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調查研究
作者:林培雅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胡萬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文本情境表演者場域積極傳承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民間文學早期的調查研究著重在文本(text),1960年代以後西方的民間文學界出現文本與情境合流的發展,將調查研究範圍擴大到講述情境(context)等相關的調查研究上。1970年代美國更發展出表演論的觀點,視講唱民間文學為一種表演活動,講唱者為表演者(performer),將關注焦點更擴大到講唱者身上。因此text、context、performer三者合併已成為西方近四十年來民間文學調查、研究的趨勢。台灣在1990年代以前仍將重心放在文本,1990年代以後胡萬川開各項風氣之先,帶領台灣民間文學界逐漸追上西方的腳步。本論文即嘗試以結合text、context、performer三者的方式,進行台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的調查研究。
以傳承的角度來看,講唱者(表演者)又可視為傳承人(Traditional Bearer),其中積極傳承人(Active Bearer of traditional)最為重要,他們是指那些很會講唱民間文學、真正能夠把民間文學及其所承載的傳統傳承下來的人。以性質而言,可分為職業性的、半職業性的和非職業性的三種,其中半職業性和非職業性的積極傳承人最為重要,本論文即以此為調查研究對象,從十幾年的田野調查成果中,篩選出33位積極傳承人作為樣本,從中去理解與建構台灣民間文學理論。
根據我們的調查,33位積極傳承人傳承民間文學的歷程和台灣大環境的變動息息相關,他們的講唱活動歷程因此和生命歷程相結合,構成極具生命力的有機體。台灣積極傳承人的講唱活動歷程大致可分成三個主要階段:講唱活動的學習與興起、講唱活動的中止或持續、講唱活動的再起或興盛。積極傳承人學習與講唱民間文學的動機可分為有意願與無意願兩種,傳播方式可分為面形或點對點式兩種,這些都會因為文類的不同而有相異的特性,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場域的不同。學習講唱之後,他們大多就開始講唱,而且其講唱活動會出現兩種狀況:有的一直持續進行,有的則會出現中止狀況,以後者居多,中止的時間或短或長。造成中止的主因是講唱情境(context)的消失,而消失的主因在於社會的變遷,其中比較明顯與直接的影響因素包括家庭、產業型態的變遷,以及在政治力強力主導之下的文化發展,以及傳播媒體的發達與對娛樂型態的改變。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及積極傳承人人生階段的改變,講唱活動因此再起或興盛,促成其出現的原因有:一、家庭環境的改變;二、工作環境的影響;三、參與社區活動;四、被官方或學術界發現。
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與整個時代環境之間產生複雜的交互作用,必須將其視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場域。民間文學的場域一方面要去配合大環境的改變而做出對應,另一方面則會因為場域自身的變化而對被涵蓋在其中的積極傳承人產生影響。積極傳承人並非被動的受場域與大環境影響,而是也會因為自身的改變而讓場域產生質變。所以,活生生的場域一直在改變本身的面貌與特質。
壹、中文書目
一、研究專著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1986年6月。
王作棟整理,《新笑府──民間故事家劉德培講述故事集》,上海:上海文藝,1989年。
文崇一,《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北:東大,1989年12月。
文化環境基金會,《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1999年5月。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老人福利有關法令彙集》,南投縣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88年3月。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台灣省推行老人福利工作手冊》,南投縣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2年6月。
石計生等,《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台北:前衛,1993年。
四川文藝協會主編,《走馬鎮民間故事》,成都:四川文藝協會,1997年4月。
朱謙、漆敬堯,《台灣農村社會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10月初版二刷。
竹林山觀音寺,《竹林山觀音寺簡介》。
吳榮順製作,《恆春半島民歌紀實》,新店:風潮,2000年1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年3月。
吳榮順、顏美娟,《平埔族民歌》,岡山: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宋龍生,《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6-卑南族神話傳說故事集:南王祖先的話》,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1月。
季羨林主編,《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鍾敬文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1998年10月。
林再生主編,《平溪鄉煤礦史》,台北縣平溪鄉:台北縣平溪鄉公所,2000年12月。
林木連等合著,《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9月。
洪惟仁,《台北褒歌之美》(多媒體製作),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2年2月。
凃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2003年1月。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4年1月。new window
涂順從,《大廣絃走天涯──南瀛鄉土藝人/蔡添登》,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
袁學駿、李保祥主編,《耿村民間文化大觀(下)》,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8月。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2001年1月。
納欽,《口頭敘事與村落傳統-公主傳說與珠臘沁村民俗社會研究》,北京:民族,2004年10月。
桃園縣台語文化學會主編,《桃園个褒歌》,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4年4月。
陳世敏,《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1983年7月。new window
許常惠、呂錘寬、徐麗紗、林清財,《台中縣音樂發展史》,台中縣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年12月。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1993年。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年。
莊永明、孫德銘合編,《台灣歌謠鄉土情》,台北:孫德銘,1994年6月。
許松根、廖國峰,《台灣製糖業的產業成長:1912-1937》,台北: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998年12月。new window
