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
作者:廖俊裕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謝大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蕺山歷史性證量歷程辯證綜合音樂性時間觀天理人欲同體依次第死亡意識道德實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7
論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的用意在於將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歷史性」(historicity)概念與「道德實踐」結合起來,藉此論述明儒劉蕺山的道德實踐學體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劉蕺山的道德實踐學是為了要解決陽明後學所造成的「情識而肆、虛玄而蕩」的流弊,因此他非常重視一個脫離不了具體歷史時空中的道德實踐者之修養狀況,而這正是海德格的「歷史性」概念,是故用「歷史性」這個概念正好可以恰當地呈現劉蕺山的道德實踐學。
首先檢討一般蕺山學的研究者認為蕺山學中充滿「矛盾」、「錯雜」、「無實義」的批評,試圖用「契機說」、「階段論」與「辯證觀」來回應這些批評都是不能成立的,並由此確立蕺山的思維模式是「『一本而萬殊,會眾以合一』的辯證綜合」之「天理與人欲同體依」。
由上文的消除蕺山學的雜音為基礎,展開對於蕺山道德實踐學的「歷程論」與「存有論」(本體論)的討論。這樣的展開是因為蕺山由於要對於陽明後學流弊,所以發展出重視道德實踐歷程中的每一步驟的真偽辯正,分辨其中的天理與人欲。但這種次第性蕺山又蘊含一種「無次第性」,每一歷程步驟,都是本體的呈現──「歷程即本體」、「歷程與本體不二」。
在道德實踐歷程方面,本文區分因位起修與果位起修。在因位方面,藉著〈聖學喫緊三關〉(人己關、敬肆關、迷悟關)、《人譜》(含「六事功課」)與《人譜雜記》來展開討論。在果位方面,本文由蕺山的「親切體認法」與「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來立論。
在道德實踐存有論方面,本文由蕺山「天理人欲同體依」的觀念出發,首先展開「天理流行下的存有論」,由此論述蕺山很特殊的「音樂性的時間觀」,和萬物一體的「時空證量」──「當下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當體就是十方世界」。其次,討論「人欲作用下的存有論」,在「需要」與「欲望」的區分下,闡述蕺山特殊的「在『欲』中現身」的理論,繼而站在蕺山的立場,針對現代社會中很熱門的生死學提出蕺山的「死亡意識:不必理會,但要知道」的命題。
接著,討論蕺山的外王學,這部分是蕺山學中普遍受到忽略的一部分,本文在此揭其「經世治績」部分,並探討其「鄉保」、「鄉約」理論,發現其具體可行有其現實成效,並非迂腐不堪者,最後討論蕺山的「天理在歷史中現身」的「天理史觀」。
結論分成「回顧」與「展望」,在回顧部分,本文檢討全文寫作,其成果與限制所在,成果有如上述,限制則在於對於蕺山的外王學只能「描而不論」、「述而不議」,未能批判地考察。在「展望」方面,奠立日後蕺山學的可能發展面向,一是在明末清初的儒學史中,蕺山的承上啟下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是在「後現代」的社會中,蕺山學發展的可能性,這展現在蕺山「氣即性、性即氣」對於後現代「性」(sex)論述當道的融攝,以及蕺山在明末超克現在還很流行的《了凡四訓》「功過格」修法而發展出來的《人譜》實踐體系。
參考書目
一、 典籍部分:(依時間先後)
《摩訶止觀》 智者述、灌頂記 《大正藏》冊46
《周子全書》 清 董榕輯 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
《張載集》 張載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二程集》 程顥、程頤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
《五燈會元》 普濟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胡宏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7
《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 台北:里仁書局,1999
《朱熹集》 朱熹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朱子語類》 黎德靖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9
《洪範皇極內篇》 蔡沈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無出版年代
《象山先生全集》 陸九淵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王陽明全集》 王守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困知記全譯》 羅整庵著,閻韜譯注 成都:巴蜀書社,2000
《王廷相集》 王廷相 北京:中華書局,1989
《王龍溪語錄》 王畿 台北:廣文書局,1986
《王龍溪全集》 王畿 台北:華文書局,1970(影印道光2年刻本)
《王心齋全集》 王艮 台北:廣文書局,1987
《顏鈞集》 顏鈞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此書附有《韓貞集》)
《盱檀直詮》 羅近溪 台北:廣文書局,1978
《李溫陵集》 李贄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東越證學錄》 周汝登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小心齋劄記》 顧憲成 台北:廣文書局,1975
《高子遺書》 高攀龍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小柴桑喃喃錄》 陶奭齡 明崇禛間吳寧、李為芝校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劉子全書及遺編》 劉宗周 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劉宗周全集》 劉宗周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人譜附類記》 劉宗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影印康熙38年傅彩刻本
《人譜類記》 劉宗周 台北:廣文書局,1996年影印嘉慶19年刻本
《劉氏人譜》 劉宗周 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影印1841和刻本
《朱舜水集》 朱舜水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
《陳確集》 陳確 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
《宋元學案》 黃宗羲 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 黃宗羲 台北:里仁書局,1987
《船山全書》 王夫之 長沙:嶽麓書社,1996
《周易‧四書禪解》 蕅益著、陳德述注,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
《道家修丹秘法大全》 劉一明著、李豐楙等編,台北:氣功文化出版社,1994
二、 近人專著:(依姓氏筆劃)
丁國順、王鳳賢《浙東學派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中國哲學史學會編《論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討論會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中國哲學史學會編《論宋明理學--宋明理學討論會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尹協理《宋明理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台北:法爾出版公司,1996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9
方祖猷、滕復《論浙東學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方祖猷《清初浙東學派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
