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
作者:邱茂波
作者(外文):Chiu Mao Po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祖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真君吾生天地萬物內聖外王未始有物完全地主觀境境形態的形上學ShenHuaTrue egoTrue ego can give birth heavenearthand all things”Inwardly a sage and outwardly a king”Have nothing on mindCompletely metaphysical form of subjective bounda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
論文提要
所別: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學生:邱茂波
學號:83064036
《莊子》一書自古以來,即是中華民族心靈的重要思想泉源之一,在這二千多年的文化薰陶中,其思想甚至已深植到每人的日常生活中。然而莊子思想原面貌為何?是否我們已真正地揭露其思想之本質呢?《莊子‧天下》篇明言其學問之宗旨為「內聖外王之道」,然而歷史上與現代之莊學詮釋者,是否能扣緊此要義以發揮莊子思想之本質呢?是一值得探討之問題。如世有評其為衰世之書,甚至有學者以其為一帖麻醉劑,甚或稱莊子為唯物論者。在如此眾多分歧的莊子思想詮釋形態中,本文基於「以莊解莊」之立場,我們想從一批判、考查、釐清之態度與立場,以廓清莊子思想之本質,藉以彰顯莊生自言所學之宗旨為「內聖外王之道」者,此是本書著作之動機與目的,亦為本文第一章寫作之緣起;其中並對儒、釋、道三家之「內聖外王」思想形態,分別加以說明,以作為辨別莊學詮釋史中,莊學詮釋者是以何立場,以解釋莊子之思想。
因本書重點在顯露莊子「內聖外王」之思想本義,並且是以批判之角度切入主題,故本書所重視地是莊子哲學概念內涵及其思想架構原貌之呈現,與其哲學思想在莊學詮釋史中,如何地演化與受人誤解,其是本書所申述之重點者。期能就歷史上與現代之重要詮釋,能有所釐清與發揮,以期為莊子哲學之本義,有所導正與宣揚,並藉以提供一重新認識莊子思想之可能形態,即「吾生天地萬物」之思想形態,以作為揭露莊子思想原貌之一種可能性的詮釋。
而為先申述莊子思想之概念與其思想架構,是有必要先對《莊子》內、外、雜篇之文獻與其思想定位,先予於分析與考查,以便於在論述本文時有個引述根據,故此是寫作第二章:「《莊子》內、外、雜篇之文獻定位與思想簡別」之原因。而本章我們所持之結論為:內、外、雜篇之劃分,並非莊生之原義,是後人為編輯《莊》書,所作的區分,實不能作為判別《莊子》作品真、偽之唯一標準;因外、雜篇依研究所得,實有莊子自作之成份。故《莊》書實應從整體性的觀點來探討莊子思想之原貌。內七篇與〈天下〉篇雖為莊生核心思想之作品,但也不能否定外、雜篇有莊子自作之可能性。故《莊》一書,實應居於謹慎的態度,而由整體性的觀點以看待之。即使是蘇東坡所認為的偽作:〈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四篇,除非是有確切之證據,可斷其為偽作外,否則至少亦應視作為莊子門人,承述莊子之思想者。又莊子之思想宗旨--「內聖外王」,經由王安石所提出的善讀《莊》者須善會其心意,藉以弭平儒、道門徒之誤解與爭執外,並佐以王先謙等人,以莊生為存救世之心,因此「內聖外王」是我們定位莊生思想本質之依據也。
又為澄清莊子思想在歷史上與現代所遺留之誤解,如司馬遷、陸德明、憨山大師、牟宗三先生等人以莊子為紹傳老子之學者,此見是給予後人相當大的影響,即老、莊是混為一談者。如此以莊子為老子之傳承者,則莊子自作〈天下〉篇,嚴分老、莊學派之差異者,豈非是一空論?故第三章之寫作,是以比較性的方法,由老、莊概念內涵與思想架構,藉以呈現老、莊各自之「內聖外王」思想之差別,並以重「生」義的「內聖外王」形態來定位老子思想,以重「化」境義的「內聖外王」形態來定位莊子思想。又以「完全地主觀境界形態的形上學」定位莊子,而老子因其尚有一宇宙論色彩,故定位為「不完全地主觀境界形態的形上學」,藉此一併地回應牟宗三先生視老子是屬於莊子主觀「化」境之形態者。
又第四章為證成莊子是一「完全地主觀境界形態的形上學」,且是屬於「吾生天地萬物」之思想形態,而不同於老子「道生天地萬物」,及郭象以重個殊性之「物自生」、「物自化」之詮釋形態。本章特由《莊》書本身之思想內涵,以論證莊子思想是肯定一與「天地」、「萬物」一體同生之大我者--「吾」的存在,其是不同於形、知之小我也;此大我亦是莊子暗中所肯定的「真君」、「真宰」者。而此大我者,亦是其「內聖外王」學之所以可能的基石。而「真君」、「真宰」在〈齊物論〉中雖未明確肯定之,但印證於〈山木〉篇:「夫今歌者其誰乎?」及〈齊物論〉本身所云:「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及憨山大師言之為「草蛇」,其都確切地指出,莊子是肯定「真君」、「真宰」之存在;只是其惟恐此大我為人所執實而成一宰制性的實體者,故莊生是暗地肯定其存在,且視之為「內聖外王」之基礎也。
郭象注《莊》,向有莊子注郭之評語。郭象實得莊生之旨義乎?實有待保留者。此也是本文第五章中,擬以一批判之立場,對郭象《莊》注,作一番概念與思想架構之比對,希能分明歷來對郭象注《莊》,何以會有兩極化之評價。就研究所得而論:郭象以其玄學思辨之背景下,對莊子「化」境哲學,而由個體性之「自爾獨化」實未能把握莊生哲學「化」境之全貌,如對莊生由整體宇宙觀來論存在的境界--其雖也言之為「化」境,但郭象實未能窮盡其妙境也;且郭象對莊子暗中所肯定的「真君」、「真宰」,在其「物自生」之原則下,郭象反而以一否定的態度面對之,其是大誤莊生之原義。故郭象雖然也明瞭莊子是「內聖外王」學,然其基礎--「真君」、「真宰」卻未予於肯定,故遭致後人評郭象之哲學,有為形軀、巧知之小我活動合理化之嫌疑,甚至有為當時門閥士族之利益合法化之批評。此番釐清之工作,也是吾人擬清楚呈現郭象之於莊子,其中得與失之為何者也。
