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周金文複詞研究
作者:陳美蘭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季旭昇
鍾柏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西周金文複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5
複音化是漢語詞彙發展史的主流,先秦是漢語詞彙複音化發展的第一階段。學者研究先秦詞彙,多取材於傳世典籍,因此有關先秦詞彙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典籍部分,出土語料比較缺乏系統性的研究。近百年來,不管是商代甲骨文、西周青銅器銘文,以至琳琅滿目的東周各類文字材料,已經累積了相當龐大的第一手語料,歷來學者投入古文字考證,已有相當可觀的成績,加上各種工具書編纂、電子資料庫的建構,為我們研究先秦出土語料詞彙提供了成熟的條件。
本文以傳世及新出土六千件左右西周金文為基礎語料,結合相關重要典籍,逐討考證西周金文所見複詞。歷來學者對複詞定義寬嚴不一,定義較寬者容易與詞組混淆,因此本文係採取嚴格定義的複詞為研究對象。以嚴格定義逐篇檢閱西周金文,排除人、地、方國、職官等專有名詞,總計得100個一般複詞。本文針對每個複詞在各篇銘文的用法進行詳細的考證,此乃通讀出土語料的重要基礎;透過綿密的詞義考證,進一步歸納每個複詞在西周早、中、晚期的用法區別,以觀察詞彙的時代現象;最後並分析西周金文複詞的構詞方式。在全面研究西周金文複詞後,得出下列結論:
一、西周金文複詞的特點:(一)詞義、詞性單一:相較於西周金文單音詞一詞兼具多義的現象,複詞大多數都是一詞一義,詞性的變化也比較小;(二)詞形不統一:西周金文複詞詞形不統一,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複詞成分可以變易,二是複詞成分的順序可以對換,三是部分複詞成分合用與單用並見。
二、西周金文複詞的歷時地位:商代甲骨文的複詞處於萌芽階段,如果不將專有名詞計入,複詞數量很少,構詞式也以偏正式占絕大比例;發展到了西周時期,雖然複詞數量仍不如單音詞,但是各種構詞式在此時已經類型大備;到了春秋戰國,複詞的數量明顯增加,構詞式也承繼西周各種類型而使用純熟。因此,西周金文複詞在先秦複詞發展上,居於承上啟下的地位。
三、西周金文複詞研究的展望:在全面考察西周金文複詞後,我們認為有必要上溯商代甲骨文,下推戰國文字,全面考察先秦出土文字的複詞現象。由於傳世典籍經過歷代傳鈔刊刻,不免有誤;而近世出土的語料,不僅數量龐大,內容也十分豐富,提供研究先秦詞彙的第一手語料。若能全面考察先秦出土文字的複詞現象,則可為傳統以典籍為主的漢語詞彙研究擴展不同的考察視野。
引用書目
一、古籍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儀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爾雅》(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王念孫,1989,《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俅,1985,《嘯堂集古錄》,北京:中華書局。
王聘珍,2004,《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王黼,《宣和博古圖錄》,明萬曆十六年泊如齋刊本。
司馬遷,1995,《史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朱佑曾,《逸周書集訓校釋》,《續皇清經解尚書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朱熹,1991,《詩經集註》,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駿聲,1975,《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
吳大澂,1990,《丁佛言手批齋集古錄》,天津:古籍書店。
吳大澂,1990,《說文古籀補》(收錄在吳大澂、丁佛言、強運開、應述祖《說文古籀補.補補.三補.疏證》合輯中),北京:中國書店。
段玉裁,1989,《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孫武,1982,《十一家註孫子》,臺北:里仁書局。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皇清經解尚書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
孫詒讓,1989,《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
孫詒讓1971,,《籀述林》,臺北:廣文書局。
晏嬰,1977再版,《晏子春秋》,臺北:鼎文書局。
班固,1995,《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荀況,1981,《荀子》,臺北:學生書局。
莊周,1995,《莊子》,北京:中華書局。
許慎著、徐鉉校定,2002,《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董增齡,1985,《國語正義》,成都:巴蜀書社。
劉熙著,1992,《釋名》,收錄於程榮纂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墨翟,1987,《墨子》,臺北:華正書局。
韓非,1980,《韓非子》,臺北:成文出版社。
二、近人著作
丁福保,1987,《佛學大辭典》,臺北:佛教慈濟文化服務中心。
于省吾,1975,《雙劍誃殷栔駢枝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于省吾,1981,〈牆盤銘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284-301(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于省吾,1998,《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于省吾主編,1996,《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豪亮,1982,〈盤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302-317(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1976,《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山東大學考古系,1998,〈山東長清縣仙人臺周代墓地〉,《考古》第9期,頁11-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1994,《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3,《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尹盛平,1992,《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尹博靈,1992,《石鼓文鑒賞》,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王人聰,1987,〈西周金文「」一詞補釋〉,《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49-50,25。
王力,1944,《中國語法理論》,收錄於《王力文集 第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王力,1953,〈詞和仂語的界限問題〉,《中國語文》9月號,又收錄於《王力文集.第十六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236-253(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王力,1985,《漢語語法綱要》(原名《中國語法綱要》,1946開明書店初版),收錄於《王力文集 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王力,1995,《漢語講話》,收錄於《王力文集 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文耀,1998,《簡明金文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王世民,1999,〈戎生編鐘〉,《保利藏金》,頁125-128。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1999,《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國維,1983,〈觀堂古金文考釋〉,《王國維遺書 四》,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王國維,1983,《觀堂集林》,收錄於《王國維遺書 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王國維,1986,〈毛公鼎銘考釋〉,《觀堂古金文考釋》,收錄於《王國維遺書》第四冊,頁77-110。
