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勞動訴訟之思辨—以勞動爭議處理與司法解釋為核心
作者:李錦智
作者(外文):Ching-chin, Lee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指導教授:徐正戎
鄧學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勞動訴訟勞動仲裁勞動爭議勞動關係勞動合同labour contractlitigationarbitrationlabor disputelabor rel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3
從宏觀制度層面,中共的領導主要是透過全能主義的大行政系統;實現該全能行政系統之基礎,可分為公有制、單位制與待遇制。合以建政後的計畫經濟發展路線下,勞動關係往往只是行政關係的延伸。
又集體主義之下,由個人利益所發展之集體勞動關係並不存在,勞動關係反係由工會、企業及國家所共構,並以此保護個別勞動者利益。縱經二十餘年改革開放,勞動爭議法制仍保有相當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色彩。即中國之勞動關係之現象固仍可見工人利益、工會、政府規範,但其成因卻與依照西方發展理論所建構國家—社會關係不同。其勞動法制分析不能全然套用台灣或已開發國家建構之概念。
就中國勞動法制現狀而論,中國勞動關係調整之法制架構分為事前規制、事後矯正二區塊。前者為實施勞動標準、推動集體合同、實行勞動合同制;後者則含勞動監察,與勞動爭議處理制度。歷次勞動法規制訂過程中,勞動爭議處理規範向與勞動條件規範相應制訂。法諺「有權利即有救濟」,中國勞動規範制訂雖不例外,但中國勞動爭議向以調解、仲裁、訴訟三階段程序銜接處理,且勞資雙方對於爭議處理程序並無透過合意選擇程序之餘地。與西方工業國家貫徹當事人自治,在實體內容、程序選擇上賦予當事人協議之權利,頗不相同。又勞動訴訟居於勞工權利救濟最終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勞動訴訟之解釋,不僅影響勞工權利救濟結果,更直接牽動勞動爭議處理訴訟外體制功能之定位,對中國勞動爭議處理具有不可忽略之關鍵地位。故本文以中國勞動訴訟為起點,逐步回溯裁審關係以釐清中國勞動爭議處理體制之全貌。
Due to the planned economy, the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 had been merely an extens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lations for long. Led by collectivism,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s based on individual interests actually did not exist in China. In fact, the labor relations, aimed to protect individual labor interests, turned out to be a complex of labor interests, trade union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Although the factors such as labor interests, trade unions, and governmental regulations could be found in China’s labor market, the causes of them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western countries. Accordingly, the conceptions derived from Taiwan or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couldn’t be entirely applied when we analyzed the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
The transi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labor relations in modern China can be grouped under the two categories: preventive regulations and remedy measures. The former contai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standards, the enforcement of collective labor contract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bor contract system while the latter covers labor supervision and labor disputes resolution regulations.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labor laws, the regulations of the labor dispute resolutions tend to correspond with labor condition rules.
Different from the policies of dealing labor disputes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labor dispute regulations in China strictly follow the three stages: mediation,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In such an inflexible procedure, the clients have no freedom to choose preferred methods or measures. Most of all, since labor litigation is the final stage of the procedure,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preme civil cour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results of labors’ relief-seeking. In other words,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field of labor dispute resolutions. To hav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labor 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research begins with labor litig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arbitration and judicial review.
