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勝選因素:北高兩市二屆立委選舉比較研究
書刊名:選舉研究
作者:何金銘
作者(外文):Ho, Chin-ming
出版日期:1994
卷期:1:2
頁次:頁163-198
主題關鍵詞:勝選因素臺北市高雄市立委選舉比較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7
  • 點閱點閱:33
期刊論文
1.梁世武(19941200)。1994年臺北市長選舉之研究:民意調查與選舉結果之綜合比較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4),107-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uchanan, William(1986)。Election Prediction: An Empirical Assessment。Public Opinion Quarterly,50(2),222-227。  new window
3.Lemert, James B.(1986)。Picking the Winners: Politician vs. Voter Predictions of Two Controversial Ballot Measures。Public Opinion Quarterly,50,208-221。  new window
4.Lemarchand, Rene、Legg, Keith(1972)。Political Clientelism and Development: A Preliminary Analysis。Comparative Politics,4(2),149-178。  new window
5.黃德福(19900600)。Local Factions, Party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1,723-7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義周(19920300)。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4,209-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永茂(19890900)。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3),58-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德福(19900300)。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5(1),8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Markus, Gregory B.、Converse, Philip E.(1979)。A Dynamic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Electoral Choi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3(4),1055-1070。  new window
10.陳義彥(1986)。我國選舉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23(6),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金銘(1994)。賄選現象與賄選效果:高雄市二屆立委選舉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6,10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嘉誠(1989)。賄選的成因與防治途徑。中國論壇,258,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明通、朱雲漢(1989)。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77-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榮村(1992)。二屆區域立法委員候選人涉入經濟網絡之複雜度與規模分析。澄社報導,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Eisenstadt, S. N.、Roniger, Louis(1980)。Patron-Client Relations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 Exchang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22(1),42-77。  new window
16.洪永泰(19940500)。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1(1),93-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何金銘(19941200)。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模型再探: 高雄縣省議員選舉的個案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4),53-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金銘(19940500)。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模型初探:第十一屆縣市長選舉的個案研究。選舉研究,1(1),111-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德福(19940500)。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1),75-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佛、游盈隆(19831200)。選民的投票取向:結構與類型的分析。政治學報,11,頁225-2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趙永茂(19861200)。派系參與與民主價值取向之相關分析:臺灣省鄉鎮 (市) 長、民意代表之分析。政治學報,14,59-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振寰、沈國屏、黃新高(1994)。誰統治地方社會:高雄縣個案研究。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臺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介玄(1994)。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學術專題研討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會議日期: 1994/04/23)。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義周(1986)。國民黨責任區輔選制的效果:七十四年台北市議員選舉候選人得票率之分析。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 。台北:中國政治學會。417-4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義周(1991)。國民黨責任區輔選制效果之研究。政黨政治與兼政民主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民主基金會。269-2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金銘(1994)。從高雄市二屆立委選舉看當前賄選現象存在的兩個吊詭。選舉與政治腐化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吳統雄(1993)。建構「形象投票」預測模式的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義彥(1993)。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 (計畫編號:NSC 80-0301-H-004-034)。台北:政大選舉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雷飛龍(1991)。台灣地區選民的投票行為:一個理論模式的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雷飛龍、陳義彥(1987)。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臺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 (計畫編號:NSC76-0301-H004-1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雷飛龍(1986)。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臺灣地區選民的科際整合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Wu, Nai-te(1988)。The Politics of a Regim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 window
圖書
1.Gaudet, H.、Berelson, B. R.、Lazarsfeld, P. F.(1944)。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 up His Mind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London。  new window
2.Campbell, Angus、Converse, Philip E.、Miller, Warren E.、Stokes, Donald(1966)。Election and the Political Order。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window
3.Nie, Norman H.、Verba, Sidney、Petrocik, John R.(1976)。The Changing American Vot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亞力(1992)。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Kelley, Stanley Jr.(1983)。Interpreting Elections。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丁庭宇(1992)。社會經濟發展與投票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峰松(1985)。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台北市選舉委員會(1992)。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台北市選舉實錄。台北:台北市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台灣省選舉委員會(1993)。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台灣省選務實錄。中興新村:台灣省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雄市選舉委員會(1992)。立法院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高雄市選舉實錄。高雄:高雄市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雷飛龍、陳義彥、丁庭宇、李蓓蒂、盛杏湲(1985)。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erelson, Bernard R.、Lazarsfeld, Paul F.、McPhee, William N.(1954)。Voting: A Study of Opinion Formation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4.Campbell, Angus、Converse, Philip E.、Miller, Warren E.、Stokes, Donald E.(1960)。The American Voter。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window
15.陳德禹、陳明通、林佳龍、胡佛(1990)。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830221)。台灣地方派系新動向系列報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21121)。政黨、派系、地方勢力細說從頭系列報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魚夫(19920925)。選戰總分析系列報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金銘(1993)。候選人勝選因素分析模型之考驗:第十二屆縣市長選舉的選舉預測,高雄: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Ranney, Austin(1962)。The Utility and Limitations of Aggregate Data in the Study of Electoral Behavior。Essays on the Behavioral study of Politics。Urbana, 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window
2.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owell, John Duncan(1977)。Peasant Society and Clientelist Politics。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