王紹新,1992,〈甲骨刻辭時代的詞匯〉,《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1-21。
王輝,1990,《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陝西:三秦出版社。
王輝,1993,〈、、、、諸辭再考辨〉,《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陝西教育出版社),頁250-257。
王輝,2003,〈盤銘文箋釋〉,《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81-91。
王龍正、姜濤、袁俊杰,1998,〈新發現的柞伯簋及其銘文考釋〉,《文物》第9期,頁53-58。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1998,《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4,〈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第1期。
史存直,1989,《漢語詞匯史綱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伍仕謙,1980,〈秦公鐘考釋〉,《四川大學學報》第2期,頁103-108
伍仕謙,1981,〈微氏家族銅器年代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184-224(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向熹,1993,《簡明漢語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鳳瀚,1996,〈僕麻卣銘考釋〉,《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1996年),頁85-89。
朱鳳瀚,2002,〈士山盤銘文〉,《中國歷史文物》第1期,頁4-7。
朱德熙,1999,《語法講義》(1982初版),收錄於《朱德熙文集 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97,〈虎簋蓋銘座談紀要〉,《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81-83。
何琳儀,1996,〈幽脂通轉舉例〉,《古漢語研究》第一期,頁348-372。
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何琳儀,2000,〈牆盤賸語〉,「第一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又收錄於《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166-169;又收錄於《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
余培林師,1995,《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
吳匡、蔡哲茂〈釋金文 、 、 、 諸字〉,《盡心集 張政烺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137-152。
吳振武,1998,〈「」字的形音義〉,《甲骨文發現一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225-239。
吳榮曾等著,1996,《盡心集  張政烺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鎮烽,1987,《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
吳闓生,1968,《吉金文錄》,香港:萬有圖書公司。
呂叔湘,1992,《中國文法要略》(再版,1942初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仲操,1981,〈再論盤年代微宗國別〉,《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又收錄於《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370-377(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李孝定,1982,《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
李孝定,1992,《讀說文記》,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
李宗焜,1995,〈論殷墟甲骨文的否定詞「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四分,頁1129-1147。new window
李家浩,1992,〈齊國文字中的「遂」〉,《湖北大學學報》第3期,頁30-37。又收錄於《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李啟良,1989,〈陝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文物》第3期,頁7-9。
李零,2002,《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零,2003,〈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諸器〉,《中國歷史文物》第3期,頁16-27。
李學勤,1978,〈論史牆盤及其意義〉,《考古學報》第2期;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248-263(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李學勤,1979,〈元氏青銅器與西周的邢國〉,《考古》第1期;又收錄於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頁60-67(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李學勤,1979,〈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莊白、強家村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期;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167-183(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李學勤,1981,〈何尊新釋〉,《中原文物》第1期;又收錄於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頁38-45(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李學勤,1984,〈兮甲盤與駒父〉,《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頁266-277。又收錄於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頁138-145(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李學勤,1985,〈大盂鼎新論〉,《鄭州大學學報》第3期;又收錄於李學勤《李學勤集──追溯.考據.古文明》,頁155-164(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李學勤,1986,〈它簋新釋--關於西周商業的又一例證〉,《文物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271-275。
李學勤,1986,〈班簋續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頁181-188。
李學勤,1987,〈小盂鼎與西周制度〉,《歷史研究》1987年第5期;又收錄於《李學勤集》,頁165-179(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李學勤,1988,〈文物研究與歷史研究〉,《中國文物報》第10期,第三版。
李學勤,1989,《李學勤集──追溯.考據.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李學勤,1990,《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學勤,1996,〈晉侯蘇編鐘的時、地、人〉,《中國文物報》12月1日。
李學勤,1998,〈吳虎鼎考釋〉,《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29-31。