許献平,《尋找山仔頂風華》,台南縣山上鄉:山上村社區發展協會,2001年1月。
陳煥堂、林世煜著,《台灣茶》,台北:貓頭鷹,2001年6月。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1995年8月。new window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2年3月修訂一版。
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7年10月。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年6月。new window
楊逸農,《台灣甘蔗糖業面面觀》,台北:華岡,1974年4月。
楊恩洪,《民間詩神──格薩爾藝人研究》,北京:中國藏學,1995年6月。
劉春曙、王耀華編著,《福建民間音樂簡論》,上海:上海文藝,1983年。
劉守華、巫瑞書主編,《民間文學導論》,武漢:長江文藝,2001年二版四刷。
蕭新煌,《台灣社會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立緒,2001年4月。
顏美娟,《台南地區平埔族口傳文學之採錄與整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1996年。
顏美娟,《舞弄鬥陣──陳學禮夫婦傳統雜技曲藝•文學篇》,五結: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3月。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台北:巨流,2002年9月。
謝國雄,《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3年11月。new window
阿爾伯特•貝茨•洛德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清水純著,王順隆譯,《噶瑪蘭族神話傳說集-以原語紀錄的田野資料》,台北:南天,1998年3月。new window
崔時英著,張慧芝、謝孝宗譯,《理性的儀式:文化、協調與共通認知》,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7月。
William J. Goode原著,黃暉明譯,《工業化與家庭變遷》,香港:中文大學,1976年。


二、地方志
平溪鄉志編輯委員會編輯,《平溪鄉志》,台北縣平溪鄉:台北縣平溪鄉公所,1997年11月。
吳振漢總編纂,《大溪鎮志》,桃園縣大溪鎮: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04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纂,《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6年4月。
張永堂等撰稿,陳茂松主修,尤春共監修,《恆春鎮志•下冊》,恆春:恆春鎮公所,1999年。
黃浩明編著,《龜山鄉志》,桃園縣龜山鄉:龜山鄉公所,1990年1月。

三、學位論文
丁凱莉,《說唱藝人楊秀卿之探究》,台南:台南大學語言教育學系畢業論文,2005年9月。
竹碧華,《楊秀卿歌仔說唱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燕輝,《台灣桃園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劉秀庭,《「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克隆,《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四、民間文學集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2•故事篇(一)》,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4•故事篇(二)》,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1月。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5•故事篇(三)》,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8•諺語•謎語篇(一)》,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一)》,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1999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2•桃園市閩南語歌謠(一)》,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1999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4•大園鄉閩南語歌謠(一)》,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9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8•中壢市閩南語歌謠(一)》,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1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9•桃園市閩南語故事(一)》,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1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2•龜山鄉閩南語歌謠(一)》,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11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5•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二)》,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4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23•桃園市閩南語歌謠(二)》,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25•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三)》,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26•蘆竹鄉閩南語歌謠(四)》,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27•龜山鄉閩南語歌謠(二)》,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28•龜山鄉閩南語歌謠(三)》,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3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29•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五)》,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3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30•蘆竹鄉閩南語歌謠(六)》,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3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34•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七)》,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3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35•桃園市閩南語歌謠(三)》,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3月。