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美術批評史
作者:謝東山
出版日期:2005
出版項:臺北:洪葉文化
ISBN:9789867553492
主題關鍵詞:美術評論
學門:藝術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4
期刊論文
1.Greenberg, Clement(1995)。‘American-Type’ Painting。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227。  new window
2.Greenberg, Clement。Toward a Newer Laocoon。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1,29。  new window
3.Zigorsser, Cad、林秋蘭節(1978)。柯洛維茲--世界傑出女畫家。雄獅美術,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一郎(1924)。糟糕的臺灣文學界。臺灣民報,38,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一群在學的愛國青年(1979)。青年信箱--贊成訂定「自強運動週」。幼獅月刊,5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大學雜誌編輯部(1972)。「藝術與社會問題」座談會紀錄。大學雜誌,57,64-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大學雜誌編輯部(1977)。青年論國是座談會之三--論土文學。大學雜誌,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大學雜誌編輯部(1978)。專題《文學•時代•傳統》。大學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素峰(1992)。廖繼春。中國巨匠美術週刊,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爾敏(1976)。西化問題的迴思。中國論壇,2(9),4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立臣鐵石、顏娟美(1996)。臺灣美術論。雄獅美術,307,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光中(1962)。迎中國的文藝復興。文星,10(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余光中(1964)。從靈視主義出發。文星,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理尚(1978)。從臺展、府展圖錄中整理出來的--幾個問題。雄獅美術,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丕(1985)。互動藝術的美學宣言。雄獅美術,176,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長俊(1980)。火柴只能燃燒一次。雄獅美術,116,4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長俊(1980)。藝術升級。雄獅美術,109,1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農(1979)。中國藝術的前途--與蕭勤先生--席談。大學雜誌,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鑄晉。中國繪畫與世界藝術的關係。幼獅文藝,31(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玉山(1955)。藝道話搶桑。臺北文物,3(4),76-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惺獄(1980)。最幸福的畫家林之助的生活與藝術。雄獅美術,117,3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劭涵、蔡佩玲、游崴(2002)。回顧與展望--裝置藝術在臺灣座談會:裝置藝術在臺灣社會體制中的運作。藝術觀點,14,39-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秋原(1962)。由精神獨立到新文化之創造--再論超越前進。文星,9(5),20-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徐復觀(1961)。答虞君質教授。民主評論,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復觀(1611)。給虞君質先生的一封公開的信。新聞天地,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秦松(1963)。認識中國畫的傳統。文星,12(6),6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袁金塔。戰後臺灣美術發展初探--兼論水墨抽象。現代美術,8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涂英明(1987)。澎湃的激情--楊熾宏的繪畫世界。藝術家,14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建隆(1984)。從李仲生到異度空間展。雄獅美術,164,65-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香華(1986)。一覺醒來,一-聲鑼響--寫在文星詩展之前。文星,99,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瑞猛、蕭全政(1992)。臺灣的威權轉型:國民政經體制與政經改革。中國論壇,17,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道林(1960)。素描與現代繪畫。中國一週,5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道林(1963)。談現代繪畫。中國一週,6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莊普(1982)。創作手記。雄獅美術,138,152-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莊詰(1962)。由兩封信說起。文星,10(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莊喆(1965)。論視覺的歷史感。文星雜誌,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許忠英(1980)。永遠追求現代的--李建中。雄獅美術,110,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許南村(1977)。臺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序謝里法:「跟阿笠談美術」。夏潮,3(1),56-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郭承豐。畫外畫會。大學雜誌,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郭沖石(1984)。李仲生的藝術生涯。藝術家,111,126-2-1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奇祿、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1981)。文化建設工作的構思與展望。民俗藝曲,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陳英德(1989)。日本、法國與臺灣早期藝術關係初探(一)。雄獅美術,223,10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英德(1989)。日本、法國與臺灣早期藝術關係初探(二)。雄獅美術,224,104-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英德(1989)。日本、法國與臺灣早期藝術關係初探(三)。雄獅美術,225,136-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慧坤(1971)。巴黎重遊感想。雄獅美術,6,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陸蓉之(1998)。誰的裝置藝術誰?。藝術家,273,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費海磯(1960)。世界藝術走向中國藝術的故道。中國一週,5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逸民(1924)。對在臺灣究白話文的我見。臺灣民報,18,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新井海夫(1937)。臺灣に於ける國民美術課題。臺灣時報,130-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新藝術(1950)。我們的路。新藝術,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新藝術雜誌社。掀起自由中國的新興藝術運動。新藝術,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楊茂林(198412)。本土新藝術的出發--一〇一新圖式三人聯展。雄獅,166,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虞君質(1962)。對於徐復觀藝術觀點的批判--間論他的品格與風格。