王 健《中國明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 煜《文哲心得與書評》,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
王一川《審美體驗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王元化《思辨發微》,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4
王立新《胡宏》,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王育濟《天理與人欲──理學理欲觀演變的邏輯進程》,濟南:齊魯書社1992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1998new window
王思治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
王瑞明《宋儒風采》,長沙:岳麓書社,1997
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四)──高攀龍‧劉宗周‧黃道周‧朱之瑜‧黃宗羲‧方以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王曉興、李曉春《宋明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書店,1996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6
安延明《狄爾泰的歷史解釋理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成中英編《本體與詮釋》,北京:三聯書局,2000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new window
朱建民編述《現代形上學的祭酒──懷德海》,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2
朱漢民《宋明理學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牟宗三《人文講習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5new window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new window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牟宗三《認識心之批判》上冊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何 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7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麟》,台北:三民書局,1991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吳 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
吳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吳 康《宋明理學》,台北:華國出版社,1962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吳乃恭《宋明理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吳汝鈞《苦痛現象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呂妙芬《胡居仁與陳獻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new window
呂思勉《理學綱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1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李元慶《明代理學大師薛瑄》,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3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李日章《宋明理學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
李明友《一本萬殊──黃宗羲的哲學與哲學史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李松玉《至尊理學》,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7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李書增等著《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李甦平《朱之瑜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李超杰《理解生命--狄爾泰哲學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
李聖華《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
李錦全、馮達文編《中國哲學初步》,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杜維明、東方朔《杜維明學術專題訪談錄--宗周哲學之精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杜維明《一陽來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new window
杜維明《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1996new window
杜維明《論儒學的宗教性》,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杜維明《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杜維明《儒家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杜維明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的宗教性》,台北: 正中書局,1997
步近智、張安奇《顧憲成 高攀龍評傳》,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宗志罡編《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東方朔《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東方朔《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new window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new window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
林安梧《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明文書局,1995new window
林繼平《王學探微十講》,台北:蘭台出版社,2001
林繼平《明學探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林繼平《陸象山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姜國柱《吳廷翰哲學思想探索》,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new window
姜廣輝《走出理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施忠連《靈犀和覺悟──心性的智慧》,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冊),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全集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全集版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全集版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全集版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全集版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全集版
