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近代史學觀念的演變--關於儒化、進化、實證化史學的分析
作者:楊志遠
作者(外文):Chih-yuan Y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所
指導教授:雷家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史學觀念儒化進化實證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參考書目:
一、古籍與基本史料(依筆劃順序)
王韜,《弢園文新編》,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
王國維,《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1997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書店,1996
王夫之,《船山全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王夫之,《思問錄內外篇》,台北:廣文書局,1970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
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孔子,《十三經注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左丘明,《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朱熹、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82
朱熹、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5
阮元編輯,《皇清經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孟子,《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書局,1990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5
徐光啟,《徐光啟著譯集》,上海:上海古籍,1983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
凌廷堪,《續修四庫全書.校禮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2
莊周,《書韻樓叢刊.莊子》,上海:上海古籍,2003
馬端臨,《文獻通考》,上海:上海古籍,1988
梁啟超,《梁啟超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中華書局,1989new window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89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1994
梁啟超:《新史學》,台北:里仁,1994new window
《梁啟超哲學思想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1984
康有為,《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87
康有為,《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台北:宏業書局,1987
康有為,《萬木草堂遺稿》,台北:成文書局,1978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1985
陳黻宸,《陳黻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陳寅恪,《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
焦循,《雕菰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崔述,《考信錄》,台北:世界書局,1989
崔述,《崔氏遺書》,台北:世界書局,1963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張蔭麟先生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
《新民叢報》,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熊公哲注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2001
鄭光祖,《續修四庫全書.醒世一斑錄》,上海:上海古籍,2002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1998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
劉知幾、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
魯賓孫著、何炳松譯,《新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劉逸生等注,《龔自珍編年詩注》,杭州:浙江古籍,1995
魏源,《魏源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
魏源,《海國圖志》,台北:成文書局,1967
魏源,《老子本義》,台北:世界書局,1955
魏源,《增廣海國圖志》,台北:珪庭書局,1978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書局,1976
嚴復,《天演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嚴復,《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龔自珍,《己亥雜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台北:河洛圖書,1975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
《顧頡剛學記》,北京:三聯書店,2002

二、近人論著及論文
1、論著(依筆劃順序)new window
王煜,<章太炎進化觀評析>,《明清思想家論集》,台北:聯經出板社,1984
王家儉,《清史研究論藪》,台北:文史哲,1994new window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出板社,1987new window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台北:史語所,2000
王中江,《嚴復》,台北:東大圖書,1997
王中江,<歷史與社會實踐意識:章學誠的經學思想>,《經學今詮續編》,瀋陽:遼寧教育,2001
王中江,《進化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2
王曾才,<歷史的解釋>,《王任光教授七秩嵩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88
王明蓀,<從學術史著作之淵源看學案體裁>,《中西史學史討會論文集》,台中: 中興歷史系,1986
王巍,《相對主義:從典範、語言和理性的觀點看》,北京:清華大學,2003
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修訂新版)》,台北:遠流,1989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社會科學,1997
王樾,〈晚清思想的批判意識對五四反傳統思想的影響—以譚嗣同的變法思想為例〉,《五四精神的解咒與重塑》,台北:學生,1992new window
王學典,《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1994
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化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2004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new window
