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原住民族現代詩研究(1970─2013)
作者:陳雪惠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台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詩人現代詩跨文化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0
摘要
本論文以跨領域的文化研究、「易位」理論和文本分析法,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現代詩(1970-2013)」的相關面向和議題。
本論文共七章,第一章緒論,論及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研究困境和預期成果;第二章主要論述原住民族從台灣的主人地位,到喪失地位、成為被殖民的命運,直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至20世紀五、六0年代,原住民族作家「學舌」的創作情形。原住民族從沒有文字,到有了「番仔字」、日語、漢語等書寫的選擇,等於是使用「殖民者」的文字,抒發作者的內心世界。這種種的矛盾現象,所受的影響及衍生的問題,則於第三章至第六章,詳細的剖析和討論。
第三章討論七0年代原住民族現代詩的創作,以平埔族作家──羊子喬為焦點;其第一本漢語詩集《月浴》,將原住民族現代詩集的出版,由學界公認的八0年代往前挪移至七0年代,意義非凡;而其「隱身」的書寫,對應當時原住民族在社會、政治的氛圍上,所受的壓制、漠視和無奈,有了合理的印證。
第四章,是所謂的原住民族「文學的創世紀」,和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的抗爭運動相呼應;現代詩的創作者,也以「還我土地」、「正名運動」和「反雛妓運動」為議題,創作現代詩作品,甚至主題識意、書寫策略和美學特色,都在「反霸權」、「反殖民」的訴求下,有「質勝於文」之議。但作家們的努力,使得台灣詩壇吹起了一陣原住民風,受到相當程度的矚目;不僅文學表現,原住民族在主流社會中的不平等的遭遇和困境,也都受到關注。卑微的聲音,終於被聽見了。
第五章,主要論及原住民族九0年代現代詩的書寫情形,在抗爭運動稍歇之後,再加上解嚴,各種議題紛紛出籠,豐富了現代詩的內涵;同時,書寫時使用的文字,更加多元,不再只是漢字的挪用狀況而已,族語和漢語並列,並雜揉日語、英語、台語,大膽的使用混語、「岔舌」的書寫,作家們的苦心和用意,值得去探討。而且不論是質與量,都有長足的進步,使得原住民族現代詩,向主流文壇又靠近了一步,不再是邊緣的聲音,成功的向霸權社會挑戰。在九0年代的文學界,原住民族的現代詩是一個引人注意的亮點
第六章,以21世紀起,迄2013年為斷限,這期間,原住民族作家,出版詩集、辦文學獎活動、成立部落格和筆會,對抗世紀末文學焦慮的魔咒,原住民現代詩作家,不論是老、中、青各世代,都為重建原住民族的自主、和重構部落的文化、歷史、宗教、祭儀和典制,竭盡心力,以豁達、樂觀、詼諧的筆調,掙脫「被殖民」的枷鎖;以創作療癒原住民族受創的心靈,也以「逆寫」宣誓反撲的決心和重生的希望,這一片繁茂的詩天地,形塑出具有「原」汁「原」味的山海世界,堪與台灣文學並駕齊驅。
第七章結論,對本論文再次做檢視,並提出:一、重視瀕危的族群,復振其語言、文化;二、原住民族的去殖民之路;三、擺脫無聲的陰影,以逆寫重生;四、詩美學的強力展現等問題,論述原住民族現代詩的書寫歷程中,所呈現出的反抗和形塑的努力,期盼原住民族藉由文學書寫,為族人發聲的療傷過程,能從自卑、苦痛中,重塑自信心,由黑暗的泥淖中再生,點亮部落的燈火,原住民族不再是步入黃昏的族群,而是參與歷史洪流的勇者。雖然重生的路程艱辛、漫長,但却值得深入探索和觀察,盼望有志者投入原住民族文學研究和創作的領域,重塑原住民族現代詩的新座標。
關鍵字:台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族詩人、現代詩、跨文化研究
參考書目
一、 臺灣原住民族作家現代詩(以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山棕月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8月。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太陽迴旋的地方》,臺中:晨星出版社,2009年6月。
瓦歷斯•尤幹:《泰雅孩子台灣心:1986〜1993》,豐原: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1993年11月。
瓦里斯•尤幹:《山是一座學校》,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3月。
瓦歷斯•尤幹:《想念族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3月。
瓦歷斯•諾幹:《伊能再踏查》,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11月。
瓦歷斯‧諾幹:《當世界留下二行詩》,臺北:布拉格文化,2011年12月。
羊子喬:《月浴》,臺北:浩翰出版社,1975年5月。
羊子喬:《收成》,臺北:浩瀚出版社,1975年5月。
羊子喬:《該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臺北:台笠出版社,1995年12月。
羊子喬:《羊子喬詩文集》,臺北:天空數位圖書,2011年5月。
羊子喬:《羊子喬三十年詩選》,臺南:臺南縣政府文化處,1999年5月。
伍聖馨:《單‧自》,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3年8月。
沙力浪‧達岌斯菲萊藍:《笛娜的話》,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0年12月。
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部落的燈火》,臺北:山海雜誌社,2013年12月。
伊替達歐索:《巴卡山傳說與故事》(詩、散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11月。
伊誕‧巴瓦瓦隆:《靈鳥又風吹──伊誕的畫與詩》,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2010年9月。
林志興(阿吉拉賽):《檳榔詩稿:族韻鄉情(一)》,作者自印,1991年7月。
林志興主編:《山海文薈千古情》,臺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2001年2月。
林志興總編輯:《用文字釀酒 用筆來唱歌 : 99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年12月。
林志興總編輯:《撒來伴,文學輪杯!:100年第2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年12月。
林志興總編輯:《Balhiu:101年第3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12月。
林宜妙主編:《用文字釀酒:99年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文選》,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0年。
林宜妙主編:《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2010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文選》,臺北:山海文化雜誌社,2011年1月。
拉黑子‧達立夫:《混濁》(詩、散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0月。
明夏(禮幸‧蜜薔):《她及她的詩生活──心想事成的築夢實驗日記》,臺中:白象文化,2007年9月。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詩歌卷》,臺北:INK印刻出版社,2003年4月。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臺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8月。
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輯:《2007年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作品集》,臺北:教育部,2008年6月。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原住民族教育中心:《教育部98年度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作品集》,臺北:教育部,2010年2月。
教育部編:《教育部100年度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獎作品集》,臺北:教育部,2012年8月。
陳秋白:《綠之海》,高雄:宏文館,2008年10月。
陳秋白:《當風dī秋天的草埔吹起》臺北:玉山社,2012年。
吳振岳、陳碧珠策劃編輯:《第一屆山胞藝術季文藝創作得獎作品集》,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1993年6月出版。
溫奇:《南島詩稿:練習曲》,作者自印,1991年6月。
溫奇:《南島詩稿:梅雨仍舊不來的六月》,作者自印,1992年。
溫奇:《南島詩稿:拉鍊之歌》,作者自印,1994年。
奧威尼‧卡露斯:《雲豹的傳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10月。
奧威尼‧卡露斯:《神秘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0月。
達比烏蘭‧古勒勒:《勒勒的創作世界:作品‧手稿‧心情》,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11年2月。
董恕明:《紀念品》,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6月。
董恕明:《纏來纏去》,臺北:新地文化藝術,2012年12月
讓阿淥‧達入拉雅之:《北大武山之巔──排灣族新詩》,臺中:晨星出版社,2010年10月。
二、 臺灣原住民族作家其他文學作品暨文化論述(以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林太/李文甦 合著:《走過時空的月亮》,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2月。
乜寇.索克魯曼:《東谷沙飛傳奇》,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12月。
乜寇.索克魯曼:《Ina Bunun!布農青春》,臺北:巴巴文化,2013年7月。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編輯:《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三)》,屏東: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1996年12月。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編輯:《太陽門下的夢想家──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四)》,屏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1999年12月。
瓦歷斯•諾幹(柳翱、瓦歷斯•尤幹):《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臺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9月。
瓦歷斯•尤幹:《荒野的呼喚》,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
瓦歷斯‧尤幹:《番刀出鞘》,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年9月。
瓦歷斯•諾幹:《戴墨鏡的飛鼠》,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1月。
瓦歷斯•諾幹:《番人之眼》,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9月。
瓦歷斯•諾幹:《迷霧之旅》,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3月。
瓦歷斯•諾幹:《城市殘酷》,臺北:南方家園,2013年。
巴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8月。
巴代:《薑路》,臺北:山海文化,2009年。
巴代:《斯卡羅人》,臺北:耶魯出版社,2009年8月。
巴代:《走過》,臺北:印刻出版社,2010年。
