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稻米生產多功能性之測定
作者:陳唐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arng-Pi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榮杰
傅祖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稻米非貿易關切事項多功能性RiceNon-Trade ConcernsMultifunction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我國已成為WTO第144個會員,必須履行相關規範及入會諮商承諾而逐步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面對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競爭環境,國內農業所面臨的挑戰將更趨艱鉅。
農業協定第20條為非貿易關切事項持續成為農業談判的議題建構了空間,也因此WTO農業委員會會議上的討論與爭辯之議題有增多的趨勢,甚至已形成凱恩斯與NTC兩大集團;然而,在NTC集團的諸多論述中,除挪威外,其他國家並無提出具備理論依據的說法,本文即希望建構一適於非貿易關切事項與農業實質生產的分析方式。所得之結論如下:
一、根據本文之推估,2001年水稻生產的外部效果為837.87億元,其中外部效益分別為:糧食安全效益447.43億元、永續農業發展(環境效益)539.39億元、防洪與安定河川流況38.89億元、水源涵養156.80億元、大氣保育188.44億元;外部成本則為:溫室氣體排放139.92億元、空氣污染0.10億元、環境破壞637.26億元。
二、引用對外諮商承諾糙米進口量及實際水稻減產面積估算並假設減產之水稻田保持休耕狀態,2002年水稻生產的外部效果為840.03億元,其中外部效益分別為:糧食安全效益412.21億元、永續農業發展(環境效益)495.34億元、防洪與安定河川流況41.47億元、水源涵養152.40億元、大氣保育197.18億元;外部成本則為:溫室氣體排放129.46億元、空氣污染0.09億元、環境破壞573.23億元,較之2001年增加2.16億元。
三、2001年的稻米實質生產產值328.28億元,多功能性為837.87億元,因此,2001年水稻生產的效益為1,166.15億元:2002年的稻米實質生產產值320.18億元,多功能性為840.03億元,因此,2001年水稻生產的效益為1,160.21億元,較之2001年減少5.94億元。因應加入WTO稻米諮商承諾,國內稻作減產後,其總效益是同向減少的。
四、2001年我國糙米實質生產產值為328.28億元,多功能性為852.52億元,二者可結合為價格比,其值為0.3918,2001及2002年水稻生產的多功能性差距為2.16億元,而稻米的實質生產差距為8.10億元,透過幾何運算,可得等值變量EF=2.60億元,以社會公平性的角度而言,是為理應支付給生產者的報償,亦即每公頃10,492.76元。
Taiwan has been the 144th member of WTO, has to implement the agreements and commitments. The challenge of agricultural in Taiwan will more arduous fa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rticle 20 of AGREEMENT ON AGRICULTURAL constructs the space which keeping Non-Trade Concerns as an issue of agricultural negotiations. As a result, the discussions and disputes in Committee on Agricultural have increased, even forming the Cairns Group and NTC Group. This study is trying to propose an analysis adapting NTCs and physical productions in agricultural, there are conclusions derived:
1.According the result of estimatio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in 2001 is 837.87 hundred millions.
2.According the result of estimatio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in 2002 is 840.03 hundred millions, more than 2001 by 2.16 hundred millions.
3.The value of rice physical production in 2001 is 328.28 hundred millions, add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the benefit of rice production in 2001 is 1,166.15 hundred millions. The value of rice physical production in 2002 is 320.18 hundred millions, add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the benefit of rice production in 2002 is 1,166.15 hundred millions, less than 2001 by 5.94 hundred millions.
4.Combining price ratio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hysical production and multifunction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during 2001~2002 may get equivalent variation 2.60 hundred millions. From the social equity viewpoint, it ought to be the subsidies (10,492.76/ha) for rice farmers who make their paddy field fallow.