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36•八德市閩南語歌謠(一)》,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3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中縣民間文學集34•東勢鎮閩南語故事集(一)》,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5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民間文學集1•台南縣閩南語歌謠集(一)》,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4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民間文學集2•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一)》,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4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民間文學集5•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四)》,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2年4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民間文學集7•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一)》,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2年4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民間文學集8•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四)》,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2年4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民間文學集9•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三)》,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3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民間文學集10•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六)》,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4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民間文學集11•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四)》,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4年12月。
胡萬川總編輯,《宜蘭縣民間文學集•羅阿蜂、陳阿勉故事專輯》,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邱坤良等著,《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市:宜蘭縣政府,2002年。
林金城、許亮昇編著,《金山相褒歌》,汐止:昊天嶺文史工作室,2003年11月。
林金城主編,《平溪相褒歌》,汐止:昊天嶺文史工作室,2004年11月。
洪敏聰,《澎湖的褒歌》,馬公:澎湖縣文化中心,1997年。
洪敏聰,《澎湖水調(澎湖的褒歌續集)》,馬公:澎湖縣文化局,2003年。
張益仁主編,《曲悅雅集 茶歌相褒》,坪林:新竹社教館坪林社教站,2005年5月。
黃鴻禧主編,林錦賢整理,《員山相褒歌》,員山:宜蘭縣員山鄉公所,2002年。

五、單篇論文
山曼,<對民間文學發展前景的一種預報--論”宋宗科現象”>,《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6期。
月朗,<民間故事傳承路線研究>,《民間文學論壇》,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8年3月。
王太捷,<書面文學與口頭文學的融合--再論宋宗科現象>,《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2期。
王作棟,<從村落到社會--中國農民故事家劉德培故事活動簡論>,《民間文學論壇》,1995年第1期。
何德華、關馥、劉淑美,<泰雅傳說五則>,《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10月,第10期。
李亦園,<文化建設工作的若干檢討>,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1985年10月。
李勤岸,<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共和國雜誌》,台北:共和國雜誌社,1997年10月創刊號。
金榮華,<民間文學的紀錄和整理>,王正雄總編輯,《民間文學的采錄與整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4月。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李筱峰、張炎憲、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 》,台北:玉山社,1996年。new window
洪惟仁,<台北褒歌之美>,《傳統藝術雙月刊》,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10月。
唐美君,<民族學田野工作之翻譯問題與口語文學之採集>,《考古人類學刊》,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65年,第25、26期合刊。new window
許成章著,<採茶歌評註>,《南杏雜誌》第11期,高雄:高雄醫學院,1968年6月。
許鈺,<民間故事講述家及其個性特徵>,《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1年第6期。
張余,<評尹澤故事集《真假巡按》>,《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3期。
黃世輝、宮崎清,<從日本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人心之華一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6年。
陳益源,<台灣民間故事家的發掘與研究-以宜蘭羅阿蜂、陳阿勉姊妹為例>,胡萬川總編輯,《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年6月。
陳士廉,<老阿公跳布馬陣>,自由時報,2004.3.11。
張筱苓,<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地理教育》第6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0年6月。
費孝通,<民族社會學調查的嘗試>,《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1988年10月。