第六章是說明成玄英之疏《莊》立場,除顯示成氏之「內聖外王」學之特質外,並對成玄英重新恢復老子實體義的「道」之立場,以詮釋莊子思想提出批評。因莊子是把老子之「道」內在化於「心」上,而由完全主觀境界形態以立其說者。並就成氏擺盪於肯定與否定「真君」、「真宰」之存在,而指出其所面臨之思想糾結處:一者是來自於郭象「物自生」思想所否定的「真君」、「真宰」之影響;另者是來自於其道教背景中肯定「真人」而須承認「真君」、「真宰」之存在。此兩者互相交錯,遂形成其以「重玄學」觀點疏《莊》之特色。
第七章是由憨山大師之詮釋形態,以和莊子思想作比較。其在佛教背景之影響下,以佛經之斷盡煩惱之無礙解脫,理解莊子之「廣大自在」,即是「逍遙」義。其是有以佛教思想,解釋莊子哲學之成份。並在佛教重視修養工夫的立場下,指出莊子是分開大我與小我之差別,且喻為「草蛇」以肯定莊子所講的「真君」、「真宰」之存在。此論點實有重大的意義,因莊子暗中所肯定的「真君」、「真宰」,憨山大師可謂是一語道破,去除莊生暗中所佈設之謎語,並對「內聖外王」義,指出其之所以可能之基礎。
第八章分別由道盛禪師與王船山之詮釋形態,以顯發莊生哲學是一「內聖外王」形態之學問。而道盛禪師,更是直接了當地道出莊子思想是一「內聖外王」學;雖然道盛禪師是以儒家之「內聖外王」義來理解莊子思想,與莊子是道家之「內聖外王」形態雖有區別,但其終究是道破千古之謎團,而與〈天下〉篇可謂是遙遙相應者。又王夫之以相應〈天下〉篇之講法,嚴分老、莊哲學之差異,頗能以「生」和「化」之觀點,以區別老、莊哲學之差距。其進一步對了解兩者「內聖外王」之不同形態,是提供相當正面性的理解觀點。
第九章分別由「內聖外王」義,以論述現代重要莊學詮釋者之得失。其中並對牟宗三先生之主觀境界形上學之解釋形態,除指出其頗能發揮莊子「內聖」之「化」境外,也指出其採用郭象之跡冥論,正可凸顯莊生「外王」即「內聖」,「內聖」即「外王」之內外合「一」的圓融思想。另如徐復觀先生以藝術精神,以顯莊子由「心」以說精神自由為「逍遙」境界,是可特顯其「內聖」之「化」境外,然而就莊子之「外王」思想層面,也指出徐先生是有不足之慮。另如錢穆、胡適、鍾泰、方東美、馮友蘭、唐君毅等先生,亦以「內聖外王」之立場,評析其思想中之得與失。文中並指出現代莊學詮釋者之特色,是頗能以哲學之概念與系統,以顯露出莊子「化」境哲學中有一超越形、知小我之限制之主體者,即大我或可言之為「真君」、「真宰」之存在。此是現代解莊者之特殊處。
第十章中除對莊子之心意另加說明,藉以凸顯「內聖外王」是莊子之思想宗旨外,並再度表示此「內聖外王之道」是有一先驗之根基者,即「吾」也,也可說是「真君」、「真宰」之存在。如此肯定其存在,始不致陷落如郭象以否定其存在,而直言一「化」境義之莊子哲學,卻沒有一個先驗之基礎,則此「化」境義,也可以是桀、紂暴君,以殘害百姓為「適性」、「逍遙」義。是以本文如此地以多重的莊學詮釋形態,與莊子思想相互對比,期以凸顯出莊子思想之原貌--「內聖外王」之宗旨,並期盼能對彰顯莊生之思想提供一些可接受之內涵為禱!
A study on Chuang Tzu''s philosophy and its Important Commentaries from “In Wardly A Sage and Outwardly A King”
Chuang Tzu''s philosophy is developed from Lao Tzu''s philosophy,because the former transformed the Tao into our mind in wardly.There is many a interpretation of Chuang Tzu''s philosophy,including philosophy of Lao Tzu,Confucianism,Neo-Taoism,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but what kind of interpretation implies the origined meaning of Chuang Tzu''s philosophy?My thesis just wants to make sure Chuang Tzu''s philosophy belongs to “in wardly a sage and outwardly a king”.My basic ground is “back to Chuang Tzu himself”,therefore I take a critical method in order to criticize and examine the old and new interpretations of Chuang Tzu''s philosophy.
I must acknowledge that Chuang Tzu''s philosophy has an inner “true ego” which is a transcendental foundation in his philosophy due to its style is “in wardly a sage and outwardly a king”.I can even say that “the inner true ego creates heaven,earth and every thing”.So I confirm that his philosophy is totally a metaphysical form of subjective boundary. I examine many kinds of interpretation of Chuang Tzu''s philosophy from this standpoint. I hope to construct and establish a genuine philosophy of Chuang Tzu. So my thesis inspects Kuo Hsiang, Cheng Hs-Ang Ying, Han Shan,Tao Cherng,Wang Chwang Shan and some moderrn scholars’ interpretations.It is a wrong way if we use other kinds of philosophy to expound his thought because it belongs to“in wardly a sage and outwardly a king”.Therefore,”back to Chuang Tzu himself”is my basic statement.
