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
作者:陳志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rn Jyh-shin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莊雅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朱熹經學儒學詮釋學Zhu XiJingxue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Chinese HermeneuticsConfucianismHermeneu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6)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長久以來在中文學圈裡,經由經學提供的文獻材料所完成的各式研究--從義理思想到名物訓詁等均有之--雖然極為豐富,但關於經學究竟是怎樣一門學問這基本課題卻被學界忽略了。而這篇論文的撰寫,即是要探問該門古老學科的特質所在。
  藉著對一代大儒朱熹的思維言行的論述,我們對經學的學術性格大致得到了三個層面的認識:首先在經學的學術架構方面,經學是門透過適切的讀經、釋經方式--亦即以「涵泳玩味」為原則的方式--,以發揮經籍本具的風化力量、且進一步興起個人及他人的道德意識的學問。再來在經學與其它傳統學問的關係上,我們發覺相較於直接將自身之領悟化為歷史記述、論理文詞或華美文章的史學、子學與文學,經學是一門傾向詮說先賢話語而不獨立論說己見的「詮釋性格」學問。最後由儒者踐履道德的層面而言,治經活動既是古君子開掘仁心識度的修身工夫,亦是他們揭明至理以延續道統、教化世代的神聖事業。
  總括來講,經學是門奠基於歷代士子與先聖語文傳統的互動關係上的特殊學問:一方面說,作為寶貴的價值泉源的語文傳統總能不斷啟發代代士人,促使他們反身模塑自家的人格典範、提昇個人的道德境界;而從另個角度來看,對世間至道有所體悟的古君子們,往往也會回過頭來詮說經典意旨,且使得先聖語文遺產的意涵更加豐厚。而正是藉由該互動關係的運作,中國文化方得以延續下來,並逐漸趨於豐潤、圓滿。
一、基本材料
(一)朱熹生平相關資料
《黃勉齋先生文集‧朝奉大夫文華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
 諡文朱先生行狀》宋黃榦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朱子年譜》 清王懋竑纂訂 北京 中華書局,1985
《朱子門人》 陳榮捷著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2.3new window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 陳來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4
(二)朱熹著作
《朱熹集》 郭齊、尹波點校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10
《朱子語類》 宋黎靖德編 王星賢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3
《詩集傳》 宋朱熹撰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61.2
《四書章句集注》 宋朱熹撰 臺北 長安出版社 1990.2
二、朱熹研究著作
《心體與性體(三)》 牟宗三著 臺北 正中書局 1969.6new window
《朱子新學案》 錢穆著 臺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9.11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增訂本)》 劉述先著 臺北new window
臺灣學生書局 1995.8
《朱子詩中的思想研究》 申美子著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8.1new window
《朱子新探索》 陳榮捷著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8.4new window
三、其它中文書籍
(一)古代著作
《文選》 梁蕭統編 唐李善注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87.7
《文心雕龍註》 梁劉勰撰 范文瀾註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
分館 1986.7
《二程集》 宋程顥、程頤撰 王孝魚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7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撰 周予同注 臺北縣 漢京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 1983.9
(二)現代著作
《心體與性體(一)》 牟宗三著 臺北 正中書局 1968.5new window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 勞思光著 臺北 三民書局股份有 限公司 1990.11
《美的歷程(新校本)》 李澤厚著 臺北 崑崙書店 1987.10
序本
《解釋學簡論》 高宣揚著 臺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8.10
《文化符號學》 龔鵬程著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2.8new window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楊儒賓編 臺北 巨流圖書 公司 1993.2
《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 溫偉耀著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6.10
《儒家身體觀》 楊儒賓著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 備處 1996.11new window
《地藏王手記--蔣年豐先生紀念集》 楊儒賓、林安梧編 嘉義 縣 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1997.6
四、外文翻譯書籍
《語言與神話》 恩斯特‧卡西勒著 于曉等譯 張思明校閱
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8.2
《林中路》 馬丁‧海德格著 孫周興譯 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
企業有限公司 1994.7
《走向語言之途》 馬丁‧海德格著 孫周興譯 臺北 時報文化 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3.8
《詮釋學Ι: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漢斯-格奧爾格‧迦達默爾著 洪漢鼎譯 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 企業有限公司 1993.10
《詮釋學》 帕瑪著 嚴平譯 張文慧、林捷逸校閱 臺北 桂冠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5
五、期刊及論文集論文
(一)期刊論文
