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
作者:黃琪惠
作者(外文):Chi-hui Hua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顏娟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日治台灣傳統繪畫書畫會全島書畫展台灣美術展覽會東洋畫殖民現代性Taiwanese ink painting under Japanese rule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rganizationWhole Island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xhibitionTaiwan Fine Arts ExhibitionOriental-style paintingcolonial modern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3
1895年台灣從清朝邊陲省份被迫轉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在殖民統治者主導台灣朝向近代化的過程,日本近代美術潮流隨之引進。承繼清代傳統的台灣書畫,無論書畫家的活動空間、作品風格與展示空間皆產生現代性轉變。本文主要以傳統繪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傳統畫家如何因應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與意義。關於日治時期台灣傳統畫家的研究,主要從官方成立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的角度,探討他們轉型為東洋畫的成就與意義,至於不以台展為活動舞台的畫家並不受注意。其次傳統畫家在台展以前的活動狀況與畫風表現,目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文希望透過傳統畫家因應近代美術潮流的討論,能對日治時期傳統繪畫的發展有多面向的理解,進而彌補台灣美術史研究的不足之處。
首先,探討對傳統繪畫產生影響的近代美術潮流。前期來台日本畫家藉由團體與展覽會的機制移入新舊日本畫,後期官方成立台展,主導寫生台灣風物的東洋畫潮流。換句話說,近代美術潮流包括:從書畫組織到繪畫團體、從共進會的書畫展到台灣美術展覽會、從日本畫到東洋畫的發展。其次,討論台灣書畫家在快速變遷的美術潮流中如何因應與再起。主要探討1920至1930年代書畫家組成的團體,新竹書畫益精會、台灣麗澤書畫會、台南酉山書畫會、嘉義鴉社書畫會、春萌會。分析這些團體的成立目的、活動內容與意義,以及成員參與台展與全島書畫展的狀況。接著討論1928至1932年三個民間團體舉辦的全島書畫展,主辦者分別為善化商工協會、新竹書畫益精會與南瀛新報社,並與台展作比較,分析全島書畫展的舉辦目的、展覽規定與內容、畫風特色與意義。在討論團體與展覽會之後,本文從個案研究,探討傳統畫家如何在作品回應近代美術潮流。首先,探討活躍於日治前期畫壇的傳統畫家,呂壁松(1870-1931)、王坤泰(1892-1918)、范耀庚(1877-1950)、李學樵(約1893-1951後)、蔡雪溪(約1884-1964後)、蔡九五(1887-1958),他們如何在中國畫與日本畫、傳統與近代的畫風之間選擇與表現。其次,討論傳統繪畫背景出身的年輕世代呂鐵州(1899-1942)、郭雪湖(1908-2012)與林玉山(1907-2004),如何經由參選台展的創作過程蛻變為東洋畫家,成為畫壇的領導人物並建立個人的畫風特色。
從本文的研究,我們看到書畫家運用近代美術的團體、展覽會與媒體機制,維繫書畫傳統並普及於大眾。日治前期台灣書畫家仍有自由發展的空間,1927年台展僅設立東洋畫與西洋畫部,而將書畫排除在外,傳統畫家在美術版圖中淪為次要地位。台灣書畫家與支持者為避免書畫被邊緣化,開始積極籌組書畫團體,並仿效台展模式而舉辦全島書畫展,爭取書畫家的表現空間。不過,民間團體主辦的全島書畫展並未持續地舉行,效益與影響遠不如每年舉辦的台展。無論如何,傳統畫家隨著近代美術潮流變遷積極應變,作品表現方面,傳統畫家因世代差異而出現不同的回應。舊世代畫家繼續中國繪畫創作,或吸收日本畫,或是學習東洋畫,他們的創作擺盪在新舊文化之間。新世代畫家比較能擺脫傳統的包袱,擁抱新時代的繪畫,也更能自在地融合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特色。經由本文的研究,我們理解所謂的傳統書畫與東洋畫,都是台灣近代美術發展的一部份,因此我們有必要還原歷史的面貌,給予這些傳統畫家應有的美術史位置,理解他們在日本殖民地近代化的過程、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中,遭遇的挫折與付出的努力及表現。
In year of 1895, Taiwan was forced turning into Japan ’s colony from once a frontier province of the Qing dynasty. Under the Colonial rulers’ leadership gearing towards the process of Taiwanese modernization, the new trend of modern Japanese art also follows. Taiwa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hich inheriting Qing dynasty’s tradition all made modernization changes in terms of painter’s creative space, art style and exhibit space, etc.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aiwanese ink painting as research subject and studies how Taiwanese ink painters respond to the impact of the trend of the modern art and what was the results and its significance.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o bring in a wide spectrum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ink painting during Japan colonial period, and further makes up the insufficiency and lack of research in Taiwan modern art history.
First, I will discuss the trend of modern art that impacted the Taiwanese ink painting. The Japanese painters that came here in early period had imported new and old Japanese paintings (nihonga)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groups and exhibits; and in later period the Taiwan Fine Arts Exhibition (Taiten) which was formed by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mainly to lead the trend of Oriental-style painting (tõyõga) into realism in Taiwan objects. In another word, recent modern art trend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from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rganization to painting groups, from exposition’s ink painting exhibit to Taiwan Fine Arts Exhibition, from Japanese-style painting to Oriental-style painting.
Second, I will discuss how Taiwan ink painters respond and surge during the fast-paced changes and transition in modern art trend. I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ink painters’ groups in Hsinchu, Tainan, Chiayi from 1920 to 1930 and analyze the organization founding purpose, activ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roups, as well as the members’ participation in Taiten and Whole Island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xhibition. Then I will discuss three civilian groups that held separate and various Whole Island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xhibition from 1928 to 1932 and then compare them with Taiten by analyzing their purpose of holding exhibition, exhibition’s regulations and contents, painting style and meanings.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groups and exhibition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conduct case study and study how traditional painters respond to modern art trend in their artworks.
First, I will discuss Taiwan ink painters that were active in early stage of Japan colonial period, Lu Pi-song (1870-1931), Wang Kuang-tai (1892-1918), Fan Yao-keng (1877-1950), Lee Hsueh-chiao (during or after 1893-1951), Tsai Hsueh-shi (during or after 1884-1964), Tsai Jiu-wu (1887-1958) and how they made their choices and performed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 and Japanese painting,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t style. Second, I will discuss young generation that had the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background, Lu Tieh-chou (1899-1942), Kuo Hsueh-hu (1908-2012) and Lin Yu-shan(1907-2004), and how they transformed themselves into Oriental-style painters through Taiten’s participation and creation and became leaders in art world with their individual painting style.
From the research of this dissertation, we are able to witness how Taiwan calligraphers and painters use the mechanism of modern art groups, exhibitions and media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spread it to the mass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colonial period, Taiwan ink painters still had freedom to develop. In 1927, the Taiten only established Oriental-style paintings and Western painting and exclude the ink paintings; and that traditional ink painters were secondary in art world. Taiwan ink painters and their supporters to avoid being marginized started to aggressively formi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groups and imitated Taiten by holding Whole Island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xhibitions in order to gain more of their performance space. However, such Whole Island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xhibitions sponsored by the civilian groups were not held continuously and their impact and effects were not as significant as the annual Taiten.
