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團體遊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探討
書刊名:國北教大體育
作者:巫怡美黃英哲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
頁次:頁36-40
主題關鍵詞:規則性遊戲自我中心團體遊戲治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1
  • 點閱點閱:316
遊戲是孩子最自然和原始的語言,孩子在五~六歲時具備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於是遊戲就開始有了團體的形式,兒童都有一種強烈而自然的傾向玩團體遊戲;而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中重要的核心構念,在兒童的各項領域發展中,以培養正向、積極的自我概念為最重要的任務。本文透過文獻整理、分析的方式,主要目的在闡述團體遊戲的特質及探討從團體遊戲中培養兒童正向的自我概念之關連性。結果發現:(一)團體遊戲的本質是競爭與訂定規則。(二)藉由競賽與遵守規則,兒童學會了協調他人的觀點,並且瞭解自己的能力。(三)自我概念的發展會受到與他人社會互動而影響,而團體遊戲提供了很好的經驗與機會。(四)多篇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團體遊戲治療能夠提昇兒童的自我概念。
期刊論文
1.McGuire, D. E.(2001)。ChiId centered group play therapy with children experiencing adjustment difficultie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1(10),3908。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桂鳳、趙淑芝、夏莉娟、唐海棠、周德君(2006)。阿德勒團體遊戲治療對原住民高風險家庭兒童之自我概念成效初探。2006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年會暨遊戲治療多元與創新學術研究會。台灣遊戲治療學會。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卿華(2006)。阿德勒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高年級生活適應困難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宗潔(2000)。團體遊戲治療。臺北:學富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amii, C.、DeVreis, R.、高敬文、幸曼玲(1999)。幼兒團體遊戲: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臺北:光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Johnson, James E.、Christie, James F.、Yawkey, Thomas D.、吳幸玲、郭靜晃(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Gould, M. F.(1980)。The effect of short-term intervention play therapy on the self-concept of selected elementary pupil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