頌民等人,<河北著名民間故事家列傳>,《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1期。
齊藤君子著,陶范譯,劉曄原校,<從傳承人理論看俄羅斯民間文藝學>,《民間文學論壇》,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92年4月。
劉斌雄,<雅美族漁人社的始祖傳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1年12月,第50期。
劉鐵樑,<村落廟會的傳統及其調整──范莊“龍牌會”與其他幾個村落廟會的比較>,見郭於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年10月。
劉守華,<世紀之交的中國民間故事學>,《北大新青年》,2001年7月30日。
William R. Lavely著,陳淑英編譯,<工業化與台灣農村的家庭結構>,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1986年6月。

貳、外文書目
C.W. Van Sydow,“Folktale Studies and Philology:Some Points of View”in The study of folklore, ed. by Alan Dunde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65)。
Bruce A. Rosenberg,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rival siblings,(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91)。
Eric A. Havelock.,The Muse Learns to Write :reflections on orality and literac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Elizabeth C. Fine, The folklore text :from performance to print,(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Linda Degh,“Narratives in Society:A Performer”in Centered Study of Narration,(Helsinki:Ac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Press,1995)。
Linda Degh, Folktales & Society-Story Telling in A Hungarian Peasant Community, Trans. by Emily M. Schossberger(Bloomington:Indiana Univ. 1989)。
Linda Degh, “Folk Narrative”in Folklore and folklife :an introdu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2)。
Richard Dorson, Folklore: selected essays,(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2.)。
Richard Bauman, 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 a communications-centered handbook,(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Robert Atkinson,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8)。
Ruth Finnegan, Oral traditions and the verbal arts :a guide to research practices,(New York : Routledge,1992.)。
Vladmir Jakovlevic Propp,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Austin:Texas University Press,1968)。
Viv Edwards, Thomas J. Sienkewicz,Oral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 :rappin and Homer, (Cambridge Mass.:Basil Blackwell Ltd., 1991)。

叁、網頁
http://www.guxiang.com/xueshu/others/wenxue/200107/200107300043.htm
http://www.cdn.com.tw/live/2002/08/04/text/910804g1.htm
http://www.wangtea.com.tw/html/92TEANEWSR.htm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16&cno=4&sno=125470
http://dahtai.com.tw/%E5%8F%B0%E7%81%A3%E5%8F%A4%E8%AA%BF/sd/sd.htm
http://www.kttravel.com.tw/kttravel4/page/news/newshow.asp?news_id=414
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pages/01_about.php?CommID=770
http://www.sinorama.com.tw/ch/print_issue.php3?id=200259105098c.txt&mag=past
http://www.phhcc.gov.tw/01_hotnews/01_1_1.asp?newsno=59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3-01/02/content_713940.htm
http://www.qzdhcity.com/luntan/history/4-1.htm
http://home.kimo.com.tw/yuhching_com/teaart.htm
http://www.jinsan.tpc.gov.tw/intro/introfr.htm
http://www.8327777.com.tw/fish.htm
http://www.fa.gov.tw/chn/fish_culture/penghu_culture/page001_method.php
http://www.yam.ks.edu.tw/fishindex04.htm
http://www.gov.tw/PUBLIC/view.php3?id=58845%E2%8A%82_no=52&main=GOVNEWS%E2%8A%82
http://www.bcc.com.tw/about/aboutbcc.asp
http://www.geo.ntnu.edu.tw/geoweb/perildical/ntnu/geoedu/no26/g_n_edu26_2000-6.htm
http://sowf.moi.gov.tw/06/10.htm
http://epaper.edu.tw/075/school.htm
http://140.111.1.22/cgi-bin/checkgopher1.pl?school=/home1/gopher-data/moe/secretary/moe-politics/./1994/./a8306&subject=六月份重要措施
http://140.111.1.22/cgi-bin/checkgopher1.pl?school=/home1/gopher-data/moe/secretary/moe-politics/./1994/./a8307&subject=七月份重要措施
http://www.chinesecalligraphy.org.tw:88/aghy2/aghy2-0902/g6/g6_3.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