Nonetheless, Taiwanese ink painters aggressively adapted and made changes to the new trend of modern art. In terms of artwork performance, traditional ink painters coped and responded differently based upon their own respective generations. As to the old generation painters, some still continued to create Chinese paintings, some absorbed Japanese paintings, and some would learn Oriental-style paintings, and thus these old generation painters had been swinging between old and new cultures in their art creation. New generation painters on the other hand were more able to be quit of their traditional baggage and to embrace new age paintings and were more freely merg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both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 cultur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are able to understand that both the so called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Oriental-style painting were all part of the Taiwan modern art history development. We thus need to present the history in its original form and afford these traditional ink painters art history status they deserved and need to understand their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olonial period, the frustration they endured and their efforts and performance during the transition process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cultures.
一、1945年以前書畫文獻

林宇衡,〈處士吳希周(鴻業)小傳〉,《台灣日日新報》1897年4月6日,版漢1。
〈書畫展覽會の素人評〉,《台灣日日新報》1900年3月24日,版5。
〈淡水館月例會〉,《台灣日日新報》1901年6月25日,版5。
〈書畫會一瞥評〉,《台灣日日新報》1902年7月25日,版4。
才造,〈台北の畫家〉,《台灣文藝》4(1902年年7月),頁8-9。
〈台灣書畫會〉,《台灣文藝》4(1902年年7月),頁35-36。
〈台灣書畫大會の模樣〉,《台灣日日新報》1904年1月12日,版5。
淡水館月例會(一)書畫展覽、席上揮毫〉,《台灣日日新報》1904年11月25日,版5。
〈開丹青會〉,《台灣日日新報》1905年8月6日,版漢5。
〈淡水館の書畫會〉,《台灣日日新報》1905年9月10日,版5。
〈淡水館の新古書畫〉,《台灣日日新報》1905年9月13日,版5。
〈淡水館新古各書畫〉,《台灣日日新報》1905年9月14日,版漢3。
一心庵,〈一峰亭林朝英〉,《台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3日,版5。
一心庵,〈林朝英遺事〉,《台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8日,版3。
〈台灣書畫會〉,《台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10日,版5。
〈台北俱樂部出品畫題〉,《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1日,版39。
〈竹塹郵筒倡設書畫會騷人雅癖(鄭蘊石)〉,《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1月13日,版漢4。
高橋月海,《台灣名所》,台北市:杉田書店,1907。
小林松僊,《台北風景六題》,台北市:杉田書店,1907。
無名氏,〈石川柳城に就て〉,《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1月23日,版4。
〈就石川柳城翁而言〉,《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2月1日,版漢5。
欽,〈寫生の興味〉,《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4月2日,版4。
〈石川柳城翁書畫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4月21日,版5。
〈美術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11月22日,版7。
〈法曹俱樂部の美術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12月13日,版7。
〈無名の蟹畫家(朱長)〉,《台灣日日新報》1909年4月21日,版5。
〈台北の書畫界〉,《台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12日,版5。
〈台灣書畫會大會〉,《台灣日日新報》1909年11月25日,版5。
〈台北俱樂部の日本畫會〉,《台灣日日新報》1910年5月11日,版5。
〈台北の書畫界〉,《台灣日日新報》1910年9月29日,版5。
〈台灣書畫會光景〉,《台灣日日新報》1910年10月11日,版5。
空,〈(台南)共進會の書畫骨董〉,《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11日,版6。
〈台南書畫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22日,版3。
〈書畫家往來)〉,《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16日,版7。
鵬,〈大冶一爐(二百O二)(呂璧松)〉,《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10月8日,版漢1。
〈畫聲會組織〉,《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11月10日,版7。
〈畫家消息〉,《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11月26日,版7。
石川欽一郎,〈台灣の美術界〉,《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1月1日,版39。
〈墨鳳社中の寫生會〉,《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2月27日,版7。
門外漢投寄,〈台北の洋畫界〉,《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4月8日,版2。
〈對星山房書畫潤例〉,《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5月21日,版漢6。
〈台灣書畫會〉,《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2月28日,版7;3月1日,版漢6。
〈台灣書畫會盛況〉,《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3月23日,版7。
〈(洪以南)後援書畫潤格減成〉,《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9月24日,版漢6。
井上物外,〈應舉の畫に就て(上)〉,《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10月26日,版3。
〈本島人評書畫展覽〉,《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2月16日,版漢3。
吉川利一、松尾德壽編,《高砂文雅集》,神戶市:高砂文集社,1914。
〈畫家往來〉,《台灣日日新報》1914年10月21日,版3。
〈漫遊書畫家〉,《新台灣》1(1914年12月),頁52。
〈渡台畫家如鯽〉,《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2月17日,版漢6。
〈(新竹)書畫展覽續報〉,《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4月5日,版漢4。
〈書畫展覽會本社募集の〉,《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6月22日,版7。
〈書畫展覽會一瞥〉,《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6月23日,版漢6。
〈書畫展覽終結〉,《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6月25日,版漢6。
塘翠釣史,〈台北名物番茶會〉,《新台灣》1915年8月,頁36-37。
〈(嘉義共進會)書畫展覽一瞥〉,《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11月8日,版漢4。
時雨郎,〈人物と其書(1)(2)〉,《新台灣》,1916年3月,頁33-35;1916年4月,頁46-48。
〈巽畫會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16年4月17日,版1;4月19日,版3。
田尻甚太郎(角士),《伊達白髮》,台南市:香風俳壇,1916。
井上力之助(物外),《書畫鑑賞談》,台南市:南薰堂,1916。
潤庵生,〈鳳山太瘦生畫序〉,《台灣日日新報》1917年2月4日,版漢6。
羽賀銀松編,《高砂文雅集》,台北:高砂文集社,1917。
〈太瘦生之畫會〉,《台灣日日新報》1917年5月18日,版漢6。
〈本島青年畫家畫會(王坤泰)〉,《台灣日日新報》1917年5月24日,版7。
〈來遊之二畫家(吳芾、村雲樸堂)〉,《台灣日日新報》1917年7月20日,版漢6。
〈(村雲)樸堂先生畫啟〉,《台灣日日新報》1917年10月21日,版漢6。
〈台灣南宗畫會起る〉,《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2月10日,版7。