中文期刊
「力求公正及時化解勞動爭議於基層:透視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草案」,中國人大(北京),2007年17期(2007年9月),頁37。
「最高人民法院發出通知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可向法院起訴」,中國勞動(北京),2000年4期(2000年4月),頁54。
丁宇翔,「經濟補償金、賠償金及其他-勞動合同法實施後經濟補償的法律適用」,法律適用(北京),總第274期(2009年1月),頁51-54。
于占華,「關于我國的勞動爭議處理與西班牙的勞資訴訟」,政法論壇(北京),1997年3期(1997年6月),頁107-114。
王文珍、張世誠,「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新突破 起草者的解讀」,中國勞動(北京),2008年2期(2008年2月),頁6-11。
王全興,「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出台背景」,人力資源(北京),2008年11期(2008年6月),頁7-8。
王全興、吳文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議」,法學(北京),2002年10期(2002年10月),頁58-66。
王振麒,「對我國勞動爭議處理體制的立法建議」,中國勞動(北京),2001年2期(2001年3月),頁9-10。
王輝,「當前我國企業勞動爭議主要類型的研究」,甘肅行政學院學報(蘭州),總第54期(2005年2月),頁29-31。
王樹嶺,「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之關系探微」,法律適用(北京),1998年3期(1998年3月),頁46-48。
王顯勇,「工傷保險與侵權法競合的理論與立法構想」,社會科學(上海),2009年5期(2009年5月),頁105-114。
付子堂、謝寶紅,「司法改革背景下的中國司法解釋轉向」,李林主編,依法治國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頁106-116。
占善剛,「略論訴之追加」,法學評論(湖北),總第137期(2006年6月),頁94-97。
占善剛、熊洋,「關於二審程序中訴之追加問題的思考」,甘肅政法學院學報(蘭州),總第91期(2007年3月),頁124-127。
申建平,「雇佣契約制度研究」,學習與探索(哈爾濱),總第164期(2006年6月),頁119-121。
朱敏,「進入行政復議程序並涉及勞動爭議的案件 仲裁委員會是否受理」,中國勞動(北京),2000年6期(2000年6月),頁42。
何志心、河流,「勞動爭議仲裁時效及先裁後審制度質疑」,河北法學(河北),1999年第5期(1999年5月),頁67-68。
吳向紅,「雇佣關係與勞動關係比較研究」,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浙江),第19卷第4期(2006年8月),頁1-6。
呂琳,「工傷保險與民事賠償適用關係研究」,法商研究(湖北),總第59期(2003年6月),頁54-61。
宋雅方,「具體行政行為概念再梳理」,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河南),總第97期(2006年4期),頁79-82。
李宏偉,「僱佣合同的債法調整」,商情-教育經濟研究(北京), 2008年3期 (2008年3月),頁179。
李坤剛,「工傷補償制度:起源、問題與解決」,法律科學(陜西),2007年6期(2007年12月),頁95-130。
李坤剛,「論勞動關係之穩定性與流動性」,法商研究(湖北),總第80期(2000年6月),頁94-99。
李坤剛,「關於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兩個問題的探討」,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安徽),第24卷第3期(2000年6月),頁18-21。
李理,「論工傷事故多種補償機制的適用關係」,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北京),第19卷4期(2005年8 月),頁30-34。
沈挺,「淺析勞動爭議仲裁中的舉證責任」,中國勞動(北京),2000年8期(2000年8月),頁35-36。
周開暢,「社會法視角中的工傷保險和民事賠償適用關係」,華東政法學院學報(上海),總第31期,2003年6期(2003年12月),頁43-49。
周開暢,「理順工傷保險和民事賠償關係應澄清幾個問題」,中國勞動(北京),2006年11期(2006年11月),頁33。
周開暢,「勞動爭議處理體制研究綜述」,中國勞動(北京),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22-25。
周賢奇,「德國勞動法院設置及勞資爭議案件審理」,人民司法 (北京),1998年6期(1998年6月),頁52-53。
周顯志、陳慧華,「論我國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之完善」,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北京),第20卷1期(2006年2月),頁59-63。
河南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幾點作法」,人民司法(北京),1998年1期(1998年1月),頁15-17。
邵芬、趙元松,「勞動關係與雇佣關係研究」,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昆明),19卷3期(2006年5月),頁49-53。
邱俊彥,「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台北),第一期(2000年6月),頁1-68。
金英杰,「勞動爭議案件審理程序幾個問題的探討」,法律適用 (北京),1998年5期(1998年5月),頁33-34。
侯玲玲、王全興,「民事訴訟法適應勞動訴訟的立法建議」,中國勞動(北京),2001年6期(2001年6月),頁14-16。
洪浩,「新時期勞動爭議的特點及解決機制的重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武漢),總第142期(2004年1月),頁100-104。
胡仕浩,「〈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幾個問題的理解(下)」,中國勞動(北京),2007年3期(2007年3月),頁55-57。
