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認同與權力——當代臺灣創作型歌手流行歌曲研究(1980迄今)
作者:劉建志
作者(外文):Chien-Chih Li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洪淑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臺灣流行歌曲認同權力文體創作型歌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
本論文以1980年以降臺灣創作型歌手及樂團的流行歌曲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認同與權力為研究核心論述,聚焦鄉土認同、國族認同、社會事件參與相關之歌曲。論文中提出流行歌曲文體論,以有別於書面文學的研究方式探索流行歌曲此「複合性文體」之「音樂時間」、「共時結構」、「口語文化」等特質,並以此美典型式研究流行歌曲之創作。除了建立流行歌曲此一文體的研究方法之外,全文以主題式研究流行歌曲的文學與文化問題,並建立流行歌曲在文學學門中可能的研究範式。
第二章概略式勾勒流行歌曲與社會脈動之關係,並討論各時代歌曲評價升降之變因。接著從文體角度討論流行歌曲之文體變遷現象,再以解嚴後的文化情境思考流行歌曲的認同狀態,並置入後現代的文化圖景中思考當代流行歌曲認同的多元、流動,最後討論當代流行歌曲重要的音樂產業事件:從類比時代到數位時代的變遷。
第三章以流行歌曲各自表述的鄉土認同為主,自流行歌曲的詞、曲、概念專輯的脈絡中,展現有別於書面文學的鄉土文化認同型態。不同母語的創作者所關懷的鄉具備各自形貌,不論是現代化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草根性民俗、傳統信仰、客家村落具體而微的變遷、原住民由部落到城市的遷徙、乃至於沿著音樂律動、語系而擴展的語系之鄉。流行歌曲承載不同族裔文化的思想、世界觀,以各種不同語言、音樂型態創作各自表述。
第四章以「歌詞現實主義」(lyrical realism) 思考當代臺灣抗議歌曲與社會運動、官方體制、國族認同之關係,並引進葛蘭西文化主導權理論,討論「抗議歌曲」之結構、消費、認同等要素。國族認同部分,以具體歌手的作品、言論、事件探討流行歌曲與中國政治事件的查禁、縫隙、生存、抗爭等不同狀況。重要的是,流行歌曲的即時性,比許多書面文學更快傳播、反映當代局勢,更回應了本文欲提出的流行歌曲特質:「有機」與「能動」。
第五章研究臺灣流行歌曲的語言權力關係,首先以金曲獎分合狀況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是:金曲獎的獎項分立,目的是為了獎勵多元文化,雖晚於社會接受多元文化的進程。然而,此獎項分合的目的,卻也可能造成非強勢語言的邊緣化。接著探討臺灣流行歌曲團體「新寶島康樂隊」的「臺灣製」精神,其以流行歌曲為創作文體,在此文體的詞、曲、乃至於專輯中,都象徵了多元族群在寶島上的共生狀況。更重要的是,以「混融」、「並置」、「多語」的音樂表現方式,也成為金曲獎典禮表演、總統就職典禮的重頭戲。此有政治認同、文化記憶等面向上的意義,而多語的表演方式,同時可能意味著尊重多元、收編等不同層次的意義。流行歌曲在這些場合並未缺席,纖細而敏感地表達了臺灣各語言的權力關係。
本論文嘗試以上述角度研究流行歌曲的文學與文化議題,並試圖提出一種適合此一文體的文學研究方式,此為本文的主要創獲。流行歌曲以其複合性的文體特質,展現了其他文體未具有的特性,在當代文學的研究範疇中,應該還有許多可供挖掘的地方。在文化研究方面,本文試圖引進文化工業理論、文化主導權理論、文化記憶理論、文化認同理論、乃至於探討類比與數位的認知結構差異,討論流行歌曲在各個主題中如何反映該時代的現象,呈現該時代的氛圍,並呈現後現代多元、流動之認同型態。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op music creation made by Taiwanese creative singers and bands from 1980 to 2017, focus on Identity and Power. The thesis regards “the pop music” as a special type of “complex stylistic”. In the literary studies parts, it discusses the musical time, the structure of synchronic, spoken language culture. This thesis discusses several themes of the pop music creation via the method of literary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creat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pop music creation i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This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Chapter 2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pop music creation and the society. The complex stylistic of the pop music creation is changing through different times. The identity of pop music creation also changes after lifting of Martial Law. When postmodernism affects the popular culture, the identity of pop music creation will be multi-layers and flowing. Chapter 3 explains the local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pop music in Taiwan. From the lyrics, songs, cocept albums, the pop music creation show the different identity style from the written literature.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op music creation and the social movement via the view of lyrical realism and the culture hegemony theory of Antonio Gramsci. In the part of national indentit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Taiwanese singers’ attitude to the prohibition of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the pop music creation can reac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society, also reply the property of agency and activity. Chapter 5 discusses the musical performance in BMA and Presidential inauguration. The mucical performance of multilingual, blend, apposition, symbolizing the power situa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in Taiwan.
This thesis discusses several themes of the pop music creation via the method of literary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trying to creat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pop music creation i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mplex stylistic of pop music creation shows many property different from written literature, reflecting the multiple and mobile identities of postmorden Taiwan.
壹、近人論著