參考書目
一、中文之部:
(一)莊子注疏校詁辭典之類:
1. 王叔岷著,《莊子校詮》,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8年6月
景印三版。
2. 王叔岷著,《莊子校釋》,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2年4月
二版。
3. 王叔岷著,《郭象莊子注校記》,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2
年3月景印一版。
4. 黃奭輯,《司馬彪莊子注》,收于《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廿三冊,臺灣臺北:
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5.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3年8月。
6. 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收于《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三、四冊,臺灣臺
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7. 王先謙撰,《莊子集解》,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8月四版。
8. 王夫之撰,《莊子通/莊子解》,臺灣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9月。
9. 釋德清撰,《莊子內篇憨山註》,臺灣臺北:萬有善書出版社,民國69年9月印。
10. 焦竑撰,《莊子翼》,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一一、一二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11. 李騰芳撰,《說莊》,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三二冊,臺灣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12. 王元澤撰,《南華真經新傳附拾遺》,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六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13. 呂惠卿撰,《莊子義》,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五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14. 林希逸撰,《南華真經口義》,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七、八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15. 陸長庚撰,《南華真經副墨》,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七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16. 劉辰翁撰,《莊子南華真經點校》,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一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17. 沈一貫撰,《莊子通》,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九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18. 劉士璉《南華春點》,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篇編》第二九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19. 潘基慶撰,《南華經集註》,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一二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20. 葉秉敬撰,《莊子膏肓》,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一六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21. 釋性 撰《南華發覆》,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五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22. 阮毓崧撰,《莊子集註》,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四一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23. 陳壽昌撰,《莊子正義》,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三七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24. 宣穎撰,《南華經解》,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三二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2月初版。
25. 周拱辰撰,《南華真經影史》,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廿二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26. 吳世尚撰,《莊子解》,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廿二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27. 嚴復撰,《莊子評點》,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三五冊,臺灣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28. 陳景元撰,《南華章句音義》,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五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29. 胡懷琛撰,《莊子集解補正》,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四二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30. 方以智撰,《藥地砲莊》,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十七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31. 林雲銘撰,《莊子因》,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十八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32. 徐廷槐撰,《南華簡鈔》,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二○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33. 錢澄之撰,殷呈祥點校,《莊子精釋/屈賦精釋(莊屈合詁)》合訂本,安徽合肥:黃山書社,民國84年5月第一版。
34. 高嵣撰,《莊子集評》,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二三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35. 劉武撰,《莊子集解內篇補正》,臺灣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6月初版。
36. 馬其昶撰,《莊子故》,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三五冊,臺灣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37. 姚鼐撰,《莊子章義》,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第三五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38. 章太炎著,《齊物論釋定本》,臺灣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9年8月。
39. 馬敘倫著,《莊子義證》,江蘇上海:上海書店翻印自於上海商務印書館于民國19年9月初版本。
40. 劉文典撰,《莊子補正》,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二八、二九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5月初版。
41. 吳怡著,《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4月初版。
42. 錢穆著,《莊子纂箋》,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8年4月重印三版。
43. 陳鼓應著,《莊子今注今譯》上、下冊,臺灣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4月八版。
44. 黃錦鋐著,《新譯莊子讀本》,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0年3月三版。
45. 黃明堅解讀,《莊子》,臺灣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9年2月初版一刷。
46. 李勉著,《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臺灣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8月修訂一版。
47. 張默生著,《莊子新釋》,臺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9月初版。
48. 鄭琳著,《莊子內篇通義》,臺灣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3年2月初版。
49. 陳志濱著,《莊子內篇正註真釋──龍門心法》,臺灣台北:全真教出版社,民國73年1月初版。
50. 林紓編纂,《莊子淺說》,臺灣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4年6月初版。
51. 陳冠學著,《莊子新注》,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8年9月重印初版。
52. 王茂富校譯,《莊子復通》,臺灣南投:作者自行出版,民國77年5月初版。
53. 郭象原注、林聰舜導讀,《郭象注莊》,臺灣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6年5月初版。
54. 鍾泰著,《莊子發微》,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77 年9月第一版。
55. 崔大華著,《莊子歧解》,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國77年12月一版。
56. 止庵著,《樗下讀莊──關于莊子哲學體系的文本研究》,河北北京:東方出版社,民國88年1月第一版。
57. 方勇、陸永品著,《莊子詮評》,四川成都,巴蜀書社,民國87 年9月第一版。
58. 曹礎基著,《莊子淺注》,河北北京:中華書局,民國89年6月第二版。
59. 楊柳橋著,《莊子譯詁》,臺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4年8月一版。
60. 仲兆環等譯注,《南華經》,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民國83年4月第一版。
61. 陸德明撰,黃華珍編校,《日藏宋本莊子音義》,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5年9月第一版。
62. 黃華珍著,《莊子音義研究》,河北北京:中華書局,民國88年4月第一版。
63. 顧實著,《莊子天下篇講疏》,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12月臺二版。
