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布農族的物質文化體現環境公共標識設計之規劃-以布農部落文化園區為例-
作者:蘇文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EN-HSIANG SU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商業設計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鼎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部落文化園區物質文化環境公共標識設計Material CultureAboriginal Culture ParkEnvironment Public Sign Desig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
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多元發展等因素影響之下,環境標識設計將不再是單純做資訊(Information)的指示與傳達等功能,且在表示其樣態與目的漸有細分的傾向;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所需考量的因素、變項也隨之豐富多樣性,舉凡必須兼附起文化傳承、教育宣導、形象塑造、美化環境、趣味娛樂等功能。除此以外,在造形的外觀、使用的材質、殘障者專用的建置,及當地的氣候、地形、人文……等問題,都需列入考量因素。
本創作系以台東縣延平鄉「布農部落文化園區」(Bunun Trib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ark)為其創作對象,面對園區的機能,猶如一個展示布農族群代表為主的戶外式博物館,強調其蒐集、傳承、保存與維護布農族的特有文化,因此在環境標識的設置上必須兼附起文化園區及戶外展示等各項功能。有鑑於此,本創作試著在布農部落文化園區,藉由布農族的物質文化,瞭解布農社會結構、知識體系、信仰儀式等,探討如何透過環境標識設計,結合原住民文化意象,當地部落環境、文化與特色,加入保存、展示機能等概念,來體現文化傳承、寓教於樂、形象塑造、美化環境等目的。且希望透過計劃的實施,和加強當地環境標識的教育,期能改善園區環境品質,提供遊客瞭解當地歷史、人文事件、環境生態、藝文活動等訊息。
Information indication and delivery are no more the sole functions of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 public signs following the changes of times and the rise of cultural diversity. As the display of styles and objectives tends to be more precise, elements and variances of sign planning have diversified. For examples, signs must inherit culture, contain education value, shape an image,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and are interesting and entertaining. Moreover, the appearance of shapes, materials of signs, implementations for the handicapped, and the climate, landform, culture, history etc of the local area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 signs for the Bunun Trib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ark situated in Yenping Township, Taitung Connty, is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The park resembles an outdoor museum of the tribe, with focus on the collection, continuation, pre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ribe’s culture. Whil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outdoor display are the target functions of the park,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o combine the cultural image of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tribes to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demonstration functions through environment sign design by study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knowledge system, religion and rituals of the tribe from its material culture in order to embody the cultural continuation, edutainment, image shaping and environment beatification functions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nvironment signs. This study also hopes to enhance the park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o provide visitor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local history, people, events, ecology and culture through project execution and reinforcing local environment sign education.
參考文獻

一、期刊

■ 林盤聳(1996),創造都會風情的全方位設計:公共環境的視覺傳達設計概述,設計雙月刊,
70,p.33~38。
■ 林品章(1996),商業環境視覺設計之我見,設計,71,p.58-60。
■ 林品章(1997),從社區總體營造觀念談商業環境視覺設計,台灣手工業季刊,63,p.14~17。
■ 林崇傑(1997),全球化策略下的城市號誌標示系統,公共標示設計叢書,p.18。
■ 林品章(2000),環境中的視覺標識,現代美術,89,p.31-38。
■ 李新富(1997),法國維特拉(La Villette)園區公共景觀與環境標識設計案例研究,商業設計new window
學報,1,p.25-42。
■ 李新富(1997),人性,科技與環境的和諧對話-談法國維拉特園區的公共景觀與環境標示設
計(上),設計雙月刊,78,p.36-41。
■ 李新富(1997),人性,科技與環境的和諧對話-談法國維拉特園區的公共景觀與環境標示設
計(下),設計雙月刊,79,p.34-37。
■ 李新富(1998),公車專用道視覺標識系統設計之探討,都市交通,98(99),p.50-64。new window
■ 李新富(1998),企業形象策略及識別決策類型之探討,台中商專學報,30,p.98-116。
■ 李新富(1999),鐵路通心路-全球鐵路運輸相關標誌的蒐集與分析(上),印刷與設計,143,
p.72-81。
■ 李新富(1999),企業形象策略的意涵,價值與影響因素之探討,台中商專學報,31,p.315-338。
■ 李新富(2000),台中市區招牌現況問題分析及其改善建議之研伎,商業設計學報,4,p.189-216。new window
■ 胡家瑜(1998),伊能嘉矩的台灣原住民研究與物質文化收藏,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new window
p.36-43。
■ 洪明宏、邱宗成(2002),地方視覺指標之文化型態探討-以東亞地區城市觀察為主,樹德科技大學學new window
報第四卷第一期,p7。
■ 袁靜宜(1997),中國藝術在商業設計上之運用,設計,78,p.32-34。
■ 宮澤功(1998),指標設計與都市空間,設計,82,p.71~73。
■ 陳明宏(1997),從文化觀點談公共標示設計,公共標示設計叢書,p.6。
■ 陳啟明(2000),運用「設計」提昇台灣產業競爭力,設計雙月刊,94,p.40-41。
■ 陳雅芳、莊育振(2002),環境視覺標識之初探,2002展望國際當代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桃園:銘傳大學。.
■ 葉怡蘋(1997),荷蘭的公共設施設計,設計雙月刊,76,p.40~43。
■ 楊子葆(2000),都市家具:生活在城市公共藝術裡,美育,127,p.22-23。
■ 趙深(2000),看蘇州意象,設計印象,91,p.102-104。