胡仕浩,「〈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幾個問題的理解」(上),中國勞動(北京),2007年2期(2007年2月),頁58-59。
胡仕浩,「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的幾個爭論問題輯要」,法律適用(北京),234期(2005年9月),頁61-64。
倪豪梅,「加快完善我國的勞動爭議調解立法」,中國工運(北京),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8-9。
孫德強,「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制度的體制缺陷及其完善」,中國勞動(北京),2005年8期(2005年8月),頁29。
孫德強,「如何調整勞動仲裁與勞動訴訟當事人的銜接」,中國勞動(北京),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16-18。
孫德強,「勞動爭議訴訟舉證責任分配」,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北京),第20卷1期(2006年2月),頁53-58。
孫德強、張冬梅、王守俊,「淺談勞動爭議訴訟與民事訴訟區別」,工會理論與實踐(北京),18卷6期(2004年11月),頁24-27。
孫樹涵、朱麗敏,「中國工傷保險待遇30年分析比較」,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北京),總64期,2009年3卷1期(2009年3月),頁21-24、26。
孫曙麗,「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若干問題探析」,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雲南),總第44期(1997年6月),頁68-71。
徐智華,「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缺陷與完善」,法學評論(湖北),總第122期(2003年6月),頁143-150。
徐慶全,「雇工是怎樣獲得准生證的」,炎黃春秋(北京),2007年2期(2007年2月),頁35-40。
班玉環,「勞動爭議調解及其法律效力」,中國勞動(北京),2003年3期(2003年3月),頁38-39。
秦文獻,「勞動法調整雇佣關係探析」,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鄭州),第25卷1期(2006年2月),頁161-163。
秦道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受案範圍爭議」,中國勞動(北京),2008年7期(2008年7月),頁21-22。
袁滿君、陳林林,「超越事實與規範的學理---僱佣合同工傷賠償的歸責原則與過錯概念分析」,浙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浙江),總第44期,2000年 3期(2000年9月),頁7-12。
馬永輝,「怕什麼?傷害了社會主義嗎? 鄧小平在雇工問題的爭論中」,黨史縱橫(瀋陽),2004年12期(2004年12月),頁11-12。
馬俊軍,「2007年終國勞動立法評述」,嶺南學刊(廣州),2008年4期(2008年8月),頁60-63。
馬強,「勞動合同若干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2001年1期(2001年 2月),頁95-100。
高森、盧廣玉,「勞動爭議訴訟舉證責任初探」,中國司法(北京),1998年9期(1998年9月),頁41-42。
高霖、蘇海剛,「對現行勞動爭議處理體制的探討」,中國勞動(北京),2000年8期(2000年8月),頁8-9。
康桂珍,「貫徹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強化訴訟外解決機制作用」,中國勞動(北京),2008年4期(2008年4月),頁21-24。
康桂珍,「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若干亟待解決的法律問題」,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學報(北京),第19卷2期(2004年6月),頁49-52。
張冬梅,「勞動爭議處理體制的比較研究」,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北京),第22卷3期(2008年6月),頁45-49。
張立人,「工傷待遇勞動爭議處理之析」,中國勞動(北京),2004年10期(2004年10月),頁61-63。
張立新,「略論我國勞動爭議處理方式及時效制度的立法完善」,前沿(內蒙),1997年3期(1997年3月),頁52-55。
張利鋒,「對勞動爭議案件仲裁前制原則的反省和重構」,中國勞動(北京),2000年3期(2000年3月),頁24-27。
張志強,「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的沖突及協調」,法律適用(北京),1999年6期(1999年6月)頁29-31。
張新寶,「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與普通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關係」,中國法學(北京),2007年2期(2007年4月),頁52-66。
張曉坤,「淺析勞動監察與勞動訴訟」,工會理論研究(上海),2005年4期(2005年8月),頁33-35。
扈春海,「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三方原則的應用探析」,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北京),第21卷第2期(2006年6月),頁37-41。
曹哲華,「相似而又有別的一對法律關係:雇佣與勞動」,律師世界(湖北),1998年1期(1998年1月),頁87-88。
梁健康,「對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幾個問題的探討」,中國勞動(北京),2003年2期(2003年2月),頁40-41。
梁慧星,「統一合同法:成功與不足」,中國法學(北京),1999年3期(1999年6月),頁25-29。
畢玉謙,「訴的變更之基本架構及對現行法的改造」,法學研究(北京),2006年2期(20006年4月),頁17-32。
莫于川,「論行政指導立法的立法約束」,中國法學(北京),2004年2期(2004年2月),頁46-54。