解衣磅礡道人,〈南畫展覽會瞥見(上)(中)(下)〉,《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2月24日、26-27日,版4。
一記者,〈南畫展覽會一瞥〉,《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2月25日,版漢4。
〈古亭雅集〉,《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2月28日,版漢5;3月5日,版漢6。
〈嘉義書畫會〉,《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3月23日,版漢6。
〈南宗畫會〉,《新台灣》,1918年3月,頁25。
一記者,〈(須賀)蓬城氏書畫會〉,《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8月18日,版漢6。
〈青年畫家逝去(王坤泰)〉,《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11月13日,版漢6。
林朗庵,〈敘呂西邨書法帖〉,《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12月5日,版漢6。
〈新畫展覽一瞥〉,《台灣日日新報》1918年12月13日,版漢6。
一記者,〈芝皓會の作品ホテルに於ける新畫〉,《台灣日日新報》1919年2月9日,版7。
〈素人畫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19年3月2日,版7
某,〈素人畫展覽會賑へる博物館〉,《台灣日日新報》1919年5月18日,版7
つぼみ生,〈素人畫展覽會所感〉,《台灣日日新報》1919年5月24日,版8。
空,〈素人畫展覽會〉,《新台灣》,1919年6月,頁28-29。
竹內栖鳳氏談,〈帝國美術院及文展過去〉,《台灣日日新報》1919年10月9、10、12日,版漢6。
〈(李)逸樵氏書畫啟〉,《台灣日日新報》1920年1月24日,版漢6。
水馬,〈畫會を見て〉,《台灣日日新報》1920年6月13日,版7。
〈支那書畫界消息〉,《台灣日日新報》1921年3月14日,版漢6。
〈和洋畫展覽會鹽月、鄉原兩教諭の作品〉,《台灣日日新報》1922年2月7日,版7。
讀畫書樓主人,〈台灣に於ける書家と畫家〉,《台灣時報》1923年2月,頁68-70。
吳如玉,〈詩書畫瑣談〉,《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2月11日,版漢6。
〈洪以南氏之特志〉,《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9月12日,版漢6。
〈(古城)江觀氏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24年2月24日,版漢6。
〈台灣と官設美術展覽會母國の美術季節に倣ひたい〉,《台灣日日新報》1924年9月18日,版2。
〈震災救助書畫賽會〉,《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12日,版漢6。
〈書畫展覽會續報〉,《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17日,版漢6。
水馬,〈岡本春堂畫伯作品略評〉,《台灣日日新報》1925年4月4日,版2。
〈(台南)書畫打合會〉,《台南新報》1924年11月5日,版漢5。
〈吳昌碩〉,《台灣日日新報》1925年11月2日,版漢4。
〈詹炎錄(田邊碧堂)〉,《台灣日日新報》1926年5月15日,版漢4。
〈近く追薦會を開かれる故鹽川文鵬畫伯の逸話 (上)(中)(下〉,《台灣日日新報》1925年11月15-17日,版2。
潤,〈晤來台秦金石翁京都南畫界老名士〉,《台灣日日新報》1925年11月16日,版漢4。
欽一廬,〈南畫の世界的地位〉,《台灣日日新報》1925年12月7日,版3。
李逸樵,《大東書畫集》,新竹:著者,1926。
〈世宜琯樵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26年9月4日,版漢6。
林熊光編,《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東京市:林熊光,1926。
〈台灣と秋の美術展官設で年中行事と致したい〉,《台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2日,版2。
水馬,〈一松畫塾の作品展覗記〉,《台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22日,版2。
〈(新竹共進會美術館)美術出品纍纍〉,《台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25日,版漢4。
〈台灣日本畫會生る〉,《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月10日,版3。
〈台灣日本畫協會第二回研究會〉,《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15日,版2。
〈中華近代之畫風〉,《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6月5-6日,版漢4。
〈高砂の島根に美術の秋が訪づれた灣展アトリエ巡り(一)製作慾にかられ樂屋の人になつた能畫の武部竹令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6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三)色異國とりどりに情緒漂ふ花鳥畫=鄉原藤一郎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8日,版7。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五)本島門神として林、辜兩氏を描く日本畫國島水馬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0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六)屏風に孔雀と珊瑚刺桐の畫題 寫生畫 井上一松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2日,版3。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八)神秘の奇勝タロコ峽を描く日本畫加藤紫軒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4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十一)水溫む池の畔群鷺を描く日本畫野間口墨華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7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十二)得意の蟹に達筆を揮ふ南畫李學樵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8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十三)狼毫を揮つて雄渾の相を描かうとする南畫鷹取岳陽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9日,版3。
〈台灣美術展覽出品方法日本畫協會員水馬氏欲效勞〉,《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9日,版漢4。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十四)俗塵を外に禪味たつぶりの筆勢南畫高橋醇嶺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20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十五)雜音をよそに繪筆を運ぶ 蔡雪溪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21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十七)清流を溯上する若香魚を描く日本畫高橋龍山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24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十九)皇澤に潤ふ 意義ある畫題伊坂新之助氏 新高主山を描く片山仙羽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28日,版5。
〈台展アトリエ巡リ(二二)得意の武者繪に彩管を揮ふ日本畫野口秋香氏〉,《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1日,版5。
〈本日開院式台灣美術展讀畫記本島藝術家尚要努力〉,《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7日,版漢4。
〈蓬萊のしま根に南國美術の殿堂を築く初の台灣美術展覽會〉,《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8日,版2。
〈美展談談〉,《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9日,版漢4。
鄭登山,〈「台灣美術展」を見て―內容の乏しさに失望する〉,《台灣新民報》1927年10月30日,版5。
鷗亭生,〈台展評一、二東洋畫部〉,《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30日,版5;10月31日,版3。
水馬,〈宮比會の繪畫展いよいよ二十二日から開催力作が尠く無い〉,《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1月23日,版2。
木下靜涯,〈東洋畫鑑賞雜感〉,《台灣時報》1927年11月,頁23-24。
〈無腔笛(王亞南〉,《台灣日日新報》1927年12月15日,版漢4。
〈善化書畫展覽徵求書畫〉,《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1月7日,版漢4。
〈善化書畫賽會開於來月初〉,《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4月10日,版漢4。
孫江淮,《善化書畫展覽會出品者芳名錄》,1928年5月12-13日,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藏。
〈善化書畫賽會當選發表〉,《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5月23日,版漢4。
〈酉山書畫陳列〉,《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3日,版漢4。
〈書畫益精會竹街有志籌組〉,《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5月19日,版漢4。