〈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檢討〉 林安梧著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22卷第4期 1984.11 頁 321~333new window
〈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 黃俊傑著 《清華學 報》新18卷第2期 1988.12 頁305~343new window
〈品鑒人格氣象的解釋學〉 蔣年豐著 《東海學報》第31卷new window
1990.6 頁33~44
〈從「興」的觀點論孟子的詩教思想〉 蔣年豐著 《清華學報》new window
新20卷第2期 1990.12 頁301~325
〈朱熹經典解釋方法論初探〉 慶甫著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 社版)》1992年第3期 1992.3 頁102~107
〈馬浮經學思想的解釋學基礎〉 蔣年豐著 《東海學報》第33卷new window
1992.6 頁155~165
〈中國經典解釋學研究芻議〉 周光慶著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哲社版)》1993年第2期 1993.2 頁113~118
〈朱熹的理氣論與詩文觀〉 張靜二著 《中外文學》第22卷第4期new window
1993.9 頁88~121
〈朱子詠植物詩研究〉 張健著 《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new window
1993.12 頁201~215
〈即物即理,即境即心--略論兩宋理學家詩歌對物與理的觀照把 握〉 張鳴著 《文學史》第3輯 1996.6 頁42~62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ermeneutics Exhibited in the History of Mencius Exegesis(〈從孟學詮釋史論中國詮釋學之 特質〉), HUANG Chun-chieh(黃俊傑)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1期 1997.9 頁281~302
〈比較分析措詞、相互主體性與出入異文化--錢新祖先生對比較 研究的另類選擇〉 鍾月岑著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
1998.3 頁75~100
〈當代德國哲學及其處境--訪問德國現象學家克勞思‧黑爾德〉 羅麗君著 《當代》第133期(復刊第15期) 1998.9 頁64~76
〈從現象學意義的探源到世界的理解--克勞思‧黑爾德教授思想 介紹〉 汪文聖著 《當代》第133期(復刊第15期) 1998.9 頁77~85
〈從文以載道到文道合一〉 陳志信著 《鵝湖》第24卷第5期(總 第281號) 1998.11,頁33~47new window
(二)論文集論文
〈人文研究〉 威廉‧狄爾泰著 李家沂譯 《文化與社會:當代 論辯》 杰夫瑞‧C‧亞歷山大、史蒂芬‧謝德門編 吳潛誠總編 校 臺北縣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9 頁40~51
〈殷代風之神話〉 斯維至著 《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4 頁15~33(原載《中國文化 研究彙刊》1948年第8卷)
〈《論語》論詩〉 張亨著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 詮釋》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11 頁66~100 (原載《文學評論》第6集 1980.5)new window
〈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 張亨著 《思文之際論 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 司 1997.11 頁285~349(原載《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 1992.6)new window
〈論朱子〈觀書有感〉詩〉 陳榮捷著 《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 (上冊)》 鍾彩鈞編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 處 1993.5 頁11~20new window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 黃俊傑著 《中國古 代思維方式探索》 楊儒賓、黃俊傑編 臺北 正中書局 1996.11 頁1~34(原發表於「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研討會 1994.1)new window
〈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 蔣年豐著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楊儒賓、黃俊傑編 臺北 正中書 局 1996.11 頁85~134(原發表於「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研 討會 1994.1)new window
〈從氣之感通到貞一之道--《易傳》對占卜現象的解釋與轉化〉 楊儒賓著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楊儒賓、黃俊傑編 臺 北 正中書局 1996.11 頁135~182(原發表於「中國古代的思 維方式」研討會 1994.1)new window
〈試從黃宗羲的思想詮釋其文學視野〉 張亨著 《思文之際論集 --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11 頁350~406(原載《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4期 1994.3)new window
〈朱子「格物致知」的現象學式解讀〉 蔡美麗著 《維納斯之變 顏--理性與感性論文集》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3 頁75~114
〈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試探 〉 袁保新著 《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 李明輝編 臺北 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5.5 頁159~198new window
〈孟學思想「興的精神現象學」之下的解釋學側面--從馬浮論詩 教談起〉 蔣年豐著 《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 李明輝編 臺 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5.5 頁259~282new window
〈《論語》中的一首詩〉 張亨著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 的現代詮釋》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11 頁 469~495(原載《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 1996.4)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