64. 廖平著,《莊子天下篇新解》,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五五冊,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65. 方光著,《莊子天下篇釋》,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五五冊,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66. 嚴靈峰著,《莊子天下篇的作者問題》,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五六冊,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67. 帆足萬里撰,《莊子解》,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四九冊,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68. 昭井全都著,《莊子解》附《莊子說》一卷,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四九冊,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69. 中井積德撰,《莊子雕題》,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四七冊,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70. 葛西質撰,《莊子神解》,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四七冊,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71. 杜多秀峰撰,《郭注莊子覈玄》,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莊列三子集成補編》第四五、四六冊,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72. 董治安主編,《老莊詞典》,山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民國84年 8月第2次印刷。
73.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莊子引得》,河北北平:哈佛燕京學社,民國45年第二版。
(二)其它子書索引注疏校詁翻譯之類:
1. 葉廷幹著,《老子索引》,臺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8 年10月景印初版。
2. 王弼注,《老子》,臺灣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0年10月臺九版。
3. 樓宇烈著,《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灣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2 年9月初版。
4. 王弼原注,袁保新導讀,《老子》,臺灣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6年3月
初版。
5.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臺灣台北,五洲出版社,民國69年8月。
6. 顧寶田、張忠利註譯,《新譯老子想爾注》,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
國86年1月初版。
7. 釋德清著,《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臺灣臺北:萬有善書出版社,民國74年10月印。
8. 陳鼓應著,《老子今注今譯》,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8月修訂十
二版。
9. 薛蕙撰,《老子集解》,收于蕭天石主編《道德經名注選輯》(四),臺灣臺北:自由
出版社,民國68年7月。
10. 成玄英疏,《老子義疏》,臺灣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3年3月初版。
11. 嚴靈峰輯校,《輯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一),收于《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一九冊,臺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3月初版。
12. 焦竑撰,《老子翼》,臺灣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6年7月再版。
13. 王船山撰,《老子衍》,收于傅雲龍、吳可主編《船山遺書》第六卷,河北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詳。
14. 魏源撰,《老子本義二卷》,臺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69年9月初版。
15. 嚴靈峰輯校,《老子宋注叢殘》,臺灣臺北:學生書局,民國68年7月初版。
16. 嚴靈峰著,《老子達解》,臺灣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1年8月版。
17. 任繼愈譯著,《老子新譯》,臺灣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6年9月。
18.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輯部編輯,《帛書老子》,臺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12月台排印初版。
19. 楊伯峻著,《列子集釋》,坊間本。
20. 列禦寇撰,張湛注,《列子注釋》,臺灣台北:革聯出版社,民國58年10月出版。
21. 莊萬壽註譯,《新譯列子讀本》,臺灣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9月三版。
22.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0年10月修訂再版。
23. 陳啟天著,《增訂韓非子校釋》,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12月五版。
24. 徐復觀著著,《公孫龍講疏》,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3年4月6版(學四版)。
25. 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上、下冊,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月初版。
26. 林品石註譯,《呂氏春秋今註今譯》上、下冊,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4月二版。
27. 盧元駿註譯,《說苑今註今譯》,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11月四版。
28. 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4月五版。
29. 劉文典著,《淮南鴻烈集解》,臺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再版。
30. 陶鴻慶撰,《讀諸子札記》,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0年11月初版。
31. 俞樾撰,《諸子平議》,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4月臺一版。
32. 錢大昕撰,《十駕齋養新錄》上、下冊,臺灣臺北:臺灣商務飲印書館,民國年67月5臺一版。
33. 江瑔《讀子言》,臺灣臺北:成偉出版社,民國64年11月版。
34. 梁啟超著,《諸子考釋》,臺灣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5年9月臺五版。
35. 羅根澤著,《諸子考索》,香港九龍:學林書店,民國66年出版。
36. 王叔岷著,《諸子斠證》,臺灣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3年4月初版。
37. 蔣伯潛著,《諸子通考》,臺灣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3年8月臺七版。
38. 蔣伯潛著,《諸子學纂要》,臺灣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0年5月臺十一版。
39. 劉如瑛著,《諸子箋校新志》,臺灣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7年月9月臺初版。
(三)其它典籍之類:
1. 陸德明撰,《經典釋文》,附於潘重規主編,《經典釋文韻編索引》書內,臺灣臺北:
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年代不詳。
2. 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臺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12月增
訂二版。
3. 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84年3月十五刷。.
4. 郭璞撰,《爾雅郭注》,臺灣臺南:利大出版社,民國63年12月。
5. 齊佩瑢著,《訓詁學概論》,內附郭璞撰,《方言》、劉熙撰,《釋名》,臺灣臺北:華
正書局,民國73年8月初版。
6. 王弼、韓康伯撰,《周易王韓注》,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7月臺四
版。
7. 謝大荒著,《易經語解》,臺灣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65年11月再版。
8.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2年2月初版
第十三次印刷。
9. 朱熹集註,《詩經讀本》,臺灣台南:綜合出版社,民國75年8月初版。
10. 朱熹撰,《四書集注》,臺灣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1年5月廿六版。
11. 岑溢成、楊祖漢著,《大學中庸義理疏解》,臺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民國72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12. 司馬遷撰,《史記》下冊,臺灣臺北:榮文出版社,民國69年1月出版。
13.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灣台北:中新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5年9月版。
14.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六種二》,臺灣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2月二版。
15.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六》,臺灣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2月二版。
16. 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臺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12月初版。
17. 王肅注,《家語》,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7年3月臺二版。
18. 皇甫謐撰,《高士傳》,臺灣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8年5月臺三版。
19.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注》,臺灣臺北:革聯出版社,民國65年11月。
20. 蕭統撰、李善注,《文選附考異》,臺灣臺南:北一出版社,民國63年8月初版。
21. 徐陵撰,《玉臺新詠》,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8年5月臺二版。
22. 馬總撰,《意林》,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0年9月臺三版。
23. 王安石撰,《王臨川集》十冊,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2月台一版。
24. 繆天綬選註,《宋元學案》,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8月臺四版。
25. 張載撰,朱熹注,《張子全書》,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1月臺一版。
26. 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上、下冊,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11月臺一版。
27. 王陽明撰,《王陽明全集》,臺灣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8年10月臺六版。
28. 高似孫撰,《子略》,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11月台四版。
29.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6 年7月臺一版第七次印刷 。
30. 釋德清撰,《肇論略注》,臺灣新竹:靈隱佛學院,年代不詳。