一、專書著作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裡的文字遊戲》,臺北:第一人稱傳播事業出版,2008。
方文山,《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出版,1968。
五月天,《下課後,怪獸家點名!》,臺北:臺灣國際角川書店出版,2010。
五月天阿信,《happy birthday》,臺北:平裝本出版,2006。
王櫻芬,《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出版,2008。
石計生,《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臺灣歌謠年代》,臺北:唐山出版,2014。
史亞平,《第19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專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出版,2008。
沈冬主編,《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臺北:臺大圖書館出版,2013。
宋瑾,《西方音樂從現代到後現代》,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04。
李格弟/夏宇,《這隻斑馬》,臺北:夏宇出版,2010年。
李格弟/夏宇,《那隻斑馬》,臺北:夏宇出版,2010年。
李明璁主編,《時代迴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5。
李明璁主編,《樂進未來——臺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5。
李佩璇,《硬地拾記 臺灣創作音樂筆錄》,臺灣音樂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出版,2005。
阿信,《浪漫的逃亡》,臺北:相信音樂發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2月。
洪淑苓,《現代詩新版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
洪翠娥,《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臺北:唐山出版,1988。
段鍾沂,《滾石30專輯全紀錄 1981~》,臺北:滾石文化出版,2011。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翁嘉銘,《迷迷之音:蛻變中的臺灣流行歌曲》,臺北:萬象出版,1996。
翁嘉銘,《樂光流影:臺灣流行音樂思路》,臺北:典藏文創出版,2010。
馬世芳,《昨日書》,臺北:新經典圖文傳播出版,2010。
馬世芳,《耳朵借我》,臺北:新經典出版,2014。
夏宇,《Salsa》,臺北:夏宇出版,2011。
師永剛、樓河編著,《鄧麗君私房相冊》,臺北:聯經出版,2005。
秦慧珠發行,《臺北縣影像筆記之二 搖滾青春夢——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2000-2008》,新北:臺北縣政府觀光旅遊局出版,2009。
莊永明,《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出版,1994。
陳綺貞,《夏季練習曲2010-2011巡迴場刊》,臺北:添翼創越出版,2011。
陳綺貞,《不在他方》,臺北:印刻出版,2014。
陳綺貞,《瞬:陳綺貞歌詞筆記》,臺北:啟動文化出版,2016。
陳學明,《文化工業》,臺北:揚智文化出版,1996。
陳樂融,《我,作詞家》,臺北:天下雜誌出版出版,2010。
曾慧佳:《由流行歌曲的歌詞演變來看臺灣的社會變遷:1945~1995》,臺北:五南出版,1997。
黃炳寅,《中國音樂與文學史話集》,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
黃文車,《日治時期臺灣閩南歌謠研究》,臺北:文津出版,2008。
黃鈞、徐希博主編,《京劇文化詞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2001。
莊永明,《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出版,1995。
莊永明,《臺灣歌謠:我聽我唱我寫》,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2011。
張娣明:《歌謠與臺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2013。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1998。
張小虹,《性與認同政治 : 臺灣的同性戀論述》,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6。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6。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出版,1994。
張小虹,《性別的美學/政治: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當代臺灣文學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6。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6。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5。
張老師,《張老師月刊》,臺北:張老師出版,1977。
張老師,《生活裏的貼心話》,臺北:張老師出版,1992。
張老師,《悸動的靑春:如何與人交往》,臺北:張老師出版,1992。
張老師,《孩子,你在想什麼?親子溝通的藝術》,臺北:張老師出版,1992。
張老師,《心中的自畫像:如何認識自己》,臺北:張老師出版,1991。
張洪模主編,《音樂美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1993。
張鐵志,《時代的噪音》,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10。
張銀樹,《音樂、文學與教育》,臺北:輔仁大學出版,2006。
幾米,《地下鐵》,臺北:大塊出版,2001。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2003。
蔡振家,《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蔡振家,《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蔡振家、陳容姍,《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臺北:臉譜出版,2017。
盧廣仲,《100種熱血生活週記》,臺北:三采文化,2012。
羅悅全主編,《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竹:遠足文化,臺北:立方文化聯合出版,2015。
蘇俊賓,《第20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專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2009。