李學勤,1999,〈戎生編鐘論釋〉,《保利藏金》,頁375-378。
李學勤,2001,〈 簋銘文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頁1-3。
李學勤,2002,〈論公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第6期,頁5-12。
李學勤,2003,〈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第6期,頁66-73。
沈文倬,1963,〈對揚補釋〉,《考古》第4期,頁182-187。
沈寶春師,2003,〈從先秦金文論重疊詞的起源問題──由「子子孫孫」談起〉,《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39-151。
周亞,1996,〈館藏晉侯青銅器概論〉,《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頁34-44。
周荐,1995,《漢語詞彙研究史綱》,北京:語文出版社。
季旭昇師,1995,〈《詩經》「彼其之子」古義新證〉,《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87-226。
季旭昇師,1995,〈從「左傳」之「燭之武退秦師」談古代之名物訓詁〉,《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六卷第四期,頁196-201。。
季旭昇師,1995,《詩經古義新證》(增訂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季旭昇師,1997,〈說爽〉,《第三屆中國訓詁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55-764。
季旭昇師,2002,《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屈萬里,1952,〈詩三百篇成語零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期;又收錄於屈萬里《書傭論學集》,頁165-185(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new window
屈萬里,1980,《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屈萬里,1991,《詩經詮釋》(1983初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屈萬里,1997,《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聖傑,2001,〈公典盤銘文淺釋〉,《中國文字》新廿七期,頁91-102。new window
林澐、張亞初〈《對揚補釋》質疑〉,《考古》1964年第5期,頁246-24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1999,《三門峽虢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1991,《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金國泰,1996,〈西周軍事銘文中的「追」字〉,《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109-113。
保利藏金編輯委員會,1999,《保利藏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
姜昆武,1989,《詩書成詞考釋》,濟南:齊魯書社。
胡厚宣,1981,〈重論「余一人」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頁15-33。
唐鈺明,1986,〈金文複音詞簡論〉,《人類學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445-463(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又收錄於《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唐鈺明、陳煒湛,1988,《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唐蘭,1936,〈周王鐘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年刊》第6期;又收錄於故宮博物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頁34-42(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唐蘭,1937,〈釋示宗及主〉,《考古社刊》第6期。
唐蘭,1976,〈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附錄 伯三器銘文的譯文和考釋〉,《文物》第6期;又收錄於故宮博物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頁494-508。
唐蘭,1978,〈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陝西扶風新出盤銘文解釋〉,《文物》第3期;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111-128(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唐蘭,1981,〈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2-140。
唐蘭,1981,《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
唐蘭,1981,《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
唐蘭,1986,《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
唐蘭,1995,《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孫海波,1989,《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孫常敘,1978,〈秦公及王姬鐘、鎛銘文考釋〉,《吉林師大學報》第4期。又收錄於《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頁262-277。
孫常敘,1998,《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容庚,1985,《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容庚,1985,《商周彞器通考及圖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徐中舒,1936,〈金文嘏辭釋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本一分;又收錄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上)》,頁502-564(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new window
徐中舒,1978,〈西周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第2期;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頁248-263(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徐中舒,1985,《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徐中舒,1988,《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徐中舒,1998,《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上)》,北京:中華書局。
徐天進,1998,〈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靜方鼎〉,《文物》第5期,頁85-87。
徐朝華,2003,《上古漢語詞匯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陝西省文物局、中華世紀壇藝術館,2003,《盛世吉金──陝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窖藏》,北京:北京出版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市考古工作隊、眉縣文化館、楊家村聯合考古隊,2003,〈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6期。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83,《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