夏乃儒編《中國哲學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孫振青《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社,1986new window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開明書局,1982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徐梵澄《陸王學述》,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衷爾鉅《王夫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衷爾鉅《蕺山學派哲學思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郝 勤《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台北:大展出版公司,2000
馬 浮《馬一浮集》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高令印、樂愛國《王廷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new window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
張永《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張立文、李甦平《中外儒學比較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張立文《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
張立文《心》,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張立文《性》,台北:七略出版社,1997
張立文《氣》,台北:漢興書局,1994
張立文《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張其成主編《易經應用大百科》,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德麟《程明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梁紹輝《太極圖說通書義解》,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
梁紹輝《周敦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畢 誠《儒學的轉折》,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new window
郭齊勇《儒學與儒學史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陳 來《有無之境》,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陳 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
陳 來《陳來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陳谷嘉《儒家倫理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台灣學生學局,1990new window
陳健民《沐恩錄》,台北:圓明出版社,1994
陳健民《漢譯佛法精要原理實修之體系表》,台北:圓明出版社,1993
陳健民《禪海塔燈》,台北:圓明出版社,1993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new window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new window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new window
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new window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new window
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陳榮捷《新儒學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new window
陳福濱《晚明理學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
陳遠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陳鍾凡《兩宋思想述評》,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陸玉林《陸九淵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陶 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傅偉勳《生命的學問》,台北:生智出版社,1998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new window
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無出版年月
勞思光《文化問題論集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勞思光《思光人物論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勞思光《思辯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7
勞思光《儒學精神與世界文化路向》,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6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彭 剛《精神、自由與歷史--克羅齊歷史哲學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曾昭旭、王邦雄、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5new window
曾昭旭《孔子和他的追隨者》,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3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new window
曾昭旭《永遠的浪漫愛》,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3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2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85new window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1
馮 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馮炳奎等《宋明理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9
黃明同《陳獻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7new window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new window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6new window
楊祖漢《宋元學案》,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楊祖漢《儒學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new window