作品,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雷震(1951)。傳統與革新。自由中國,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廖木鉦(1983)。王文平--勇敢的拓荒者。藝術家,97,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劉國松(1965)。中國現代化的基本精神。文星,16(4),5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劉國松(1962)。過去、現代、傳統。文星雜誌,10(5),16-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國松(1962)。與徐復觀先生談現代藝術的歸趨。作品,3(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劉國松(1961)。繪畫的狹谷--從十五屆全省美展國畫部說起。文星雜誌,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穆歌(1965)。中國前衛繪畫先驅李仲生。前衛,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蕭勤(1983)。給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信(2)。藝術家,95,4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蕭勤(1983)。給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信(4)。藝術家,97,110-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蕭勤(1983)。給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信(5)。藝術家,98,7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蕭勤(1983)。給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信(6)。藝術家,99,4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蕭勤(1983)。給青年藝術工作者的信(8)。藝術家,101,4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謝里法(1980)。色彩之國的快樂使者--臺灣油畫家廖繼春的一生。雄獅美術,118,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謝東山(1994)。飛越學院的天空--李仲生的前衛藝術教學法230,286-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謝東山(2001)。國際化倫理與臺灣裝置藝術。藝術觀點,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謝東榮(1983)。強烈的物質反省。雄獅美術,154,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謝崧(1955)。一代藝人謝琯樵。臺北文物,4(3),59-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聶贏(1979)。敏感而聰明的虛無者張照堂--推介1979年生活筆記的攝影。雄獅美術,96,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顏娟英(1989)。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一)、(二)、(三)。藝術家,142-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蘇瑞屏(1984)。發刊詞。現代美術,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方李莉(199404)。陶藝.現代人。陶藝,3,115-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謝東山(20010400)。裝置藝術與臺灣前衛藝術的世俗化。藝術觀點,10,8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李敖(1961)。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文星雜誌,9(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施翠峰(198002)。歌頌真善美的畫家•藍蔭鼎。雄獅美術,108,2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蕭瓊瑞(19930100)。現代繪畫運動期間的「省展」風格(1959-1970)。臺灣美術,5(3)=19,1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陳瑞文(20020700)。藝術自治性與臺灣藝術主體性--從「非常不廟之漫畫一代」談起。大趨勢,5,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劉國松(19590501)。不是宣言--寫在「五月畫展」之前。筆匯月刊,1(1),27-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白淵(195503)。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3(4),16-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謝里法(19790600)。林玉山的回憶。雄獅美術,100,5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梅丁衍(19960700)。六0年代以前版畫與現代美術運動初探。藝術家,43(1)=254,308-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謝里法(1979)。四十歲以前的郭雪湖及其藝術--新美術運動裡的「臺灣畫派」。雄獅美術,102,6-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林柏亭(198903)。臺灣東洋畫的興起與臺、府展。藝術學,3,9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俞嬋衢(19941100)。時代的斷章--「一九六○年代臺灣電影健康寫實影片之意涵」座談會。電影欣賞,12(6)=72,14-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張我軍(19241121)。糟糕的臺灣文學界。臺灣民報,2(2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劉現成(19941100)。六○年代臺灣「健康寫實」影片之社會歷史分析。電影欣賞,12(6)=72,48-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歐用生(19791200)。日據時代臺灣公學校課程之研究。臺南師專學報,12,8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謝里法(19761000)。日本畫家筆下的中國。雄獅美術,68,頁9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謝里法(19761100)。日本畫家筆下的中國。雄獅美術,69,74-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吳振岳(19950100)。近十年來的全省美展--兼談其油畫部作品。臺灣美術,7(3)=27,37-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國松(1988)。當前中國畫的觀念問題。國際水墨畫討會,北京中國畫究院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外交報告書編輯委員會(199212)。外交報告書--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外交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iken, Henry D.(1956)。The Age of Ideology: The 19th Century Philosophers。New York: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new window
