再就業結構特性》,漢城:韓國女性開發院。
張慶燮,1995,〈改革社會主義的性偏向性(gender-biased):改革期
中國農村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變化〉,《女性學論集》,
第12集,漢城:梨花女子大學韓國女性研究所,頁289-3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