楊國榮《心學之思》,上海:三聯書店,1997
楊國榮《王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
楊國榮《理性與價值》,上海:三聯書店,1998
楊國榮《善的歷程》,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
楊維傑《中醫學概論》,台北:志遠書局,1994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6new window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溫偉耀《成聖之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葉秀山《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董玉整編《中國理學大辭典》,長沙: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詹海雲《陳乾初大學辨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
賈 銳《湛甘泉、劉蕺山二先生學術思想之研究》1964國科會報告
鄒永賢《朱熹思想叢論》,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明文書局,1990
熊十力《十力語要初續》,台北:明文書局,1990
熊十力《原儒》,台北:明文書局,1988
熊十力《新唯識論--熊十力論著集之一》,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管敏義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蒙培元《理學的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趙北耀《薛瑄學術思想研究論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趙吉惠、趙馥洁、郭厚安、潘東主編《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劉又銘《理在氣中》,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
劉宗賢、謝祥皓《中國儒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new window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6new window
劉夢溪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張君勱卷》,河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劉蔚華、趙宗正《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潘富恩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哲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蔣年豐《文本與詮釋(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new window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new window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蔡方鹿《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及其哲學》,成都:巴蜀書社,1991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2
鄭志明《台灣當代新興佛教--禪教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8new window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鄭志明《當代新興宗教──修行團體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new window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鄧立光《陳乾初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new window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六、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錢 穆《中國學術通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錢 穆《史學導言》,台北:中央日報社,1981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錢 穆《論語新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錢 穆《學術思想遺稿》,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
錢穆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
謝大寧《儒家圓教底再詮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8
韓鍾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嚴 正《儒學本體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釋印順《佛在人間》,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
釋演培《六祖壇經講記》,中壢:圓光寺印經會,1994
釋靜權《天台宗綱要》,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
龔 杰《張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new window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
龔鵬程《儒學反思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三、 期刊及會議論文:(依姓氏筆劃)
尹文漢〈濂溪《太極圖》與蕺山《人極圖》比較略論〉,《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0卷第1期2002.2
仁博士〈以工夫樹立本體之尊嚴:劉宗周〉 參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網上宋明理學論文索引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liuzongzh.htm
少 翁〈氣節凜然的劉宗周〉,《浙江月刊》第8卷第2期1976.2
方同義〈劉宗周與黃宗羲政治哲學比較〉,《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996年第12期1997.2
王 道〈劉宗周論政〉,《人生》第320期1968.3
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的轉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1994.6new window
王汎森〈明末清初人譜與省過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1993.7new window
王汎森〈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大陸雜誌》第94卷第4期1997.4
王汎森〈清初的講經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1997.9new window
王汎森〈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1997.9new window
王涵青〈從「主靜」論劉蕺山的慎獨理論〉,「輔仁大學第三屆哲學系校際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2.4.26-27(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
