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生命型態:朱為白版畫創作中的符號、語言與敘事策略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孫松清
作者(外文):Sing, Song-chi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99
頁次:頁42-73
主題關鍵詞:朱為白版畫生命型態敘事策略文化身分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
  • 點閱點閱:32
就在臺灣藝文界於1970至1980年代期間掀起熾熱的「美術鄉土運動」之際,朱為白即在這個時間點上投入其木刻版畫創作。與德國表現主義者的處理方式相似,朱為白用簡單的鑿刀戳刻木板的坦率與俐落的表現手法,不僅追求傳達其藝術家的情感,同時亦保存著木板本身的性格,且蘊涵著一種傳統木刻版畫長久以來所缺少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坦率性。若僅片面地將朱為白的版畫作品定位為「鄉土版畫」,似乎未能更深刻闡發其視覺符號之建構與敘事策略,以及其作品中那不常見於其他同期版畫創作中的「敘事性」。文本聚焦於朱為白的版畫創作,探討其中的主題觀與風格形式,進而嘗試梳理其敘事脈絡的特點之所在:早從「愛與和平」系列開始,朱為白就嘗試通過創作那些看起來似缺乏系統的作品以建立起一套獨特的視覺符號系譜,此期可說是其敘事策略中的「醞釀階段」;在接下來的「中國人」系列中,作者開始嘗試運用這些視覺符號元素以「試驗」其敘事模式,一組12幅的「中國人」原版版畫集即是其代表,此期可說是其敘事策略中的「豁朗階段」;最後,朱為白將前兩個階段的手法結合起來,運用在之後的「竹鎮」系列之中,此期可說是其敘事策略中的「驗證階段」,而《竹鎮歡喜圖》即可被視為其敘事策略中的巔峰之作。故此,「竹鎮」系列中所展現出的敘事性之純熟技巧並非出於偶然,其立基有其脈絡可尋。朱為白以道家美學中一種至臻至善的思維模式表現事物的本性與內藴的敘事形式,及其將「敘事」符號化的過程,造就了其創作生涯中一種以具象表現形式、針對人生觀進行探勘的「生命型態」,由此埋下了其日後的複合藝術創作中「東方精神」之產生質變的伏筆。
期刊論文
1.孫松清(201307)。意象型態:朱為白藝術精神中美感主體構成之雛型。文化研究雙月報,139,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瑛瑛、陳秀慧、林優秀(19960800)。圓融美滿的美感實踐--訪朱為白談個人早期創作。現代美術,67,7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松清(20140900)。境界型態:朱為白空間美學的文化意象之轉譯與轉化。雕塑研究,12,85-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鼓應(201210)。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明、廖國強(1994)。中國竹文化研究。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梅琴(2010)。藝術思維的現代詮釋。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振復(1994)。中華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erger, John、劉惠媛(2009)。影像的閱讀。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mheim, Rudolf、寧海林(2006)。建築形式的視覺動力。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孔國橋(2008)。「在場」的印刷--歷史視域下的版畫與藝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方美晶(2005)。朱為白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博州(2002)。臺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奕愷、陳奕伶(2003)。臺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版畫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樹升(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版畫類:郷土意識版畫。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羅一平(2006)。歴史與敘事。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龔智明(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版畫類:現代造型版畫。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astleman, Riva、張正仁(2001)。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程抱一、涂衛(2011)。中國詩畫語言研究‧中國畫語言研究。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Cassirer, Ernst、羅興漢(1990)。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瑛瑛(20030000)。臺灣前衛:六〇年代複合藝術。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Langer, Susanne K.、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2)。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Barthes, Roland、洪顯勝(1988)。符號學要義。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蕭瓊瑞(19970000)。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宇棠(2010)。回應當代性--梅丁衍創作思維中的版畫方法學讀。臺灣名家美術100--版畫:梅丁衍。臺北:香柏樹文化科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樹升(2003)。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版「話」臺灣。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