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
作者:黃裕元
作者(外文):Yu-Yuan Hua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密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唱片留聲機Japanese Colonial PeriodTaiwanesePopular songRecordPhonograp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5) 博士論文(0)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8
本研究統整與考訂零碎紛陳的三○年代唱片業與流行歌史料,並初步分析現存之歌詞、樂譜與錄音資料,從唱片流行歌界的詞曲創作者、歌手、詞曲與音樂風格等面向,探討三○年代唱片流行歌的發展與特色。在歌曲發展史的基礎之上,再綜合市場概況、社會議論的資料,包括詞曲創作者的概念、社會觀察家的評論以及總督府唱片管理制度的影響,藉著流行歌界與社會受眾的互動,呈現其社會文化意涵。
「聲音的印刷術」—錄音與唱片製造,隨著二十世紀的展開而不斷進步。聲音成為可複製傳播的資訊,也成為有利可圖的商品,掌握相關技術與資金的唱片公司四處找尋具有市場價值的聲音。本土藝人從兼差性質地參與灌錄,進而參與發行、販售的工作。三○年代之後,受日本、上海等流行歌市場的刺激帶動,出現以本地多數族群語言—「臺語」演唱的唱片歌曲,從西洋管弦樂伴奏的民謠長歌開始,逐步定型為形式較短、多段歌詞的創作歌曲,配合電影與唱片公司、販賣點的宣傳活動,展開「流行歌」新紀元。
從歌壇人士與詞、曲、演唱和音樂內容綜合觀察,本土唱片流行歌在誕生初期帶著濃厚的都會青年性格,並以爵士樂、愛情為歌曲主題,而廣獲都市摩登青年的喜愛,而後新創短歌的格式逐漸定型,歌詞與音樂內容也逐漸向歌仔、南北管與山歌等本土歌樂文化傾斜。於是唱片歌曲的創作界與新文學、西洋音樂界間固然有人員與作品的交流、互動,其創作慣例與生存法卻有所不同,他們對社會上流動議論的現象與觀念,也自有其一套詮釋的慣例。
就流行歌的內容與社會文化而言,許多關於都會文化的歌曲,吐露出臺灣人對「現代」、「摩登」、「毛斷」所帶來的新穎社會現象的矛盾情結。開始是以新奇的眼光端視,尤其對所謂「烏貓」、「烏狗」的街頭奇景深覺趣味,狂歡與閃躲過後,表現出更多的孤寂與疲憊,對人、事、物快速流動的都會生活表達深刻的無奈與反感。而在愛情抒情歌曲當中,自由戀愛的信仰確已深植青年世代,但男女互動的描述卻趨於空洞,在世代觀念變遷的夾縫中,自由戀愛與其說是新社會觀念,不如說是流行文藝家們編織的、迎合青年們的綺麗夢想。
此外,二○年代政治運動喧騰以來,本土政治運動者標舉的「臺灣」群體認同,以及對「亞細亞」或「東洋」的和平扮演的關鍵角色等認同與主張,在三○年代流行樂界獲得傳誦,1937年中日兩國政府全面交火後,「東洋」或「東亞」更儼然成為新流行語,包括「新東洋音樂」的概念,以及「咱是東洋人」的聲明。而相對於日本歌壇,臺灣本土流行歌對戰局的反映冷淡,自陳要促進日華親善的臺灣人,面臨時局的變化卻也只能無言地旁觀。
當本土歌壇解散後,臺灣人只能成為配合國策的演出者,回到野臺去找尋新的身分、定位與生存方式。熱鬧多元的第一代臺語流行歌,就在喧騰的軍歌之間,悄悄地走下了舞台,然而他們的創作與演出,不僅奠定近代歌唱文化的基礎,更為世世代代臺灣人留下至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This research regards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uring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The first section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 industry , and how the field of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be established. Integrates and corrects the fragmentary and much confusion historical data of the music industry and pop music.
The second section preliminary analyze the extant lyrics, music scores and sound recording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onograph recording industry and the popular songs, furthermore interprets the appeara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wanese Pop music-including the songwriters, singers, and musical styles of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during 1930s.
Besides,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composing ideas of important songwriters. Refer to the commentary of social observers and the records review mechanism of Taiwan Governor-General. Through the contents of popular songs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its audiences, we can go a step further to confer the social concepts and general feel. Particularly discuss the way of looking at the modern times, urban living ,freedom to love , social indentification and the role in the East Asian war.
一、出版書籍
(一)中文部份
Anderson, Benedict [愛爾蘭]班奈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Attalic, Jacques [美]阿達利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Best, Steven [美]貝斯特、Douglas Kellner[美]凱爾納著,朱元鴻、李世明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麗文文化,2005年8月。
Bourdieu, Pierre[法]布赫迪厄著,蔡筱穎譯,《布赫迪厄論電視》,臺北:麥田,2000年
Fiske, John[美]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2006年。
Geertz, Clifford[法]吉爾茲,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