〈台灣美術展會場中一瞥作如是我觀〉,《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10月26日,版漢4。
〈新竹益精會籌開全島賽會〉,《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6月6日,版漢4。
〈全島書畫展覽會發表審查入選點數由新竹書畫益精會主開〉,《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8月21日,版漢8。
〈台展入選二三努力談呂鼎鑄蔡雪溪諸氏是其一例〉,《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11月14日,版漢4。
〈松林小林二審查員就台灣美術展講演〉,《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11月15日,版漢4。
〈台灣美術展一瞥〉,《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11月15日,版漢4。
一記者,〈第三回台展之我觀(上)(中)(下)〉,《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11月16-18日,版漢4。
紫雲生,〈對台灣美術展希望〉,《台灣日日新報》1929年11月19日,版漢4。
黃瀛豹編,《現代台灣書畫大觀》,新竹郡:現代台灣書畫大觀刊行會,1930。
〈蔣閻合作難望持久中華藝術依然振興南畫家名於時者大有人在中華名畫家王亞南氏談〉,《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1月29日,版漢4。
〈栴檀社東洋畫概觀〉,《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4月5日,版漢4。
〈栴檀社之由來 附各氏漫評〉,《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4月6日,版漢4。
〈嘉南春萌會準備台展附錄會員希望〉,《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7月14日,版漢4。
〈島人士趣味一班(五) (六) (七)書道繪畫界之一瞥〉,《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7月18-20日,版漢4。
一記者,〈第四回台灣美術展之我觀〉,《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10月25日,版漢4。
尾崎秀真,〈清朝治下に於ける台灣の文化〉,《台灣時報》132號(1930年11月),頁20-27。
台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編,《台灣史料集成》,台南市:編者,1931。
尾崎秀真編,《翰墨因緣》,台北:了覺寺,1931。
張成美,〈東洋畫之我觀〉,《台灣日日新報》1931年3月20日,版漢4。
一記者,〈第二回栴檀展一瞥 各欲自出新機軸進步顯著然大體不脫台展氣息〉,《台灣日日新報》1931年5月1日,版漢4。
鷗亭生,〈栴檀社の美術展〉,《台灣日日新報》1931年5月2日,版1。
鄉原藤一郎氏講演,〈台灣の書畫に就て〉,《台灣日日新報》1931年5月14日,版8。
一記者,〈第五回台展我觀(上) (下)〉,《台灣日日新報》1931年10月25-26日,版漢4。
〈麗澤書畫發會〉,《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2月9日,版漢8。
小室翠雲,〈東洋畫の系統 (上)(下)〉,《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2月14-15日,版6。
小室翠雲,〈恩師草雲先生と南畫にこもる精神〉,《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2月28日,版6。
張耀堂,〈讀王氏(少濤)南畫展〉,《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6月4日,版漢4。
潤,〈第三回旃檀社出品之我觀〉,《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6月28日,版漢4。〈アトリエ巡り軍鷄を描く(十一)呂鐵州氏〉,《台灣新民報》1932年,林錦鴻剪報。
〈アトリエ巡り雙鶴を描く(十二)呂孟津氏〉,《台灣新民報》1932年,林錦鴻剪報。
〈台灣現代書畫展覽會啟事〉,《南瀛新報》1932年9月17日,版漢13。
〈南瀛新報社主催書畫展〉,《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9月21日,版漢8。
〈全島書畫展覽會規定〉,《南瀛新報》1932年10月1日,版漢13。
一記者,〈台展會場之一瞥(上) (下)東洋畫依然不脫洋化而西洋畫則漸近東洋〉,《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25日,版漢4、漢8。
〈聳動全島的台灣全島書畫展覽會〉,《南瀛新報》1932年12月3日,版漢14。
尾崎秀真,〈貴い藝術の精神が全く滅びて了つた事を痛感した〉,《南瀛新報》1932年12月10日,版4。
鄭蘊石、鄭雨軒,〈觀南瀛新報社主倡之全島書畫展覽會所感〉,《南瀛新報》1932年12月17日,版漢13。
尾崎古村,〈方洺畫伯に就て同畫伯の我國に於ける立場〉,《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12月18日,版5。
〈南畫大家子易方洺氏略歷〉,《南瀛新報》1933年2月11日,版漢13。
安田半圃,〈南台灣に日本畫の材料を求めて〉,《台灣日日新報》1933年2月14日,版4。
久保得二,〈東寧墨蹟序〉,《南瀛新報》1933年3月11日,版漢14。
〈郭雪湖氏日本畫展一瞥〉,《台灣日日新報》1933年4月2日,版漢8。
林錫慶,〈東寧墨蹟序〉,《南瀛新報》1933年4月15日,版漢14。
林錫慶編,《東寧墨蹟》,台北:東寧墨蹟編纂會,1933。
〈南畫鑑賞會台灣支部の發會式〉,《台灣日日新報》1933年8月27日,版7。
張耀堂,〈詩書畫三絕〉,《台灣時報》1933年8月,頁77-84。
鄉原藤一郎,〈台灣の書畫に就て〉,《台灣教育》1933年9月,頁83-85。
潤,〈第七回台展之我觀(上) (下)〉,《台灣日日新報》1933年10月27-28日,版漢4。
鷗汀生,〈今年の台展二努力の作「夕照」寫生より寫意へ〉,《台灣日日新報》1933年10月30日,版2。
周維金,〈訪吳(芾)趙(藺)二畫伯記〉,《台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13日,版漢4。
〈日本畫協會展を見る〉,《台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14日,版7。
〈台展之如是觀東洋畫漸進自然西洋畫設色佳妙〉,《台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25日,版漢4。
陳澄波,〈春萌畫展短評〉,《台灣新民報》1935年3月。林玉山剪報。
國松不怠,〈春萌會展管見〉,《台南新報》1935年4月1日。林玉山剪報。
西田力松編,《趣味同好圖錄》,台北市:趣味同人會,1935。
野村幸一,〈六硯會に望む〉,《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6月12日,版3。
潤,〈台展東洋畫一瞥〉,《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10月26日,版漢4。
立石鐵臣,〈第九回台展相互評西洋畫家の觀た東洋畫の批判〉,《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10月30日,版6。
宮田彌太朗,〈郭雪湖君の第二回個人展に寄せて〉,《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21日,版4。
尾崎秀真,〈書道の精神〉,《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9月27日,版4、10月9日,版4。
〈台展東洋畫拉雜談〉,《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22日,版漢12。
大高文濤,〈第十回台展東洋畫部瞥見 時代の流れを把握せよ〉,《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25日,版6。
黃瀛豹,〈新竹州書家〉,《新竹州時報》4(1937年9月),頁108-109。
尾崎秀真編,《翰墨因緣》,台北:了覺寺,1939。

二、1945年以後書畫圖錄與論著

王國璠編,《中原文化與台灣》,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1。
------------,《台灣金石木書畫略》,台中市: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76。
------------,《台灣關係一百翰林書畫集》,台中市: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76。
王國璠,〈台灣開拓過程中的書畫藝術〉,《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6,頁321-348。new window
王耀庭,〈日據時代台灣的傳統書畫〉,《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頁38-82。
---------,〈李霞的生平與藝事兼記「閩習」在台灣畫史上的一頁〉,《台灣美術》13期(1991年7月),頁42-50。
--------,〈林玉山的生平與藝事〉,《台灣美術全集3.林玉山》,台北市:藝術家,1992,頁17-47。
--------,〈從閩習到寫生:台灣水墨繪畫發展的一段審美認知〉,《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頁123-151。
王耀庭等特約撰述,《時代的形象:台灣地區繪畫發展回顧》,高雄市:高市美術館,1994。
王耀庭等撰文,《典範傳移:林玉山繪畫藝術特展》,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12。
王少濤,《王少濤全集》,台北縣:台北縣文化局,2004。
王亞南,〈游台吟稿.附蓬萊飲湑集〉,《凌滄集》,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3。
王亞南;張振樑編,《江陰王亞南詩畫集》,台南市:張振樑,1970。
方瓊華,《「美術」概念的形成:以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展覽活動為中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2001。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美術運動座談會〉,《台北文物季刊》3卷4期(1955年3月),頁2-15。