31. 覺浪道盛禪師撰,《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收于《中華大藏經》第二輯第六八冊,修訂中華大藏經會印行,民國57年春出版,出版地不詳。
32. 施清臣撰,《東洲几上語》,收于涵芬樓秘笈一,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11月台一版。
33. 沈括撰,《夢溪筆談》,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6月臺五版。
34. 王夫之撰,《薑齋文集》,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6月臺二版。
35. 顧炎武撰,《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8年4月。
36. 袁宏道撰,《袁中郎全集》,臺灣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9年11月三版。
37. 屈大均撰,《翁山文外》,收于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篡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一八四冊,河北北京:北京出版社,民國89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38. 錢澄之撰,《田間文集》,收于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篡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一四四冊,河北北京:北京出版社,民國89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39. 俞正燮撰,《癸巳存稿》,臺灣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6年4月再版。
40. 梁章鉅撰,《退菴隨筆》,收于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四輯,臺灣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8年12月初版。
41. 章學誠著,《校讐通義》,臺灣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4年11月臺三版。
42. 萬蔚亭著,《困學紀聞集註》,臺灣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49年12月。
43. 周亞平註譯,《古文觀止》,臺灣台南:綜合出版社,民國68年1月初版。
44. 王熙元、郭預衡主纂,《譯註評析古文觀止續編》,臺灣台北:百川書局,民國83年3月初版。
45. 朱自清著,《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出版地不詳,文復書局,出版年代不詳。
46.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一、四、六冊,臺灣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6年11月初版。
(四)道家哲學研究之類:
1. 王叔岷著,《莊學管窺》,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7年3月出版。
2. 陳鼓應著,《老莊新論》,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4年4月初版二刷。new window
3. 陳鼓應著,《莊子哲學》,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8年5月增訂十八版。new window
4. 胡哲敷著,《老莊哲學》,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1年1月臺八版。
5. 程兆熊著,《道家思想- -老莊大義》,臺灣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12月初
版。
6. 吳康著,《老莊哲學》,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2月修訂臺九版。
7. 吳康著,《莊子衍義》,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3月初版。
8. 吳汝鈞著《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灣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7年6月初版一刷。
9. 王煜著,《老莊思想論集》,臺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5年1月第二次印行。
10. 賴榕祥著,《老莊哲學研究》,臺灣臺南:綜合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詳。
11.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12. 宋稚青譯,《老莊思想與西方哲學》,臺彎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年9月四版。
13. 王葆玹著,《老莊學新探》,江蘇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民國91年5月第一版。
14. 王協、陳柱著,《老學九篇》,臺灣台北:鳴宇出版社,民國69年5月初版。
15. 王邦雄著,《老子的哲學》,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1年3月再版。new window
16. 劉笑敢著,《老子》,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4月初版。
17. 張成秋著,《莊子篇目考》,臺灣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7月初版。
18. 張成秋著,《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臺灣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4月初版。
19. 李日章著,《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臺灣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9月初版。
20. 梁冰柟著,《莊子內聖外王之道及其八大學說詮證》,臺灣台南:友寧出版有限公司,民國66年5月。
21. 袁宙宇著,《莊子學說體系闡微》,臺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3年1月。
22. 錢穆著,《莊老通辨》,香港九龍:新亞研究所,民國46年10月初版。
23.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8月修訂六版(台四版)。
24. 方東美著,《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2年9月初版。
25. 吳怡著,《逍遙的莊子》,臺灣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5年9月再版。
26. 吳怡著,《禪與老莊》,臺灣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3月五版。
27. 陳品卿著,《莊學新探》,臺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6年8月增訂再版三刷。
28. 黃錦鋐著,《莊子及其文學》,臺灣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66年7月初版。
29. 黃錦鋐著,《莊子》,收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第一冊,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8月四版。
30. 陳啟天著,《莊子淺說》,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0年7月初版。
31. 周紹賢著,《莊子要義》,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2年8月初版。
32. 曹受坤著,《莊子哲學》,收于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三○冊,臺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月初版。
33. 蔣錫昌著,《莊子哲學》,臺灣台北:鳴宇出版社,民國69年5月初版。
34. 劉光義著,《莊學蠡測》,臺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5月初版。
35.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出版。
36. 葉海煙著,《老莊哲學新論》,臺灣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9月初版一刷。
37. 葉海煙著,《莊子的生命哲學》,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2月三版。new window
38. 葉海煙著,《人文與哲學的對話》,臺灣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8年11月一刷。new window
39. 譚宇權著,《莊子哲學評論》,臺灣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7年6月初版一刷。
40. 高柏園著,《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灣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4月初版。new window
41.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灣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4月一版。
42. 唐文德著,《莊子研究》,臺灣臺中:國彰出版社,民國80年7月初版。
43. 趙衛民著,《莊子的道》,臺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7年1月初版。
44. 姜聲調著,《蘇軾的莊子學》,臺灣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8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45. 陳冠學著,《莊子新傳- -莊周即楊朱定論》,臺灣高雄:三信出版社,民國65年1月初版。
46. 蔡宗陽著,《莊子之文學》,臺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2年9月初版。
47. 于大成、陳新雄主編,《莊子論文集》,臺灣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65年5月。
48. 郎擎宵著,《莊子學案》,河北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民國79年7月第一版。
49. 連清吉著,《日本江戶後期以來的莊子研究》,臺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7年12月初版。
50.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陜西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民國78年7月第一版。
51.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臺灣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1月。
52. 湯用彤著、湯一介等導讀,《魏晉玄學論稿》,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90年6月第一版。
53. 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灣臺北:谷風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詳。
54. 湯一介著,《郭象》,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1月初版。
55.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9年10月初版。
56. 莊耀郎著,《郭象玄學》,臺灣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7年3月初版。new window
57. 林聰舜著,《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0年12月初版。
58. 錢奕華著,《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臺灣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9年5月初版。