江素卿,<論章實齋之準經衡史>,《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中文系,1997
呂謙舉,<宋代史學的義理觀念>,《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台北:華世,1979new window
朱維錚編,<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周予同經學史論者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1996
杜維運,《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台北:東大圖書,1981new window
杜維運,<西方史學輸入中國考>,《聽濤集》,台北:弘文館,1985new window
杜維運,<夏曾佑傳>,《歷史的兩個境界》,台北:東大圖書,1995
杜維運,《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2冊,台北:中央文物,1995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台北:三民書局,1999new window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3冊)》,台北:三民書局,2004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汪榮祖,《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
汪榮祖,《史學九章》,台北﹕麥田出版,2002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台北:東大圖書,1996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new window
余英時,《論士衡史》,上海:上海藝文,1999
余琛(Jorn Rusen),《中國學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何兆武,<歷史有意義嗎?-評波普爾的《歷史主義的貧困》,《歷史與歷史學》,香港:牛津,1995
何兆武、陳啟能主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何炳松,<增補章實齋年譜序>《何炳松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何澤恆,《焦循研究》,台北:大安,1990
李長之《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台北:開明書店,1995new window
李澤厚,<章太炎剖析>《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出版社,1990new window
李澤厚,<說儒學四期>,《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北京:三聯書店,2003
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李秋零,<洪堡:歷史與歷史真理>,《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歷史》,北京:人民大學,1994
季進,《錢鍾書與現代西學》,上海:上海三聯,2002
邵東方,《崔述與中國學術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書局,1993
周文玖,《中國史學史學科的產生和發展》,北京:北京師大,2002
周質平,<評胡適的提倡科學與整理國故>,《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
周予同,<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1996new window
林載爵,《譚嗣同評傳》,台中:東海歷史所,1975
林載爵,《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
林載爵,《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林正弘,<胡適的科學主義>,《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new window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new window
胡明揚主編,《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人民大學,2002
吳懷祺,《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1992
吳懷祺主編,陳鵬鳴,《中國史學思想通史-近代前卷(1840-1919)》,合肥:黃山書社,2002
吳懷祺主編,洪認清,《中國史學思想通史-近代後卷(1919-1949)》,合肥:黃山書社,2002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
吳展良,<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中國現代學人的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集》,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吳自勤等主編,<混沌:未來世界可預測嗎?>,《物理學與社會學》,新竹:凡異,1994
吳相湘,《民國百人傳》,台北:傳記文學,1982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希臘傳統:測度時間與循環時間觀>,《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科,1996
吳汝鈞編著,《佛教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胡訓正,<道德判斷的客觀性>,《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胡楚生,<方東樹《漢學商兌》書後>,《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胡志宏,《西方中國古代史研究導論》,鄭州:大象出版,2002
姜義華,<《斯賓塞爾文集》與章太炎文化觀的形成>,《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人民大學,1991
咱鼓魽A<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新史學>,《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科,1996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1995
《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杭州:淅江人民,1999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1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1994
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上海:華東師大,1993
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科文獻,2001
高達美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辭特徵(上)》,上海:上海譯文,1999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釩a三,《新史學九十年(上、下),1900-》,香港:中文大學,1989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new window
黃俊傑、古偉瀛,<中國傳統史學與後現代主義的挑戰──以「事實」與「價值」的關係為中心>,《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歷史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