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廣組編,《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1。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市:北市美術館,2000。
台北市立美術館,《風中勁竹: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下的藝術》,台北市:北美館,2006。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組、採訪組合編,《台南文化.文物專刊》4卷2期(1954年11月)。
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主辦,《洪敦光東洋書畫收藏展專集》,新竹縣:洪敦光,1995。
台灣彰化市社教館研究組編,《館藏古今書畫專集》,彰化市:台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1985。
石淑棻,《台灣廟宇敘事性雕繪題材分析─以桃竹苗地區廟宇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朱芾亭著;黃鷗波編,《雨聲草堂吟草》,台南市:朱玉堂,1982。
任真漢,〈瑞堯時代的回憶〉,《現代美術》28期(1990年2月),頁14-16;29期(1990年4月),頁89-93;30期(1990年6月),頁60-61;32期(1990年10月),頁60-64。
江聲,〈珍貴的陳舊畫稿─談呂鐵州的生平及作品〉,《雄獅美術》72期(1977年2月),頁60-69。
江寶釵主編,《張李德和書畫集》,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00。
何政廣主編,《清代台南府城書畫展覽專集》,台南市:台南觀光年推行委員會,1976。
何勛堯,《館藏書畫選集》,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1987。
吳守禮、林宗毅編,《呂世宜西邨先生硏究資料附呂世宜年譜》,台北:編者,1976。
吳祖銘,《台灣石版印刷術的傳入與發展之研究》,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研究計畫,2000年。
吳景欣,《台府展畫家:蔡雲巖之藝術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宋南萱,《「台灣八景」從清代日據時期的轉變》,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豋勝、何銓賢編,《台灣文獻書畫鄭再傳收藏展》,新竹市:鄭再傳,1997。
李奕興,《台灣傳統彩繪》,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5。
---------,《府城•彩繪•陳玉峰》,台北市:雄獅出版社,2002。
李郁周,〈二十世紀前期新竹書壇概觀〉,《台灣書家書事論集》,台北市:蕙風堂,2002,頁4-31。
李國坤,〈台灣早期繪畫研究─以李金進為例〉,《造形藝術學刊》2003年6月,頁325-346。
李欽賢,〈台灣「東洋畫」的後起之秀─呂鐵州〉,《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五冊》,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頁123-135。
李婉甄,《藝術潮流的衝擊與交會:日治時期魏清德的論述與收藏》,國立台灣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玉山,〈藝道話滄桑〉,《台北文物季刊》3卷4期(1955年3月),頁76-84。
林柏亭,《清代台灣繪畫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談明清師古臨摹的風氣對台灣早期書畫的影響〉,《雄獅美術》154期 (1983年12月),頁93-96。
---------,〈台灣東洋畫的興起與台、府展〉,《藝術學》3期(1989年3月),頁91-116。
---------,〈「寫生」在畫史上之轉變〉,《台灣美術》13期(1991年7月),頁51-58。
---------,〈台灣膠彩畫的發展〉,《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頁84-90。
---------,〈日據時代嘉義地區畫家的活動〉,《中國‧現代‧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兼論日韓現代美術論文集》,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1,頁178-202。
---------,〈典雅與鄉土兼融:郭雪湖的膠彩世界〉,《台灣美術全集9.郭雪湖》,台北市:藝術家,1993,頁17-31。
----------,〈日據時代嘉義地區東洋繪畫之發展與特色〉,《藝術學》13期(1995年3 月),頁147-195。
---------,《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台北市:史博館,1995。
---------,〈日據時期台灣的畫會活動〉,《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市:雄獅美術月刊社,1997,頁230-246。
林雅娟,《日治時期新竹地區水墨畫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玉書,《臥雲吟草》,復刻本:台北市:龍文出版社,1992。
林翠鳳,〈詩人畫家鄭坤五〉,《台灣文獻別冊》7期(2003年12月),頁22-28。new window
邱琳婷、林蕙美譯,〈一九二七年《台灣日日新報》「台展畫室巡禮」資料(稿)〉,《藝術學》19期(1998年3月),頁139-185。
周明聰,《台灣書畫史上的板橋林家「三先生」:呂世宜、葉化成、謝琯樵之研究》,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07。
--------,〈剛直不屈一支筆:謝琯樵的藝術與人生之研究〉,《史物論壇》5期(2007年12月),頁61-109。
周明聰主編,《畫舫千秋蓬萊心:台灣美術源流展(1736-1945》,台北市:國父紀念館,2008。
施翠峰,〈台北美術發展探源〉,《台北文獻》87期(1989年3月),頁1-42。
---------,〈剖析台灣先賢水墨畫之演變〉,《台灣先賢書畫選》,台北縣:北縣文化局,2001,頁14-23。
---------,〈日治初期台灣的美術活動(上)(中)(下)〉,《藝術家》379期(2006年12月),頁423-427;377期(2006年10月),頁473-479;378期(2006年11月),頁530-535。
---------,〈台灣先賢書畫蒐藏與追憶(上)(下)〉,《歷史文物》178期(2008年5 月),頁35-43;179期(2008年6 月),頁36-49。
---------,〈台灣美術奠基功臣尾崎秀真〉,《藝術家》376期(2006年9月),頁493-497。
施慧明,〈范侃卿的生涯及其繪畫世界〉,《現代美術》179期(2008年6月),頁37-43。
施慧明執編,《風中勁竹: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化運動下的藝術》,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
洪啟宗,〈從家傳文獻看洪以南的交友關係〉,《台北文獻》直166期(2008年12月),頁183-204。
洪惠冠總編,《迎曦送晚三百年:竹塹先賢書畫展專集》,新竹市:竹市文化中心,1993。
---------------,《鄭再傳收藏:竹塹先賢書畫展》,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香取潤哉,《「昭和書豪」山本竟山:日本治台時期旅台書家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論文,2006。
徐明福、蕭瓊瑞,《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硏究》,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留啟群,〈日治時期台灣傳統畫家的「現代」想像〉,《藝術論衡》復2期(2009年11月),頁1031-27。new window
高以璇、胡懿勳主訪編撰,《林玉山:師法自然》,台北市:史博館,2004。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台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3。
---------------------------,《翰墨因緣:台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8。
---------------------------,《翰墨大觀》,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11。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編,《台灣早期書畫展圖錄》,台北市:史博館,1995。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吳錦源畫集》,台北市:史博館,1998。
---------------------------,《台灣先賢書畫選》,台北縣:台北縣文化局,2001。
---------------------------,《丹青憶舊:台灣早期先賢書畫展》,台北市:史博館,2003。
---------------------------,《振玉鏘金:台灣早期書畫展》,台北市:史博館,2005。
-----------------------------,《李霞的人物畫研究》,台北市:史博館,2007。
-----------------------------,《魏清德舊藏書畫》,台北市:史博館,2007。
---------------------------,《觀物之生:林玉山的繪畫世界》,台北市:史博館,2006。
崔詠雪撰稿,《在水一方:一九四五年以前台灣水墨畫》,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4。
---------------,《翰墨春秋:一九四五年以前的台灣書法》,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4。
--------------,《本土VS.外來:台灣早期水墨畫之現代性》,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5。
張德南、黃淳林執編,《竹塹先賢書畫集(2)》,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張德南採訪撰稿,〈繪畫全才李秋山訪問記〉,《竹塹文獻》1期(1996年10月),頁179-192。
張學榵,《山中忘歲月:妙禪師書畫集》,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8。
