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傅斯年與《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書刊名:臺大歷史學報
作者:逯耀東
作者(外文):Lu, Yau-tung
出版日期:1996
卷期:20
頁次:頁57-88
主題關鍵詞: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國史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5
  • 點閱點閱:32
民國十七年十月廣州出版《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已出刊六十六年了。相較於同時期的刊物,只有《史語所集刊》幾乎未間斷。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史語所集刊》創辦人,到逝世前的二十三年(1928~1950),一直掌握著研究方向。傅氏於民國十五年留學歸來,擔任國立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又創辦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與《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中研院史語所的創辦與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有相承關係。當時的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模仿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而設置。《史語所集刊》的編輯形式是仿效北京大學國學門的《國學季刊》,自左而右橫排,全採新式標點,乃革命性的舉動。胡適的〈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與傅斯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旨趣〉,同為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重要文獻。〈國學季刊發刊宣言〉是為當時「整理國故」風氣設立標竿,代表中國史學由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而傅斯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旨趣〉,則象徵中國史學正式邁入現代。兩文相較,傅斯年反對「國學」這個觀念,認為史學是科學的一支。因為抗戰,《史語所集刊》第九本第一分至第十本第二分難以出版,故將部分論文編成《六同別錄》與《史學與史料》。六同指四川南溪,為史語所避難之處。
期刊論文
1.胡適(1923)。發刊宣言。國學季刊,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19280000)。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3-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勞幹(1952)。傅孟真先生與近二十年來的中國歷史的發展。大陸雜誌,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濟(196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十週年紀念會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顧頡剛(1927)。發刊辭。歌謠週刊,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蔭麟。評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論文。歌謠週刊,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濟。傅斯年創辦史語所與支持安陽考古工作的貢獻。傳記文學,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田夫(1983)。勞榦教授訪問記。漢學研究通訊,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石璋如(1995)。照林與侯家莊1001大墓。中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牛大勇(1993)。北京大學史學系沿革紀略(1)。北大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沈兼士。籌畫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經費建議書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岳玉璽、李泉、馬亮寬(1994)。傅斯年:大氣磅礡的一代學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步偉(1972)。雜記趙家。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顧潮(1993)。顧頡剛先生年譜。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德剛(1993)。胡適口述自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利器(1991)。六同求學前後─回憶導師傅孟真先生。傅斯年。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霖璨(1966)。殷曆譜二三事─為彥老逝世三週年而作。董作賓逝世三週年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濟。傅斯年先生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幾個基本的觀念以及幾件重要工作的回顧。感舊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懋勤(196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大事年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十週年特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傅樂成。傅孟真先生年譜。傅孟真先生年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80)。傅斯年全集(第7冊)。傅斯年全集(第7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家驊。悼亡友傅孟真先生。朱家驊先生言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耿雲志(1994)。胡適遺稿及密藏書信(第24冊)。胡適遺稿及密藏書信(第24冊)。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95)。胡適的日記。胡適的日記。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胡適(1988)。新思潮的意義。胡適作品集(第2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逯耀東(1989)。清算胡適的靈魂。且做神州袖手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胡適(1927)。論國故學─答毛子水。國故學討論集(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71)。現任職員錄。國立北京大學廿週年紀念冊(第2 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倓(1983)。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文化史料叢刊(第5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逯耀東(1987)。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心路歷程。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利庠(1991)。論傅斯年的史學貢獻及其史學理論和方法。當代西方史學思想的困惑。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學書(1994)。顧頡剛傅斯年治史異同論。歷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藍文徵(1970)。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談陳寅格。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Fairbank, John King(1991)。學術研究中心與美國利益。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光濤、董作賓(1966)。春樟集。董作賓逝世三週年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72)。中國上古史編輯大旨。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1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錢穆(1964)。中國社會與文學。中國社會與文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鄧廣銘(1991)。回憶我的老師傅斯年先生。傅斯年。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