Hall, John R.[美]約翰‧R.霍爾,MaryJoNeitz[美]瑪麗‧喬‧尼茲著,周曉虹、徐彬譯,《文化:社會學的視野》,上海:商務印書館,2002年8月。
Jones, Andrew[美]安德魯˙瓊斯著,宋偉航譯,《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04年。
KarlMannheim[德],劉繼同、左芙蓉譯,《文化社會學論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2002年。
McRobbie, Angela[英]安吉拉‧默克羅比,《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1月。
Swingewood,Alan[英]斯威伍德,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神話》,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4月。
水 晶,《流行歌曲滄桑記》,臺北︰大地出版社,1985年。
王德威,《眾聲喧譁:三○與八○年代的小說》,臺北:遠流文化,1988年。
江武昌、林鶴宜、李坤城等撰,《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2月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臺北:草根文化,2002年9月。
吳國禎,《吟唱臺灣史》,臺北:臺灣北社,2003年。
吳密察、若林正丈編著,《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
吳密察等著,《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的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出版,2008。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3月16日。new window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new window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new window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new window
洪惟助,《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臺北市︰北市客委會,2004年。
洪棄生,《寄鶴齋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胡萬川總策劃、林松源主編,《臺灣民間文學論文集》,員林:臺灣磺溪文化學會,1997年。
孫 蕤編著,《中國流行音樂簡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8月。
徐麗紗、林良哲,《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6月。
徐麗紗、林良哲、王順隆著,《日治時期臺灣歌仔戲敘論:以七十八轉老唱片為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臺北:黎明,1993年。new window
莊永明,《自覺的年代:臺灣民眾黨紀念特展專輯》,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3年7月。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7年。
莊永明,《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莊永明策劃,《1930年代絕版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4月。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new window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1991年。new window
郭麗娟,《寶島歌聲,壹、貳》,臺北:玉山社,2005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年。
陳郁秀、孫芝君,《張福興-近代臺灣第一位音樂家》,臺北:時報出版,2000年。
陳郁秀總策劃,《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遠流文化,2009年3月。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 : 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臺北:麥田出版,2006。
陳碧娟,《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臺北:樂韻出版社,1995年10月。new window
黃文車,《行醫濟人命、唱歌分人聽—林清月及其作品整理研究》,臺北:文津,2009年10月。new window
黃信彰,《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9年4月。
黃信彰,《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5月。
黃春明,《鄉土組曲》,臺北:遠流,1976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new window
黃惠君編著,《雨夜花飄望春風:臺灣歌謠奇才鄧雨賢和他的音樂時代》,臺北:臺北228紀念館,2006年11月。
黃裕元,《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北:向陽文化,2005。
楊麗仙,《臺灣西洋音樂史綱》,臺北:橄欖基金會,1984年。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9月。
葉龍彥,《臺灣唱片思想起》,臺北:博揚文化,2001年12月。
劉 捷著、林曙光譯,《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年。
蔡慧玉編著,《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籌備處,1997年。
鄭恆隆、郭麗娟,《臺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2002年。
鄭英敏等編,《鄉土音樂》,臺北:臺北市教師協會編印,1995年。
鄭榮興,《臺灣客家三角採茶戲研究》,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1年。new window
賴淳彥,《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9年。
謝艾潔,《鄧雨賢音樂與我》,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簡上仁、林二,《臺灣民間歌謠》,臺北:眾文,1984年。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桂冠,2000。