久石讓,《感動如此創造》,何啟宏譯,臺北:麥田出版,2008。
村上春樹,《村上春樹雜文集》,賴明珠譯,臺北:時報出版,2012。
暮澤剛巳,《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蔡青雯譯,臺北:麥田出版,2011。

Andy Bennett,《流行音樂的文化》,孫憶南譯,臺北:書林出版,2004。
David Byrne,《製造音樂》,陳錦慧譯,臺北,行人出版,2015。
David Sax,《老派科技的逆襲》,周佳欣譯,臺北:行人出版,2017。
Daniel J. Levitin,《迷戀音樂的腦》,王心瑩譯,新北:大家出版,2013。
Daniel J. Levitin,《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從情歌、舞曲到藍調,樂音如何牽動你我的行為》,林凱雄譯,臺北:商周出版,2017。
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臺北:時報出版,1993。
Jacques Attalic,《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宋素鳳、翁桂堂譯,臺北:時報出版,1995。
Jan Assmann,《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John Storey,《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臺北:巨流圖書出版,2002。
John Powell,《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全通翻譯社譯,臺北,大寫出版,2016。
Kenneth and Valerie McLeish,《古典音樂小百科》,高士彥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1996。
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觀看的實踐》,陳品秀、吳莉君譯,臺北:臉譜出版,2013。
Milan Kundera,《被背叛的遺囑》,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13。
Peter Wicke,《搖滾樂的再思考》,郭政倫譯,臺北:揚智文化出版,2000。
R. Murray Schafer,《聽見聲音的地景》,趙盛慈譯,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7。
Ruth Padel,《搖滾神話學:性、神祇、搖滾樂》,何穎怡譯,臺北:商周出版,2006。
Simon Frith, Will Straw, John Street,《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臺北:商周出版,2005。
Susan McClary,《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張馨濤譯,臺北:商周出版,2003。
Susanne K.Langer:《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6年。
Wiswa Szymborska,《辛波絲卡詩選》,陳黎、張芬齡譯,臺北:寶瓶文化出版,2011。