王開府〈由《中庸》探討儒家倫理的基本信念〉,《鵝湖學誌》第5期1990.12new window
王瑞昌〈劉蕺山「虛無」思想論略〉,《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2000.1
王瑞昌〈劉蕺山格物致知說析論〉,《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2期
王瑞昌〈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孔子研究》總第62期2000.6new window
王鳳賢〈論劉蕺山對理學傳統觀念的修正〉,《孔子研究》第22期1991.6
古清美〈劉蕺山的儒釋之辨〉,《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7new window
古清美〈劉蕺山對周濂溪誠體思想的開展及其慎獨之學〉,《幼獅學誌》第19卷第2期1986.1
甲 凱〈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中央月刊》第5卷第5期1973.3
朱義祿〈黃宗羲與劉宗周思想異同的比較〉,《黃宗羲論──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2
牟宗三〈劉蕺山誠意之學--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三)〉,《自由學人》第1卷第3期1957.3
何 俊〈劉宗周《人譜》析論〉 《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1期
何 俊〈論東林對陽明學的糾彈〉,《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0.8
何明潁〈明末清初程朱學派儒者張履祥〉,《孔孟月刊》第28卷第6期(總330期)1990.2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收入郝延平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吳 光〈論黃梨洲對陽明心學的批判繼承與理論修正〉,《鵝湖》第223-4期1993.12-1994.1
吳汝鈞〈周濂溪的誠的形而上學與工夫論〉,《鵝湖》第233期1994.11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12new window
李兵、袁建輝〈劉蕺山「中和觀」探微〉,《船山學刊》2002年第2期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總39期)2001.12(此文和下文標題不同,無副標題,內容有些微不同)new window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兼論蕺山學的定位問題〉,「朱子與宋明理學」學術研討會(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200012.23─25)new window
李相勳〈陽明「知行合一」論之探討〉,《鵝湖》第230期1994.8new window
李紀祥〈清初浙東劉門的分化及劉學的解釋權之爭〉,收入文化大學文學院主編《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5
李振剛〈道德理性本體的重建--蕺山哲學論綱〉,《哲學研究》1999年第1期
李興源〈劉蕺山「誠意之學」探析〉,《中國國學》第17期1989.11
步近智〈劉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獨」、「誠敬」之說〉,《浙江學刊》第38期1986.8
谷瑞照〈劉蕺山慎獨小識〉,《文藝復興月刊》第55期1974.9
辛 錫〈劉宗周學術討論會述要〉,《浙江學刊》第55期1989.3
周志文〈鄒守益與劉宗周〉,《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1期2001.6
林月惠〈劉蕺山「慎獨」之學的超越向度〉,「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研討會」,2002.9.16-17(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林月惠〈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朱子與宋明理學」學術研討會(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200012.23─25),後再發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9new window
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9卷第1期1990.6
林志欽〈王龍溪四無釋義〉,《鵝湖》第184期1990.10new window
林家民〈論胡五峰之「天理人欲同體而異用」〉,《鵝湖學誌》第3期1989.9new window
林聰舜〈劉蕺山與黃梨洲──從「理學殿軍」到「經世思想家」〉,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弘化有限公司1987.12初版
南相鎬〈論蕺山的治念說〉,(台大)《哲學年刊》第4期1987
姜國柱〈吳廷翰思想探索〉,《鵝湖學誌》第4期1990.6new window
姚才剛〈論劉蕺山對王學的修正〉,《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6期2000.11
夏清嘏〈晚明王門後學的思想革新運動〉,《世界弘明哲學季刊》 2000 年3月號
夏瑰琦〈從孟子師說看黃宗羲的唯心主義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第36期1989.4
孫寶琛〈朱子的理氣學說〉,《孔孟學報》第49期1985.4new window
徐惠隆〈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著),《明史研究專刊》第3期1980.9
衷爾鉅〈「即物求知」、「離物無知」──論蕺山學派的認識論〉,《浙江學刊》第51期1988.8
衷爾鉅〈論劉宗周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第3期1981.4
衷爾鉅〈論蕺山學派的學術思想〉,《甘肅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1986.6
衷爾鉅〈蕺山學派的慎獨學說〉,《文史哲》第174期1986.5
馬振鐸〈王學的罅漏和劉宗周對王學的補救〉,《浙江學刊》第78期1992.12
崔大華〈劉蕺山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中州學刊》1997年第3期1997.9
張 申〈劉宗周「慎獨之說」淺議〉,《社會科學戰線》第50期1990.1
張 踐〈劉宗周慎獨哲學初探〉,《中國哲學史研究》第21期1985.10
張 灝〈新儒家與當代中國的思想危機〉,收入氏著:《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張永〈明末大儒劉宗周之人生價值觀─從「敬身以孝」以釋之〉,《哲學與文化》第201、202合期1991.2
張永〈蕺山心學之特質及其歷史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11期2000.11
張克偉〈王門四句教評議〉,《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3-4期1987.3-4new window
張建葆〈儒家的慎獨思想〉,《玄奘學報》(人文專刊)第1期2000.1
張豈之〈論劉蕺山學派思想的若干問題〉,《西北大學學報》第28期1980.11
張學智〈論劉宗周的意〉,《哲學與文化》第238期1994.3new window
張學智〈論劉蕺山「慎獨」之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12
張懷承〈蕺山心論及其對傳統心學的總結〉,《中國文化月刊》第128期1990.6
莊永清〈王陽明與劉蕺山思想比較略論──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讀後,兼論劉蕺山的思想史地位〉,《雲漢學刊》創刊號1993.12
許珠武〈海峽兩岸劉蕺山思想研究綜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4期(總第44期)2001.12new window
陳立驤〈劉蕺山義理性格之衡定-從「兩型四系說」中兩型的區分標準談起〉,《高苑學報》第八卷2002.7