黃克武,<思議與不可思議:嚴復的知識觀>,《科學與愛國-嚴復思想新探》,北京:清華大學,2001
黃季陸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台北:黨史會,1969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台北:史語所集刊79,1982new window
黃文江,〈王韜史著中的現代世界〉,《王韜與近代世界》,香港:香港教育,2000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台北:政大史學,1999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1998new window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志明,《顧頡剛的疑古史學-及其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意義》,台北:商鼎,1993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2000
習近平主編,《科學與愛國──嚴復思想新探》,北京:清華大學,2001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new window
孫秉瑩等譯,《歷史著作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郭朋等著,《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成都:巴蜀書社,1989
曹仕邦,<論《佛祖統紀》對紀傳體裁的運用>,《中國佛教史學史論集》,台北:大乘出版社,1978new window
張哲郎,<道德判斷與歷史研究>,《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歷史系,198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選叢書(一)──道》,台北:漢興書局,1994
張巨青、吳寅華,《邏輯與歷史-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嬗變》,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
張文杰編,《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1989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1999new window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new window
張壽安,《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1997
張舜徵,《中國歷史要籍介紹》,武昌:湖北人民,1955
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1995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64new window
傅大為,<「Ad Hoc」假設與「局部理性」--以達爾文演化論與古生物學者的近代關係發展史為例>,《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1992
傅大為、朱元鴻主編,《孔恩評論集》,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
傅偉勳,<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1995new window
梁蕭聿譯,《創造進化論》,北京:華夏出版,2003
黑格爾,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上海書店,1999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台北:台大文史叢刊,1999new window
湯用彤,<論「格義」──最早一種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國思想的方法>,《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
鄭匡民,《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上海:上海書店,2003
蒙文通,《經史抉原.中國史學史》,第3卷,成都:巴蜀書社,1995
楊國榮,《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
《科學主義:演進與超越》,台北:洪業書局,2000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new window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2002new window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1997
蔣祖怡,《史學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81
蔣廣學,《梁啟超和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南京:江蘇教育,2001
鮑紹霖編,<西方史學東行歷程及其在中國的反響>,《西方史學的東方回響》,北京:社會科學,2001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
錢婉約,<「層累地造成說」與「加上原則」-中日近代史學上之古史辨偽理論>,《顧頡剛學記》,北京:三聯書店,2002
謝金美,《崔東壁學述(上、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new window
魏格林、施耐德主編,《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台北:稻香,1999
韓震、孟鳴岐,《歷史哲學-關於歷史性概念的哲學闡釋》,昆明:雲南人民,2002
藍吉富,<從《佛祖統紀》一書對隋煬帝之評價談志磐的佛教史觀問題>,《中國佛教史學史論集》,台北:大乘出版社,1978new window
嚴平,《高達美》,台北:東大圖書,1997
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上、下)》,濟南:山東人民,2001
羅志田,<送進博物館:清季民初趨新士人從「現代」裏驅除「古代」的傾向>,《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香港:龍門書店,未印出版年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明倫書局,1970
顧頡剛,《我與<古史辨>.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上海:上海藝文,2001
艾波(Michael W. Apple), Ideology and Curriculm 《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
John Briggs and F. David Peat,《渾沌魔鏡》,台北:牛頓出版社,1993
葛雷易克(James Gleick),《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台北:天下文化,1995
易.加迪(Louis Gardet)等,<希臘思想中的時間觀>,《文化與時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2002
恩斯特.波佩爾(Ernst Pöppel),《意識的限度-關於時間與意識的新見解》,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
Laurence A. Schneider著,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

2、論文(依筆劃順序)
王爾敏,<當代學者追求史學理論之蕪濫>,《清史研究》,第4期,2003