59. 崔大華著,《莊學研究- -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河北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60. 劉笑敢著,《莊子哲學及其演變》,河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國77年2月第一版。
61. 黃山文化書院編,《莊子與中國文化》,安徽蕪湖:安徽人民出版社,民國80年9月第一次印刷。
62. 劉坤生著,《莊子哲學本旨論稿》,廣東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民國87年6月第一版。
63. 張京華著,《莊子哲學辨析》,遼寧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民國88年3月出版。
64. 顧世安著,《莊子評傳》,江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88年12月第一版。
65. 白本松、王利鎖著,《逍遙之祖- -莊子與中國文化》,河南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民國86年6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66. 王德有著,《以道觀之- -莊子哲學的視角》,河北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7年1月第一版。
67. 李錦全、曹智頻著,《莊子與中國文化》,貴州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民國90年10月第一版。
68. 孫以楷、甄長松著,《莊子通論》,河北北京:東方出版社,民國84年10月第一版。
69. 孫以楷等著,《道家文化尋根- -安徽兩淮道家九子研究》,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民國90年12月第一版。
70.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二輯,臺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9年8月校訂一版。
71.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3年3月第一版。
72.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3年11月第一版。
73.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七輯,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4年6月第一版。
74.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4年11月第一版。
75.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5年6月第一版。
76.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5年8月第一版。
77.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河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民國87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8.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河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民國87年7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9.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河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民國88年3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0.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河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民國88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1.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河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民國91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2. 嚴靈峰編著,《道家四子新編》,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8月二版。
83. 李生龍著,《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湖南長沙:岳麓書社,民國87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4. 朱哲著,《先秦道家哲學研究》,江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89年9月第一版。
85. 汪中江著,《道家形而上學》,江蘇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民國90年11月第一版。
86. 楊汝舟著,《新道家》,臺灣臺北:老莊學會,民國88年4月。
87. 吳光著,《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民國74年6月第一版。
88. 陳少峰著,《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江蘇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民國90年1月第一版。
89. 寺岡龍含編,《敦煌本郭象注莊子南華真經輯影》,日本福井:福井漢文學會,民國49年11月出版。
90. 森三樹三郎著,桃百勤譯,《無為的思想- -老莊哲學系譜》,臺灣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68年10月初版。
91. 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 -「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灣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0年12月初版。
92.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3月五版。
(五)相關哲學研究之類:
1. 章太炎著,《國學略說》,臺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73年11月初版。
2. 劉師培著,《國學發微》,臺灣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9年10月初版。
3. 錢穆著,《國學概論》,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9月臺九版。
4. 陳澧撰,《東塾讀書記》,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6年6月臺二版第二
次印刷。
5. 呂思勉著,《經子解題》,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10月臺四版。
6. 王叔岷著,《先秦道法思想講義》,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1
年5月初版
7. 王叔岷著,《慕廬雜稿》,臺灣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90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
8. 王叔岷著,《慕廬雜著》,臺灣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7年3月初版。
9. 林尹著,《中國學術思想大鋼》,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10月修訂二版。
10.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7月六版。
11.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1月八版。new window
12.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卷一,臺灣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2月七版二刷。
13. 徐復觀著,《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臺灣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8年9月初版四刷。
14. 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臺灣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7年2月八版(台六版)。
15. 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4年11月初版二刷。
16. 錢穆著,《先秦諸子繫年》,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6月臺北東大三版。
17. 錢穆著,《中國思想史》,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11月五版。
18.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4年10月三版。
19. 錢穆著,《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灣臺北:國民出版社,民國45年6月臺一版。
20. 錢穆著,《中國文化史導論》,臺灣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1年4月臺十八版。
21. 汪學群著,《錢穆學術思想評傳》,河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民國87年8月第一版。
22. 唐端正著,《先秦諸子論叢》,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9月再版。
23. 唐端正著,《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2年4月初版。
24.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卷二,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10月全集校訂版。
25.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9月全集校訂版。
26.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全集校訂版。
27.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10月初版。
28. 牟宗三著,《圓善論》,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7月初版。
29.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三冊,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分別為民國70年10月臺四版、70年5月臺修四版、70年10月臺五版。new window
30.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3年9月修訂四版。
31. 牟宗三主講,蔡仁厚輯錄,《人文講習錄》,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2月初版。
32. 牟宗三著,《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6月四版。
33. 牟宗三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8年8月初版。
34.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四因說演講錄》,臺灣台北: 鵝湖出版社,民國86年9月再版。
35. 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北宋篇》,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1年1月修訂三版。
36. 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南宋篇》,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9月增訂再版。