3.Strassmann, Diana(2000)。經濟學故事與講故事者的權力。社會科學的措辭。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Keene, Donald、芳賀徹(1992)。日本人の西洋發現。東京都:中央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Keene, Donald、芳賀徹(1992)。日本人《西洋發現》。東京都:中央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rown, Vivienne(2000)。解除典律的論述--文本分析與經濟思想史。社會科學的措辭。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村不折(1980)。日展史。東京都:光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中村彝(1980)。日展史7。東京都:光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日展史編纂委員會(1980)。日展史1。東京都:光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日展史編纂委員會(1980)。日展史8。東京都:光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田邊至(1980)。日展史7。東京都:光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石川欽一郎(1912)。洋畫印象錄。東京市:目黑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民國七十九年。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懷碩、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1985)。社會變遷與現代中國美術--三十年來中國美術在臺灣發展的回顧與思省。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國論壇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國華(1999)。文學批評學。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煥明(1992)。方東美先生哲學嘉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町田甲一、莫邦富(1988)。日本美術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保堯(1993)。臺灣美術全集7--楊三郎。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長風畫會(1952)。我們的希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孫津(1994)。美術批評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國立藝術教育館(2000)。學府風雲--大學美術相關學系教育資料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康有、湯志鈞(1981)。康有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康有、蔣貴麟(1977)。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淵崎永錫。日本近代美術發展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細野正信。日展史1。東京都:光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小凌(1980)。抽象世界的獨裁者。臺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才崑(1994)。王白淵--荊棘的道路。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新藝術雜誌社。中國繪畫的新路向。新藝術。臺北:二十世紀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澤(1991)。狂飆八〇--記錄--個集體發聲的年代。臺北市: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選堂(1991)。聯合報與國家現代化--聯合報創刊四十年來社論選輯上。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選堂(1991)。聯合報與國家現代化--聯合報創刊四十年來社論選輯下。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賴埃瑛(1993)。複合藝術--六〇年代臺灘复合藝術究。臺北:國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謝東山、高子矜(2003)。臺灣當前藝評大趨勢--2002年的藝術解讀文法學。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謝東山、許遠達、朱珮儀、蔡佩玲、周郁齡、洪劭涵(2003)。我們的前面是什麼--80年代臺灣藝術中的求新意識。臺南縣官田鄉: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顏娟英(1999)。當代臺灣美術評論全集--何懷碩卷。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顏娟英(1991)。臺灣美術全集1--陳澄波。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沈子丞(197404)。歷代論畫名著彙編。臺北:世界畫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謝里法(1984)。臺灣出土人物誌。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伯欣、周明麗、江敏甄、莊秀玲、張晴文(1999)。戰後臺灣美術中的東方優越論。臺南: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木子(1998)。臺灣藝術教育發展史。臺北:環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林惺嶽(1987)。臺灣美術風雲40年。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溫淑姿、劉良佑(1992)。陶藝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臺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胡適、唐德剛(1981)。胡適口述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徐復觀、蕭欣義(1980)。徐復觀文錄選粹。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施慧美(1997)。日本近代藝術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謝里法(1995)。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Bakhtin, Mikhail M.、Emerson, Caryl、Holquist, Michael、McGee, Vern W.(1986)。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Austin, Texa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new window
48.Fish, Stanley Eugene(1980)。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9.Poggioli, Renato、張心龍(1992)。前衛藝術的理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Burger, Peter、Shaw, Michael(1984)。Theory of the Avant-Gard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51.Foucault, Michel、Sheridan-Smith, Alan(1970)。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A translation of Les Mots et Les Choses)。New York:Random House。  new window
52.Bourdieu, Pierre(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53.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Emerson, Caryl、Holquist, Michael(1981)。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by M. M. Austin。Austin, T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new window
54.Bell, Daniel、趙一凡、蒲隆、伍曉晉(1989)。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米歇爾‧傅柯、莫偉民(2001)。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Bürger, Peter、蔡佩君、徐明松(1998)。前衛藝術理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蕭瓊瑞(19910000)。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仲生、蕭瓊瑞(1994)。李仲生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Bakhtin, Mikhail、Emerson, Caryl(1984)。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丁大(1976)。從孤寂中走出--向我的師父朱銘致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華民國外交部(1980)。外交部聲明及公報彙編--中華民國68年7月1日至69年6月30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271028)。臺灣日日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890608)。臺灣明新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凡(1957)。