王汎森,<讀傅斯年檔案札記>,《當代》,第116期,1995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第14卷第4期,2003new window
王汎森,<歷史研究的新視野>,《當代》,台北:當代雜誌,2004、4
王天根,〈《天演論》的早期稿本及其流傳考析〉,《史學史研究》,第3期,2002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台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
王晴佳,<章學誠之史學觀與現代解釋學>,《書寫歷史》,第1輯,2003
王健文,<一個寂寞的史家-典範變遷中的崔述>,《成大歷史學報》,第18期,1992new window
王宏斌,<歷史考據法探源>,《史學理論究》,第3期,2002
王中江, <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與日本的中介作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3期,1995
王中江,<進化主義原理、價值及世界秩序觀-梁啟超精神世界的基本觀念>,《浙江學刊》,第4期,2002
王家范,<中國通史編纂百年回顧>,《史林》,第3期,2003
王俊中,<救國、宗教抑哲學?-梁啟超早年的佛學觀及其轉折(1891-1912)>,《中國歷史學會集刊》,第31期,1999new window
方志強,<「進步」的理念:內涵與定義>,《思與言》,第39卷第3期,2001new window
白雲濤,<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輸入及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北京師範學院學院(社科版)》,第4期,1990
田默迪,<嚴復天演論的翻譯之研究與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卷第9期,1975new window
朱仲玉,<中國史學史書錄>,《史學史研究》,第2期,1981
朱仲玉,<中國史學史書錄續篇>《史學史研究》,第4期,1997
朱本源,<詩亡然後春秋作論>,《史學理論研究》,第2期,1992
<詩亡然後春秋作論(續)>,《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1992
朱本源,<司馬遷的史學原理本於《六經》>,《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6卷第1期,1997
米辰峰,<馬比榮與西方故獻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第5期,2004
杜維運,<梁著《中國歷史研究法》>,《史語所集刊》,第51本,1980
杜維運,<清盛世的學術工作與考據學的發展>,《大陸雜誌》,第28卷第9期
杜維運,<傅孟真與中國新史學>,《當代》,第116期,1995
杜正勝,<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當代》,第116期,1995。
杜正勝,<學術思想史的創建及流變-從胡適與傅斯年說起>,《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台北:史語所,2000)
杜正勝,<舊傳統與新典範>,《當代》(台北:當代雜誌,2004、4)
汪榮祖,<嚴復的翻譯>,《中國文化》,第9期,1994
汪榮祖,〈「吾學卅歲已成」:康有為早年思想析論〉,《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new window
汪榮祖,<嚴復新論>,《歷史月刊》,1995年6月號
汪榮祖,<論歷史闡釋之循環>,《燕京學報》(北京:北京大學,1999),新7期
汪榮祖,<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的表述>,《近史所集刊》,第41期,2003new window
汪榮祖,<論梁啟超史學的前後期>,《文史哲》,第1期,2004
汪高鑫、董文武,<朱熹的歷史觀及其易學思維特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5卷第4期,2002
汪子春、張秉倫,〈達爾文學說在中國初期的傳播與影響〉,《中國哲學》,第9輯,1983
余英時,<學術心想史的創建及流變-從胡適與傅斯年說起>,《學術史方法學的省思》,台北:史語所,2000new window
李春雷,〈史學期刊與中國史學的現代轉型–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例〉,《史學理論研究》,第1期,2005
李貴生,<錢鍾書與洛夫喬伊──兼論錢著引文的特色>,《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new window
李約瑟,<中西時間觀與變化觀的比較>,《思與言》,第21卷第5期,1984new window
李恩涵,<傅斯年對台灣史學教研的影響>,《傳記文學》,第85卷第3期,2004
李淑珍,<「經學式」、「科學式」與「理學式」的歷史詮釋學>,《當代》,第178期,2002
李勇,<魯濱遜《新史學》的學術淵源>,《史學理論研究》,第1期,2004
李洪岩,<歷史學也是一門藝術-詳張蔭麟的一個史學觀點>,《學術研究》,第5期,1991
李洪岩,<夏曾佑及其史學思想>,《歷史研究》,第5期,1993
李洪岩、仲偉民,<劉師培史學思想綜論>,《近代史研究》,第3期,1994
李學勇,<「進化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歷史月刊》,第111期
李斌,<清代鄭光祖的生物進化觀>,《大陸雜誌》,第87卷第1期
李天綱,<17、18世紀的中西「年代學」問題>,《復旦學報(社科版)》,第2期,2004
宋斌整理,<章炳麟、嚴復致夏曾佑函札>,《中國哲學》,第6輯,1981
邵東方,<崔述在清代儒學定位之重新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第11期new window
邢義田,<變與不變>,《當代》,台北:當代雜誌,2004、4
宋道發,<試論南宋志磐的佛教史觀-以《佛祖統紀》為中心>,《普門學報》,第11期,2002
阮忠仁,<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格義」──以譚嗣同《仁學》中的佛學為例>,《嘉義師院學報》,第11期,1997
林時民,<「文史通義」的通與義>,《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2004。new window
林毓生,<問題意識的形成與理念(或理想)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4期,2004
金觀濤,<觀念起源的猜想與証明-兼評《「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近史所集刊》,第42期,2003
尚小明,<論浮田和民《史學通論》與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關係>,《史學月刊》, 第5期,2003
范廣欣,<「懷柔遠人」的另一詮釋傳統──從郭嵩燾的進路談起>,《當代》,第177期,2002
周曉瑜,<編年體史籍的時間結構>,《文史哲》,第1期,2004
房德鄰,〈康有為和廖平的一樁學術公案〉,《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0
胡昌智,<什麼是歷史意識>,《思與言》,第21卷第1期,1983new window
胡昌智,<韋伯論歷史學的客觀性及其檢討>,《東海學報》,第25卷,1984new window
胡昌智,<時間壓力-「民報」(1905-1908)試讀>,《台大歷史學報》,台北:台大歷史系,1990,第15期
胡逢祥,<中國現代史學的制度建設及其運作>,《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2004
胡衛清,<近代來華傳教士與進化論>,《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2001
吳懷祺,<中國近代考據學和王國維的「古史新證」>,《北京師範大學報》,第1期,1989
吳莉葦,<明清傳教士中國上古編年史研究探源>,《中國史研究》,第3期,2004
胡逢祥,<二十世紀初日本近代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學術月刊》,9月號,1984