莊芳榮主編,《台灣先賢丹青書畫展圖錄》,台北市:台北市文獻會,2010。
莊伯和,〈清代台南府城書畫展〉,《藝術家》(1975年7月),頁52-58。
莊素娥,〈揚州八怪對台灣早期水墨畫的影響〉,《藝術學》24期(2008年1月),頁77-102。new window
曹容;李郁周主編,《曹容全集》,台北縣:淡廬書會,2010。
郭雪湖,〈我初出畫壇〉,《台北文物》3卷4期(1955年3月),頁70-73。
麥青龠,《日治時期台灣出版書家墨蹟研究》,台北縣:麥氏,2004。
---------,《書畫藝術在台灣:專題研究》,台北縣:麥氏,2011。
陳板、王淑津計劃主持,《尋找美術家:新竹縣美術資源調查》,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0。
陳瓊花,《自然•寫生•林玉山》,台北市:雄獅圖書有限公司,1998。
陳嘉翎主訪,《吳梅嶺:藝彩春風》,台北市:史博館,2004。
曾曬淑,〈戰前林玉山的通俗小說插畫與現代性的體現〉,《現代性的媒介》,台北市:南天書局,2011。new window
黃才郎執編,《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台北市:文建會,1984。
黃志農編著,《彰化縣先賢書畫專集》,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4。
黃祖蔭,〈駱香林山水藝術論:台灣畫史新探〉,《竹塹文獻》15期(2000年4月),頁30-39。
黃琪惠,〈台灣書畫收藏展與傳統文化再詮釋〉,《史物論壇》5期(2007年12月),頁111-139。new window
新竹書畫同好會編,《慶祝建國七十年古今古人書畫展特刊》,新竹市:編者,1981。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編,《彩藝芬芳:竹塹范家三代書畫展》,新竹市:竹市文化中心,1993。
葉心潭,《日治時期台灣小學書法教育》,台北市:蕙風堂,1999。
廖瑾瑗,〈木下靜涯與台灣近代畫壇:以台展、府展的東洋畫部為中心〉,《藝術家》253期(1996年6月),頁320-334。
--------,《台灣における近代日本畫の研究》,廣島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論文,1997。
--------,〈畫家鄉原古統〉,《藝術家》292期(1999年9月),頁362-377;296期(2000年1月),頁502-515;297期(2000年2月),頁458-469;298期(2000年3月),頁396-411;299期(2000年4月),頁388-400;301期(2000年6月),頁506-513。
--------,〈台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1,頁37-60。
--------,《背離的視線:台灣美術史的展望》,台北市:雄獅美術,2005。
--------,《四季•彩妍•郭雪湖》,台北市:雄獅出版社,2001。
蔡家丘,《草枕:日治前期日本來台書畫家的創作與遊歷(1908-1927)》,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國川,《竹塹藝術家薪傳錄》,新竹市:市立文化中心,1994。
蔡雅蕙、徐明福,〈1910至1930年代台灣傳統建築彩繪匠司譜系之探討〉,《民俗曲藝》169期(2010年9月),頁89-145。new window
鄭文彰,《斯土有情:和風文物收藏展》,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9。
鄭文彰、蔡長鐘編,《汲古潤今:台灣先賢書畫專輯》,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3。
鄭再傳編,《台灣新竹普天宮暨古奇峰育樂園》,新竹市:普天宮,1991。
鄭坤仲主編,《黃靜山九十三回顧展》,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
盧廷城主編,《湖口歲月百世情:湖口文人遺世書畫作品紀念專輯》,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2。
蕭再火編,《台灣先賢書畫選集》,南投縣:思賢莊養廉齋,1980。
蕭瓊瑞,《府城民間畫師專輯》,台南市:市政府,1996。
蕭瓊瑞計劃主持,《台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造型藝術》,台南市:南市文化基金會,1996。
賴明珠主編,《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呂鐵州紀念展》,桃園市:桃縣文化,2000。
賴明珠,《日治時期台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大溪畫家呂鐵州》,桃園市:桃縣文化,1998。
--------,〈林占梅的書畫藝術世界─以《潛園琴餘草》為主要分析依據〉,《台灣史研究》7卷1期( 2000年6月),頁27-79。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前葉竹塹地區的藝術鑑賞與贊助活動:以鄭、林兩家為分析中心〉,《美學藝術學》2期(2003年6月),頁3-96。
--------,《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桃園地區:回首桃源三百年》,台北市:日創社文化,2004。
賴俊雄,〈翰墨因緣─魏經龍的書畫世界〉,《中華書道》62期(2008年11月),頁52-62。new window
賴國生,〈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閩習」水墨畫風格之源流〉,《成大歷史學報》32期(2007年6月),頁81-38。new window
賴萬鎮總編,《桃城早期書畫展》,嘉義市:嘉市文化,1995。
---------------,《林東令九一回顧展》,嘉義市:嘉市文化,1995。
謝世英,〈妥協中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藝術學研究》3(2008年5月),頁131-169。new window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台灣美術的期許〉,《藝術學研究》8期(2011年5月),頁127-204。
---------,〈日治台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台灣文化認同〉,《藝術學研究》10期(2012年5月),頁133-208。
謝里法,〈林玉山的回憶〉,《雄獅美術》100期(1979年6月),頁53-63。
---------,《台灣出土人物誌》,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5。
顏娟英編著,《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市:雄獅美術,1998。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市:雄獅出版社,2001。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台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2分(1993年),頁469-610。new window
---------,〈美術〉,《台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7,頁71-146。
--------,〈「日本画」の死: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美術發展の困難」〉,《美術研究》398號(2009年8月),頁31-51。
--------,〈一九一O年代台湾の美術活動:植民地官方品味の变遷〉,《大正期美術展覽會の研究》,東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5,頁413-431。
---------,〈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台灣意識問題: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卷2期(2004年6月),頁115-141。
--------,〈傳統與學習之間─日治時期林玉山的素描作品〉,《觀物之生:林玉山的繪畫世界》,台北市:史博館,2006,頁10-23。
---------,《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台北市:雄獅出版社,2005。
---------,〈官方美術展覽會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583-628。
---------,〈南国美術の殿堂建造:台湾展物語〉,《「帝囯」と美術:一九三O年代日本の对外美術戦略》,東京都:囯書刊行会,2010,頁343-378。
魏清德,〈謝琯樵其姊謝芸史附─流寓台北市書畫家〉,《台北文物》3卷1期(1954年5月),頁96-97。
蘇秋錄編,《竹塹古今書畫錄》,新竹市:中國書畫社,1980。
鷺村生,〈蟹畫家朱長之生平〉,《台北文物》2卷3期(1953年11月),頁20-21。

三、東亞近代書畫相關論著

Andrews, Julia F. and Shen, Kuiyi, “The traditionalist response to modernity: the Chinese painting society of shanghai”, visual culture in shanghai 1850s-1930s (Washington DC: New Academia Publishing, 2007), pp. 79-93.
--------------------------------, A century in crisis :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the art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Guggenheim Museum, 1998).
Conant, Ellen P., Owyoung, Steven D., Rimer, J. Thomas, Nihonga: transcending the past: Japanese-style, 1868-1968 (New York: Th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1995).
James, Cahill, The painter’s practice: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Rosenfield, John M., “Nihonga and resistance to ‘the scorching drought of modern vulgarity’”, Births and rebirths in Japanese art (Leiden: Hotei publishing, 2001), pp.163-197.
