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家「無為」思想發展譜系及其中心意義試詮
書刊名:文與哲
作者:陳靜容
作者(外文):Chen, Ching-jung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1
頁次:頁111-142
主題關鍵詞:儒家思想無為無為而治ConfucianismWu weiWu wei er zhZh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07
  • 點閱點閱:51
期刊論文
1.龐樸(1999)。古墓新知--漫談郭店楚簡。中國哲學,20,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儒賓(20051200)。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2)=4,99-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麗霞(19870600)。「無為而治」儒道釋義。中國學術年刊,9,8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鋼建(19970900)。仁政寬容與無為而治--關於儒道互補之新仁學思考。中國研究,3(6)=3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大寧(19960600)。儒學的基源問題--「德」的哲學史意涵。鵝湖學誌,16,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夢家(19361200)。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485-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坦(1999)。儒家「無為」說─從郭店楚簡談開去。中國哲學,1999(10),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星久(2000)。儒家「無為」思想的政治內涵與生成機制--兼論「儒家自由主義」問題。政治學研究,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洪巳軒(2002)。荀子無為而治的治道理想。中國文化月刊,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002)。「無為」思想發凡—以先秦漢初的儒家和道家為考察中心。孔孟學報,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錦賢(2004)。儒家之無為觀。興大中文學報,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董根洪(2001)。儒家中和哲學通論。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大齊(19870600)。孔子言論貫通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孔安國、孔穎達(2001)。尚書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勞思光(2000)。大學中庸譯註新編。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晏、邢昺(1998)。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慎、段玉裁、魯實先(1996)。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啟雄(1988)。荀子簡釋。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糜文開、裴普賢(1991)。詩經欣賞與研究。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宗侗(1954)。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華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夢家(2004)。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復觀(1993)。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冠宏(20000000)。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99)。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寶楠、高流水(1998)。論語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龐樸(1988)。穰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穰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成中英(2001)。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學論。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學論。北京。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安樂哲、羅思文(2003)。論語的哲學詮釋。論語的哲學詮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顏崑陽(1992)。先秦儒家美學的中心觀念與衍生意義。文學與美學(第3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笑敢(2003)。「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之詮釋學意義。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徐灝(1995)。說文解字注箋,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漢)鄭玄,(唐)孔穎達(2001)。毛詩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漢)趙岐,(宋)孫奭(2001)。孟子注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嚴靈峰(1966)。無求備齋論語集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熙遠(1995)。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子對舜的詮解為基點。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述先(20000000)。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 : 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