蕭代基、鄭蕙燕、吳珮瑛、錢玉蘭、溫麗琪,環境保護之成本效益分析,俊傑書局,2002年。
農業委員會,WTO總體因應對策,2001年。
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胡春田,經濟學2000-世紀新趨勢(上、下),雙葉書廊,2000年。
歐陽勛、黃仁德,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三民書局,2000年。new window
周宜魁,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1999年。
許文富,農業政策導論,豐年社,1999年。
毛慶生、朱敬一、林全、許松根、陳昭南、陳添枝、黃朝熙,基礎經濟學,1998年。
台灣省政府糧食局,台灣百年糧政彙編,1997年。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協定(中英對照本),1995年。
梁憲初、蔡宏明,GATT與WTO之規範,五南圖書,1995年。
陳希煌,經濟發展過程中台灣農業經濟問題之探原,稻香文化事業,1988年。new window
王友釗,農業生產經濟學,正中書局,1986年。
王宋民,1999年,「都會地區房價之特徵價格分析-以台北市信義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來,1999年,「WTO新回合農業談判議題及各主要國家之立場」,農政與農情,第90期,46∼51。
王明來,2000年,「WTO新回合農業談判第三次特別會議召開情形」,農政與農情,第101期,72∼75。
王明來,2001年,「參加WTO新回合農業談判第五次特別會議情形」,農政與農情,第106期,40∼46。
吳佳靜,2000年,「台灣主要都會區蔬菜食用安全特徵價格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產運銷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珮瑛,1997年,「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競爭或互補」,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4卷第3期,111∼136。
吳珮瑛、葉淑琦,1996年,「多環境品質改善之效益分析-各種福利衡量指標之比較」,經濟論文,第24卷第4期,519∼557。new window
吳珮瑛、蔡惠雯,1993年,「水質受補償需求函數之估計:封閉式條件評估資料之應用」,第30卷第4期,台灣土地金融季刊,65∼88。
吳珮瑛、謝雯華,1995年,「環境財需求函數之估計:封閉式條件評估模型之比較分析」,農業經濟叢刊,1∼46。new window
吳珮瑛、蘇明達,2001年,「墾丁國家公園資源經濟效益評估-兼論資源保育之哲學觀與資源價值之內涵」,國家公園學報,第11卷第1期,1∼29。new window
吳巽庚,2001年,「雙界二元條件評估模型之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杰,1998年,「加入WTO台灣糧食安全政策之調整方向」,台灣經濟,第264期,3∼13。
吳榮杰,1999年,「從貿易自由化看糧食安全」,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6卷第3期,69∼91。
吳榮杰,2000年,「農產貿易自由化環境下台灣糧食安全政策的省思」,中國農村經濟學會會議實錄,糧食安全政策與措施座談會,3∼16。
吳榮杰,2001年,「國際經貿組織農業諮詢議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吳榮杰、林益倍,1999年,「政策調整對我國稻米生產結構的影響」,農業經濟半年刊,第65期,53∼90。new window
李正茂,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農業之影響及因應對策」,合作經濟,第72期,33∼41。
李舟生,1998年,「簡述紐西蘭與阿根廷對農業非貿易事項的看法-兼對該議題未來發展之初探」,農政與農情,第76期,43∼60。
李舟生,1999年,「日本對WTO農、林、漁業談判之最新提案概述-兼述其新近通過之農業基本法」,農政與農情,第87期,34∼52。
李舟生,2000年,「WTO新回合農業談判之展望與建議-兼述我入會案現況」,農政與農情,第94期,57∼75。
李舟生,2000年,「加拿大小麥供銷協議會簡介與其農業談判立場」,雜糧與畜產,第319期,23∼29。
李舟生,2001年,「美國與歐聯在WTO新回合農業談判立場之簡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7卷第7期,83∼94。
李舟生,2001年,「新回合農業談判進展概況簡述與建議(下)」,雜糧與畜產,第328期,24∼29。
李舟生,2001年,「新回合農業談判進展概況簡述與建議(上)」,雜糧與畜產,第327期,20∼26。
李舟生,2002年,「WTO農業談判第一階段簡介」,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8卷第2期,40∼48。
李舟生,2002年,「過去兩年WTO主要會員農業談判立場概述」,雜糧與畜產,第340期,6∼14。
李皇照,1994年,「台灣地區主要農產品需求體系之研究(下)」,台灣經濟,第212期,9∼34。
李皇照,1994年,「台灣地區主要農產品需求體系之研究(上)」,台灣經濟,第211期,19∼37。
李俊鴻,2000年,「台灣稻米政策對稻農生產決策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健全講、楊春鳳記錄,2002年,「農業如何因應加入WTO的衝擊」,台灣之種苗,第61期,25∼32。
李朝賢、蕭景楷、凌碧鴻、簡立賢,2000年,「農產貿易自由化對我國農村自立發展之衝擊與對外談判立場」,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2期,101∼123。
