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Kano mode 探討新莊廟街文化商品之魅力因子
書刊名: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
作者:莊育林吳俊杰 引用關係楊永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ng, Yu-lingWu, Jun-chiehYang, Yeon-she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0
頁次:頁61-81
主題關鍵詞:文化商品新莊廟街Kano modeCultural productSinjhuang temple stree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7
  • 點閱點閱:213
期刊論文
1.徐啟賢、林榮泰(20111200)。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殿禮、洪珮芬(20080600)。排灣族琉璃珠文化意象構成因素之研究。設計學報,13(2),89-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亮一(20091200)。新莊文化地景初探:過去與現在的連結。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0,39-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榮泰、林伯賢(20091000)。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5(2)=85,81-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統雄(199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學術專刊,1(2),2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康豹(19971200)。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6,123-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1200)。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1(1),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俊智、李依潔(20081200)。應用Kano品質模式探討文化產品設計之魅力因子。設計學報,13(4),2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erger, C.、Blauth, R.、Boger, D.、Bolster, C.、Burchill, G.、DuMouchel, W.、Pouliot, F.、Richter, R.、Rubinoff, A.、Shen, D.、Timko, M.、Walden, D.(1993)。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The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2(4),3-36。  new window
10.Matzler, Kurt、Hinterhuber, Hans H.(1998)。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Technovation,18(1),25-38。  new window
11.Lin, Rung-Tai(2007)。Transforming Taiwan Aboriginal Cultural Features into Modern Product Design: A Case Study of a Cross-cultural Product Design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1(2),45-53。  new window
12.狩野紀昭、瀬楽信彦、高橋文夫、辻新一(1984)。魅力的品質と当り前品質。品質,14(2),147-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陳俊智(2009)。應用Kano model探討原住民工藝品設計之魅力文化因子--以屏東三地門排灣族工藝步道區為例 (計畫編號:NSC97-2410-H-017-024)。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明瑜(2008)。從場域文化發展文化商品之設計流程研究 (計畫編號:NSC96-2411-H324-003)。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廖敏惠(2003)。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宜鳳(2009)。遊客對老街形象認知與行為意圖(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瓊丹(2009)。老街文化之再發展課題研究--以三峽老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汪銘峰(2007)。地方文化商品開發模式之研究--以南投縣草屯鎮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廣霖(2009)。形象商圈實質環境改進策略之研究--以鶯歌老街形象商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蕙怡(2009)。台北市原住民文化創意商品賣店體驗行銷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銘賢(2006)。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之比較研究--以北投區域文化與原住民族服飾文化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嘉雯(2008)。遊客旅遊動機與觀光吸引力對旅遊目的地選擇決策影響之研究--以三峽老街及鶯歌老街為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寶鈴(2010)。文化創意產業導入體驗行銷之研究--以大甲媽祖遶境為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謝松廷(2008)。新莊廟街的環境色彩與色彩意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蕭聖潔(2008)。大溪和平老街文化商圈視覺識別系統規劃設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啟賢(2004)。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例探討文化產品設計的轉換運用(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文龍、李俊明(2008)。設計.品:浩漢設計與陳文龍的美學人生。台北市: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天麟(1996)。新莊地區本土宗教發展現況調查報告。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宗益、曾素月、許順成(1998)。推開那扇通往歷史的大門系列二--新庄港.講新莊。台北:新莊文史讀書會興直堡文史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麗羽(2010)。新莊文化藝術中心15週年成果專輯:壹5藝時。台北:新莊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琪雯、簡明輝(2001)。新莊大熱鬧:2001年台北縣宗教藝術節。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武忠、林登讚、方瓊瑤、陳濟民、吳華宗、黃政明、朱維忠、林美珠、羅慧明、田揚名(2003)。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錦洲(2004)。服務業品質管理。台北:品質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曜棻(20070000)。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產業之壟斷邏輯。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高雄:臺北: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宗仁(1996)。從草地到市街--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Throsby, David(2001)。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尹章義(1980)。新莊發展史。新莊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1998)。新莊市志。臺北縣新莊市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Norman, Donald A.(2004)。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day Things。New York:Basic Book。  new window
其他
1.方文山(2009)。從門牌談起的文化識別度,http://www.wretch.ee/blog/fanwenshan/11579322, 2012/04/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