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周前期的政局與政權的弱點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作者:呂春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u, Ch'un-sheng
出版日期:1994
卷期:18
頁次:頁89-120
主題關鍵詞:西魏北周政局政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4
  • 點閱點閱:6
北魏末年北鎮變亂之後,北魏分裂成東魏與西魏。東魏的實權者是高歡,西魏的實權者是宇文泰,雙方皆以北魏的正統繼承者自居。東西魏分裂之初,東魏無論在領土、人口與資源各方面都處於絕對的優勢,但經過四十餘年的對抗後,北齊(原東魏)卻被北周(原西魏)所滅。北齊衰亡的原因,除與當時國際環境變動的因素有關之外,最重要的乃是無法克服內部權力轉移的危機,以及嚴重的胡漢衝突問題。另一方面,北周雖然併滅北齊,然而北周滅北齊之後四年,本身也被外戚楊堅所篡奪,顯然北周政權內部亦有潛在的弱點,值得做進一步的考察。   大體言之,西魏政權是由北鎮勢力、關隴河南河東土著勢力、及追隨魏帝勢力等三大勢力所構成。西魏初年,因為面臨來自東魏的強大威脅,這三大勢力深深體會到彼此的命運生死與共、休戚相關,因此捐棄彼此之間的矛盾而團結在一起。然而,在政權逐漸穩固下來之後,上述三股勢力之中的北鎮勢力逐漸擴張,至西魏中期北鎮勢力成為權力結構的重心。西魏後期,有一宇文泰親信集團興起,此集團在宇文泰的刻意安排之下,逐漸掌握要職,宇文泰死後,該集團人物積極進行魏周禪代,宇文泰侄兒宇文護成為該集團的實際領袖,結果爆發趙貴、獨孤信等北鎮元老武將謀誅宇文護事件。趙貴事件後,宇文護逐漸專權,遂導致宇文護與北周帝室(即宇文泰諸子)之間的對立,衝突隨之而起。宇文護親信集團因而分裂成親宇文護派與親周帝派,政界人物也被捲入此一政治漩渦之中。本文即是想探討北周前期宇文氏家族中這兩派的鬥爭過程,試圖從零星的史料中,理出一條政局演變的軌跡,並分析北周政權成立以來即潛藏的一些弱點。
期刊論文
1.胡如雷(199004)。北周政局的演變與楊堅的以隋代周。社會科學戰線,1990(2),162-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兆民(1985)。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1985(11),1-20+97-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仲犖(1979)。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昉(1965)。文苑英華。台北:華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屈萬里(1956)。尚書釋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谷川道雄(1971)。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寅恪、萬繩楠(1987)。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思勉(1977)。兩晉南北朝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仲犖(1979)。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嚴耕望(1963)。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令狐德棻(1997)。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春盛(19870000)。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北齊)魏收。魏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魏徵。隋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李延壽。北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北宋)司馬光,胡三省。資治通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北魏)楊衒之,楊冠政(1982)。洛陽伽藍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