巴代:《白鹿之愛》,臺北:印刻出版社,2012年7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6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常民文化,1996年5月。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庫巴之火》,臺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6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6月。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台灣原住民特富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9月。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思考原住民》,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9月。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臺北:文建會,2006年9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7年1月。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下),臺北:里仁出版社,2009年10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勇/雅柏甦詠合著:《「原」氣淋漓的文化論辯――鄒族兄弟的沉思》,臺北:黎明文化,2004年3月。
巴萬•韃那哈:《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臺北:海翁出版社,1998年10月。
白茲‧牟固那那:《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臺北:女書文化,2003年1月。
羊子喬:《西拉雅‧北頭洋部落紀事》,臺北:草根出版社,2011年5月。
羊子喬:《太陽手記》,臺北:水芙蓉書庫,1974年10月。
多奧‧尤給海/阿棟•尤帕斯合著:《Pin'aras ke'na bnkis Tayal(泰雅爾族神話傳說)》,新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中會母語推行委員會,1991年8月。
米甘幹‧理佛克:《原住民族文化欣賞》,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3年12月。
夷將‧拔路兒等編著:《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臺北:國史館,2008年1月。
里慕伊•阿紀:《山野笛聲──泰雅人的山居故事與城市隨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2月。
里慕伊•阿紀:《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12月。
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臺北:麥田,2010年。
利格拉樂•阿 :《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臺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7月。
利格拉樂•阿 :《紅嘴巴的Vu Vu》,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4月。
利格拉樂•阿 :《穆莉淡――部落手札》,臺北:女書文化,1998年12月。
利格拉樂•阿 :《故事地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3年6月。
阿骨伊:《安娜‧禁忌‧門》,臺北:小知堂,2002年。
希南•巴娜妲燕:《達悟族:飛魚之神》,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1月。
杜石鑾:《與月亮的約定:布農族》,臺北:新自然主義,2003年1月。
李永松(多馬斯):《北橫多瑪斯》,自印,2002年12月。
李永松(多馬斯、得木•阿漾):《雪國再見》,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2月。
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9月。
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
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6月。
林志興(阿吉拉賽):《卑南族:神祕的月形石柱》,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11月。
林頌恩、蘇量義著:《回憶父親的歌之一:海洋hohaiyan》,臺東:國立史前博物館,2003年11月。
林娜玲、蘇量義:《回憶父親的歌之三:愛寫歌的陸爺爺》,臺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3年11月。
林茂成、范燕秋、瓦歷斯‧尤幹:《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大武山宇宙的詩與頌》,屏東:屏東縣政府,2010年7月。
亞榮隆•撒可努:《山豬•飛鼠•撒可努》,臺北:耶魯文化,1998年1月。
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1月。
亞榮隆•撒可努:《拉勞蘭――肥沃之地》,臺北:海翁出版社,2002年2月。
亞榮隆•撒可努:《走風的人》,臺北:思想生活屋,2002年12月。
亞榮隆•撒可努:《外公的海》,臺北:思想生活屋,2011年11月。
阿勒‧路索拉門(胡德夫):《大武山的吶喊》,臺北:國際特赦雜誌,1999年7月。
娃利斯•羅干:《泰雅腳蹤》,臺中:晨星出版社,1991年7月。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7月。
孫大川:《神話之美──台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6月。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 2000年4月。new window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評論卷》(上、下),臺北:INK印刻出版社,2003年4月。
孫大川:《姨公公》,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3年6月。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散文卷》(上、下),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月3月。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小說卷》(上、下),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月3月。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聯合文學,2010年1月。
孫大川:《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四輯:樂舞教育,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年11月。
孫大川/總策劃,林志興等/故事採集:《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臺北:新自然主義,2006年8月。
孫大川:《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
馬紹•阿紀:《泰雅人的七家灣溪》,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11月。
馬耀•基朗:《阿美族:巨人阿里嘎該》,臺北:新自然主義,2003年1月。
浦忠勇(依憂樹•博伊哲努):《台灣鄒族民間歌謠》,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啟明•拉瓦:《重返舊部落》,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6月。
啟明•拉瓦:《我在部落的族人們》,臺中:晨星出版社,2005年6月。
啟明‧拉瓦:《移動的旅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7月。
海樹兒‧犮剌拉菲:《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年12月。
夏本•奇伯愛雅:《釣到雨鞋的雅美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6月。
夏本•奇伯愛雅:《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臺北:常民文化,1994年8月。
夏本•奇伯愛雅:《雅美族的古謠與文化》,臺北:常民文化,1996年9月。
夏本•奇伯愛雅:《寫給青少年的:Akokaytatala,獨木舟》,臺北:常民文化,1999年5月。
夏本•奇伯愛雅:《寫給青少年的:Misinmo pa libangbang,飛魚》,臺北:常民文化,1999年5月。
夏本•奇伯愛雅:《蘭嶼素人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4月。
夏本•奇伯愛雅:《三條飛魚》,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4月。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9月。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5月。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4月。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7月。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我的父親(夏本•瑪內灣)》,臺北:多晶藝術,2005年12月。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7年7月。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臺北 :INK印刻出版公司,2009年。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
陳英雄:《域外夢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7月。
陳英雄:《旋風酋長──原住民的故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悠蘭•多又:《泰雅織影》,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6月。
曾建次 編譯:《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系口傳史料》,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6月。
曾月娥 (依娜):《依娜文集》,高雄:自印,2001年12月。
陽美花:《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2011年6月。
游霸士•撓給赫:《天狗部落之歌》,臺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1月。
游霸士•撓給赫:《赤裸山脈》,臺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4月。
游霸士•撓給赫:《泰雅的故事》,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1月。
童信智:《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自覺意識的脈絡研究:從民族文學談起》,臺北:書鄉文化事業公司,2010年1月。