陳美玲〈劉蕺山論《中庸》首章 ──蕺山哲學的慎獨論〉,「輔仁大學第二屆哲學系校際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2001.5.25-26),或《哲學與文化》第341期2002.10new window
陳郁夫〈劉蕺山與黃梨洲對禪佛的批評〉,《師大國文學報》第17期1988.6new window
陳訓慈〈劉蕺山學成姚江解〉,《史學雜誌》第2卷第6期1931.4
陳寒鳴〈劉宗周與晚明儒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0年第9期2000.9
陳榮捷〈論明儒學案之師說〉,《幼獅月刊》第307期1978.1new window
傅小凡〈論劉宗周的自我觀〉,《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0年第9期2000.9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期(總第142期)
傅振照〈劉宗周小考〉,《浙江學刊》第55期1989.3
曾春海〈二程哲學思想述要〉,《哲學與文化》第十卷第8、10期1983.8、10new window
曾錦坤〈從劉蕺山的慎獨之學看明末學風的轉變〉,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弘化有限公司1987.12初版
湯一介〈為自己找個安身立命處〉,《鵝湖》第210期1992.12
程梅花〈劉宗周的意本論及其儒學特質〉,《阜陽師院學報》(哲社版)第50期1994.6
賀 嚴〈走進碩儒心宅──《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評介〉,《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3期2001.8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特徵〉,《鵝湖學誌》第20期1998.6new window
黃甲淵〈朱子「格物致知」工夫論的義理背景與其過程〉,《鵝湖》第225-6期1994.3-4new window
黃甲淵〈儒家道德形上學體系中「實然」與「應然」問題〉,《鵝湖》第219期1993.9
黃敏浩〈由劉宗周闢佛看儒佛異同〉,收入劉述先、鄭宗義、馮耀明編輯:《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1
黃敏浩〈劉宗周「四句」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三期1998.9new window
黃瑞祺〈自我修養與自我創新──晚年傅科的主體/自我觀〉,收入黃瑞祺主編:《後學新論》,台北:左岸文化公司,2003new window
楊國榮〈從王陽明到劉宗周──志知之辯的歷史演進〉,《孔孟月刊》第347期1991.7new window
楊國榮〈儒家人格學說發微〉,《鵝湖》第227期1994.5new window
楊儒賓〈一位東林黨人的仕隱故事──定遠齋舊藏劉宗周文震孟五封書信書後〉,《故宮學術季刊》第12卷第4期1995年夏季new window
董 平〈論劉宗周心學的理論構成〉,《孔子研究》第24期1991.12
廖俊裕〈作為宗教修持次第的儒學實踐──以蕺山學為例〉,第四屆紀念涵靜老人學術研討會,2001.12.21─23(南投: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廖俊裕〈作為終極關懷的儒學實踐途徑〉,2002年全國關懷研討會,2002.5.3(高雄:輔英技術學院)new window
廖俊裕〈從本無生死到生生不息--論晚明理學如何解決生死問題〉,第八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2001.12.8(中壢:中央大學)
廖俊裕〈論唐君毅哲學的合法性起點與發展性〉,《研究與動態》第二輯2000.1 (彰化: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
廖俊裕〈論儒學在當代台灣的生命教育之實踐方式〉,2002生命教育與終身學習研討會,2002.1.6(台北:台北商業技術學院)
熊 琬〈明代理學與禪〉,《國文天地》第74期1991.7
劉人鵬〈聖學論述中的道德問題──以劉宗周人譜為例〉,收入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9new window
劉哲浩〈劉蕺山之性有無善惡論〉,《哲學與文化》第124、125期1984.9、10new window
蔡仁厚〈王陽明「致良知」的意旨〉,《中國文化月刊》第110期1979.11
蔡仁厚〈宋明理學的殿軍──劉宗周〉,《中國文化月刊》第192期1995.10
蔡方鹿〈儒家傳統理想人格和價值〉,《鵝湖》第227期1994.5
蔡德貴〈宋元明清儒家學派的類型〉,《孔子研究》總第60期2000.4
鄧耀秋〈劉宗周卓絕倫表〉,《暢流》第55卷第9期1977.6
賴賢宗〈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統性情的交涉及劉蕺山的心之性情對此的批評〉,《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2期2001.1
賴賢宗〈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之理論根據〉,《鵝湖》第222-3期1993.12-1994.1new window
錢 明〈王學主意說論要〉,《浙江學刊》第58期1989.7
鮑 博〈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孔子研究》第12期1988.10
戴君仁〈心學家論意〉,《大陸雜誌》第44卷第4期1972.4
謝大寧〈「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朱子與宋明理學」學術研討會(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200012.23─25)new window
謝大寧〈中國的美感境界及其存有論的意涵〉,收入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五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謝大寧〈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進路底再檢討〉,發表於「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9.28-29),10月27日集結成書出版,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
謝大寧〈言與意的辯證--先秦漢魏易經詮釋的幾種類型〉,發表於「中國傳統經典詮釋研討會」(北京:國際儒學聯合會,2000.4.4-5),後收入李明輝編:《中國傳統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
謝大寧〈儒學的基源問題--「德」的哲學史意涵〉,《鵝湖學誌》第16期1996.6new window
鍾彩鈞〈陳白沙的自然與自得之學〉,發表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2.10.22-24)
四、譯著:
C.J.Brokaw(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G.W.F.Hegel(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台北:里仁書局,1984
G.W.F.Hegel(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冊,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G.W.F.Hegel(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台北:里仁書局,1984
Hans-Georg Gadamer(高達美)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第一卷,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
Ihab Hassan(哈桑):〈後現代主義轉換〉,收入王潮編:《後現代主義的突破》(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
Martin Heiddgger(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