韋春景,<梁啟超關於歷史因果律的論述>,《史學史研究》,第2期,1984
袁行霈,<逝川之嘆—古代哲人和詩人對時間的思考>,《中國文化研究》,秋之卷,2002
夏曉虹,<梁啟超與日本明治文化>,《文化:中國與世界》(北京:三聯,1988),第5輯
晉榮東,<李凱爾特與梁啟超史學理論的轉型>,《天津社會科學》,第3期,2002
桑兵,<教學需求與學風轉變──近代大學史學教育的社會科學化>,《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01
桑兵,<梁啟超的東學、西學與新學-評狹間直樹《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歷史研究》,第6期,2002new window
桑兵,<橫看成嶺,側成峰:學術視差與胡適的學術地位>,《歷史研究》,第5期,2003
桑兵,<二十世紀前半期的中國史學會>,《歷史研究》,第5期,2004
孫有中,<當代西方精神史研究探析>,《史學理論研究》,第2期,2002
郭燦,<嚴復、康有為與近世兩大進化史觀述論>,《史學理論研究》,第4期,1997
郭正昭,<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1895-1911)--近代科學思潮社會衝擊研究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下冊,1972
郭昭正,<從演化論探析嚴復型危機感的意理結構>,《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
黃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1991
黃敏蘭,<梁啟超《新史學》的真實意義及歷史學的誤解>,《近代史研究》,第2期,1994new window
黃晏妤,<四部分類是圖書分類而非學術分類>,《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0
黃俊傑,<傳統中國歷史思想中的「時間」與「超時間」概念>,《現代哲學》,第1期,2002
陳時偉,<中央研究院與中國近代學術體制的職業化(1927-1937)>,《中國學術》,第15輯,北京:商務,2003
陳啟雲,<從東西文化、學術、思想看「易學」的意義和特色>,《周易研究》,第1期,1994
陳啟雲,<中國古代歷史意識中的人與時>,《開放時代》,第3期,2003
陳介英,<從韋伯實質研究的角度論其理念類型(ideal type)在知識建構上的意義>,《思與言》,第31卷第4期,1993new window
陳立柱,<百年來中國通史寫作的階段性發展及其特點概說>,《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2003
陳其泰,<夏曾佑對通史撰著的貢獻>,《史學史研究》,第4期,1990
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考據法則釋例>,《史學史研究》,第1期,2003
馬歌東,<訓讀法:日本受容漢詩文之津橋>,《陝西師範大學(哲社版)》,第5期,2002
賀廣如,〈論譚嗣同的變法與復古〉,《人文學報》,第22期,2000new window
徐善偉,<想像史研究述評>《學術研究》,第7期,2002
梁乃崇,<時間起於變易>,《第四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1996
焦潤明,<傅斯年與「科學史學」派>,《史學理論研究》,第2期,2005
章培恒,<關於《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過程與寫作年代>,《復旦學報(社科版)》,第1期,2005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1928new window
羅志田,<西方學術分類與民初國學的學科定位>,《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1
葛兆光,<「新史學」之後-1929年的中國歷史學界>,《歷史研究》,第1期,2003
逯耀東,<傅斯年與《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6new window
歐陽哲生,<傅斯年一生的志業及其理想──《傅斯年全集》序言(上)>,《傳記文學》,第84卷第1期,2004
張越、葉建,<近代學術期刊的出現與史學的變化>,《史學史研究》,第3期,2002
張光前,<章學誠關於「道」的理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期,1992new window
張蔭麟,<龔自珍「漢朝儒生行」本事考>,《燕京學報》,第13期,1933
<與陳寅恪論「漢朝儒生行」書>,《燕京學報》,第15期,1934
張志哲,<晚清史學史上的─盞明燈─夏曾佑與《中國古代史》>,《江海學刊》,第2期,1987
張書學,<梁啟超晚年史學思想再認識>,《山東大學(哲社版)》,第4期,1996
湯志鈞,<大同「三世」和天演進化>,《史林》,第2期,2002
湯志鈞,〈康有為的「大同三世」說和天演進化的關係〉,《史林》,第3期,2002
雷家驥,<中國史家的史德修養及其根源>《鵝湖》,第7卷第2期,台北:鵝湖,1981new window
鄧志峰,<義法史學與中唐新史學運動>,《復旦學報(社科版)》,第6期,2004
蔣俊,<梁啟超早期史學思想與浮田和民的《史學通論》>,《文史哲》,第5期,1993
陸寶千,<章太炎對西方文化之抉擇>,《近史所集刊》,第21期,1992new window
盛邦和,<廿世紀初中國史學現代化與日本>,《日本學刊》,第2期,1999
都重萬,<論辛亥革命前劉師培的新史學>,《中國文化研究》,秋之春,2002
賈鶴鵬,<柯林武德進步思想研究>,《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2003
楊向奎,<再論時間與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第3期,1994
楊義,<中國敘事時間的還原研究>,《河北師院(社科版)》,第3期,1996
楊志遠,<章學誠的史論及其影響>,《吳鳳學報》,第3期,1995
楊志遠,<章學誠論「道」>,《中國文化月刊》,第219期,1998
楊志遠,<泛歷史認識網絡試論>,《吳鳳學報》,第7期,1999
楊志遠,〈晚清公羊學者的歷史解釋〉,《吳鳳學報》,第8期,2000
楊志遠,<章學誠與浙東學派>《吳鳳學報》,第10期,2002
楊志遠,<蘭克的史學及影響>,《吳鳳學報》,第11期,2003
劉連開,<理學和兩宋史學的趨向>,《史學史研究》,第1期,1995
劉桂生,<陳寅恪、傅斯年留德學藉材料之劫餘殘件>,《北大史學》,第4輯,1997
劉龍心,<七十年來對於「現代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回顧與評析(1902-1949)>,《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台北:國史館,1998
劉述先,<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之形成>,《台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new window
蔣大椿,<龔自珍歷史認識思想略探>,《近代史研究》,第1期,1995
蔣重躍,<試論道法兩家歷史觀的異同>,《文史哲》,第4期,2004
鄭吉雄,<論章學誠的「道」與經世思想>,《台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new window
鄧曉芒,<中國百年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八大文化錯位>,《福建論壇》,第5期,2001
鄧輝,《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4
戴景賢,<章實齋「道」與「理」之觀念及其推衍>,《清代學術研討會-思想與文學(第一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1989
羅炳良,<18世紀中國史學理論的新成就-論章學誠關於史學性質的認識>,《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3期,2000
羅檢秋,〈從魏源《老子本義》看清代學術的轉變〉,《近代史研究》,第1期,1995
羅檢秋,<從清代漢宋關係看今文經學的興起>,《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4