馬承源,1988-1990,《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四)》,北京:文物出版社。(簡稱《銘文選》)
馬承源,1992,〈新獲西周青銅器研究二則〉,《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頁150-154。
馬承源,1993,〈晉侯對〉,《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頁221-229。
馬承源,1996,〈晉侯編鐘〉,《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頁1-17。
馬真,1980,〈先秦複音詞初探〉,《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頁54-63。又收錄於《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頁284-302。
馬真,1981,〈先秦複音詞初探(續完)〉,《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頁76-84。又收錄於《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頁284-302。
馬敘倫,1962,《讀金器刻詞》,北京:中華書局。
高亨,1997,《古字通假會典》(1989初版),濟南:齊魯書社。
商志、唐鈺明,1989,〈江蘇丹徒背山頂春秋墓出土鐘鼎銘文釋證〉,《文物》第4期,頁51-56。
商承祚,1996,《石刻篆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
張永言,1982,《詞匯學簡論》: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張光裕,1998,〈新見老簋銘文及其年代〉,第二屆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紀念聞一多先生百週年誕辰。
張光裕、袁國華,1999,《郭店楚簡研究 第一卷 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張光遠,1995,〈故宮新藏春秋晉文稱霸「子犯和鐘」初釋〉,《故宮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一期,頁4-31。new window
張亞初、劉雨,1986,《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張持平〈關於保鼎簋銘的句讀及其他〉,轉引自吳匡、蔡哲茂〈釋金文 、 、 、 諸字〉,《盡心集  張政烺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140。
張政烺,1976,〈何尊銘文解釋補遺〉,《文物》第1期,頁66。
張政烺,1980,〈周厲王胡簋釋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頁104-119。
張雙棣、殷國光、陳濤,2000,《呂氏春秋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曹錦炎,1989,〈 編鐘銘文釋議〉,《文物》第4期,頁57-59。
許世瑛,1998,《中國文法講話》(廿四版, 1966初版),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許威漢,1992,《漢語詞匯學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許學仁師,1996,〈戰國楚簡文字研究的幾個問題──讀戰國楚簡《語叢四》所錄《莊子》語暨漢墓出土《莊子》殘簡瑣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輯,頁121-137。
連劭名,1983,〈史盤銘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362-369(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郭沫若,1982,《石鼓文研究》,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沫若,1999,《兩周金文辭大系圖彔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簡稱《大系考釋》)
郭沫若,2002,〈器銘考釋〉,《金文叢考補錄》,《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 第六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沫若,2002,《金文叢攷》,《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 第五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沫若,2002,《殷契粹編考釋》,收錄於《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 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沫若〈師克銘考釋〉,《文物》1962年第6期,頁9-14。
郭錫良,1986,《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
郭錫良,1994,〈先秦漢語構詞法的發展〉,《第一屆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集》(岳麓書社);又收錄於《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頁131-152(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陳世輝,1983,〈說──兼說甲骨文不字〉,《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37-45。
陳佩芬,2000,〈新獲兩周青銅器〉,《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八輯,124-143。
陳秉新,1993,〈盤銘文集釋〉,《文物研究》第八輯,頁157-167。
陳秉新,2000,〈釋「」及相關字詞〉,《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96-100。
陳昭容師,1997,〈釋古文字中的「」及「」諸字〉,《中國文字》新廿二期,頁121-150。
陳美蘭,1998,〈西周金文札記二則──「追」、「淖淖列列」〉,《中國文字》新廿四期,頁61-70。new window
陳美蘭,1998,《西周金文地名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new window
陳美蘭,2002,〈鐘小記〉,《中國文字》新廿八期,頁71-84。new window
陳振裕、劉信芳,2003,《睡虎秦簡文字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陳新雄師,1996,《訓詁學(上)》(增訂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夢家,1955-1956,〈西周銅器斷代(一)∼(六)〉,《考古學報》第九冊(1955)∼1956年第4期;又六篇皆收於《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本文徵引所標注的頁碼為此書)。
陳夢家,1992,《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陳夢家,2002,《尚書通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陳漢平,1986,《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陳漢平,1993,《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劍,2001,〈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二)》,頁378-396。
陳雙新,2000,〈樂器銘文考釋(五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120-124。
章太炎,1985,《太炎文錄續編》(《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志雄,1993,《侯馬盟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