李蕙君,1996年,「稻米市場貿易自由化對環境品質影響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真滿、陳凱俐,2000年,「遊憩資源之遊憩效益評估-以宜蘭縣為例」,宜蘭技術學報,第5期,91∼104。
官俊榮,1992年,「遊憩效率評估之檢討與評估方法擬議」,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官俊榮,1993年,「台灣的農業生產與環境問題」,環保科技通訊,第5卷第5期,1∼5。
官俊榮、蔡東霖,1991年,「以補償變量評估遊憩效益」,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28卷第3期,23∼41。
林享能、邱曉嘉,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對我國農產品貿易之展望」,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5期,11∼30。
林怡青,1999年,「農業生產與環境-我國經驗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榮,2000年,「WTO新回合談判有關農業多功能性之爭議」,農政與農情,第92期,50∼54。
林家榮,2001年,「WTO農業議題諮商之研究」,國際農業科技新知,第8期,7∼9,12∼13。
林家榮,2001年,「闡析WTO新回合農業談判-WTO新回合農業談判議題簡介1」,農藥世界,第211期,37∼39。
林家榮,2001年,「闡析WTO新回合農業談判-WTO新回合農業談判議題簡介2」,農藥世界,第212期,56∼58。
林家榮,2001年,「闡析WTO新回合農業談判-WTO新回合農業談判議題簡介3」,農藥世界,第213期,39∼41。
林家榮,2001年,「闡析WTO新回合農業談判-WTO新回合農業談判議題簡介4」,農藥世界,第214期,39∼41。
林家榮,2001年「WTO新回合農業談判最新進展情形」,農政與農情,第107期,68∼74。
林家慶,1993年,「台灣地區水田土壤之甲烷產生與釋出」,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慶、吳珮瑛,2000年,「台灣加入WTO農業補貼制度調整之分析」,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3期,1∼26。
林淑媛,1998年,「台灣地區森林遊樂區遊憩效益之評估─間斷選擇模型的應用」,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泉勝,1999年,「空氣污染之社會成本評估:以台中火力發電廠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景彬,2000年,「台灣地區食品完整需求體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胡均立、黃宗煌,1997年,「農業貿易與環境爭端案例之研究」,台灣經濟,第251期,15∼33。
翁永和,1996年,「貿易開放程度的決定因素」,經濟論文,第24卷第3期,433∼453。new window
翁永和、劉碧珍,1998年,「關稅結構與進口政策」,經濟論文叢刊,第26卷第1期,1∼18。new window
張偉祐,2000年,「保育森林生態系之經濟價值評估-以八仙山森林生態系經營試驗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貞、傅祖壇、李元和、施順意,2000年,「稻米開放進口與稻作政策調整」,自由中國之工業,第90卷第1期,1∼39。
張靜貞、傅祖壇、李元和、施順意,2001年,「加入WTO後稻米產業的危險與機會」,自由中國之工業,第91卷第2期,1∼24。
張靜貞、傅祖壇、李元和、施順意,2001年,「台灣加入WTO後稻米政策的調整-市場導向與非市場導向的經濟分析」,自由中國之工業,第91卷第7期,15∼40。
張靜貞、傅祖壇、施順意。1998年,「世界貿易組織與浮現的台灣稻米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8卷第5期,17∼59。
張耀仁,1992年,「大台北地區環境品質改善的經濟效益評估─假設巿場價值評估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添旺、朱美麗、李慧虹,1993年,「外匯干預、沖銷措施、匯率與非貿易財價格之動態調整」,經濟論文叢刊,第21卷第4期,381∼410。new window
陳希煌,1993年,「經濟自由化與稻米政策之調整」,農業與經濟,第14卷,1∼25。new window
陳希煌,2000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農業產銷政策未來的走向」,立法院院聞,第28卷第9期,19∼34。
陳依文,2001年,「日本農協對進口稻米實施關稅化的分析及下一回合WTO農業談判的對策」,農業金融論叢,第45期,325∼352。
陳明健,1999年,「水稻與綠肥輪作下之化學肥料需求」,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6卷第4期,129∼137。
陳明健,2000年,「農產品進口與環境保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陳明健、吳珮瑛,1995年,「農業生產之環境外部性的問題與根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陳明健、楊奕農,1999年,「加入WTO後我與大陸農產品互動之可能性及因應對策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
陳明健、闕雅文,2000年,「農業的環境保育及糧食安全效益評估」,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2期,209∼237。