「響馬」畫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勇仁(1951)。接受歷史的教訓,掀起國畫的革新運動(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341015)。東京新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復觀(19610902)。現代藝術的歸趨--答劉國松先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復觀(19611105)。現代藝術對自然的叛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蔚(1965)。這--代的繪畫之十四--站在學院之外(蕭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國松(19610906)。自由世界的象徵--抽象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國松(19541123)。什麼把日本畫往國畫裏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國松(19610829)。為什麼把現代藝術劃給敵人--向徐復觀先生請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吉甫(2004)。「現代文學」創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Augusta, Palmer、王萱儀(2002)。越界:兩岸三地電影新浪潮的回顧。臺灣新電影二十年。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reenberg, Clement(1986)。Avant-Garde and Kitsch。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3.Greenberg, Clement(1968)。Avant-Garde Attitudes: New Art in the Sixties。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new window
4.Greenberg, Clement(1986)。Modernist Painting。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5.Hooper, Keith、Pratt, Michael(2000)。論述與措辭--新西蘭原著土地公司個案。社會科學的措辭。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Gablik, Suzi、滕立平(1991)。多元主義。現代藝術失敗了嗎?。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村義一(1990)。帝展•鮮展•臺展。臺灣早期西洋美術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巴東(1991)。由過海三家看傳統中國畫之現代轉化與發展。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耀庭、郭繼生(1991)。懷大陸與臺灣山水。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仲生(1965)。全國美展的西畫作品。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仲生(1954)。西洋繪畫的新時代。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仲生(1992)。形象永遠存在!抽象不會消逝。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仲生(1992)。我反傳統,我反拉丁。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仲生、蕭瓊瑞(1994)。李仲生訪談錄--抽象世界的獨裁者。李仲生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仲生(1954)。看「世界名畫」談印象派。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仲生(1993)。桂雪子與東京駿河臺楊畫究所。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仲生(1979)。記者會記實--藝術縱橫談。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仲生(1980)。答劉文潭教授〈與李仲生談前衛藝術〉。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仲生(1953)。超現實主義繪畫。李仲生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仲生、蕭瓊瑞(1956)。塞尚繪畫的特色。李仲生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仲生(1954)。論抽象派繪畫。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仲生(1994)。論現代繪畫。李仲生文集。臺北市:北市美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仲生(1966)。戰後繪畫的新趨向--反傳統的現實回歸。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仲生(1956)。趨向單純表現的近代西洋畫。李仲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金耀基(1979)。第三篇現代與現代化。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倪侯德、白雪蘭(1996)。一位畫家的365天--倪蔣懷日記選錄。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席慕容(1995)。真山真水真圖畫。臺灣美術全集第17卷陳慧坤。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陳正雄畫語錄。陳正雄繪畫50年回顧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莊伯和。中國傳統繪畫移植臺灣的新品種--林玉山。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莊喆(1966)。這一代與上一代--論劉國松和他的背景。現代繪畫散論。臺北: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選堂(1991)。民主憲政又一新局的開展--政府定期解除報禁的重大意義(1987.12.02)。聯合報與國家現代化--聯合報創刊四十年來社論選輯(上)。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選堂(1991)。我們沉痛抗議--論出版法修正草案之不當(1958.4.14)。聯合報與國家現代化--聯合報創刊四十年來社論選輯(上)。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選堂(1991)。所得分配持續惡化第八年的怵目驚心(1989.09.01)。聯合報與國家現代化--聯合報創刊四十年來社論選輯(上)。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選堂(1991)。歷史的鐘聲•時代的響雷(1987.07.15)。聯合報與國家現代化--聯合報創刊四十年來社論選輯(上)。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蕭勤(1986)。「新展望」展評審後感。1986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蕭勤(1993)。中國繪畫的傳統與現代化。游藝札記。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蕭勤(1993)。給年輕藝術工作的信〔五〕。游藝札記。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賴琪瑛(1993)。臺達。達達與現代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謝里法(1979)。王白淵•民主主義的文化鬥士。臺灣出土人物誌。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謝東山(1998)。臺灣近百年藝術論述與美術發展、官方政策之關係究(上):清末年間至1936年。臺灣藝術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國科會人文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魏王勺著(2002)。從全球化的脈落重新檢視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意義。臺灣新電影二十年。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顏娟英(199408)。陳澄波繪畫風格的形成。陳澄波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聞天祥(2002)。臺灣新電影的文學因緣。臺灣新電影二十年。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亦園(1985)。文化建設工作的若干檢討。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中國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Foucault, Michel(1977)。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