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漫畫作為課程美學與兒童文化課程可能性初探
作者:陳仲翰陳仲偉
書刊名:課程實踐與教學創新;舒緒緯, 湯維玲 (主編)
頁次:217-237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主題關鍵詞:漫畫課程美學兒童文化課程
學門:教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涂志賢(20090600)。再概念化學派的課程美學探究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8,93-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美如(20100300)。美學取向的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91,111-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伯璋、張盈堃(20070100)。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2,4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宮本大人(2007)。『講談社の絵本』における「子供が良くなる」漫画の洗練過程。マンガ研究,10,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宮本大人、竹內オサム、中野晴行、夏目房之介(2008)。手塚治虫「再考」(第1部)手塚のルーツ/ルーツとしての手塚。マンガ研究,14,100-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鷲谷花(2001)。切断と連続--児童文化における〈戦前〉、〈戦中〉、〈戦後〉をめぐる覚書。文学研究論集,19,25-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納蘭真(20090900)。故事創作在文化中的價值。庶民文化研究,1,77-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仲翰、陳仲偉(20090900)。漫畫在兒童教育上的另一種觀點:理探索漫畫感受論初探。庶民文化研究,1,37-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rashen, Stephen D.、李玉梅(2009)。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Eisner, Will、忻雁(2011)。威爾‧艾斯納漫畫教程--繪畫故事和視覺敘事。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ngel, Susan、黃孟嬌(1998)。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臺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ikkelsen, Nina、李紫蓉、郭妙芳(2007)。童書中的神奇魔力。臺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eller, Agnes、李瑞華(2005)。現代性理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pple, Michael W.(2000)。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Routledge。  new window
7.佐藤忠男(1984)。漫画と表現。東京都: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仲偉(20060000)。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臺北市: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Parsons, Michael J.、Blocker, H. Gene、李中澤(2005)。美學與藝術教育。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Noddings, N.、于天龍(2011)。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Wyness, M.、王瑞賢、張盈堃、王慧蘭(2010)。童年與社會--兒童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Dewey, J.、林寶山、康春枝(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松居直、郭雯霞、徐小潔(2008)。我的圖畫書論。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Eisner, Will、虞璐琳(2011)。威爾‧艾斯納漫畫教程--漫畫和分鏡頭藝術。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Riesman, D.、Glazer, N.、Denney, R.、蔡源煌(1982)。寂寞的群眾。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小長井信昌(2011)。わたしの少女マンガ史:別マから花ゆめ、LaLaへ。東京都:西田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一軍(2009)。兒童文化課程:理論、實踐與案例。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Taylor, Charles(2004)。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柏偉(2010)。兒童與教育學知識的發端。研究兒童/兒童研究:從理論到實務的田野工作。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義東(2010)。傳播文本中的兒童與再現。研究兒童/兒童研究:從理論到實務的田野工作。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仲翰、陳仲偉(2010)。兒童教育的文化社會學探索:以漫畫為中心的考察。研究兒童/兒童研究:從方法論到實際的田野研究。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iroux, H.、Simon, R. I.(1992)。Popular Culture as a Pedagogy of Pleasure and Meaning: Decolonizing the Body。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New York, NY:Routled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