湯餘惠,1998,〈洀字別議〉,《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頁171。該文原於西元1994年發表於「紀念容容庚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湯餘惠,1998,〈讀金文瑣記(八篇)〉,《出土文獻研究》第三輯,頁60-66。
程湘清,1992,〈先秦雙音詞研究〉,《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45-113。
黃光武,1992,〈金文子孫稱謂重文的釋讀及啟發〉,《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頁124-126。
黃德寬,1998,〈釋金文 字〉,《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東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468-478。
黃慶萱師,2002,《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黃錫全,1997,〈晉侯蘇編鐘幾處地名試探〉《江漢考古》1997年4期。
黃錫全、于炳文,1995,〈山西晉侯墓地所出楚公逆鐘銘文初釋〉,《考古》第2期,頁170-178。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1995,《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伯峻,1985,《春秋左傳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楊樹達,1959,《積微居金文說》,北京:科學出版社。
楊樹達,1986,《卜辭求義》,收錄於《楊樹達文集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虞萬里,1992,〈金文「對揚」歷史觀〉,《語言研究》第1期,頁84-95。
裘錫圭,1975,〈說“ 白大師武”〉,《考古》第5期;又收錄於裘錫圭《古文字論集》,頁357-358(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裘錫圭,1978,〈史盤銘解釋〉,《文物》第3期;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264-283(本文徵引所標注的頁碼為此書)。又收錄於裘錫圭《古文字論集》,頁371-385。
裘錫圭,1983,〈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第十七輯;又收錄於《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頁296-342(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裘錫圭,1990,〈說僕庸〉,《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成都:巴蜀書社);又收錄於《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頁366-386(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裘錫圭,1992,〈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478-479。
裘錫圭,1992,《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裘錫圭,1992,《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裘錫圭,1993,〈釋衍侃〉,《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頁6-12。
裘錫圭,1994,〈關於晉侯銅器銘文的幾個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第2期,頁35-41。
裘錫圭,1999,〈戎生編鐘銘文考釋〉,《保利藏金》,頁365-374。
裘錫圭,2000,〈《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219-226。
裘錫圭,2003,〈釋厄〉,《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25-133。
裘錫圭、李家浩,1992,〈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418-428。
裘錫圭等〈晉侯蘇鐘筆談〉,《文物》1997年第3期,頁54-66。
廖序東,1991,〈金文中的同義並列複合詞〉,《中國語言學報》第四期,頁159-173。
管錫華,1996,《爾雅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管燮初,1981,《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1985,《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
劉心源,1991,《奇觚齋吉金文述》,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劉承慧,2002,《漢語動補結構歷史發展》,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劉雨、盧岩主編,2002,《近出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劉信芳,2000,《簡帛五行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new window
劉桓,1995,〈試說「多生」、「百生」與「婚媾」〉,《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輯,頁136-138。又收錄於《甲骨徵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頁275-286。
劉釗,2002,〈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頁277-281。
劉啟益,1978,〈微氏家族銅器與西周銅器斷代〉,《考古》第5期;又收錄於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225-232(本文徵引所標注的出處為此書頁碼)。
劉啟益,2002,《西周紀年》,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劉懷君,1987,〈眉縣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銅樂器〉,《文博》第2期。頁17-25。
滕壬生,1995,《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蔣紹愚,1989,《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蔡哲茂,1995,〈再論子犯編鐘〉,《故宮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五期,頁124-135。new window
鄭杰祥,1994,《商代地理概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鄭剛,〈古文字資料所見疊詞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第3期,頁110-116。
穆曉軍,1998,〈陝西長安出土西周吳虎鼎〉,《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69-71。
錢宗武,1996,《今文尚書語言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龍宇純,1996,《中國文字學》,臺北:五四書店。本書於1968年初版,1996年定本再版。
戴家祥,1995,《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
薛尚功,1985,《歷代鐘鼎彞器款識法帖》,臺北:廣文書局。
薛祥綏,1919,〈中國言語文字說略〉,《國故月刊》第4期。
藍永尉,1987,《春秋時期的步兵》,臺北:木鐸出版社。
魏德勝,2003,《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華夏出版社。
羅西章,1998,〈宰獸簋銘略考〉,《文物》第8期,頁83-87。
嚴一萍,1983,《金文總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饒宗頤,1993,〈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顧頡剛,1963,〈《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文史》第二輯,頁1-4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