P.Ricoeur(里克爾)著、翁紹君譯:《惡的象徵》,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W.T.Stace(史退思)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宇野哲人著、馬福辰譯:《中國近世儒學史》,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10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酒井忠夫:〈功過格研究〉,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第七卷
五、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
王俊彥《劉蕺山之成學經過》,台北:文化大學中研所1984年碩士論文
王瑞昌《劉蕺山理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1997年博士論文
余建中《劉蕺山哲學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哲研所1992年碩士論文
吳幸姬《劉蕺山的氣論思想--從本體宇宙論的進路談起》,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2001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振剛《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2000年博士論文
李興源《劉蕺山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高雄師大教研所1988年碩士論文
杜保瑞《劉蕺山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1989年碩士論文
林宏星《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1995年博士論文
林炳文《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研所1990年碩士論文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台北:台灣大學中研所1991年碩士論文
孫中曾《劉宗周的道德世界》,新竹:清華大學史研所1991年碩士論文
徐成俊《劉蕺山「慎獨說」及其道德形上學基礎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研所1990年碩士論文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台北:台灣師大國研所1997年碩士論文
康雲山《劉蕺山及其理學》,高雄:高雄師大國研所1977年碩士論文
張萬鴻《從劉蕺山評議先儒管窺其慎獨之學》,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1995年碩士論文
梁世惠《宋明人論危微精一執中十六字及其證偽》,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1989碩士論文
莊溎芬《王陽明與劉蕺山工夫論之比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3年碩士論文,《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8號1994.6
陳玉嘉《劉蕺山誠意之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研所1998年碩士論文
陳拓環《基督宗教與儒家的會通問題──以保羅與劉蕺山的心性論為中心的初探》,中壢:中央大學哲研所1997年碩士論文
陳啟文《劉蕺山之「道德主體理論」分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0年碩士論文new window
曾文瑩《劉蕺山心性學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1996年碩士論文
曾光正《東林學派的性善論與工夫論》,新竹:清華大學史研所1989碩士論文
曾錦坤《劉蕺山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大中研所1983年碩士論文,或《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8號1984.6
楊正顯《陶望齡與晚明思想》,台中:東海大學史研所2000年碩士論文
詹海雲《劉蕺山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台北:台灣大學中研所1979年碩士論文
廖俊裕《唐君毅的真實存在論》,中壢:中央大學中研所1992碩士論文
劉哲浩《劉蕺山的理學思想研究──以性善、主靜、慎獨說為主》,台北:政治大學中研所1981年碩士論文
六、外文論著:
B. Croce(克羅齊) :What is Living and What is Dead of the Philosophy of Hegel. Ainslie D. tr. London: Macmillan &Co. Ltd. 1915
Dilthey:《狄爾泰全集》第6卷(Gesammelte Schriften, VI.Band, Leipzig Berlin ,1924)
Dilthey:《狄爾泰全集》第7卷(Gesammelte Schriften, VII.Band, Leipzig Berlin 1927)
Dilthey:《詩歌與體驗》英譯本(Rudolf Makkreel and Frithjof Roid ed ,Poetry and Experience,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85)
Handlin,Joanna.: 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The Reorientation of Lu K’ un (呂坤)and Other Scholar — Officials .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3.
Peele, Thomas Benjamin,Jr:.”Liu Tsung-chou’s Jen-pu. ”(《劉宗周的《人譜》》)M . A .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v, 1978.
Tang Chun-i (唐君毅):(”Liu Tsung-chou’s Doctrine of Moral Mind and Practice and His Critique of Wang Yang-ming”),收入狄百瑞編:《新儒學的開展》(Wm.Theodore de Bary et al. eds.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Tang Chun-i (唐君毅):”The Criticisms of Wang Yang-ming’s Teachings as Raised by His Contemporaries ,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3 (1973)
山本命:〈劉蕺山の儒學〉,收入《明時代儒學の倫理學研究》,東京:理想社,1974
安部道明:〈陽明思想の展開と劉蕺山〉,《滿蒙》第19卷第11期,1938年
岡田武彥:〈劉念台と許敬庵〉,《宇野哲人先生白壽祝賀東洋學論叢》(東京:宇野哲人先生白壽祝賀記念曾,1974年10月1日)頁369~375;收入《中國思想にずける理想と現實》,東京:木耳社,1976年
岡田武彥:〈劉念台の思想〉,《宋明哲學の本質》(東京:木耳社,1984),頁235~237。
岡田武彥:〈劉念台の誠意說について〉,《哲學年報》第14期,1953年10月;收入《中國思想にずける理想と現實》,東京:木耳社,1976
岡田武彥:《劉念台文集》,東京:明德出版社,平成2年(1990)
松代尚江:〈劉宗周の慎獨說〉,《東方宗教》第74期,頁39~58,1989年11月
荒木見悟:〈意は心の存する所--劉念台思想の背景〉,《中國にずける人間性の探究》,1983年
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1972
荒木見悟:《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研文出版社,1984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1960
難波征男:〈明末の新陽明學者--劉念台について〉,收入岡田武彥編著《陽明學の世界》,東京:明德出版社,1986
難波征男:〈劉念台思想の形成-─王學現成派批判に即しヘ〉,《九州中國學曾報》第20期,197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