陳武雄,2001年,「我國加入WTO對農業部門之衝擊與因應」,主計月報,第541期,16∼24。
陳鈞華,2002年,「水田蒸發散量對區域涼化作用功能效益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凱俐,1997年,「自然資源之經濟效益評估-以宜蘭縣蘭陽溪口為例」,台灣銀行季刊,第48卷第4期,153∼190。new window
陳凱俐,1998年,「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及遊憩效益影響因素之探討-以棲蘭森林遊樂區為例」,宜蘭技術學報,第1期,27∼37。
陳凱俐,1998年,「影響宜蘭縣農村生活品質因素之探討-因素分析法與特徵價格法之應用」,台灣經濟,第259期,90∼117。
陳凱俐、溫育芳,1995年,「遊憩區經濟效益評估法之應用-以國立宜蘭農工專科學校實驗林場為例」,農業經濟叢刊,第1卷第1期,87∼116。new window
陳瑞隆,2000年,「WTO新回合談判之內建議題(Built-in Agenda)」,進口救濟論叢,第15期,73∼151。
陳瑞隆,2000年,「WTO新回合談判可能討論之新議題(New Issues)」,進口救濟論叢,第15期,153∼203。
陳詩彰,2000年,「碧砂漁港發展多功能利用之經濟效益評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儔美,1999年,「日本農協組織的發展歷程與改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10期,27∼47。new window
陳錦鈴,1999年,「非貿易財發展之必要性」,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5期,勾勒21世紀產業發展願景專輯,45∼49。new window
陸 雲,1993年,「台北都會區空氣污染防治效益之估算」,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研究計畫。
傅祖壇,1999年,「貿易自由化與糧食安全」,政策月刊,第47期,11∼13。
傅祖壇、陳筆,1995年,「台灣稻米政策的政治經濟回顧及福利效果」,台灣銀行季刊,第46卷第1期,304∼325。new window
賀天俊,2002年,「深澳漁港之娛樂漁業經營與遊憩效益分析」,國立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利,2002年,「自由貿易趨勢下台灣農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世賢,1998年,「國家公園遊憩經濟效益值之估計-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煌,1990年,「台灣地區國家公園之保育效益評估」,台灣銀行季刊,第41卷第1期,305∼325。new window
黃宗煌,1990年,「台灣地區國家公園之遊憩效益評估」,台灣銀行季刊,第41卷第1期,282∼304。new window
黃宗煌,1991年,「現階段農地保育的經濟效益分析」,農業金融論叢,第25期,271∼297。
黃宗煌,2001年,「加入WTO後應關心的貿易與環境議題」,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9期,74∼92。
黃惠如,2002年,「小琉球發展休閒遊憩活動之潛力與效益評估」,國立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玲,2002年,「廚餘回收養豬之經濟效益分析-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萬傳,1999年,「日本稻米進口關稅化之探討」,農政與農情,第83期,44∼53。
黃萬傳、吳榮杰、楊明憲,2000年,「WTO下一回合農業談判策略之規劃與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
黃萬傳、吳榮杰、楊明憲、陳郁蕙、楊奕農,2001年,「WTO新回合談判農業諮商議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
黃萬傳、劉欽泉、楊新怡,1999年,「台灣地區帶殼鮮蛋特徵價格之計量分析」,農業金融論叢,第41期,1∼48。
黃慇賢,2002年。「WTO會員體農業境內總支持執行情形之分析」,農政與農情,第120期,68∼73。
黃瀕儀,2002年,「稻米貿易自由化對要素需求與環境品質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溫理仁,1995年。「水田、地下水與地盤下陷」,台灣水利,第43卷第2期,1∼13。
楊宗憲,1994年,「住宅價格指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紹榮,1992年,「農業廢棄物處理之探討」,興農,第284期,76∼83。
楊明憲,1993年,「台灣稻米政策之政治經濟決策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楊明憲,1995年,「從稻米是否進口引發我國農業入關可能面臨之課題」,台灣經濟,第222期,58∼66。
楊明憲,1995年,「掠奪性與生產性政策:台灣稻米政策搭配之檢驗」,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2卷第4期,99∼124。
楊明憲,1996年,「台灣稻米政策之各時期成效與定位」,台灣銀行季刊,第47卷第3期,300∼330。new window
楊明憲,1996年,「台灣稻米關稅化之經濟效果與政治經濟分析」,農業金融論叢,第36期,329∼368。
楊明憲,1997年,「台灣稻米受進口損害與救助之動態評估」,農業經濟叢刊,第3卷第1期,25∼68。new window