(二)日文部份
小泉文夫,《歌謠曲の構造》,東京:平凡社,1985年
山口龜之助,《レコード文化發展史》,大阪:錄音文獻協會,1936年。
北島昇總編,《昭和流行歌史》,東京:每日新聞社,1976年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田中健次,《日本音楽入門》,東京:音樂之友社,2003年5月。
田辺尚雄,《島国の唄と踊》,日本民俗叢書,1927年。
伊藤金次郎,《新領土開拓と後藤新平》,東京:昭和書房,1942年。
吉茂田信男等著,《日本流行歌史,上》,東京:社會思想社,1994年9月。
岡野弁,《演歌源流、考》,東京:學藝書林,1988年9月。
南博、社會心理研究所編,《昭和文化,1925-1945》,東京:勁草書房,1987。
倉田喜弘,《日本レコード文化史》,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79年。
高原富保編,《昭和の流行歌手》,東京:每日新聞社,1978年。
鈴木清一郎,《臺灣出版關係法令釋義奧付》,臺北:杉田書店,1937年。
福岡正太編,《植民地主義と錄音產業—日本コロムビア外地錄音資料研究》,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文化資料研究センタ,2007年。
劉麟玉,《植民地下の台湾における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雄山閣,2005年2月。

(三)西文部份
Barlow,Tani,ed.,Formations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Asia,Durham:DukeUP,1997.
Fiske, John,Reading the Popular,London:UnwinHymanLtd,1989。
Horkheimer and Adorno,Dialecticof Enlightenment,1972。
Jones,Andrew,Yellowv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n Chinese Jazz Age,Durham:DuckUP,2001。
Longhurst,Brian.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Cambridge,UK:PolityPress,1995.
Randeled , DonMichael, 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 Belknap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Rowe,David, Popular Cultures : Rock Music , Sport and the Politics of Pleasure., London : Thousand Oaks , Calif.:SagePublications,1995.


二、學位論文
李貞蓉,〈劉捷及其作品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林良哲,〈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日。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欲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7月。
洪梅芳,〈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臺北: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張慧文,〈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1932-1937〉,臺北: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莊于寬,〈一九三○年代臺灣藝旦的音樂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7。
許凱琳,〈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陳奈君,〈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12月。
黃詩茜,〈三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克隆,〈臺語流行歌曲與文化變遷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楊麗仙,〈西洋音樂在臺灣之沿革,1924-45〉,臺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臧汀生,〈臺灣民間歌謠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蘇正偉,〈臺灣通俗歌曲之發展與影響〉,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三、期刊報章專文
〈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1955年5月20日,《臺北文物》4卷2期,1955年8月。
〈綜合藝術を語する會〉,《臺灣文藝》3卷3期,1936年2月29日。
一記者,〈流行作曲家鄧雨賢對談記〉,《臺灣藝術》1卷2期,1940年4月。
王櫻芬,〈戰時臺灣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一九四三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臺大文史哲學報》61期,2004年11月。new window
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160期,2008年6月。new window
石黑生,〈昭和十二年本島レコード界を顧る〉,《臺灣警察時報》266期,1938年1月。
竹內治,〈臺灣ノ在來演劇〉,《文藝臺灣》5卷1期,1942年。
佐保圭,〈蓄音機の発明とレコード產業の誕生〉。《大人的科學》6期,2004年12月。
吳國禎,〈李臨秋作品之詞彙使用情形試探〉,「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李臨秋的歌謠所反映的時代意義」,2010年10月29日發表。
吳聰敏,〈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經濟論文叢刊》33卷4期,2005年。new window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聯合報》,1954年4月5日。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的發祥地〉,《臺北文物》2卷4期,1954年1月。
李坤城,〈「一串蓮」的故事—日治時期客家唱片漫談〉,「臺灣客家音樂資料庫建置第二年計畫」附件,2004年10月31日。
李修鑑,〈我的父親—李臨秋〉,「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李臨秋的歌謠所反映的時代意義」,2010年10月29日。
周倩漪,〈解讀流行音樂性別政治—以江蕙和陳淑樺為例〉,《中外文學》25卷2期,1996年7月。new window
明立國,〈民歌概念之分析,完〉,《民俗曲藝》第20期,1982年12月。new window
林 二,〈閩南語歌曲的演變〉,《益世》3卷7期,1983年4月10日。
林太崴,〈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臺灣音樂研究》8期,2009年4月。new window
林良哲,〈心酸酒滿杯—姚讚福的創作生命〉,收入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文采風流」—2005臺中學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5年。
邱貴芬,〈性別/權力/殖民論述:鄉土文學中的去勢男人〉,收入《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洪芳怡,〈毛毛雨之後:老上海流行音樂文化中的異國情調〉,《文化研究月報》54期,2006年1月25日。
孫芝君,〈臺籍教師陳華提之作品〈祭日〉與一九二九年「臺灣歌」徵曲活動〉,《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4期,1999年5月。
張釗維,〈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聯合文學》7卷10期,1991年8月1日。
張彩湘,〈我父張福興生平〉,《臺北文物》4卷2期,1955年8月。
連憲升,〈「文明之音」的變奏: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論述〉,《臺灣史研究》16卷3期,2009年9月。new window
郭水潭,〈臺灣舞蹈運動述略〉。收錄於《臺北文物》4卷2期。
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4卷2期,1955年8月。
陳君玉,〈臺灣歌謠的展望〉,《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年7月。
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台灣史研究》15卷2期,2008年6月。new window
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年10月。
陳雅芬,〈我的外公陳秋霖〉,《自立早報》,1993年2月16日,15版。
楊克隆,〈三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臺灣人文》3期,1999年7月。
毓 文,〈新歌的創作要明白時代的課題〉,《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年7月。
謝杰廷,〈聽見1933年的「跳舞時代」--以敘事的時間性探論臺灣日治時期現代機械與技術的意涵〉,《臺灣音樂研究》4期,2007年4月。new window