Wong, Aida Yuen, Parting the mists: discovering Japan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style painting in moder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山梨绘美子、佐伯英里子、小池滿紀子,《日本の近代绘画》,東京都:ブレ─ン出版,1996。
千葉慶,〈日本美術思想の帝国主義化:一九一O~-二O年代の南画再評價をめぐる一考察〉,《美學》213号(2003年夏),頁56-68。
王中秀、茅子良、陳輝編著,《近現代金石書畫家潤例》,上海市:上海畫報,2004。
戶田禎祐著;林秀薇編譯,《日本美術之觀察:與中國之比較》,台南市:林秀薇,2000。
五十嵐公一,〈朝鮮美術展覽會創設と書畫〉,《美術史論叢》19(2003年2月),頁73-83。
五十殿利治著;陳譽仁、顏娟英譯,〈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藝術學研究》4期(2009年4月),頁1-52。new window
日本美術院百年史編輯室,《日本美術院百年史》,東京都:財团法人日本美術院,1989。
日本美術院、朝日新聞社,《日本美術院百年史刊行記念展「日本画近代化の旗手たち」》,東京都:朝日新聞社,1992。
日展史編纂委員會,《日展史》,東京都:日展,1980。
北澤憲昭,〈「日本画」概念の形成にかんする試論〉,《明治日本画史料》,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91,頁469-534。
------------,《眼の神殿》,東京都:株式會社美術出版社,1989。
古田亮,〈日本の美術展覽会その起源と發達〉,《MUSEUM》545号(1996年12月),頁29-56。
石守謙,〈中國近代美術史研究的幾種思考架構(중국 근대미술사 연구에 대한 몇 가지 사고의 틀)〉,《東亞美術的近代和近代性(동아시아 미술의 근대와 근대성)》,首爾:學古齋,2009,頁251-272。
石沢淸等編集執筆,《信州に聳える日本画の山脈:中央画壇で活躍した人びと》,長野県松本市:鄉土出版社,1995。
吉見俊哉,《博覽會の政治學:まなざしの近代》,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92。
成田山書道美術館,《近代文人のいとなみ》,京都市:株式會社淡交社,2006。
成田山書道美術館、河鍋暁斋記念美術館編,《酔うて候:河鍋暁斋と幕末明治の書画会》,京都市:株式會社思文閣,2008。
西槇偉,《中国文人画家の近代:豐子愷の西洋美術受容と日本》,京都市:株式會社思文閣出版,2005。
多木浩二、藤枝晃雄,《日本近現代美術事典》,東京都:東京書籍株式會社,2007。
佐藤道信,〈展覽会藝術につて〉,《江戶から明治へ近代の美術I》,東京都:講談社,1991,頁181-186。
-----------,〈日本画の誕生─つくられた近代日本画“正史”〉《日本の近代美術2日本画の誕生》,東京都:大月書店,1993,頁5-16。
-----------,《〈日本美術〉誕生:近代日本の「ことば」と戰略》,東京都:株式會社講談社,1996。
------------,《明治国家と近代美術:美の政治學》,東京都:株式會社吉川弘文館,1999。
兵庫縣立美術館編,《南画つて何だ?!近代の南画:日本のこころと美》,兵庫縣:兵庫縣立美術館,2008。
吳方正,〈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人文學報》25期(2002年6月),頁133-158。new window
--------,〈晚清四十年上海視覺文化的幾個面向〉,《人文學報》26期(2002年12月),頁49-95。
---------,〈中國近代初期的展覽會:從成績展到美術展覽會〉,《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2010,頁477-544。
村田真宏、松井秀法,《近代の日本画:西洋との出会いと对話》,名古屋市:愛知縣美術館,1993。
沈揆一,〈論地域中的民族性: 江南金石畫派對現代性的回應(Local as national: the Jiangnan epigraphic style as a response to Chinese modernity)〉,《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頁1025-1050。
------,〈晚清上海的藝術贊助和現代藝術的發端〉,《歷史文物》108期(2002年7月),頁28-35。
周芳美,〈二十世紀初上海畫家的結社與其影響〉,《1901-2000中華文化百年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1999,頁16-50。
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編,《內國勸業博覽會美術品出品目錄》,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6。
--------------------------------------------,《明治期美術展覽會出品目錄》,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94。
--------------------------------------------,《大正期美術展覽會出品目錄》,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2。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纂,《日本美術協會》,復刻版,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1。
--------------------------------,《日本南畫院》,復刻版,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4。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日本美術院創立一OO周年記念特別展「近代日本美術の軌跡」圖錄》,東京:財團法人日本美術院,1998。
東京國立藝術大學等,《再考近代日本の絵画:美意識の形成と展開》,東京都:東京藝術大学美術館,2004。
松村茂樹,《吳昌碩研究》,東京都:研文出版,2009。
武田光一,〈南画における木版画譜の利用:谷文晁の場合を中心に〉《講座日本美術史第2卷.形態の伝承》,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頁199-233。
河北倫明,《近代の日本画》,東京都:小學館,19980。
河野元昭,〈粉本と模写〉,《講座日本美術史第2卷.形態の伝承》,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頁103-132。
宮崎法子,〈日本近代のなかの中国绘画史研究〉,《今,日本の美術史學をふりかえる》,東京都:東京囯立文化財研究所,1999,頁140-153。
------------,《花鳥.山水画読み解く中国絵画の意味》,東京都:角川書店,2003。
酒井哲朗,〈大正期における南画の再評價について:新南画をめぐつて〉,《宮城縣美術館研究紀要》3号(1988年3月),頁1-20。
高橋利郎,〈近代における「書」の成立〉,《近代画說》12号(2003年12月),頁50-63。
徐小虎著;許燕貞譯,《日本美術史》,台北市:南天出版社,1996。new window
陳永怡,《近代書畫市場與風格變遷:以上海為中心(1843-1948)》,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陳振濂主編,《日本藏吳昌碩金石書畫精選》,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4。
野崎誠近,《吉祥図案解題:支那風俗の一研究(上)(下)》,復刻版:株式會社ゆまに書房,2009。
彭修銀,《日本近現代繪畫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福田德樹監修,《東京藝術大學大學圖書館藏川端玉章付け立て画手本》,大阪市:東方出版,2002。
喜多恵美子,〈朝鮮美術展覽会と朝鮮における「美術」受容〉,《「帝囯」と美術:一九三O年代日本の对外美術戦略》,東京都:囯書刊行会,2010,頁307-339。
菅野智明,《近代中国の書文化》,茨城縣:筑波大學出版會,2009。
揖斐高,《江戶の文人サロン:知識人と芸術家たち》,東京都:株式會社吉川弘文館,2009。
喬志強,《中國近代繪畫社團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
楊敦堯、蘇盈龍編,《世變形象流風:中國近代繪畫1796-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2008。
群馬縣立館林美術館,《小室翠雲(1874-1945》展:館林に生まれ近代南画の大家に》,群馬縣:群馬縣立館林美術館,2010。
練馬區立美術館編,《帝展期の日本画展:東京作家の葛藤と摸索》,東京都:練馬區立美術館,1992。
劉曉路,《日本美術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澤田雅弘,〈潤例の發生と展開:明•清における文人売芸家の自立〉,《書學.書道史研究》7号(1997年),頁21-39。
顏娟英編著,《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台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06。
瀨木慎一、桂木紫穗,《日本美術の社会史:縄文期から近代の市場へ》,東京都:里文,2003。

四、台灣史相關論著

王世雄,《珍藏灣裡街百年影像:20世紀善化影像》,台南縣:喜年年攝影,1997。
井出季和太,《興味の台灣史話》,復刻版,台北縣: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7。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蘆洲市志》,台北縣:蘆洲市公所,2009。
江寶釵彙編,《張李德和詩文集》,台北市:巨流出版社,2000。
江寶釵,〈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對世務之肆應─以連橫的漢學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成大中文學報》26期(2009年10月),頁81-118。new window
何鳳嬌、陳美蓉訪問記錄,《固園黃家:黃天橫先生訪談錄》,台北縣:國史館,2008。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1992。new window
