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抒情詩人--論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的傳記批評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廖棟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o, Tung-lia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38:秋
頁次:頁29-81
主題關鍵詞:李長之司馬遷史記傳記批評抒情詩人Li Zhang-zhiSima QianShih ChiBiographical criticismLyric poe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
  • 點閱點閱:183
期刊論文
1.王一川(2016)。種咱們的園地要緊。讀書,2016(1月號),67-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守義(1999)。「藝術-人生」的傳記批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4),559-5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江守義(2001)。感情的批評主義--論李長之的文藝批評。中國文學研究,2001(2)=61,7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於璐(20140900)。李長之學術編年。書目季刊,48(2),79-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棟樑(2016)。抒情主義與現代《楚辭》研究梁啟超、梁宗岱與李長之。人文中國學報,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英俊(20091200)。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3,239-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鄒君(2007)。李長之人格論批評研究(碩士論文)。三峽大學,宜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鍵(2000)。京派文學批評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師範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馮川(2003)。死亡恐懼與創作衝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魯迅、顧農(2009)。漢文學史綱要。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溫儒敏(1993)。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aine, H. Adolphe、傅雷(1991)。藝術哲學。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Langer, Susanne K.(1986)。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見思、陸永品(1985)。史記論文。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鶚、徐少知(2013)。老殘遊記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司馬遷、瀧川龜太郎(2011)。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reud, Sigmund(1985)。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von Humboldt, Wilhelm、姚小平(1999)。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randes, Georg Morris Cohen(1984)。十九世紀文學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randes, Georg、成時(1980)。十九世紀波蘭浪漫主義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chneider, Laurence A.、張嘯虎、蔡靖泉(1990)。楚國狂人屈原與中國政治神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Mahrholz, Werner、李長之(2006)。文藝史學與文藝科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東潤(1989)。張居正大傳。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自清(1996)。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東潤(1999)。朱東潤傳記作品全集。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長之(2006)。李長之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范文瀾(1980)。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邵瀅(2006)。中國文學批評現代建構之反思--以京派為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杜維明(1984)。燕園論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澤厚(2009)。美的歷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夏中義(2004)。學人本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郜元寶、李書(1998)。李長之批評文集。廣東珠海:珠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檸(2013)。感傷時代的文學。北京: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梁啟超(1999)。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梁剛(2009)。理想人格的追尋--論批評家李長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蘊艷(2006)。李長之學術--心路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寅彭(2006)。中國詩學專著選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費振剛、常森、趙長征、安小蘭(2009)。中國古代要籍精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國球(2016)。香港文學大系.評論。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梁啟超(2013)。陶淵明。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永濟(2010)。十四朝文學要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陽(2015)。重構詩性基於從純粹性向非純粹性的思想演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潘樹廣、黃鎮偉、包禮祥(1998)。古代文學研究導論--理論與方法的思考。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錢基博(1971)。中國文學史。臺北:海國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肖學週(2014)。為新詩賦形:聞一多詩歌語言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羅偉文(2012)。中國現代文論與德國古典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Gay, Peter、劉森堯(2004)。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新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Cassirer, Ernst、甘陽(1990)。人論。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Plaks, Andrew H.、陳珏(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黑格爾、朱孟實(1983)。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朱孟實(1981)。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徐復觀(1976)。中國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松建(2012)。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梁實秋(1978)。梁實秋論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凌稚隆、李光縉、有井範平(1992)。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Said, Edward William、謝少波、韓剛(1999)。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Frye, N.、胡經之、王岳川(1994)。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Cassirer, Ernst、關子尹(1986)。人文科學的邏輯。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張毅(1995)。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埃米爾.施塔格爾、胡其鼎(1992)。詩學的基本概念。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歐陽詢(2013)。宋本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錢鍾書(2001)。談藝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于天池、李書(2011)。了解一種文化,價值在被了解者,也在了解者--談李長之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祥年(2006)。朱東潤的學術道路。朱東潤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曉明(1997)。思想史家的文學批評--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及《續編》讀後。徐復觀與中國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友工(2008)。中國敘述傳統中的抒情境界。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友工(2008)。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討論「知」與「言」。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啟超(1999)。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之盤(2014)。詩人之告哀--司馬遷論。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正潤(2005)。「解釋」與現代傳記理論。歐美文學論叢第四輯:傳記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羅宗強(1999)。我與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學林春秋三編。北京:朝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