楊明憲,1998年,「稻農受稻米進口損害之救助金額決定-依中美農業諮商協議分析」,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5卷第3期,131∼149。
楊明憲,2000年,「WTO新回合農業談判有關稻米進口議題之分析」,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4期,69∼96。
楊明憲,2000年,「台灣稻米運銷體系與競爭力之研究-兼論糧商組織行為」,台灣銀行季刊,第51卷第4期,98∼123。new window
楊明憲,2002年,「WTO規範與糧食安全」,農政與農情,第116期44∼49。
楊明憲,2002年,「WTO新回合農業談判有關糧食安全議題之分析」,農業金融論叢,第47期,29∼62。
楊明憲、葉雅婷、李旭梅,2001年,「產業內貿易及農業競爭力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第45期,187∼235。
楊振國、盧虎生、朱鈞,2000年「水稻對臭氧之生理反應(1):水稻田臭氧濃度變化及不同品種幼苗對臭氧濃度吸收能力之變異」,中華農學會報,第1卷第2期,159∼170。
農業委員會國合處,2001年,「加入WTO稻米產業因應對策」,農政與農情,第112期,28∼32。
蔡明華,1994年,「水稻田之生態性機能及其保護對策」,農政與農情,第30期,29∼36。
蔡明華,1996年,「迎向二十一世紀農田水利之新使命-當前之農田水利政策」,農田水利,第43卷第8期,8∼13。
蔡明華,2000年,「台灣灌溉用水之永續利用」,土木技術(水資源工程專輯),第3卷第6期,100∼107。
劉建村,1992年,「防洪效益之估計-條件估價法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雅莉,2002年,「特徵價格理論之應用-澳洲葡萄酒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錦添,1990年,「淡水和水質改善的經濟效益評估-封閉式假設市場評估方法之應用」,經濟論文,第18卷第2期,99∼127。new window
鄭凱倫,1996年,「台灣地區農業用水者之水權願付價格研究-條件評估法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琬方,2002年,「受限資料於資源經濟效益評估決策過程之模型建構─Tobit、原始雙檻式與複檻式決策過程模型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隨和,200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黑納生物安全議定書重點內容」,農政與農情,第93期,41∼45。
盧樹弘,1998年,「經濟成長與環境品質關係的台灣實證分析─以特徵價格法建構環境品質綜合指標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蕭彩鳳,2000年,「從農業之外部效益及產業關聯看台灣農業部門之重要性」,農政與農情,第92期,46∼49。
蕭彩鳳、黃慇賢、張世明,1999年,「美、加及歐盟農業政策概述」,農政與農情,第85期,42∼49。
蕭景楷,1991年,「防洪需求及效益評估」,農業經濟半年刊,第50期,37∼69。new window
蕭景楷,1998年,「台灣農業資源外部效益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蕭景楷、嚴宗銘,1994年,「稻米生產與環境保育」,農政與農情,第19期,26∼34。
謝靜慧,1992年,「雙元匯率的制度崩潰:不確定性的分析」,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宇德,1996年,「澎湖地區設置觀光娛樂特區之環境評估-條件評估法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宮勤,1996年,「台彎地區主食類食品需求體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宗銘,1994年,「台灣水稻田環境效果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蘇紀維,1993年,「遊憩效益評估之最適模型選擇」,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BARE, 1999. “Multifunctionality: An excuse for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WTO Study Paper.
Alvarez J. E., 2002. “The WTO as Linkage Machin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96(1): 146~158.
Blandford, D., 2002. “Trade, Environment, and the New Millennium”, AJAE, 84(2): 537~539.
Box, G. E. P. & D. R. Cox, 1964. “An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s Society, Series B(26): 211~252.
Brandow, G. E., 1961. Interrelations among Demands for Farm Products and Implication for Control of Market Supply, Penn. Agric. Exp. Sta. Bul. 680,University Park.
Bressler, R. G.(Jr.) & R. A. King, 1978. Market, Pric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Norman-Weathers Printing Co.