吳密察,〈「歷史」的出現〉,《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市: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村崎長昶,《記憶をたどつて八十年の回顧錄》,東京都:西田書店,1983。
周婉窈,〈「世代」概念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史的研究〉,《當代》188期(2003年4月),頁39-89。
---------,〈「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台灣風物》56卷4期(2006年12月),頁2-31。
---------,《台灣歷史圖說(增訂本)》,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9。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再探討〉,《台灣史料研究》37期(2011年6月),頁2-31。
林玉茹等訪談,《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談紀錄》,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8。
林進發編著,《台灣官紳年鑑》,台北市:民眾公論社,1932。
林翠鳳主編,《鄭坤五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4。
林獻堂;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台北市:中研院台史所,2000-
東方孝義,《台灣習俗》,台北市:同人研究會,1942。
封德屏總編,《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台北市:文訊雜誌社,2007。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台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台灣史研究》14卷2期(2007年6月),頁41-88。
胡巨川,〈鄭坤五與太瘦生〉,《鄭坤五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4,頁279-297。
洪致文,《台灣漢詩人洪以南的現代文明旅遊足跡》,台北市:師大地理系,2010。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市:播種者文化,2004。
徐慧鈺,〈林占梅潛園雅集及其文化義涵─清中葉台灣文士生活之一例〉,《兩岸發展史研究》4期(2007年12月),頁1-33。new window
張李德和、賴子卿纂修,《嘉義縣志•卷六學藝志》,嘉義縣:嘉義縣文獻委員會,1965。
張隆志,〈跨國主義與台灣近代史研究:日治初期台灣殖民文化史的再思考〉,《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台北市: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頁321-346。
張德南、王郭章、林漢泉採訪編輯,《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新竹市:新竹市政府,1993。
張麗俊;許雪姬等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2001。
梁華璜,《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台閩關係史》,台北縣:稻香出版社,2001。new window
連橫,《台灣通史》,復刻版,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5。
------,《雅言》,復刻版,台北市:台灣銀行,1963。
梶原通好,《台灣農民生活考》,台北市:緒方武藏,1941。
陳慈玉,〈案牘研究與田野調查:日本東洋史學方法之一面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2期(2003年12月),頁1-45。new window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5。
黃美娥主編,《張純甫全集》,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9月),頁13-88。new window
--------,《重層現代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
--------,〈日、台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台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2006年11月),頁1-32。
--------,〈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期(2006年3月),頁81-119。
--------,〈久保天隨與台灣漢詩壇〉,《台灣學研究》7期(2009年6月),頁1-28。
--------,《古典台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市:國立編譯館,2007。
黃美娥、陳盈達,〈百年吟聲,風雅柢柱:瀛社百年活動簡史〉,《台北文獻》直166期(2008年12月),頁25-92。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縣:國史館,1999。new window
黃慧貞,〈日治時期台灣上流階層之休閒活動與興趣選擇─以《台灣人士鑑》為中心〉,《台灣風物》56卷4期(2006年12月),頁91-129。new window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台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台北縣:稻香出版社,2006
張德南、王郭章、林漢泉採訪編輯,《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新竹市:新竹市政府,1993。
溫振華,〈清代後期台北盆地士人階層的成長〉,《台北文獻》90期(1989年12月),頁1-31。
森岡ゆかり,《近代漢詩のアジアとの邂逅─鈴木虎雄と久保天隨を軸として》,東京都:勉誠出版,2008。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日本領台初期日台官紳詩文唱和〉,《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市:播種者文化,2000,頁105-181。
詹雅能,〈櫻井勉與日治前期的新竹詩社〉,《社會教育學報》6期(2003年),頁1-28。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8。
劉克明,《台灣今古談》,台北市:新高堂書店,1930。
鄭金柱編,《現代傑作愛國詩選集》,台北市:鷺洲吟社外務部,1939。
蔡胡夢麟,《嶽帝廟前:台南鄉土回憶錄》,台南市:南市文化,1998。
蔡龍保,〈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的技術人力之招募:以土地調查事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5期(2011年5月),頁75-144。new window
駒込 武,《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都:株式會社岩波書店,1996。
顏杏如,〈流轉的故鄉之影:殖民地經驗下在台日人的故鄉意識、建構與轉折〉,《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論集》,台北縣:稻香出版社,2008,頁173-217。
鷹取田一郎,《台灣列紳傳》,台北市:編者,1916。
龍文出版社編輯部編,《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台北縣:龍文出版社,2007。
蘇碩斌,〈活字印刷與台灣意識:日治時期台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109期(2011年10月),頁1-41。new window
豐田英雄,《台灣新聞總覽》,台北市:國勢新聞社台灣支社,1936。

五、報紙、網路資料與訪談人物

《台南新報》,1921年5月-1937年1月。
《南瀛新報》,1930年1月-1936年3月、1937年7月-8月。
《昭和新報》,1929年1月-1930年11月、1932年3月-1938年5月。
日治時期台灣文獻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tdb=%BBO%C6W%A4%E5%C4m%C2O%A5Z
台灣日日新報檢索資料庫http://140.109.14.52/ddnc/ttsddn
台灣時報資料庫http://dbs.lib.ntu.edu.tw/cgi-bin/ovidweb
台灣總督府及所屬機構公文類纂目錄https://sotokufu.sinica.edu.tw/sotokufu/query.php
台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台灣美術展覽會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index.htm
日治時期日人與台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http://cpjtt.lib.nthu.edu.tw/pc.jsp
台北收藏家黃天橫先生,2009年11月18日、12月25日。
台北百城堂林漢章先生,2010年4月24日、5月8日。
新竹書家王晴頌先生,2010年5月20日。
新竹古奇峰普天宮創辦人鄭再傳之女,2010年5月20日。
善化孫江淮先生,2010年6月24日。
新竹文林堂林麗生先生,2011年3月13日、8月16日。
台南畫家陳壽彝、壽彝藝廊陳文欽先生,2011年7月15日。
台南呂璧松外孫女吳冠鴻、外孫女婿張明發先生訪談,2011年7月22日。
台中霧峰郭雙富先生,2011年7月17日。
新竹范耀庚孫女范素鑾女士,2011年8月16日。
蔡九五孫子蔡文火先生信件回覆訪談問題,2012年8月3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