四、歌集、歌冊、有聲出版品
《日語全音歌謠曲全集:大ヒット流行歌》,臺北:臺灣志成出版社,1970年。
《日暮山歌》,嘉義:捷發漢書部,收入王順隆編,「閩南語俗語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229冊。
《怪紳士,春風,桃花泣血記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4年8月28日,收入「臺大圖書館楊雲萍文庫」,第38號。
《南國青年第四號附錄:青年歌集》,臺北:南國青年協會,1930年7月。
《最新流行雨夜花歌》,臺北:捷漢書局,1934年4月9日,收入「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文庫」,v.248。
《最新流行城市之夜歌》,嘉義:玉珍漢書部,1935年,收入「臺大圖書館楊雲萍文庫」,v.27。
《最新流行紅鶯之鳴歌》,嘉義:捷漢漢書部,1934年,收入「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文庫」v.519
《最新流行望春風歌》,臺北:捷漢出版社,1934年,收入「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文庫」,v.73。
《最新流行啼笑姻緣歌》,玉珍漢書部,1935年7月,收入「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文庫」,v.42。
《最新烏貓烏狗歌》([臺北]汪思明唱念,[廈門]林谷聲記錄),廈門:會文堂,1932,收入「俗文學叢刊--說唱類閩南歌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365冊。
《想思怨歌》,嘉義:捷發出版社,1935年,收入王順隆編,「閩南語俗語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第231冊。
《碎心花歌》,嘉義:捷發出版社,1935年,收入「臺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文庫」,v.536。
江武昌、林鶴宜、李坤城等撰,《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2月
李雲騰編著,《最早期,日據時期臺語創作歌謠集101首》,臺北:自費出版,1994年。
李雲騰編著,《歷經烽火》,臺北:自行出版,2000.12.28,頁164。
長田曉二編,《日本軍歌大全集》,全音樂譜,1972,頁45-47。
徐麗紗、林良哲,《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6月。
莊永明策劃,《1930年代絕版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4月。

五、官方文書、報告
《昭和十二年及十三年臺灣貿易概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39年。
《昭和十年及十一年臺灣貿易概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37年。
《臺北商工人名錄》,昭和九年(1934年)。
《臺灣外國貿易年表》,臺北:臺灣總督府,1904年至1912年
《臺灣法令輯覽》,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出版年未詳。
《臺灣會社銀行錄,13》,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1931年6月。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施政四十年の臺灣》,臺北:伊藤憐之助,1935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農家經濟調查其ノ一米作農家》,昭和9年3月12日。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社會教育:昭和十七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1943年。

六、報章雜誌、報導
《先發部隊》(1934年7月,臺北)
《風月》、《風月報》(1932年~1940年,臺北)
《臺南新報》(1932年至1935年,臺南)
《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1940年,臺北)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1911年,臺北)
《臺灣民報》(1929年,臺北)
《臺灣演藝と樂界》(1935年,臺北)
《臺灣藝術新報》(1935年,臺北)
《臺灣警察時報》(1933年~1938年,臺北)

七、網站資料
「昭和歌謠大全,戰前、戰中編」網頁資料。
(網址:http://www005.upp.so-net.ne.jp/tsukakoshi/kayoudaizenn/kayoudaizenn.html)
王順隆編,「閩南語俗語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
(網址:http://www32.ocn.ne.jp/~sunliong/)
林太崴編著,「桃花開出春風」部落格網站。
(網址:http://blog.sina.com.tw/davide/)
黃士豪編著,「南臺灣留聲機音樂協會」網站。
(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cfz9155cfz0678sv-cfz9155cfz0678sv/)
菊池清麿,「レコード世界史と日本レコード産業の黎明」。
(網址:http://www5e.biglobe.ne.jp/~spkmas/sub15.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