Brunstad, R. J., I. Gaasland & E. Vardal, 1995. “Agricultural as a Provider of Public Goods: A Case Study for Norway”,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3: 39~49.
Carbaugh, R. J., 1992.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dsworth Inc.
Cramer, G. L., “Impact of Rice Tariffication on Japan and the World Rice Market”, AJAE, 81(5): 1149~1156.
Cropper, M. L., L. B. Deck & K. E. McConnell, 1988. “On the Choice of Functional Form for Hedonic Price Functions”,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Vol. 70(4): 668~675.
Cummings, R. G., D. S. Brookshire & W. D. Schulze, 1986. Valuating Environmental Goods: A State of the Arts Assessment of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Totawa, NJ:Rowland and Allanheld Publisher.
Debertin, D. L., 1986.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conomic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Drabenstott, M., 2000. “Beyond Agriculture: New Policies for Rural America - A Conference Summary”, Economic Review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85(3): 39~44.
Dragun, A. K., 1998.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Environment, Some Nordic Issues”, Swedis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8: 49~55.
European Commission, 2000. “Agriculture’s Contribution to Rural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Trade Concerns in Agriculture.
European Commission, 2000. “Agriculture’s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ly and Culturally Related Non-Trade Concerns”, Discussion Paper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Trade Concerns in Agriculture.
FAO, 1996. Joint FAO/WHO Progres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CN World Declaration and Plan of Action for Nutrition.
Fletcher, S. M., 1999. “Preparing for the 1999 WTO Agriculture Round: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Discussion”, AJAE, 81(5): 1157~1159.
George, P. S. & G. A. King, 1971. Consumer Demand for Food Commod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Projections for 1980, Giannini Foundation Monograph, 2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Goodman, A. C., 1978. “Hedonic Prices, Price Indices and Housing Market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 5(4): 471~484.
Green, R., 2000.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Law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31(3): 819~835.
Halvorsen, R. & H. O. Pollakowski, 1981. “Choice of Functional Form for Hedonic Price Equation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 10(1): 37~49.
Heady, E. O., 1952.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source Use, Prentice-Hall Inc.
Huang, K. S., 1985. Demand for Food: A Complete System of Price and Income Effects,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SDA.
Japan & R.O.Korea, 2000. “Food Security and the Role of Domestic Agriculture Production”, Discussion Paper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Trade Concerns in Agriculture.
Josling, T., 2000. “New Farm Programs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ir Treatment in the WTO: Discussion”, AJAE, 82(3): 775~777.
Kapp, R. A., 1997. “The Need to Focus”,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24(2): 6~7.
Krugmam, P. R. & M. Obstfeld, 1991.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Markusen, J. R., J. R. Melvin, W. H. Kaempfer & K. E. Maskus, 1995.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 McGraw-Hill Inc.
Mauritius, 2000.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Non-Trade Concerns”, Discussion Paper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Trade Concerns in Agriculture.
Norway, 2000. “The Need for Flexibility in National Policy Design to Address Non-Trade Concerns”, Discussion Paper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Trade Concerns in Agriculture.
Phlips, L., 1983. Applied Consumption Analysis,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apny.
Plijter, R., 2000. 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s of Trade - Negotiation and Their Results, European Union.
Romstad, E., A. Vatn, P.K. Rorstad & V. Soyland, 2000.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Design, Report No. 2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Norway.
Rosset, P., 1999. “Small is Bountiful”, The Ecologist, 29(8): 452~456.
Schrader, J., 2000. “CAP Reform, the Berlin Summit, and EU Enlargement”, Intereconomics, 35(5): 231~242.
Shumway, R. C., R. D. Pope & E. Nash, 1984. “Allocatable Fixed Inputs and Jointnes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Modeling”, AJAE, 66(1): 72~78.
Switzerland, 2000.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and the Need to Treat Agriculture Separately within WTO”, Discussion Paper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Trade Concerns in Agriculture.
Thalheim, G., 2001. “Reform of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from the German Perspective”, Intereconomics, 36(3): 122~125.
Thomas, R. L., 1987. Applied Demand Analysis, Longman Inc.
Tietenberg, T., 1996.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Inc.
Varian, H. R.,1992. Microeconomic Analysis, Norton.
Vousden, N., 1990. The Economics of Trade Prote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ssman, R., 1999. “Welcome to Seattle”, Multinational Monitor, 20: 9~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