黃貴潮:《伊娜Ina我的太陽──媽媽Dongi傳記》,臺北: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山海文化雜誌社,2006年3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禮儀》,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8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臺北:武陵出版社,2002年4月。new window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泰雅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7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鄒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7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賽夏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7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8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魯凱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8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布農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8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阿美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9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卑南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9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邵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9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達悟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9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臺北:臺原出版社,2003年5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達給斯海方岸‧娃利絲:《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6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臺北:台灣書房,2010年10月。
達利•卡利/著,游霸士•撓給赫/譯:《高砂王國》,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12月。
達德拉凡•伊苞:《老鷹,再見》,臺北:大塊文化,2004年9月。
奧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12月。
奧威尼‧卡露斯:《魯凱族:多情的巴嫩姑娘》,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1月。
董瑪女編:《芋頭的禮讚》,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5月。
董恕明:《Ina傳唱的音符:pinaski部落變遷中的女性(1980-1995)》,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11月。
董恕明:《細雨微塵如星開闔:綜論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書寫》,臺中:天空數位圖書,2010年10月。

董恕明:《山海之內天地之外:原住民漢語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8月。
綠斧固‧悟登(黃貴潮)著,黃宣衛編譯:《宜灣阿美族三個儀式活動的記錄》,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9年6月。
綠斧固‧悟登(黃貴潮):《リボク日記》,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9月。
綠斧固‧悟登(黃貴潮):《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1951―1972)》,臺北: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2000年4月。
綠斧固‧悟登(黃貴潮):《伊那INA我的太陽:媽媽Dongi傳記》,臺北: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2006年3月。
綢仔絲•萊渥/口述,中村勝、洪金珠著:《山深情遙――泰雅族女性綢仔絲萊渥的一生》,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6月。
潘英編著:《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年10月。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3月。
潘秋榮:《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臺北:新自然主義,2002年1月。
盧梅芬、蘇量義:《回憶父親的歌之二:杜鵑山的迴旋曲》,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3年11月。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2月。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10月。
霍斯陸曼•伐伐:《那年我們祭拜祖靈》,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10月。
霍斯陸曼•伐伐:《黥面》,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2月。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6年12月。
歐蜜•偉浪:《母親,她束腰》,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年1月。
麗依京•尤瑪:《傳承──走出控訴》,臺北:原住民族史料研究社,1996年2月。
麗依京•尤瑪:《回歸歷史真相:台灣原住民族百年口述歷史》,臺北:原住民族史料研究社,1999年2月。
三、 專著(以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隋書》,頁911,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印本景印,未著年月。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2年3月。
(清)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社,1962年12月。
(清)江日昇撰,劉文泰等點校,山東:齊魯書社出版,2004年5月。
(清)郁永河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1959年4月。
(清)靳治揚主修、高拱乾纂輯《臺灣府志》卷十,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民國五十七年方豪校訂排印本影印)。
(清)黃叔璥編撰:《台海使槎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6年9月重新勘印。
(清)謝金鑾、鄭兼才總纂:《續修臺灣縣志》卷八,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3月。(清嘉慶十二年序薛氏劇本影印)。
《聯合報》副刊編輯:《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丁旭輝:《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2月。
丁旭輝:《淺出深入話新詩》,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9月。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5月。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臺灣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2月。
王力:《現代詩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晉民:《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重新勘印。
下村作次郎,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3月。
中川浩一、和歌森民男合編:《突發的大悲劇――霧社事件》,臺北:武陵出版公司,1992年11月。
中村孝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4月。
王玉樹:《淺談詩與寫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王先霈:《文學批評原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王紹強編著:《插畫設計表現》,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年4月。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3年12月。new window
王俊秀、紀俊傑:《環境正義之比較研究:原住民與國家公園之互動關係之探討》,臺北:行政院國科會,1996年1月。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7月。new window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台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7月。new window
尹建中硏究執行:《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年4月。
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月。
古繼堂:《簡明臺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
白萩:《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2月。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史碧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6年8月。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詩‧夢‧自然:米羅的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11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肆卷上•第五號,1989年3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印:《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一輯:雅美、布農、卑南族及都市原住民採訪紀錄》, 1995年10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印:《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五輯:北宜地區都市原住民採訪專輯》,1997年9月。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臺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1997年1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七十年代臺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1992年6月。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印:《八十八年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 1999年9月。
行政院文建會編印:《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994年6月。
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唐諾譯:《西雅圖酋長談話》,臺北:臉譜出版社,2001。
向明主編:《七十九年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2月。
向陽:《十行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5月。
朱雙一:《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臺北:海峽出版社,2000年5月。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上、下),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年6月。
