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德的象徵」經典詮釋法談莊學之「德」
書刊名: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許明珠
作者(外文):Hsu, Ming-chu
出版日期:2020
卷期:7
頁次:頁53-74
主題關鍵詞:莊子莊學哲學德的象徵經典詮釋Zhuang ZhouPhilosophy of Taoist schoolSymbol of virtue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謝大寧(19960600)。儒學的基源問題--「德」的哲學史意涵。鵝湖學誌,16,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笑敢(2007)。「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為例。中國哲學與文化,1,1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大寧(20051200)。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7,59-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大寧(20070600)。經典的存有論基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9,189-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宋寬鋒(2019)。「反向格義」的紛爭與中西哲學比照中的本質主義迷誤。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9(1),38-49+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大寧(2004)。「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大寧(20060700)。譬喻與詮釋--從法華經的譬喻看牟宗三先生的天臺詮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97-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牟宗三、盧雪崑(20020100)。莊子「齊物論」講演錄。鵝湖,27(7)=319,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大寧(20040900)。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進路底再檢討。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安梧(2005)。關於「執」與「無執」的存有論問題:兼及於中西哲學會通之「格義」與「逆格義」等方法論的探討。「西方的詮釋,中國的回應--中國哲學與方法論之反思與探索」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2005/05/03-05/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明珠(2009)。從《莊子》內七篇看莊子對儒學的接承與超越--兼答莊子如何看待孔子。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第一屆人文中央論壇,4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何炳棣(2013)。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伯峻(1993)。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班固(1985)。白虎通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慶藩(2004)。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叔岷(1999)。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1982)。論語義理疏解。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康成(1992)。禮記鄭注。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6)。論真理的本質。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一浮(1996)。說忠信篤敬。宜山會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寅恪(193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