二、期刊論文

王思文、張弘遠,〈地方新興節慶活動對於地方觀光發展效益研討——以參觀遊客滿意度進行分析〉,《致理技術學院島嶼觀光研究 》第3卷第3期,2010年9月。
王少靜,〈當代流行歌詞的文化底蘊及其審美風貌〉,《延安大學學報》,第31卷第4期,2009年8月。頁83-87。
王永慧,〈在傳統文化中構築流行音樂——周杰倫”中國風”歌曲解讀〉,《音樂探索》,第2010卷第1期,2010年3月。頁74-76。
王笑楠,〈論周杰倫”中國風”歌曲的懷舊情結〉,《中州學刊》,第3期,2008年5月。頁224-226。
王梅,〈現代流行歌曲流行、發展之思考〉,《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09年9月。頁150-151。
王國良,〈音樂藝術中的雅與俗——談唐詩宋詞與流行音樂〉,《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81-83。
石計生,〈社會環境中的感覺建構:寶島歌后紀露霞歌謠演唱史與臺灣民歌之研究〉,《社會理論學報》,第12卷第2期,2009年。
江文瑜,〈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1996年。頁60-81。
江文瑜、邱貴芬,〈查某儂嘛要抓狂——當代臺語流行女歌的後殖民女性主義詮釋與批判〉,《中外文學》,第26期,1997年。頁23-48。
杜文靖,〈臺灣歌謠歌詞的文學藝術定位〉,《北縣文化》,第87期,2005年12月,頁82-84。
杜文靖,〈臺灣創作歌謠詞曲名家葉俊麟、楊三郎〉,《北縣文化》,第91期,2006年12月,頁29-34。
杜文靖,〈光復後臺灣歌謠發展史〉,《文訊》,第119期,1995年9月,頁23-27。
李永豔,〈淺析古典詩詞融入當代流行歌曲的原因〉,《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9年4月。頁63-65。
李癸雲,〈「唯一可以抵抗噪音的就是靡靡之音」──從《這隻斑馬 This Zebra》談「李格弟」的身份意義〉,《臺灣詩學學刊》,第23期,2014年6月,頁163-187。
李筱峰,〈時代心聲:戰後二十年的臺灣歌謠與臺灣的政治和社會〉,《臺灣風物》,第47卷3期,1997年,頁127-159。
李孟霏、慶振軒,〈歌詞別是一家——宋詞與當代流行歌曲比較研究札記之一〉,《語文學刊》,第 2009卷第8B期,2009年8月。頁133-134。
李新、王海龍,〈論影視歌曲中的古典詩詞內蘊〉,《電影評介》,第2009卷第13期,2009年6月。頁56、68。
吳文瀚,〈論當代流行歌曲的類型劃分〉,《美與時代》,第2009卷7B期,2009年7月。頁69-70。
沈冬,〈周藍萍與〈綠島小夜曲〉傳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2期,2012年8月,頁79-122。
宋秋敏,〈唐宋詞與當代流行歌曲情愛主題之比較〉,《南都學壇》,第31卷第3期,2011年5月。頁61-65。
周曉瑩、劉茜,〈“中國風”流行歌曲的審美特徵研究〉,《大舞臺》,第2010卷第9期,2010年9月。頁130-131。
林珍瑩,〈「文學與音樂」之課程設計——以流行音樂為例,談文學與音樂之關係〉, 《高雄師大學報》,2008年6月,第24期,頁87-104。
施又文,〈三〇年代臺語愛情流行歌曲的修辭藝術〉,《明道通識論叢》,第5期,2008年11月。
侯建州,〈詩與歌:臺灣華文現代詩與歌詞的關係問題試析〉,《玄奘人文學報》第9期,2007年7月。頁47-80。
翁嘉銘,〈時代的歌聲風景〉,《文訊》,第119期,1995年9月,頁36-38。
翁嘉銘,〈詩的兄弟,文學的家族——談現代歌詞〉,《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7月,頁81-84。
翁嘉銘,〈歌的翅膀,時光的飛翔穿梭——羅大佑與伍佰作品中的「時間之旅」〉,《聯合文學》,第219期,2003年1月,頁55-56。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頁283-312。
郝世寧,〈析流行歌曲歌詞的超常搭配現象〉,《語文學刊》,第 2010卷第6A期,2010年6月。頁21-22。
陳巧歆,〈從「西門紅樓河岸留言」看Live House小眾音樂聽眾的消費者行為〉, 《藝術欣賞 》,第7卷第3期,2011年6月。頁42-45。
陳自勤,〈歌曲傳播途徑的思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4期,2009年7月。頁467-470。
陳君凡,〈也談流行歌曲〉,《美與時代》,第2010卷第3B期,2010年3月。頁52-54。
陳君丹,〈唐宋詞與當代流行歌曲的社會功能之比較〉,《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17-20。
陳梅,〈試論周杰倫歌詞語言的陌生化〉,《柳州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2006年9月。頁27-30。
陳煜斕,〈現代歌詞與中國新文學〉,《中州學刊》,第200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231-235。
陳嘯文,〈流行歌詞的詩意化寫作——方文山歌詞研究〉,《現代語文》,第 2008卷第28期,2008年10月。頁117-119。
陳富容,〈現代華語流行歌詞格律初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2期,2011年6月,頁75-100。
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臺灣史研究》,第15卷第2期,2008年6月,頁79-133。
曹軍英,〈論詩歌在流行歌曲中的傳播〉,《宜春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0年6月。頁155-157。
戚杰強、譚燕瑜,〈當代中國青年愛情觀的變遷——對建國以來流行愛情歌曲的抽樣分析〉,《西北人口》,第四期第28卷,2007年。頁68-71。
陶娟,〈從篇章語言學理論談流行歌曲歌詞的結構銜接〉,《現代語文》, 第2008卷24期,2008年8月。頁140-141。
崔婭輝,〈流行歌曲歌詞中重疊現象探析〉,《現代語文》, 第2008卷第36期,2008年12月。頁53-55。
黃文車,〈談林清月《仿詞體之流行歌》之相關臺灣歌謠創作——從七字仔到白話流行歌曲的過渡〉,《民間文學研究通訊》,第2期,2006年7月,頁1-34。
黃文車,〈從電影主題曲到臺語流行歌詞的實踐意義——以李臨秋戰前作品為探討對象〉,《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七期,2011年7月,頁74-93。
黃致穎,〈結合文化與創意能量的觀光節慶:音樂祭〉,《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33卷第8期,2010年8月。頁46-52。
黃國超,〈臺灣戰後本土山地唱片的興起:鈴鈴唱片個案研究(1961-1979)〉,《臺灣學誌》,第4期,2011年10月,頁1-43。
張清郎,〈「臺灣歌曲」之「字調、詞句調」(Words)與「曲調、歌調」(Melody)之美學關係〉,《音樂研究》,第 13期,2009年5月,頁157-208。
須文蔚,〈臺灣報導文學與社會運動框架之互動關係研究——以臺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為例〉,《文史臺灣學報》,第6期,2013年6月,頁9-24。
喬金果,〈愛在月光下完美——解讀周杰倫愛情歌曲中的悲劇美〉,《美與時代》, 第2010卷第7B期,2010年7月。頁115-116。
萬志全,〈當代流行歌曲的審美缺失與歷史使命〉,《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四期,2008年8月。頁63-66。
葛金平,〈論流行音樂與古典詩詞的關係〉,《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第 2卷第3期2010年6月。頁137-138。
喻越,〈論方文山詞作對古典詩詞的再創造〉,《文學教育》 ,第2011卷第1A期2011年1月。頁122-123。
路寒袖口述,江文瑜整理,〈雅歌的春雨——路寒袖談臺語歌詞創作〉,《中外文學》,第290期,1996年,頁130-138。
蔡靜,〈淺析當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詩詞意蘊〉,《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91-94。
蕭蘋、蘇振昇,〈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價值:五種理論觀點的詮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1999。
蕭義玲,〈重建或發明?臺灣歌謠傳統的建立與形象再現〉,《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7期,2005年12月。頁81-115。