伊能嘉矩:《理蕃誌稿》第二篇,臺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大正七年(1918年)。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9月。
江依靜:《現代圖象詩中的音樂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12月。
江冠明編著:《臺東縣現代後山創作歌謠踏勘》,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2月。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3年7月。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5年1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1995年7月。
呂正惠、趙遐秋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5月。new window
李筱峰、劉峰松合著:《台灣歷史閱覽》,臺北:自立晚報社,1996年5月。
李壬癸編審,黃秀敏譯:《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中譯彙編》,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993年6月。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1997年3月。new window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徏》,臺北:常民文化,1998年3月。new window
李魁賢等編:《一九九三台灣文學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2月。
李魁賢編輯:《蒙古大草原──台蒙交流詩選》,臺南:臺灣文學館,2009年11月。
李有成:《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臺北,書林,2005年5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7月。new window
李鴻祥:《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視覺文化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4月。
李瑞騰:《詩的銓釋》,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6月。
李瑞騰:《新詩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
李瑞騰總編輯:《2010年 台灣文學年鑑》,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11月。
李瑞騰總編輯:《2011台灣文學年鑑》,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11月。
村野四郎著、洪順隆譯:,《現代詩探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臺北:擎松出版公司,2004年12月。new window
余光弦、瓦歷斯‧諾幹:《臺灣原住民史 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12月。
余錦虎、歐陽玉合著:《神話‧祭儀‧布農人》,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洪英聖:《台灣先住民脚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9月。
阮秀莉主編:《匯勘北美原住民文學:多元文化的省思》,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杜十三總策劃:《2000年文學年鑑》,臺北:文建會出版,2002年4月。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著、余萬居譯:《生蕃傳說集》,臺北:杉田重藏出版,1923年。
吳錦發編:《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臺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1月。
吳錦發編:《願嫁山地郎――台灣山地散文選》,臺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3月。
吳錦發編:《原舞者》,臺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6月。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台灣的原住民族》,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亨泰:《林亨泰全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
林修澈:《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年6月
林耀福主編:《生態人文學》,臺北:書林,2002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7月。new window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年7月。new window
林文欽:《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2年。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1)》,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2001年5月。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2)》,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2002年1月。
林修澈:《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年6月。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著:《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12月。
孟樊編著:《新詩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9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5月。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1月。new window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4月。
周鍾瑄主修,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5年6月。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10月。new window
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5年4月。
法農(Frantz Fanon)著,萬冰譯:《全世界受苦的人》,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1月。
岡崎郁子著,葉迪、鄭清文、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月。
拉克勞(Ernesto Laclau)、莫菲(Chantal Mouffe)著、陳璋津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6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3月。
(英)馬克‧維根(Mark Wigan)著劉雪蓮、王國石譯:《畫境:插畫家的創想世界》,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施正鋒、許世楷、布興•大立主編:《從和解到自治――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6月。
施正峰、李安妮、朱方盈:《各國原住民人權指數之比較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5年4月。
施正鋒:《原住民族研究》,花蓮:東華大學民族學院,2010年11月。
施添福總編纂:《台東縣史:人物篇》,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11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洪田浚:《台灣原住民籲天錄》,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8月。
洪英聖:《台灣先住民脚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9月。
洪英聖:《西拉雅古今影像》,臺南:西拉雅風景管理處,2011年12月。
洪敏麟:《臺灣省通志》(第九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12月。
胡台麗:《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7月。new window
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4月。
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1996年12月。
馬輝、曲欣宇著:《倉央嘉措詩傳》,江蘇:鳳凰出版社,2009年8月。
封德屏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9年6月。
封德屏主編:《1999台灣文學年鑑》,臺北:文建會,2000年10月。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徐正光、宋文里主編:《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出版公司,1989年10月。new window
徐岱:《基礎詩學:後形而上學藝術原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有富:《詩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夏黎明、呂理政主編:《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2000年3月。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圖、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4月。
高雄醫學院阿米巴詩社編:《阿米巴詩選:1964〜1984》,臺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
高上秦主編:《時報報導文學獎》,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79年7月。
高雄市文化局編:《有詩同行 莫拉克風災文化重建詩集》,高雄:高雄市文化局,2012年7月。
旅人編著:《中國新詩論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12月。
孫紹振:《新美學原則在崛起》,北京:新華書店,2009年11月。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發展中心承辦之《台灣原住民族一百年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年9月。
馮中一主編:《新詩創作美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
張博宇編:《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11月。
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臺北:新自然主義,2003年2月。new window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4年12月。new window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2月。new window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2月。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月。