37. 方東美著,《中國人生哲學》,臺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2月六版。
38. 方東美著,孫智桑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上冊,臺灣臺北,成均出版社,民國73年4月初版。new window
39. 林繼平著,《孔孟老莊與文化大國》上、下冊,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月初版。
40. 林繼平著,《李二曲研究》,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9月二版第一次印刷。
41. 熊十力著,《原儒》,臺灣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7年12月初版。
42. 熊十力著,《十力語要》,臺灣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4年2月初版。
43. 熊十力著,《讀經示要》,臺灣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71年10月初版。
44. 胡適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9月臺十一版。
45. 胡適著,《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下),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75年7月遠流一版。new window
46. 胡適著,《胡適語粹》,臺灣臺北:名江書局,民國71年2月再版。
47. 胡適著,《問題與主義》,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75年2月遠流一版。
48. 胡適等著,《胡適與中西文化》,臺灣臺北:水牛出版社,民國56年5月初版。
49.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坊間本。
50.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共七冊,臺灣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初版。
51. 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臺灣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出
版,出版年月與版次均不詳。
52. 馮友蘭編著,《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江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51年,月份不詳。
53. 馮友蘭編著,《中國哲學史論文初集》,坊間本。
54. 馮友蘭著,《新理學》,坊間本,年代不詳。
55. 馮友蘭著,《新事論》,坊間本,年代不詳。
56. 馮友蘭著,《新世訓》,坊間本,年代不詳。
57. 馮友蘭著,《新原人》,坊間本,年代不詳。
58. 馮友蘭著,《新原道》,坊間本,年代不詳。
59. 馮友蘭著,《新知言》,坊間本,年代不詳。
60. 蕭萐父著,《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湖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民國87年5月第一版。
61. 陳榮捷著,《中國哲學論集》,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3年8月初版。new window
62. 張起鈞、吳怡著,《中國哲學史話》,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
國85年2月重印4版。
63.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77年11月增訂四版。
64.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二卷,坊間本。
65.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三卷上、下冊,香港九龍: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69年6月初版。
66. 吳怡著,《中國哲學發展史》,臺灣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3年6月初版。new window
67. 吳怡著,《中國哲學的生命與方法》,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年9月再版。
68. 高懷民著,《大易哲學論》,臺灣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7年6月初版。
69.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灣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民國87年1月初版二刷。new window
70. 王邦雄著,《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臺灣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8年6月初版。
71. 王邦雄著,《中國哲學論集》,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2月再版。new window
72. 王邦雄著,《儒道之間》,臺灣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12月六版。new window
73. 王邦雄著,《韓非子的哲學》,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2年9月三版。new window
74. 李杜著,《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4月第四次印行。
75. 李杜著,《儒學與儒教論》,臺灣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9月。
76. 曾春海著,《兩漢魏晉哲學史》,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1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77. 楊祖漢著,《當代儒學思辨錄》,臺灣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87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78. 曾昭旭著,《王船山哲學》,臺灣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2月初版。new window
79. 嚴靈峰著,《無求備齋學術新著》,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2月初版。
80. 嚴靈峰著,《無求備齋學術論集》,臺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8年6月初版。
81. 梁啟超著,《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臺灣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6年6月臺三版。
82. 趙雅博著,《十子批判》,臺灣台北:星光出版社,民國73年7月初版。
83. 韋仲公著,《周易與道家學術合論》,臺灣台北:華岡出版部,民國62年6月。
84. 張舜徽著,《周秦道論發微》,臺灣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9月初版。
85. 于省吾等著,《中華學術論文集》,坊間本。
86. 傅佩榮著,《儒道天論發微》,臺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10月初版。
87. 吳光著,《儒道論述》,臺灣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6月初版。
88. 張岱年著,《張岱年全集》八卷,河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國85年12月。
89. 余雄(張岱年)著,《中國哲學概論》,臺灣台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民國66年12月第一版。
90. 鍾泰著,《中國哲學史》,臺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7月臺八版。
91.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篇)》,河北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87年5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92.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共四冊,河北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79年3月。
93. 李澤厚、劉紀綱主編,《中國美學史》卷一,臺灣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5年10月。
94. 李澤厚著,《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灣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5年12月。
95. 王宗林等著,《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灣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4年1月校訂四版。
96. 顧易生、蔣凡著,《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江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89年4月第一版。
97. 復旦大學歷史系編,《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上),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民國8 1年2月第二次印刷。
98. 湯一介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灣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4月再版。new window
99. 盧國龍著,《道教哲學》,河北北京:華夏出版社,民國87年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100. 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 -道家‧道教‧仙學》,河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國88年1月第一版。
101. 許地山編,《道教史- -「道」的源起與發展》,臺灣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
限公司,民國76年10月初版。
102. 張立文主編,《道》,臺灣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3年5月初版一刷。
103. 鄺士元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臺灣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4年2月增訂四
版。
104. 蒙文通著,《中國思想探原》,臺灣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6
年10月初版一刷。
105. 武內義雄著,《中國哲學思想史》,臺灣新竹:仰哲出版社,民國71年9月。
106. 馮耀明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78年9月初版。
107. 姜廣輝、陳谷嘉主編,《中國哲學》第十九輯,湖南長沙:岳麓書社,民國8
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08. 楊寬著,《戰國史增訂版》上、下冊,臺灣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5年9月。new window
109. 張學智著,《明代哲學史》,河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89年11月第一
版。
110. 林聰舜著,《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new window
國79年10月初版。
111. 王煜著,《明清思想家論集》,臺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0年5月