三、碩博士論文

王欣瑜,2010,《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孔仁芳,2013,《臺灣當代客家歌曲研究與演唱詮釋》,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
江亭誼,2009,《華語流行歌曲中國風現象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
李雨珍,2007,《數位時代下臺灣音樂人之創作行為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泳杰,2007,《國語流行歌曲成為經典之過程:以紅包場作為實踐場域》,臺大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8,《地方節慶的網絡治理模式——以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為例》,臺大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林怡瑄,2003,《臺灣「獨立唱片」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邱蘭婷,2006,《臺灣意識歌曲研究——以閩南語歌謠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釗維,1992,《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臺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建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晰,2011,《流行音樂應用五聲音階素材的研究——「以2003–2008年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班論文
黃國超,2010,《製造「原」聲:臺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1930-1979)》,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學位論文。
黃霈瑄,2015,《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學位論文
趙丹瑜,2011,《野臺世代之歌——一個搖滾音樂祭的崩世光景》,臺大新聞所深度報導碩士論文
廖子瑩,2007,《臺灣原住民現代創作歌曲研究——以1995年至2006年的唱片出版品為對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哲浩,2009,《臺北市公館地區Live House消費者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論文
劉祐銘,2010,《臺灣國語流行歌曲歌詞用韻研究(1998~2008)》,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劉雅玲,2010,《臺灣原住民國語流行歌詞之旅程隱喻研究》,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劉建志,2012,《當代國語流行歌曲創作及相關問題之研究——90年代迄今之考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慈容,2009,《解讀江蕙流行歌詞中的性別意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謝光萍,2006,《誰在那裡聽自己的歌——臺北live house 樂迷與音樂場景》,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梅珠,2008,《記憶、創作與族群意識——胡德夫之音樂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報刊雜誌

