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訂古當前傲世姿:論衛聚賢、孫次舟辨史疑古之話語權競奪
書刊名:成大中文學報
作者:周志煌
作者(外文):Chou, Chih-huang
出版日期:2021
卷期:73
頁次:頁149-187
主題關鍵詞:衛聚賢孫次舟傅斯年顧頡剛文化民族主義Wei Ju XanSun Ci ZhouFu Ssu NienGu Jie GangCultural nation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0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孫江(2010)。拉克伯里「中國文明西來說」在東亞的傳布與文本之比較。歷史研究,2010(1),116-137+191-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光哲(20001200)。張自牧論著考釋劄記--附論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點思考。新史學,11(4),105-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次舟(19400501)。左傳國語原非一書證。責善半月刊,1(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次舟(19400531)。左傳國語原非一書證。責善半月刊,1(6),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次舟(19400616)。左傳國語原非一書證。責善半月刊,1(7),1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19280000)。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3-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次舟(1941)。讀〈古蜀國為蠶國說〉的獻疑。齊魯學報,1,158-1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次舟(1934)。評衛聚賢著古史研究因論孔子未作春秋。圖書評論,2(5),3-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次舟(1937)。漢琅邪相劉君神道石柱續考--駁朱希祖教授。歷史與考古,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次舟(1937)。漢琅邪相劉君神道石柱續考。歷史與考古,4,8-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次舟(1937)。釋狄狄:敬質董作賓先生。歷史與考古,4,1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次舟(1939)。詩經豳風的產地及其歷史背景。經世戰時特刊,38,1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孫次舟(1939)。詩經豳風的產地及其歷史背影。經世戰時特刊,41-46,4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孫次舟(1939)。從蜀地神話中的蠶叢說到殯葬的蠶玉。經世戰時特刊,47/48,5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次舟(19400816)。商承祚著「長沙古物聞見記」讀後記。責善半月刊,1(11),14-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孫次舟、顧頡剛、徐中舒(1940)。學術通訊:(二)關於骷髏作酒器的通訊。責善半月刊,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次舟(19401001)。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責善半月刊,1(1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孫次舟(1941)。史記商君列傳史料抉原。史學季刊,1(2),78-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孫次舟(1941)。古蜀國之起源。星期評論,2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孫次舟(1941)。古蜀國之起源。星期評論,23,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孫次舟、孔玉芳(19410716)。關於銅器研究之基本事項。責善半月刊,2(9),1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聞一多(1945)。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民主與科學,1(9/10),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衛聚賢(1937)。中外文化接觸最早之期待。中外文化,1(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衛聚賢(1937)。中國文化起原於東南發達於西北的探討。東方雜誌,34(7),147-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衛聚賢、孫次舟(1937)。通訊一。歷史與考古,3,2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衛聚賢(1939)。中國近來研究古史的人。眾生,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衛聚賢(1947)。扁鵲的醫術來自印度。華西醫藥雜誌,2(1),2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衛聚賢(1947)。山海經中的醫藥。華西醫藥雜誌,1(10),2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衛聚賢(1948)。扁鵲醫術來自印度的答辯。華西醫藥雜誌,3(4-6),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孔拉第、衛聚賢、李森(1933)。戰國時中國所受的印度影響。大學,1(3),3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衛聚賢(1937)。中原民族之開發東北。江蘇研究,3(5/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顧頡剛、傅斯年(1928)。所務記載:造像徵集啟。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13-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衛聚賢(1933)。中國考古小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wartz, David、陶東風(2006)。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啟超(1987)。先秦政治思想史。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毓黻(1993)。靜晤室日記。瀋陽:遼瀋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衛聚賢(1934)。古史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ourdieu, Pierre、Wacquant, Loïc J. D.、李猛、李康(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蔣觀雲(1929)。中國人種考。上海:華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汎森(19870000)。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顧頡剛(2007)。顧頡剛日記。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孫次舟(19390221)。論滕縣銅器羣之年代及邾國之起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寅恪(198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嚴復(1986)。天演論・自序。嚴復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光直(1995)。[傅斯年、董作賓先生百歲紀念專刊]序。傅斯年、董作賓先生百歲紀念專刊。中國上古秦漢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自牧(1972)。瀛海論(中篇)。皇朝經世文續編。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國維(2009)。古史新證.第一章總論。王國維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斯年(2003)。《城子崖》序。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傅斯年(2003)。夷夏東西說。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傅斯年(2011)。傅斯年致朱家驊、翁文瀬、葉企孫(1942年4月29日)。傅斯年遺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傅斯年(2011)。傅斯年致孫次舟(1940年2月24日)。傅斯年遺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傅斯年(2011)。傅斯年致孫次舟(1942年12月16日)。傅斯年遺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傅斯年(2011)。傅斯年致孫次舟(1942年4月30日)。傅斯年遺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傅斯年(2011)。傅斯年致孫次舟(1942年8月18日)。傅斯年遺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衛聚賢(1938)。離騷的作者--屈原與劉安。楚詞研究。吳越史地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