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典範人格」義蘊的詮釋與重構
作者:江毓奇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十二編;第22冊/林慶彰主編
ISBN:9789862546635
主題關鍵詞:莊子文本分析人格類型研究考訂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鄺錦倫(19741100)。公孫龍子「指物論」篇試釋。幼獅月刊,40(5),42-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賢中(20070400)。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34(4)=395,7-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清松(20071100)。中國哲學文本與意象的運動--以《莊子.齊物論》為例。哲學與文化,34(11)=402,7-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正勝(19910900)。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大寧(19960600)。儒學的基源問題--「德」的哲學史意涵。鵝湖學誌,16,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季香(20010300)。「莊子」內七篇的人格類型觀研究。文藻學報,15,2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秦家懿(19851200)。「聖」在中國思想史內的多重意義。清華學報,17(1/2),15-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崑陽(20080600)。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18,279-3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儒賓(20080600)。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79-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蕭裕民(20060300)。《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興大人文學報,36(上),159-1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邦雄(20060600)。《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14,15-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那張軍(2001)。莊子「至人」理想人格的美育思想探微。東南大學學報,3(2A),7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岑溢誠(19740600)。公孫龍子及惠施之思想研究。哲學與文化,4,20-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錫三(20010500)。《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臺大中文學報,14,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2002)。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建構「中國詩用學」三論。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明照(2000)。莊子「真」的思想析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漢耀(1991)。莊子「真人」思想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昭珮(1997)。莊子一書中的「真人」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俊源(1989)。莊子哲學中人格世界之分析(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宋愛華(2006)。莊子理想人格之呈現--以〈大宗師〉為主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忠一(2006)。莊子神人論(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瑞珠(2005)。《莊子》至人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亨(1997)。「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叔岷(2007)。諸子斠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啓屏(2007)。從古典到傳統:古典「德」義及其發展。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復觀(1993)。公孫龍子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崔大華(2005)。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向、何建章(1996)。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耀明(2000)。公孫龍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Ricoeur, Paul、姜志輝(2004)。歷史與真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敘倫(1982)。莊子義證。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馮友蘭(2001)。中國哲學史新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龐樸(1979)。公孫龍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錢穆(1998)。先秦諸子繫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正勝(1985)。周代城邦。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譚宇權(1998)。莊子哲學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叔岷(2007)。斠讎學.斠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司馬遷(1991)。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Cassirer, Ernst、甘陽(2005)。人論。上海:上海譯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顏崑陽(2005)。莊子的寓言世界。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蔣禮鴻(1996)。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李慶(2007)。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朱駿聲(1998)。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儒賓(1987)。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先謙(2006)。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方東美(2005)。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董小蕙(19930000)。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寬(2004)。戰國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夫之(1972)。莊子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杜維運(2006)。史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2005)。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啟天(1994)。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孫詒讓(2001)。墨子閒詁。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光明(2003)。歷史與思考。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焦竑(1974)。莊子翼。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Schutz, Alfred、盧嵐蘭(1991)。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九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杜保瑞(2007)。莊周夢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郭慶藩、王孝魚(1997)。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柱(1977)。公孫龍子集解。台北市:河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唐君毅(196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新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Gadamer, Hans-Georg、夏鎮平、宋建平(2005)。哲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榮捷(19940000)。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鍾泰、駱駝(2008)。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朱謙之(1996)。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劉笑敢(1993)。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5)。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賢中(19920000)。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班固(1978)。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楊慧傑(1994)。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錢穆(1998)。國史大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章學誠、葉瑛(2005)。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吳汝鈞(1998)。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博(2006)。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滌生(2000)。荀子集釋。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孔安國、孔穎達、陸德明、阮元(1997)。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高柏園(19920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伍至學(20020000)。老子反名言論。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光直(19830000)。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徐復觀(200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錢穆(2006)。莊子纂箋。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叔岷(1998)。莊子校詮。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方勇、陸永品(2007)。莊子詮評。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毛公、鄭玄、孔穎達、阮元(1997)。毛詩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趙岐、孫奭、阮元(1997)。孟子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何晏、邢昺、阮元(1997)。論語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杜預、孔穎達、阮元(1997)。春秋左傳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朱熹(2006)。孟子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方東美(2005)。原始儒家與道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余英時(1984)。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吳怡(2005)。逍遙的莊子。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勞思光(2002)。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葉海煙(1999)。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蔡文輝、李紹嶸(2006)。社會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瞿同祖(2006)。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Jenkins, Keith、賈士蘅(2006)。歷史的再思考。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Wittgenstein, Ludwig、涂紀亮(2003)。哲學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Whitehead, A. N.、傅佩榮(2001)。科學與現代世界。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Jenkins, Keith(1992)。Re-thinking History。Routledge。  new window
81.Whitehead, A. N.(1954)。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new window
82.Wittgenstein, Ludwig(2001)。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he German text, with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Blackwell Publisher。  new window
83.陳壽昌(1974)。南華真經正義。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劉榮賢(20040000)。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丁福保(1970)。說文解字詁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林希逸、周啟成(1997)。莊子鬳齋口義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宣穎(1974)。南華經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袁保新(20080000)。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錢穆(1998)。莊老通辨。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張恆壽(1983)。莊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王健文(19870000)。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陸德明、吳承仕、張力偉(2008)。經典釋文序錄疏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牟宗三(2002)。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鄭世根(1993)。莊子氣化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池田知久、黃華珍(2001)。《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陳鼓應(2006)。老莊新論。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牟宗三(2003)。中國哲學十九講。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牟宗三(2003)。名家與荀子。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王邦雄(20040000)。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王健文(19950000)。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灝(2004)。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鼎國(2004)。「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國維(1968)。古史新證。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慧敏(20070000)。新式學校觀念的形成及影響。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慶彰(1992)。兩漢章句之學重探。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戴君仁(1974)。經疏的衍成。梅園論學續集。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丘為君(20070000)。轉型時代:理念的形成、意義,與時間定限。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穆(2003)。兩漢博士家法考。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宋榮培(20070000)。東方的「相關性思維模式」和對有機體生命的理解--以莊子和中醫的有機體生命原理為中心。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叔岷(1998)。莊學管窺。莊子校詮。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沈清松(1994)。當代語言哲學新探。現代哲學論衡。黎明文化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杜維明(2002)。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杜維明文集。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孚琛(1997)。道家和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身體觀。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袁保新(2004)。「中國經典詮釋學方法論問題」學術座談會議紀錄。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榮灼(19960000)。公孫龍與演繹思維。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菅本大二(20090000)。中國古代當中「天」概念的形成與開展。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葉國良(2004)。「中國經典詮釋學的特質」學術座談會議記錄。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儒賓(1997)。支離與殘形--論先秦思想裏的兩種身體觀。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蔡英文(1983)。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意識。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俊傑(2004)。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