江芷稜,〈陳綺貞迷攝影 林嘉欣為她標相機〉,《聯合報》,2008年9月1日。
吳牧青,〈愛恨請自便 獨立廠牌與主流廠牌的邊緣人——張懸專訪〉,《破報》復刊414號。2006年05-06月
馬世芳,〈流行樂是社會的鏡子〉,《自由時報》副刊,2009年2月5日。
袁豫安,〈五月天千萬防盜版 預購送演唱會門票〉,《自由時報》2008年10月7日。
潘采萱,〈魏如萱 我在安慰別人的時候,也在安為我自己〉,《the big issue》,第13期,大智文創志業出版,頁60-61,2011年4月。
潘采萱,〈My Favorite Brands〉,《The big issue》,第1期,大智文創志業出版,頁49~51,2010年4月。
潘巧芝,〈搖滾直到末日盡頭〉,《KKBOX》第13期,頁36-41,布克文化出版,2012。
蘇打綠樂團,《sodazine》,第三期,林暐哲音樂社出版,2007。
蘇打綠樂團,《sodazine》,第五期,林暐哲音樂社出版,2007。
雜誌編輯室撰,〈當亞洲天團碰上日本寫真大師〉,《FUNSWANT》雜誌,第5期,頁16-23,放肆玩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
雜誌編輯室撰,〈孕育流行音樂的聖殿 探訪臺北Live House的現場魅力〉,《KKBOX音樂誌》,第7期,頁46-55,布克文化出版,2011。
雜誌編輯室撰,〈臺灣近代流行音樂大事紀〉,《KKBOX音樂誌》,第11期,頁49-55,布克文化出版,2011。

貳、影音資料

王力宏 1995年專輯《情敵貝多芬》CD。Sony。
2005年專輯《蓋世英雄》CD。Sony。
2010年專輯《十八般武藝》CD。Sony。

王芷蕾 1985年專輯《王芷蕾的天空》CD。飛碟唱片。

五月天樂團 2000年作品《愛情萬歲》CD。滾石唱片。
2001年專輯《人生海海》CD。滾石唱片。
2004年專輯《神的孩子都在跳舞》CD。滾石唱片。
2005年專輯《知足 最真傑作集》CD 。滾石唱片。
2011年專輯《第二人生》CD。環球唱片。
2013年專輯《步步》CD。相信音樂。
2016年專輯《自傳》CD。相信音樂。

以莉高露 2011年專輯《輕快的生活》CD。風潮唱片。
2015年專輯《美好時刻》CD。悅聲。

伍思凱2003年專輯《愛的鋼琴手》CD。新力唱片。

吳昊恩 2015年專輯《洄游》CD。風潮唱片。

李泰祥1985年專輯《錯誤》黑膠唱片。滾石唱片。

阿牛1998年專輯《第一張創作專輯》CD。滾石唱片。
1999年專輯《愛我久久》CD。滾石唱片。
2007年專輯《天天天天說愛你》CD。滾石唱片。

周杰倫 2001年專輯《范特西》CD。阿爾發。
2003年專輯《葉惠美》CD。阿爾發。
2004年專輯《七里香》CD。阿爾發。
2005年專輯《11月的蕭邦》CD。阿爾發。
2006年EP《霍元甲EP》CD。阿爾發。
2006年專輯《依然范特西》CD。阿爾發。
2007年專輯《我很忙》CD。杰威爾。

來吧!焙焙 2010年專輯《無所畏懼與寬容》CD。彎的公司。
2014年專輯《私人經驗》CD。自主練習工作室。

林生祥 1999年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CD。大大樹音樂圖像。
2006年專輯《種樹》CD。風潮音樂。
2009年專輯《野生》CD。風潮音樂。
2010年專輯《大地書房》CD。風潮音樂。
2013年專輯《我庄》CD。風潮音樂。

林強 1990年專輯《向前走》CD。滾石唱片。
1994年專輯《娛樂世界》CD。滾石唱片。

林俊傑 2003年專輯《樂行者》CD。海蝶音樂。
2013年專輯《因你而在》CD。華納音樂。

胡德夫 2005年專輯《匆匆》CD。參拾柒度。

查勞巴西瓦里 2014年專輯《玻里尼西亞》CD。角頭音樂。

草東沒有派對 2016年專輯《醜奴兒》CD。石皮有限公司。

夏宇 2002年專輯《夏宇愈混樂隊》CD。新力音樂出版。

徐佳瑩 2009年專輯《LaLa首張創作專輯》CD。亞神音樂。

陳昇 1992年專輯《別讓我哭》CD。滾石唱片。
1994年專輯《風箏》CD。滾石唱片。
2006年專輯《這些人,那些人》CD。滾石唱片。
2007年專輯《麗江的春天》CD。滾石唱片。
2008年專輯《美麗的邂逅》CD。滾石唱片。
2010年專輯《P.S.是的 我在臺北》CD。滾石唱片。
2011年專輯《家在北極村》CD。滾石唱片。
2017年專輯《歸鄉》CD。滾石唱片。
2017年專輯《南機場人》CD。滾石唱片。