顧昕,<中國史學的意識形態化傳統──從道德主義的目的論到科學主義的歷史決定論>,《當代》,第80期,1992
顧鑾齋,<從比較中認識「層累」理論的學術價值>,《齊魯學到》,第1期,2005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
崔小茹,《清末民初的達爾文進化論》,新竹:清華史研所,1989
金鍾潤,《近代中國的近化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1991new window
鄭之書,《清末民初的歷史教育(1902-1917)》,台北:師範大學歷史所,1991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台北:政大史研所,1992
方淑妃,《魏源史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1995
周傳瑛,《章太炎及其史學精神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1997
黃錦樹,《近代國學之起源(1891-1927)--一個相關個案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1998
釭Q源,《梁啟超對歷史的理解及其思考方式》,新竹:清華史研所,1998
高美芸,《王韜及其史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1998
鍾榮峰,《文化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的歷史書寫》,台中:東海史研所,2000
張錫輝,《文化危機與詮釋傳統—論梁啟超、胡適對清代學術思想的詮釋與意義》,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2001new window
賴溫如,《晚清新舊學派思想之爭論—以『翼教叢編』為中心的討論》,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2003new window
四、外文:
1、英文(依作者字母順序)new window
R.G. Collingword, The idea of Histo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Paul Connerton, How Societies remember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Hao Chang, 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fy press, 1971)
W.J.van der Dussen,”Collingwood and the Idea of Progress”, History and Theory, Beiheft 29, 1990。
William H. Dray,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1964)
Stephen W. Durrant, The Cloudy Mirror : Tension and Conflict in the Writing’s of Sima Qian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Patrick Gardiner,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Explan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Richard Hofstadter, 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 (Boston : Beacon Press, 1992)
Grand Hardy, “Can a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 contribute to modern western Theory ? The multiple narratives of Ssu-Ma Chien”, History and Theory, vol.33, No.1, 1994)new window
Philip C. Huang, Liang chi-chao and Moder Chinese Liberalism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George G. Iggers and Q. Edward Wang, “Western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Confucianism”,《台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
Barry Keenan, The Dewey Experiment in China :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Early Republic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Joseph R. Levenson,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David Lowenthal,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A.O. Lovejoy,The Great Chain of being–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Robert Nisbet, History of the Idea of Progress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4)。
James R. Pusey,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Jörn Rüsen, “Making Sense of Time : Towards a Universal Typology of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台大歷史學報》(台北:台大歷史系,2002),第29期。
David Schaberg, A Patterned Past : Form and Though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enjannin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 Yen Fu and the West (Cann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Xiaobing Tang, 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mity–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Liang Qichao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Tu Wei-Ming, Confucian Thought : 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5)。
Wang Fan-Sen, Fu Ssu-nien –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0)
W. H. Walsh, Philosophy of History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Harper Torchbooks, 1960)
2、日文(依筆劃順序)
大久保利謙,《日本近代史學史》,東京:白揚社,1940
佐藤正幸,<近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國史學と西洋史學の邂逅>,《歷史學研究》,第618號,1991。
桑原隲藏,<梁啟超の《中國歷史研究法》を讀む>,《支那學》,第2卷第12號,19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