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證量解經--論劉蕺山《人譜雜記》之詮釋途徑
書刊名:文學新鑰
作者:廖俊裕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o, Chun-yu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2
頁次:頁121-156
主題關鍵詞:證量解經劉蕺山人譜雜記Liu Ji-ShanRan Pu Za JiRan PuA legal case of realizing TaoInterpret classics by the measure of pratically enlighten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15
  • 點閱點閱:74
本文旨在補足目前劉蕺山學術研究中的一個空白──《人譜雜記》研究上的闕如。首先,說明為何一般學者會忽略《人譜雜記》,因為這本書只是一些古人言行紀錄。接著,說明《人譜雜記》在道德實踐上的重要性,說明不可忽略此書,於是,如何找到一個詮釋方法,來面對一般學者認為沒有哲學意義的《人譜雜記》便是首要問題。本文提出「證量解經」的詮釋途徑來處理這個忽略現象,這樣,在道德實踐上,《人譜雜記》便可發揮她引導、印證與勘驗生命現象的作用了。
期刊論文
1.廖俊裕(20000100)。論唐君毅哲學的合法性起點與發展性。研究與動態,2,16-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溎芬(19940600)。王陽明與劉蕺山工夫論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8,735-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錦坤(19840600)。劉蕺山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28,539-6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俊裕(20090600)。蕺山學作為儒學宗教性修持次第的展開。世界宗教學刊,13,5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大寧(19960600)。儒學的基源問題--「德」的哲學史意涵。鵝湖學誌,16,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大寧(20040900)。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進路底再檢討。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朱熹(2001)。四書章句集注。「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人鵬(1996)。聖學道德論述中的性別問題--以劉宗周《人譜》為例。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485-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大寧(2001)。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進路底再檢討。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俊彥(1985)。理學家劉蕺山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興源(1988)。劉蕺山教育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保瑞(1989)。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宏星(1995)。劉蕺山哲學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炳文(1990)。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中曾(1991)。劉宗周的道德世界--從經世、道德命題到內省的實踐歷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成俊(1990)。劉蕺山「慎獨說」及其道德形上學基礎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萬鴻(1995)。從劉蕺山評議先儒管窺其慎獨之學(碩士論文)。新亞研究所,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世惠(1989)。宋明人論危微精--執中十六字及其證偽(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玉嘉(1998)。劉蕺山誠意之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拓環(1997)。基督宗教與儒家的會通問題(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建明(2005)。從《人譜》看劉蕺山之存理遏欲(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曾光正(1989)。東林學派的性善論與工夫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正顯(2000)。陶望齡與晚明思想(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哲浩(1981)。劉蕺山的理學思想研究--以性善、主靜、慎獨說為主(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曾錦坤(1983)。劉蕺山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念誠(2003)。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詹海雲(1979)。劉蕺山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瑞昌(1997)。劉蕺山理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柯正誠(2004)。劉蕺山「盈天地間一氣」思想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胡森永(1991)。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莊溎芬(1993)。王陽明與劉蕺山工夫論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余建中(1993)。劉蕺山哲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曾文瑩(1996)。劉蕺山心性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啟文(2000)。劉蕺山之道德主體理論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涵青(2003)。劉蕺山對王學的反思與批判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廖俊裕(2003)。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立驤(2003)。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美玲(2004)。劉蕺山道德抉擇論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袁光儀(1997)。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康雲山(1977)。劉蕺山及其理學(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幸姬(2001)。劉蕺山的氣論思想--從本體宇宙論之進路談起(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ilthey、Makkreel, Rudolf、Roid, Frithjof(1985)。詩歌與體驗。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王一川(1999)。審美體驗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明輝(2002)。中國傳統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一明、李豐楙(1994)。道家修丹秘法大全。台北:氣功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蕅益、陳德述(1996)。周易‧四書禪解。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昭旭(1991)。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人鵬(2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振綱(2000)。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其成(1994)。易經應用大百科。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英時(1991)。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19990100)。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昭旭(1993)。永遠的浪漫愛。臺北:張老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宗周、戴璉璋、吳光(1997)。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1985)。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衷爾鉅(1993)。蕺山學派哲學思想。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胡宏、吳仁華(1987)。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敏浩(20010000)。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俊(1998)。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岡田武彥、吳光、錢明、屠承先(2000)。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載、章錫琛(1983)。張載集。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Dilthey(1924)。狄爾泰全集(第6卷)。Gesammelte Schriften。Leipzig Berlin。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ilthey(1927)。狄爾泰全集(第7卷)。Gesammelte Schriften。Leipzig Berlin。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維明(2001)。儒家「體知」傳統的現代詮釋。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