許極燉:《尋找臺灣新座標》,高雄:第一出版社,1993年7月。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new window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9月。new window
曹明海:《文藝鑒賞藝術論》,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8月。
曹宗銘:《台灣史新聞》,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年4月。
梅新:《魚川讀詩》,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麥穗:《歌我泰雅》,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10年11月。
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年5月。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等譯:《網路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4月。
連雅堂:《連雅堂先生全集――台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莊永明:《台灣記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9年10月。
莊永明總策劃:《台灣放輕鬆5:台灣原住民》,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7月。
莊雅仲:《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臺北: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2001年12月。
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5月。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2000年。
陳玉峰:《人與自然的對決》,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
陳玉璽著,段承璞譯:《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年4月。new window
陳光興主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12月。
陳仲義:《現代詩技藝透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孝義:《出大武山記:山中俊傑陳天成的故事》,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年10月。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10月。new window
陳杰主編:《台灣原住民概論》,北京:台海出版社,2008年11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10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 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new window
陳柔森主編:《再見刺桐花開》,臺北:原民文化事業,1999年7月。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4月。
陳政彥:《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臺北:萬卷樓,2012年1月。
陳聖生:《現代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9月。
陳謙:《反抗與形塑 臺灣現代詩的政治書寫》,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11月。
郭弘斌:《荷據時期台灣史記》新北市:臺原出版社,2001年1月。
馮中一:《新詩創作美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2月。
覃子豪:《論現代詩》,臺中:曾文出版社,1977年6月。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5月。
彭瑞金:《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出版,1992年。
彭瑞金總編輯:《2008台灣文學年鑑》,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9年12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 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喬宗忞:《臺灣原住民史 魯凱族史篇》,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2001年5月。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出版社,1995年6月。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臺北:立緒出版社,1996年12月。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11位新銳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9月。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7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12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11月。
黃心雅、阮秀莉主編:《匯勘北美原住民文學:多元文化的省思》,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new window
黃鈴華編:《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臺北:臺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年。
黃樹民、章英華主編:《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0年9月。new window
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1994年1月。new window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1月。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new window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11月。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10月。
溫吉編譯:《台灣番政志》(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12月。
溫吉編譯:《台灣番政志》(二),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12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楊士範編著:《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年12月。
楊士範編著:《聽見「那魯灣」》,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12月。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楊鴻銘:《新詩創作與批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new window
華諾文學編譯組:《文學理論資料彙編》(上、中、下三册),臺北:華諾文化事業,1985年10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0年1月。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3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6年9月。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8月。
葉家寧:《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印,2002年7月。new window
詹素娟:《舊文獻 新發現──台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臺北:日創社文化,2007年8月。
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等著,張志斌譯:《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9月。
解昆樺:《1960-70年代臺灣現代詩場域中的現代性想像與重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12月。
解昆樺:《臺灣現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1月。new window
廖鴻隆:《西拉雅古今影像:時光旅行曲》,臺南:西拉雅風景管理處,2011年12月。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趙天儀:《台灣文學的週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臺北:富春文化事業,2000年。
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合編:《台灣平埔族》,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5月。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年。
鄧相揚、許木柱:《臺灣原住民史 邵族史篇》,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new window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90-1937)》,北京:三聯書局,2002年6月。
劉秀美:《從口頭傳統到文字書寫──臺灣原住民族敘事文學的精神蛻變與返本開新》,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2月。new window
劉思謙:《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益州:《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9月。
劉還月:《尋訪台灣平埔族》,臺北:常民文化,1995年12月。
劉還月:《認識平埔族的N種方法》,臺北:原民文化,2001年5月。
薛化元編著:《台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9月。
賴澤涵:《台灣400年的變遷》,臺北:中央大學,2005年3月。
霍俊明:《變動、修辭與想像──中國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年1月。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11月。
謝世忠:《「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社,1994年5月。new window
謝世忠:《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5月。new window
謝高橋:《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1991年1月。
邁克爾‧萊恩著、趙炎秋譯:《文學作品的多重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魏飴:《詩歌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薩依德(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1年1月。
簡扶育:《搖滾祖靈――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6月。
聶甫斯基著,白嗣宏、浦忠成、李福清譯:《台灣鄒族語典》,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7月。
