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桃源戲曲」對「桃源主題」接受之研究
書刊名:東方人文學誌
作者:高嘉文
作者(外文):Kao, Chia-we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6:4
頁次:頁171-186
主題關鍵詞:桃源戲曲桃源主題接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0
  • 點閱點閱:28
本文以歷來寫作桃源世界的戲曲為主要研究對象,一方面將對桃源世界的描寫視為一種含有「主題意識」的藝術創作,一方面將桃源主題的「再創作」視為「接受」,試圖從主題研究的概念與接受美學的原理詮釋元明清以來的桃源戲曲。文章首先闡述元明清戲曲前桃源主題的成形與流轉之過程;而後整理出元明清之桃源戲曲劇目;最後歸結桃源戲曲的幾項特點與特點之成因。
期刊論文
1.廖炳惠(19820300)。嚮往、放逐、匱缺--「桃花源詩并記」的美感結構。中外文學,10(10),134-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宇廣(1999)。「桃花源」的取名與桃花源理想的淵源。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梅新林(1992)。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龍協濤(200001)。讀者反應理論。臺北:生智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聖祖(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永義(19910000)。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市: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一拂(1986)。古典戲曲存目彙考。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立元(2005)。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東華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修生(1997)。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立(1994)。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永義(20030000)。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清)賀貽孫(1983)。詩筏。清詩話續編(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曾永義(1994)。清代雜劇概論。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青木正兒(1965)。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沈德潛(1996)。古詩源箋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北宋)王安石(1965)。王臨川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曾慥(1974)。筆記小說大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明)沈泰(1992)。盛明雜劇,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秀(1982)。上《山海經》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1996)。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歐麗娟(2000)。桃花源主題的流變:繼承、轉化與發揚。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