初版。
112. 艾蘭著、張海晏譯,《水之德與德之端- -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江蘇: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民國91年3月一版。
113. 李日章著,《佛學與當代自然觀》,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
年9月初版。
114. 東方佛教學院第二屆同學編註,《六祖檀經註釋》,臺灣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
出版,年代不詳。
115. 福善日錄、通炯編輯,《憨山老人夢遊集》,臺灣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89年12月一版四刷。
116. 韓廷傑著,《唯識學概論》,臺灣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2年8月
初版一刷。
117. 徐典正著,《唯識思想要義》,臺灣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82年1月初版。
118. 劉貴傑著,《支道林思想之研究- -魏晉時代玄學與佛學之交融》,臺灣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8月初版。
119. 劉貴傑著,《竺道生思想之研究- -南北朝時代中國佛學思想之形成》,臺灣new window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5月初版。
120.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new window
國77年11月初版。
121. 印順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臺灣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0年4月十四
版。
122.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臺灣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77年10月初版。
123. 高觀廬編纂,《實用佛學辭典》,臺灣翟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85
年6月。
124. 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臺灣台北:新欣出版社,民國59年9月初版。
125. 陳榮灼著,《「現代」與「後現代」之間》,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new window
公司,民國81年4月初板一刷。
126. Daniel J. Adams著,林瑞榮譯,《聖經解釋學導論》,臺灣臺南:豐生出版社,
民國78年3月二版。
127. Josef Bleicher著,賴曉黎譯,《當代詮釋學》,臺灣臺北:使者出版社,民國
79年8月出版。
128. 艾柯等著,《詮釋與過度詮釋》,河北北京:生活‧讀者‧新知三聯書店,民國
86年4月北京第一版。
129. 項退結著,《海德格》,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8年3月初
版。
130. 張祥龍著,《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 -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河北北
京:生活‧讀者‧新知三聯書店,民國86年12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131. 傅偉勳著,《西洋哲學史》,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0年12
月六版。
132. 康德著,宗白華、韋卓民譯,《判斷力批判》,臺灣臺北:滄浪出版社,民國75
年9月初版。
133. 沈清松著,《物理之後- -形上學的發展》:臺灣臺北:牛頓出版社,民國76new window
年1月初版。
134. 沈清松、傅佩榮編輯,《哲學雜誌》第31期,臺灣臺北:哲學雜誌社,民國89
年1月。
135. 葉朗主編,《哲學門》,第壹卷(2000)第貳冊,湖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民
國89年12月第一版。
136. 葉朗主編,《哲學門》,第貳卷(2001)第壹冊,湖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民
國90年12月第一版。
137.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哲學卷》,河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民國87年5月第一版。
138.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二冊,河北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民國74年8月第一版。
(六)學位論文之類:
1. 徐哲萍著,《齊物論抉微》,臺灣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62年4月
出版。
2. 黃漢青著,《莊子內篇與外雜篇比較研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士new window
論文,民國81年6月。
3. 簡光明著,《宋代莊學研究》,臺灣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new window
86年4月。
4. 謝明陽著,《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灣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new window
文,民國89年6月。
5. 鍾竹連著,《郭象思想研究》,臺灣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9new window
年5月。
6. 歐崇敬著,《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 -超越後現代主義的莊子文本重述》,new window
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12月。
7. 林文彬著,《王船山《莊子解》研究》,臺灣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75年5月。
8. 蔣淑珍,《成玄英與郭象對《莊子‧逍遙遊》詮釋之比較研究》,臺灣臺北:中國文
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9. 呂文英,《成玄英莊學研究》,臺灣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90年5月。
10. 謝靜惠,《莊子養生主研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11. 沈雅惠,《莊子「用」思想之研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2. 黃漢耀,《莊子真人思想研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0年6月。
13.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76年6月初版。
14. 邱茂波,《老子形上思想之研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6月。
(七)期刊之類:
1. 王叔岷著,〈論「今本《莊子》乃魏晉間人觀念所定」〉,臺灣臺北:《台大中文學報》
第2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印行,民國77年11月。
2.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臺灣台北:《鵝湖月刊》第三一
九至三二七期,民國91 年1月 至91年9月。
3. 李春蕙,〈莊子思想詮釋的分際〉,臺灣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
第三七號,民國83年6月。
4. 李玲珠,〈魏晉「自生」概念研究〉,臺灣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
刊》第三八號,民國82年5月。
5. 陳榮華著,〈從莊子無主體性思考論中國文化的特性〉,臺灣臺北:收于沈清松主編,
《詮釋與創造- -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灣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民國84年1月出版。
6. 楊儒賓著,〈托孤與神遊- -明末莊子學的思想史意義〉,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明代文學與思想」學術會議,民國91年10月。
7. 謝大寧著,〈莊子對孔子的評價〉,臺灣臺北:《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二期,國立臺new window
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同學會編,民國80年4月。
8. 莊萬壽著〈《莊子》書中的孔子〉,臺灣臺北:《國文學報》第十九期,國立臺灣師new window
範大學國文學系印行,民國79年6月。
9. 鄭振偉著,〈道家與原始思維〉,臺灣台北:《漢學研究》第十九卷二期,民國90年new window
12月。
10. 袁保新,〈老子形上思想之詮釋與重建〉,臺灣臺北:《鵝湖月刊》第一一○至一一五期,民國73 年8月 至74年1月。new window
11. 王建元,〈《莊子》中的詮釋觀〉,臺灣台北:《當代雜誌》第七一期,民國81年3月。
12. 唐端正,〈郭注「齊物論」糾謬--論天籟、真宰、道樞、環中、天鈞、兩行〉,臺灣台北:《鵝湖月刊》,第三二六期,民國91年8月。new window
13. 樓宇烈,〈郭象哲學思想剖析〉,收于中國哲學編輯部編,《中國哲學》(一),河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民國68年8月。
14. 王曉毅,〈郭象「性」本體論初探〉,收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哲學研究》編輯部編,《哲學研究》2001年第9期,民國90年9月。
15. 廖明活,〈莊子、郭象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臺灣台北:《鵝湖月刊》第九卷第五期,民國72年11月。new window
16. 簡光明,〈莊子評註初探- -以《莊子口義》、《莊子因》為主之考察〉,臺灣台中:《逢甲中文學報》,民國80年11月。
17. 黃懿梅,〈王船山與戴東原哲學之異同〉,收于國立臺灣大學編輯,《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出版,會議時間為民國74年11月3日至7日。
18. 陳靜,〈「吾喪我」- -《莊子‧齊物論》解讀〉,收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哲學研究》編輯部編,《哲學研究》2001年第5期,民國90年5月。
19. 沈雅惠,〈《莊子》中「用」思想之新解〉,臺灣臺北:《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十期,民國91年6月。new window
20. 邱茂波,〈馮友蘭「新理學」之初探〉,臺灣台北:《鵝湖月刊》第三三○期,民國91年12月。new window
二、日文之部:
1. 武內義雄,《老子と莊子》,日本東京,岩波書店,民國24年8月第三刷發行。
2. 阿部吉雄,《莊子》,日本東京,株式會社明德出版社,民國61年4月四版。
3. 森三樹三郎,《老子‧莊子》,日本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民國87年12月第九刷
發行。
4. 木村英一著,《老子 新研究》,日本東京:株式會社創文社,民國75年2月第三
刷。
三、英文之部:
1. Wing-tsit Chan.,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4th Printing,1973.
2. Giancarlo Finzzo.,The Notion of Tao道 in Lao Tzu and Chuang Tzu,Taipei:Mei Ya
Publications,Inc.,1968.
3. Victor H.Mair ed.,Experimental Essays on Chuang-tzu,Hawaii: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3.
4. Kuang-ming Wu .,Chuang Tzu: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New York: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8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