從布農族的物質文化體現環境公共標識設計之規劃-以布農部落文化園區為例 參考文獻


■ 龍冬陽、李建國(1996),商業環境視覺設計,設計,69,p.56~59。
■ 劉可強(1995),怎樣設計如何參與 環境設計與社區參與,漢聲,74,p.77-80。
■ 蘇宗雄(1996),談標誌的象徵意義,設計,74,p.62-69。
■ 蘇宗雄(2000),國立故宮博物院-新標示系統設計(上),設計雙月刊,91,p.64-69。
■ 羅蘋(1998),環境空間的指揮官,設計雙月刊,82,p.66~70。


二、專書論文

■ 1Edward Relph(1998)謝慶達譯,現代都市地景,台北,田園城市。
■ 于正倫(1999),城市環境藝術,台北:博遠圖書。
■ 于正倫(2004),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台北:田園城市。
■ 中西 元男(1994),企業形象經典,台北:雙向溝通。
■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1999),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寫真集,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王嵩山(1991),過去的未來,台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 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new window
■ 王嵩山(2001),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new window
■ 王行恭(1994),中國傳統市招,環境與藝術叢書〈公共藝術系列7〉。
■ 王棟(2002),打開山海的門窗,出版地不詳 出版者不詳。
■ 王瑞卿(2002),購物中心「探路系統」指標設計之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
■ 田哲益(1992),台灣布農族生命祭儀,台北:臺原出版
■ 田哲益(1995),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常民文化
■ 田哲益(1998),走入布農的世界,台北:海翁出版社
■ 田哲益(2002),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 交通部觀光局(1996),風景區公共設施設計準則及參考圖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
研究。
■ 朱文一(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 朱聖吉(2003),台灣排灣族拉瓦爾(Raval)亞族傳統與現代琉璃珠之社會文化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
土文化研究所。
■ 沈清松(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文化。
■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
■ 何承玲(2003),「解讀•再現」-角板山泰雅文化商圈設計規劃,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榮泰(1998),文化差異影響公共標誌認知的研究,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報new window
■ 林磐聳(2001),企業識別系統,台北:藝風堂。


從布農族的物質文化體現環境公共標識設計之規劃-以布農部落文化園區為例 參考文獻


■ 林品章(2002),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實踐,台北:全華圖書。
■ 林建成(2002),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李如菁(2002),物質文化研究文獻評述,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報。
■ 邱宗成(2001),空間設計與族群文化傳達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報。new window
■ 胡嘉昕(2002),捷運台北車站空間環境與標識系統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使用者尋路的觀點探討,台北
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洪英聖(1993),台灣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台北:時報文化。
■ 莊伯和(1994),慶典裝置與景觀美化,環境與藝術叢書。
■ 高業榮(1997),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東華書局。new window
■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new window
■ 許美智(2000),排灣族的琉璃珠,台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 陳隆智(2002),屏東縣瑪家鄉「原住民文化園區」的文化詮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陳雅芳(2003),校園視覺標識之設計原則探討,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獻榮(2003),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傳統建築展示區參訪動線之研究--以富谷灣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
都市計劃學系碩士班。
■ 偉恩 杭特(2002),環境景觀識別設計Ⅱ-都市•遊樂•平面藝術,台北:龍溪圖書。
■ 詹淑美(1997),博物館展示設計評估與展示說明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
■ 鈴木 質(1999),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民文化。
■ 賈克 瑪奎(2004),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雄獅美術。
■ 雷斯爾 普森Lysele Poulsen(2003),澳洲當代原住民藝術,台北:台北當代藝術館。
■ 蔡佰祿、吳振宇、吳文雄(1996),國家公園解說牌示設計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
管理處。
■ 蔣斌(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原住民文化類,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劉其偉(1976),原始藝術探究,台北:啟源書局。
■ 劉其偉(2001),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勵忠發(1997),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書局。
■ 謝耀輝(2000),戶外類博物館之視覺資訊導引系統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 謝偉勳(2003),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傳統建築展示區參訪動線之研究-以富谷彎曲為例,中華大學建築
與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 蘇文清(2004),符號學理論運用於標誌設計之形、義結構研究,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 嚴貞(1999),環境指標設計文字與色彩視認性之研究-以門牌馬設計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從布農族的物質文化體現環境公共標識設計之規劃-以布農部落文化園區為例 參考文獻


三、網站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http://www.sinica.edu.tw/ioe/
■ 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zhuanti/taiwan_1/history/hi02.htm
■ 日本設計協會,http://www.voice-of-design.com/
■ 平埔文化資訊網,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introduction/title.htm
■ 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苑,http://www.tpec.org.tw/air-art/learn/learn020616.htm
■ 布農部落文教基金會,http://www.bunun.org.tw。
■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http://www.apc.gov.tw。
■ 原住民觀光產業資訊網,http://visitnative.nat.gov.tw。
■ 徐裕健,商業空間之本土化設計道向,http://renew.csd.org.tw/egd/htm/local.htm
■ 顧孟潮(2002),環境的藝術化與藝術的環境化,www.whb.com.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