簡政珍(蕭蕭):《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new window
蕭蕭:《蕭蕭教你寫詩,為你解詩》,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10月。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new window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7月。new window
蕭蕭:《臺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8年4月。
蕭蕭:《情無限‧思無邪》,臺北:釀出版社,2011年3月。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一方出版公司,2004年8月。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8年4月。
藤井志津枝:《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12月。
麗依京•尤瑪編:《心靈改革、社會重建──台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1998年11月。
羅青:《詩的風向球》,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8月。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9月。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修訂版)》,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5月。new window
龔顯宗編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紀念沈光文誕辰400年》,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11月。
Nicholas Black Elk口述‧John G. Neihardt記述‧賓靜蓀譯:《黑麋鹿如是說》,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3年2月。
四、 期刊論文暨媒體報導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論台灣原住民現代文學〉,《民眾日報》,1989年7月21-26日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神話哲學〉,《人類與文化》,1996年2月,頁167-177。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國家與原住民族文學史〉,《台灣文學》第20期,1996年10月,頁190-202。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文化詮釋的弔詭〉,《山海文化雙月刊》,2000年8月,頁118-123。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文學選擇的發展道路〉,《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2000年10月,頁2-6。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山與海形塑的民族性格〉,《歷史月刊》,2004年1月,頁18-30。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什麼是原住民族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4期,2005年9月,頁171-192。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阿美族讀書人Lifok的生命與文藝〉,《臺灣原YOUNG》,2006年11月,頁24-2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運動與文學的啟蒙〉,《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008年/春季號,頁39-58。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樂見原住民族文學向下紮根〉,《臺灣原YOUNG》,2008年8月,頁16-1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鳥瞰過去到未來〉,《臺灣文學館通訊》,2009年3月,頁62-65。new window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2卷第4期,2009年/冬季號,頁1-37。
王幼華:〈清代平埔族歌謠書寫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三期,2003年6月,頁213-259。new window
王泰升、陳怡君:〈從「認同」到「認定」──西拉雅族人的原住民身分認定問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3卷第2期,2013年/夏季號,頁1-20。new window
田雅各:〈傾聽原聲──台灣原住民文學討論會〉,《文學台灣》第四期,1992年,頁69-94。
台邦•撒沙勒:〈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 ――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和反省〉,《台灣史料研究》第2號,1993年8月20日,頁36-38。
《台灣社會研究》編委會:〈由新國家到新社會──兼論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1995年8月,頁1-15。
瓦歷斯•尤幹:〈原住民文學的創作起點:讀「敬 泰雅爾」的幾點思考〉,《民眾日報》副刊,1990年4月17〜18日。
甘炤文:〈賦格練習〉,《Ho Hai Yan台灣原YOUNG》雙月刊第14期,2006年5月,頁60-62。
全淑娟:〈我是我,我是Bunun〉,《Ho Hai Yan台灣原YOUNG》雙月刊第14期,2006年5月,頁58-59。
利格拉樂•阿烏:〈山海日誌:82年9月16日至11月30日〉,《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期,1994年1月,頁150-161。
李癸雲:〈打開六年級同學錄──新世代(1971)新詩創作觀察〉,《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37-42。
李瀛:〈籲天悲鳴的身影──讀羊子喬詩集「收成」有感〉,《文訉》18期,1985年6月,頁132-140。
宋澤萊:〈布農族贈予台灣最寶貴的禮物──論田雅各(拓拔斯)小說的高度價值〉,《台灣新文藝》第9期冬季號,1997年12月,頁252─314。
吳乃德:〈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996年7月,頁5-39。new window
呂美親:〈傲骨前行北頭洋作家羊子喬〉,《文訊》第265期,2007年11月,頁20-25。
呂憶君紀錄:〈第一屆山海文學獎評審會議紀錄〉,《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2期,1996年2月,頁65-89。
汪明輝:〈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臺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1期,1999年11月,頁83-110。new window
武芳羽:〈擺脫悲情──論游霸士‧撓給赫的作品〉,《中國現代文學》第十期,2006年12月。頁185-200。new window
周惠民(馬耀):〈馬耀自述:一個原住民的都市記憶〉,《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4期,2004年6月,頁127-131。
拉百:〈輕舟難過萬重山――現階段原運的困境與突破〉,《原報》,1994年2月,頁19-21。
林庭瑤 專題報導:〈年底換發身證/還我原名權/如跑障礙賽〉,《中國時報》第A8版綜合新聞, 2005年11月7日。
林韻梅:〈陳英雄《域外夢痕》評述〉,《東台灣研究》第三期,1998年12月,頁195-201。new window
林韻梅:〈後山文學創作元素及特有性〉,《文學台東──後山文化工作協會年紀念專刊》,2003年8月。
近藤正已:〈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第三十期,1988年10月,頁40-54。
邱貴芬:〈台灣文學研究可能走出文化研究框架嗎?〉,《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4月25日。
邱貴芬:〈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9月20日。
娃利斯․羅干:〈敬 泰雅爾――文學創作裡思考原住民文學的傳達〉,《民眾日報》副刊,1990年3月14日〜15日。
段洪坤:〈叫我西拉雅,我是原住民──從復振、認同到正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3卷第2期,2013年/秋季號,頁121-155。new window
洪士惠:〈壓迫與吶喊:都市反支配力量對原住民文學的影響〉,《中外文學》第33卷第9期,2005年2月,頁143-160。new window
胡民祥:〈從文學視野探台灣原住民族群的社會生活〉,《台灣文學評論》第九卷第一期,2009年1月,頁154-180。new window
夏曼•藍波安:〈我的第一棵樹〉,《山海文化》雙月刊第6期,1994年9月,頁79-80。
夏曼•藍波安:〈邁向自治之路〉,《原住民族》第二期,台北: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2000年6月出版,頁6-7。
夏曼‧藍波安:〈傾聽原聲(下)〉,載《文學台灣》第五期,1983年2月,頁76-77。
孫大川:〈黃昏文學的可能――試論原住民文學〉,《文學台灣》第五期,1993年1月,頁61-77。
孫大川:〈山海世界•序〉,《山海文化》雙月刊創刊號,1993年11月,頁4-5。
孫大川:〈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山海文化》雙月刊創刊號,1993年11月,頁97-105。
孫大川:〈Lifok:阿美族的讀書人、民間學者與文化的傳承者〉,《山海文化雙月刊》第6期,1994年9月,頁6-17。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5年10月,頁195-227。new window
孫大川口述,李瑛採訪整理:〈文學的山海•山海的文學〉,《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雙月刊》第9期,2000年10月,頁6-11。
徐國明:〈「原住民」的框架內/外──重探臺灣原住民運動的文化論述與「文學性」問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8期,2010年7月,頁159-201。new window
徐國明:〈弱勢族裔的協商困境──從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來談「原住民性」與「文學性」的辨證〉,《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二期,2011年4月,頁205-238。new window
魚住悅子著、陳瑞紅譯:〈原住民女作家的誕生──利格拉樂‧阿 的身分認同〉《文學台灣》第52期,2004年10月,頁257-258。
浦忠勇:〈走過部落滄桑、揮別部落悲情〉,《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0期,1995年5月,頁44-45。
酒井直樹(Naoki Sakai)著、黃念欣譯:〈文明差異與批評:論全球化與文化國族主義的共謀關係〉,《中外文學》34卷1期,2005年6月,頁128-138。new window
張茂桂:〈漢人民族主義與原住民運動〉,《山海文化》雙月刊第八期,1995年1月,頁68-70。
許家真:〈從民間文學的版權保護談民間文學的改寫――以霍斯陸曼•伐伐「狗王子」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2006年10月,頁53-75。new window
許進發:〈高砂空挺隊記事〉,《台灣史料研究》第5號,1995年2月出版,頁123-132。new window
陳建忠:〈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靜宜人文學報》第18期,2003年,頁193-209。new window
陳建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多少年 新世代的台灣文學評論〉,《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43-50。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一期,1996年1月,頁73-139。new window