陳珊妮 2000年專輯《完美的呻吟》CD。魔岩唱片。
2008年專輯《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CD。亞神娛樂。

陳綺貞 2001年專輯《Demo 3》CD。魔岩唱片。
2004年單曲《after 17》CD。cheerego.com。
2005年專輯《華麗的冒險》CD。艾迴唱片。
2008年單曲《失敗者的飛翔》CD。cheerego.com。
2009年專輯《太陽》CD。添翼創越。
2013年專輯《時間的歌》CD。添翼創越。

黃建為 2011年專輯《再一次旅行》CD。風潮音樂。

陶喆 2002年專輯《黑色柳丁》CD。艾迴唱片。
2005年專輯《太平盛世》CD。EMI。

動力火車 2004年專輯《就是紅》CD。華研唱片。

張宇 2003年專輯《大丈夫》CD。EMI。

張雨生 1989年專輯《想念我》CD。飛碟唱片。
1992年專輯《大海》CD。飛碟唱片。
1994年專輯《自由歌》CD。飛碟唱片。

張惠妹 2009年專輯《阿密特 意識》CD。金牌大風。
2015年專輯《阿密特 2》CD。環球音樂。

張懸 2007年專輯《親愛的...我還不知道》CD。SONY。
2009年專輯《城市》CD。SONY。
2012年專輯《神的遊戲》CD。SONY。

張震嶽 2013年專輯《我是海雅谷慕》CD。滾石唱片。

董事長樂團 2010年專輯《眾神護臺灣》CD。大吉祥整合行銷。

雷光夏 2003年專輯《時間的密語》CD。SONY。
2010年電影原聲帶《她的改變》CD。愛貝克斯。
2015年專輯《不想忘記的聲音》CD。SONY。

新寶島康樂隊 1992年專輯《新寶島康樂隊》CD。滾石唱片。
1994年專輯《新寶島康樂隊第Ⅱ輯》CD。滾石唱片。
1995年專輯《新寶島康樂隊第Ⅲ輯》CD。滾石唱片。
1996年專輯《老寶島康樂隊》CD。滾石唱片。
1996年專輯《新寶島康樂隊第樹輯》CD。滾石唱片。
2000年專輯《愛情霹靂火》CD。滾石唱片。
2006年專輯《新寶島康樂隊第6發》CD。滾石唱片。
2007年專輯《衛生紙》CD。滾石唱片。
2011年專輯《八腳開開》CD。滾石唱片。
2012年專輯《第狗張》CD。滾石唱片。
2014年專輯《新寶島康樂隊第叔張》CD。滾石唱片。
2016年專輯《新寶島康樂隊UP UP》CD。滾石唱片。

蘇打綠 2006年單曲《遲到千年》CD。林暐哲音樂社。
2006年專輯《小宇宙》CD。林暐哲音樂社。
2007年專輯《無與倫比的美麗》CD。林暐哲音樂社。
2008年專輯《陪我歌唱Live CD》CD。林暐哲音樂社。
2009年專輯《春・日光》CD。環球唱片。
2009年專輯《夏・狂熱》CD。林暐哲音樂社。
2010年專輯《十年一刻》CD。林暐哲音樂社。
2011年專輯《你在煩惱什麼》CD。林暐哲音樂社。
2013年專輯《秋・故事》CD。林暐哲音樂社。
2015年專輯《冬・未了》CD。林暐哲音樂社。

合輯 1977年《金韻獎第一輯》CD。

蕭雅全,《第36個故事》,蕭雅全編導,蕭瑞嵐製片,侯孝賢監製。(臺北:原子映象,2010)

盧廣仲《革命前夕的錄音日記》DVD。添翼創越。

羅大佑 1982年專輯《之乎者也》CD。滾石唱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