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神話編織與拆解--從〈望春風〉文本衍異談起
書刊名: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蒲彥光
作者(外文):Pu, Yen-kuang
出版日期:2020
卷期:8
頁次:頁165-188
主題關鍵詞:望春風李臨秋神話學Hope the Spring BreezeBāng tshun-hongLinqiu LiMytholog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1
  • 點閱點閱:0
期刊論文
1.林太崴(20090400)。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臺灣音樂研究,8,83-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君玉(19550800)。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4(2),2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慶安(20080600)。陳君玉與日治時期臺灣的流行音樂。政大史粹,14,3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兆恩(20120100)。古典文學的鎔鑄與創生--論李臨秋〈望春風〉的中國風。問學集,19,79-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麟玉(20131200)。從選曲通知書看臺灣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與日本蓄音器商會之間的訊息傳遞--兼談戰爭期的唱片發行(1930s-1940s)。民俗曲藝,182,59-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康尹貞(20170700)。新劇、新歌劇、文化劇、文化歌劇--古倫美亞曲盤所反映的日治時期現代戲劇形式與主題。戲劇學刊,26,2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魏緗慈(2011)。日治時期「翻唱」歌曲現象研究--以李臨秋及其他作品為例。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7,2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壁虎先生(20190111)。《十年台灣》的議題敘事困境,以及〈望春風〉如何作為意識形態容器。The Affairs週刊編集,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修鑑(2010)。我的父親--李臨秋。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李臨秋的歌謠所反映的時代意義。臺北: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緗慈(2010)。共調不共款--日治時期「外來曲台語詞」歌曲現象研究。第四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10/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政亮(20060611)。日治時期台灣人的電影實踐--通俗空間下的《望春風》與《可愛的仇人》。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道明(2014)。永樂座與日殖時期臺灣電影的發展。東西脈絡中的早期台灣電影:方法學與比較框架國際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蕭恬媛(2003)。鄧雨賢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椀謹(2010)。歌仔戲藝人杜玉琴演藝生涯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莊永明(2006)。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信彰(2009)。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昌彥、李道明(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飛寶(1988)。臺灣電影史話。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9)。台灣官紳年鑑。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rooker, Peter、王志弘、李根芳(2003)。文化理論詞彙。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呂秀蓮(20190810)。倚民謠而生--邱垂貞和他的社運歌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汪耀進、武佩榮(1991)。羅蘭.巴特和他的《戀人絮語》。戀人絮語。台北市: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