陳昭如:〈原住民新聞與漢人新聞媒體──以三次『還我土地運動』新聞為例的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五期,1994年,7月,頁82-93。
陳秀玲:〈詩人與大自然的對話--論董恕明《紀念品》的書寫位置〉,《臺灣詩學學刊》,2013年5月,頁149-176。new window
陳雪惠:〈〈聲音──多麼卑微的聲音,都需要被聆聽〉讀後感〉,《文學臺灣》第76期,2010年/冬季號,頁51-80。
陳雪惠:〈論現代詩歌以「臺灣原住民族神話」為題材之書寫〉,《問學》第16期,2012年6月,2010年10月,頁51-80。new window
陳素貞:〈冤情告白〉,《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2月,頁41-55。
陳素貞:〈我為什麼要寫高一生:詳敘結緣和追蹤的過程〉,《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一期, 1994年2月,頁76-79。
陳素貞:〈高一生的背景資料〉,《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2月,頁11-12。
陳素貞:〈力搏宿命的高一生――高一生的原住民自治區論犯了叛亂罪〉,《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2月,頁33-37。
陳素貞:〈高一生生時年表〉,《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4月,頁15。
陳素貞:〈高山哲人其萎――原住民在白色恐怖時代的一幕悲劇〉,《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4月,頁6。
陳素貞:〈魂魄永遠守著山川家園──歌聲迴響人已遠〉,《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4月,頁8。
陳素貞:〈高一生對肅殺的五0年代的宣示──捨身相許杜鵑山〉,《台灣文藝》新生版第142期,1994年4月,頁10。
陳素貞:〈獄中書信點點滴滴訴真情〉,《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4月,頁24。
陳素貞:〈移民之歌〉,《台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4月,頁21。
曾巧雲:〈從腦譯到殖民地經驗的再翻譯──初探跨語世代後殖民翻譯〉,《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二期,2011年4月,頁135-161。new window
黃玲玉:〈從清代臺灣文獻看原住民酒歌與飲酒文化〉,《藝術學報》第83期,2008年10月,頁127-156。new window
黃羊川:〈空格、標點與無裡的有〉,《文學台灣》第88期,2013年10月,頁136-138。
單德興:〈邊緣的聲音 析論克魯帕克的美國原住民文學/文化批評論述(1980年代)〉,《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七期,1992年12月,頁88-129。new window
單德興:〈冒現的文學/研究:臺灣的亞美文學研究--兼論美國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外文學》第二十九卷第11期,2001年4月,頁11-28。new window
傅大為:〈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試讀台灣原住民的漢文書寫〉,《當代》第83期, 1993年6月,頁28-49。
傅仰止:〈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卷2期,1985年2月,頁176-190。new window
葉石濤:〈開拓多種族風貌的台灣文學〉,《文學台灣》第九期,1994年1月,頁10-14。
葉石濤作,張文薰譯:〈我的台灣文學六十年〉,《文學台灣》第44期,2002年10月,頁42-57。
詹素娟:〈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九期,2003年11月,頁117-142。new window
董恕明:〈邊緣之聲--九0年代臺灣原住民女作家阿茡研究〉,《山海文化雙月刊》,2000年3月,頁195-211。
董恕明:〈我輩尋常--東臺灣原住民作家漢語書寫初探〉,《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008年4月,129-156。new window
董恕明:〈細雨微塵如星開闔--臺灣當代原住民女性書寫概觀〉,《臺灣文學館通訊》,2008年8月,頁38-43。
董恕明:〈在混沌與清明之間的追尋──以達德拉凡‧伊苞《老鷹,再見》為例〉,《文學新鑰》第8期,2008年12月,頁129-161。new window
董恕明〈在生活與歷史之間的磨合--以東臺灣原住民作家的在地書寫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2009年12月,頁97-119。new window
楊翠:〈原音與女聲──跨世紀臺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170期,1999年12月,頁46-49。
楊碧川:〈白色恐怖下臺灣人的反抗〉,《臺灣文藝》新生版第二期,1994年4月,頁52-54。
楊錦郁記錄:〈流傳在山海間的歌:台灣原住民作家座談會〉,《聯合報》副刊,1993年7月14、15日。
楊宗翰:〈集會結社之必要--臺灣戰後大學詩社/詩刊群相〉,《文訊》301期,2010年11月,頁56-67。
路索拉門•阿勒:〈「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與「原權會」〉,《原住民族》第三期,2000年7月,頁19-22。
趙剛:〈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一期,1996年1月,頁1-72。new window
趙中麒:〈關於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成的幾個論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1期, 2003年9月,頁185-224。
劉湘吟:〈原住民的女兒――麗依京•尤瑪的使命與實踐〉,《新觀念》第102期,1997年4月,頁18-29。
劉育玲:〈口傳文學與作家文學的三重對話──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為考察中心〉,《中外文學》第三十八卷第三期,2009年9月,頁235-275。new window
駱維道著、陰麗君譯:〈卑南族的多聲部歌唱技巧及社會組織〉,《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1期、22期合刊,2000年3月,頁31-36。
謝世忠:〈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台灣為例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4期,1987年,頁139-177。new window
謝世忠:〈偏離群眾的菁英──試論「原住民」象徵與原住民菁英現象的關係〉,《島嶼邊緣》總號第5期,1992年10月,頁52-60。new window
謝世忠:〈觀光過程與「傳說」論述〉,《當代》第98期,1994年6月,頁10-29。
謝世忠:〈古老故事的再生與新時代原住民文化――「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評論〉,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9期,2003年3月,頁129-136。
謝世忠:〈如古香如今痛,疼疼原生命――「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論評之一:詩歌卷〉,《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2期,2003年11月,頁137-140。
謝世忠:〈原味民族誌甘甘濃濃――「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論評之二:散文卷〉,《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3期,2004年3月,頁131-140。
謝世忠:〈妳(你)我她(他)的故事――「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論評之三:小說卷〉,《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5期,2004年8月,頁131-136。
謝世忠:〈眷愛與忽略――「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論評之四:評論卷〉,《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6期,2004年11月,頁107-116。
魏貽君:〈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台灣文學中的「他者問題」〉,《文學台灣》第八期,1993年10月,頁207-230。
關曉榮、夏曼•藍波安主編:〈「當代記憶」專題〉,《原住民族》月刊第3期,2000年7月,頁19-27。
五、 學位論文
浦忠成:《臺灣鄒族神話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1月。new window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劉智濬:《認同‧書寫‧他者:1980年代以來漢人原住民書寫》,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詹素娟:《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吳家君:《臺灣原住民文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伊象菁:《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 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1年。
陳秋萍:《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 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2002年。
李玉華:《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主體意識的建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惠君:《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盎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潘泠枏:《排灣族作家研究──以陳英雄、莫那能、利格拉樂‧阿 、亞榮隆‧撒可努為對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2005年。
陳芷凡:《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婉如:《祖靈的凝視:瓦歷斯‧諾幹作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6年。
林叔吟:《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之研究──以拓拔斯‧塔瑪匹瑪和夏曼‧藍波安之創作文本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高娸毓:《排灣族作家作品中的族群意識與書寫策略——以莫那能、阿 、撒可努為探討對象》,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芳:《日治時期原住民菁英養成與其語文書寫──以陳實、高一生和陸森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施錦芬:《莫那能詩作原民意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徐國明:《原住民性、文化性與文學性的辯證──《山海文化》雙月刊與台灣原住民文學脈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奉君山:《為什麼原住民文學?──1984迄今原住民文學對臺灣民族國家建構的回應與展望》,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
余順琪:《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的祭儀書寫──以奧威尼‧卡露斯、霍斯陸曼‧伐伐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秀閑:《原住民飲食書寫的文學/化性:以瓦歷斯‧諾幹、亞榮隆‧撒可努、夏曼.藍波安為觀察核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曾有欽:《「我在故我寫」──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發展與內涵》,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立隆:《莫那能及其詩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2010年。
