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法閩、臺戰事之記憶書寫:以張景祁詩史與詞史為例
書刊名:淡江中文學報
作者:王曉雯
作者(外文):Wang, Hsiao-wen
出版日期:2021
卷期:45
頁次:頁99-133
主題關鍵詞:中法戰爭張景祁詩史詞史文化記憶The Sino-French WarZhang JingqiHistorical poetryHistorical ciCultural mem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8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張毅(2001)。論「《春秋》筆法」。文藝理論研究,20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恩涵(19800700)。同治、光緒年間(1870-1885)湘、淮軍間的衝突與合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321-3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實強(19960100)。綜論劉銘傳的歷史功績。歷史月刊,96,26-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蘇淑芬(20091000)。清領時期游宦人士張景祁筆下的臺灣--以張景祁臺灣詩詞為例。輔仁國文學報,29,211-2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英俊(20091200)。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3,239-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安寧(2014)。血與火寫出了中法馬江海戰。炎黃縱橫,2014(8),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艾克(2014)。海權視角下馬江海戰致敗因素分析及其現實啟示。學術界,2014(10),4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恩涵(19940600)。左宗棠與清季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上),205-2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陸胤(2012)。「清流」浮沉與近代學風--以張之洞學人圈的形成為例。國學學刊,2012(3),132-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秋顯(20171200)。錢琦、張景祁生卒年暨宦臺史事考釋。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83-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廖宗麟(1993)。鎮南關大捷雜考。近代史研究,1993(2),264-2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慧峰(1996)。晚清清流與同光政局。烟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4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邦炎(1996)。笳吹鯤洋,蒼涼詞史--論新蘅詞。詞學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籌備處。201-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其霖(2019)。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調查研究計畫--第一期。淡江大學歴史學系暨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余衛星(2011)。張景祁詞研究(碩士論文)。暨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廖宗麟(2002)。中法戰爭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阿英(1957)。中法戰爭文學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中約(2001)。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戚其章(1998)。晚清海軍興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曄、李賢、司馬彪、劉昭(1965)。後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賁(2008)。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棄生(1972)。寄鶴齋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平原、王德威(2005)。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史學會(1957)。中法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國家圖書館特藏組(2003)。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亞里士多德、陳中梅(1996)。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韜(1959)。弢園尺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壽、裴松之、陳乃乾(1982)。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龍章(1996)。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班固、顏師古(1961)。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阿斯特莉特・埃爾、馮亞琳、余傳玲(2012)。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Margalit, Avisha、賀海仁(2015)。記憶的倫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尤振中、尤以丁(1995)。清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龔鵬程(1993)。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趙靜蓉(2015)。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雲漢(1995)。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瑋(2018)。世變、抒情與晚清詞之書寫。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振南(1998)。中法戰爭諸役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Adorno, T. W.、張峰(1996)。否定的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悅(2018)。中法海戰。北京: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廖蔚卿(19970000)。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治良(2012)。記憶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房玄齡(1974)。晉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司馬光、胡三省、章鈺(1972)。資治通鑑。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慈銘(1933)。越縵堂詹詹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景祁(1887)。新蘅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2007)。揅雅堂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沈雲龍(1967)。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沈雲龍(1974)。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守孔(1992)。中國近代史。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俞天舒、潘德寶(2018)。黃體芳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連橫(1924)。臺灣通史。臺灣通史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盛清沂、金惠(1960)。臺北縣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連忠(1994)。近代中國海軍。海潮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曾迺碩、王國璠(1988)。臺北市志。臺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家駱(1971)。歷代詩史長編。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歷史科教學研討會(2008)。中國近代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嚴迪昌(1993)。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延壽、盧振華(1975)。南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法軍侵臺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Garnot, Eugène Germain、黎烈文(1960)。法軍侵臺始末。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京媛(1993)。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趙爾巽、楊家駱(1981)。清史稿。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延壽(1974)。北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郭廷禮(1991)。《 中國近代文學史》。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8840812)。廈門魚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841010)。臺北軍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