吳思翰:《地圖與鏡子──論瓦歷斯‧諾幹與夏曼‧藍波安的離返路徑與精神圖像》,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2011年。
張書銘:《布農族作家的文化書寫與認同追尋──以霍斯陸曼‧伐伐、拓拔斯‧塔瑪匹瑪、乜寇‧索克魯曼的文學作品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六、 研討會論文
乜寇‧索克魯曼:〈玉山如何是台灣人的聖山?〉,「2009年國際民族生物學亞洲區會議(第一屆)──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原住民的位置、神聖空間及參與研究方法」,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靜宜大學、國際民族生物學會主辦,會議地點:靜宜大學,2009年10月24-25日。
下村作次郎:〈日本における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翻譯、出版、研究論文、學會、シンポジュ―ム―〉,「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文學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山海文化》雜誌社、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主辦,會議地點:花蓮市,2005年9月2-4日。
瓦歷斯•諾幹:〈從問號到驚嘆號――我所體認的原住民運動與原住民文學〉,「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文學國際研討會」。
朱雙一:〈台灣原住民的自我書寫和他者鏡像:1980年代以來台灣原住民文學概述〉,「兩岸民族文學交流學術研討會(第1屆)〉,臺灣藝文作家協會、新地文學季刊社主辦,會議地點:臺灣師範大學、台東大學、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東海大學,2011年12月5-8日。
李娜:〈困苦的人沒有悲傷的權力──莫那能的歌與言及原運〉,「第二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中國作家協會、臺灣藝文作家協會聯辦,會議地點:北京市,2012年8月4-8日。
吳淑華:〈澳洲女性原住民寫作――生命記事〉,「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文學國際研討會」。
吳淑華:〈民族文學之第三空間思維──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斯盎〉,「第二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
林嘉立:〈回應現代性的族群認同建構與原住民文學──以拉黑子‧達立夫的《混濁》為例〉,「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第8屆)」,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臺灣大學台文所承辦,會議地點:臺灣大學,2010年6月4-5日。
周翔:〈文化認同、代際轉換、文學生態:現代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動態發展歷程〉,「兩岸民族文學交流學術研討會(第1屆)〉。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神話樹〉,「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海華文教基金會主辦,會議地點:臺灣師範大學,2009年12月19-20日。new window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故事與儀式牽連探討:以蛇郎君為例〉,「2010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中國口傳文學學會、中國民俗學會協辦,會議地點:東華大學大學,2010年10月15-16日。new window
浦忠成:〈日治時期原住民知識份子的表述:聿《理蕃之友》看起〉,「卑南族音樂家陸森寶百歲冥誕紀念研討會」,行政院原民會主辦,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山海文化雜誌社承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協辦,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0年11月23-24日。
浦忠成:〈原始思想萌發探微──由部落文化運作觀察〉,「『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臺南大學語文學系主辦,會議地點:臺南大學,2011年5月19日。
浦忠成:〈神話與文化關聯的再銓釋──以人類起源為例〉,「2011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南亞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口傳文學學會主辦,會議地點:南亞技術學院,2011年12月17-18日。
浦忠成:〈台灣原住民族故事的調查研究〉,「第二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
許雅筑:〈創傷、記憶與土地:試探仙‧迦又里(施拉橫)的在地書寫〉,「2009年國際民族生物學亞洲區會議(第一屆)──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原住民的位置、神聖空間及參與研究方法」。
鹿憶鹿:〈台灣近年來原住民族文學學位論文的初步考察〉,「第二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
陳雨嵐:〈出版原住民――1945至2004年台灣原住民圖書的發展歷程初探〉,「山海的文學世界:台灣原住民文學國際研討會」。
陳芷凡:〈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論述的生成與變異:一個歷史後設的視角〉,「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第9屆)──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臺灣大學台文所、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主辦,會議地點:臺灣大學,2010年79-10日。
陳欣怡:〈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在翻譯中失落的神聖空間〉,「2009年國際民族生物學亞洲區會議(第一屆)──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原住民的位置、神聖空間及參與研究方法」。
陳盂君:〈原始、原屬自然──試論排灣族文學思維裡的人與自然〉,「2009全國原住民研究論文發表會」,嘉義大學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及產業發展中心主辦,會議地點:嘉義大學,2009年11月12-13日。
陳連山:〈射日神話的分析與理論驗證──以台灣布農族射日神話為例〉「2011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
黃心雅:〈海洋、記憶與生態:夏曼‧藍波安與太平洋島嶼文學〉,「成大文學家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文學院主辦,會議地點:成功大學,2011年11月18-19日。
黃季平:〈台灣原住民族的族語文學〉,「第二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
黃雅芳:〈日治時期原住民知識份子的教育養成及其語文創作:以陸森寶為例〉,「卑南族音樂家陸森寶百歲冥誕紀念研討會」。
楊勝博:〈布農文化的自然觀與文化傳承:以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為例,,「2009年國際民族生物學亞洲區會議(第一屆)──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原住民的位置、神聖空間及參與研究方法」,
董恕明:〈台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書寫中的「非典型」思考與創作──以卑南族孫大川《搭蘆灣手記》、布農族金成財《成長的秘密》及阿美族阿綺骨《安娜‧禁忌‧門》為例〉,「『思維與創作』學術研討會」。
董恕明:〈文如其人,人如其海──試論夏曼‧藍波安書寫中的自我與他者〉,「成大文學家國際學術研討會」。
董恕明:〈細雨微塵如星開闔──綜論台灣當代原住民作家漢語書寫〉,「第二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
廖咸浩:〈「漢」夜未可懼,何不持炬遊?:原住民的新文化論述〉,「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主辦,會議地點:臺北,1999年11月12日〜14日。
齊隆壬:〈民族誌與正文--台灣原住民文學的書寫和種族論述〉,「八十五年度外文學門研究成果分析」研討會,交通大學外文系主辦,會議地點:臺北,1997年11月8日。new window
趙聰義:〈山與海的傳承──花蓮的原住民文學發展與內涵〉,「花蓮文學研討會(第6屆)」,花蓮縣文化局主辦,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慈濟技術學院、東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協辦,牛稠頭文化工作室承辦,會議地點:慈濟大學,2011年9月24-25。
劉秀美:〈台灣原住民族女性視角下的民俗書寫〉,「2010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
蔡春雅:〈台灣原住民族故事「吸氣即飽」情節探析〉「2011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
謝瑞隆:〈論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的空間概念之敘述方式〉,「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
魏貽君:〈台灣原住民文學史的三段辯證――「台灣/原住民文學史」書寫模式的初探〉,「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會議地點:台南市,2002年11月22日〜24日。
魏貽君:〈花蓮地區原住民的漢語文學初探──以阿美族拉黑子、布農族沙力浪的作品為例〉,「花蓮文學研討會(第6屆)」。
顏美娟:〈從地方到典型──以平埔族地名傳說的演變為例〉,「2010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new window
顏美娟:〈台灣原住民感生神話〉,「2011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
七、 網路資源
巴代:〈巴代的雜記簿:詩的塗鴉板〉http://blog.udn.com/puma0913/article
巴努•佳巴暮暮:〈我的原運生涯〉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872870915.A/M.904922258.A/M.904922396.K.html
古流(嵐峰)的88詩語集http://mypaper.pchome.com.tw/wulive
米甘幹.理佛克:〈戰爭於我如惡靈〉http://mikangk.blogspot.com/
沙力浪(趙聰義)的詩http://blog.udn.com/salizan/detail
邱貴芬:〈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http://mypaper.pchome.com.tw/salizan
胡德夫:〈原住民族運動再起〉http://puyuma.com/kimbo/pen000228.htm
原住民文學院:新詩創作http://www.paiwan.tw/aborigi/ShowClass2.asp?ClassID=10
魏貽君:〈原住民的文學救贖〉http://www.paiwan.tw/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939
烏托邦網站:〈從沙力浪〈笛娜的話〉、〈走風的人〉探討原住民文學與文化之關係〉http://mypaper.pchome.com.tw/lotto/post/1248302035
黃國超:〈山林‧海洋的文學──前浪,後浪(2000-2012)〉,原住民族文獻會網站: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11&;id=6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