許建宇,「雇佣關係的定位與法律調整模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杭州),第32卷2期(2002年4月),頁40-46。
許雪梅、阮定華,「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若干問題」,人民司法(北京),2008年8期(2000年8月),頁49-51。
許楚敬,「論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立法完善」,政法論叢(濟南),第6期(2000年12月),頁20-22。
郭亞萍、羅勇,「對家庭農場中新型雇佣制度的思考」,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山東),第19卷1期(2009年1月),頁37-40。
陳自忠,「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幾個法律問題」,學海(南京),1999年5期(1995年10月),頁59-62。
陳步雷,「勞動爭議調解機制的構造分析與改進構想」,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北京),第20卷 4期(2006年8月),頁7-17。
陳建民,「明確勞動仲裁和審判的關係 擴大勞動爭議的受案範圍」,中國勞動(北京),2004年12期(2004年12月),頁27-28。
陳卿謀,「爭議解決的方式多元化、規範化是必然趨勢:福建省勞動爭議處理體制運作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中國勞動(北京),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19-21。
陳現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的若干理論與實務問題解析」,法律適用(北京),總第215期(2004年2月),頁3-8。
陳現杰,「《關於人民法院對勞動爭議仲裁裁決的糾紛准予撤訴或駁回起訴後勞動爭議仲裁裁決從何時起生效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人民司法(北京),2000年10期(2000年10月),頁9-10。
陸飛、張翌,「此案是否受理」,中國勞動(北京),2000年1期(2000年1月),頁36。
喻術文,「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和賠償責任」,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湖北),55卷4期(2002年7月),頁491-494。
賀日開,「司法解釋權能的復位與憲法的實施」,中國法學(北京),2004年3期(2004年6月),頁5-13。
賀洪明,「淺析勞動爭議訴訟的舉證責任」,勞動理論與實踐(四川),1998年8期(1998年8月)頁21-22。
馮彥君,「民法與勞動法:制度的發展與變遷」,社會科學戰線(吉林),2001年3期(2001年6月),頁199-205。
馮彥君,「勞動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適用-兼論我國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態度」,當代法學(吉林),總第119期(2006年10月),頁71-77。
馮彥君,「勞動合同解除的『三金』適用與勞動法的修改」,葉靜漪、周長征主編,社會正義的十年探索:中國與國外勞動法改革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96-205。
馮彥君、董文軍,「中國應確定相對獨立的勞動訴訟制度」,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吉林),第47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04-111。
黃昆,「我國勞動爭議處理體制的反思與重構」,葉靜漪、周長征主編,社會正義的十年探索︰中國與國外勞動法制改革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77-287。
楊立新,「新類型侵權行為的責任形態及其規則——對最高人民法院有關人身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的解讀」,政法學刊(廣州),2005年3期(2005年6月),頁8-12。
楊立新,「論工傷事故與損害賠償」,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北京),1994年5期(1994年10月),頁1-6。
楊坤興,「勞動關係與勞務關係、雇佣關係法律辯析」,企業家天地(湖南), 2009年1期(2009年1月),頁203-204,。
楊通軒,「聯盟策略與勞工政策﹍從工會聯盟觀之」,勞資關係論叢(台北),第八期(1998年12月),頁119-154。
董保華,「勞動保障監察與勞動仲裁選擇或互補 」,中國勞動(北京),2005年1期(2005年1月),頁9-12。
董保華,「論我國勞動爭議處理立法的基本定位」,法律科學(陜西),2008年2期(2008年4月),頁148-155。
董保華,「論勞動爭議處理體制中裁審關係」,中國勞動(北京),2004年3期(2004年3月),頁5-9。
董保華、周開暢,「我國勞動法中的裁審關係之重構」,葉靜漪、周長征主編,社會正義的十年探索︰中國與國外勞動法製改革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63-276。
雷湧泉,「論工傷事故的社會保險待遇與民事損害賠償的適用關係」,法律適用(北京),第219期(2004年6月),頁64-66。
熊仁星,「淺談勞動仲裁和勞動監察在受案方面的交叉」,中國勞動(北京),2001年7期(2001年7月),頁34。
趙曙明、張捷,「中國的勞雇關係」,成之約、藍科正、陳正良等譯,國際與比較勞雇關係(台北:天下遠見,2007年),頁326-373。
劉士豪,「勞動訴訟程序之研究」,憲政時代(台北),第17卷2期(1991年10月),頁80-94。
劉云甫、朱最新,「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勞動調解仲裁法」,行政與法(長春),2008年4期(2008年4月),頁105-107。
劉振紅,「論勞動爭議案件訴訟請求的類型化」,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北京),21卷3期(2007年6月),頁26-29。
劉海紅,「工傷保險賠償與民事損害賠償適用關係探析」,山東審判(山東),52卷187期(2009年 4月),頁92-96。
劉晨,「論勞動關係和雇佣關係」,法制與社會-理論版(雲南),2007年1期(2007年1月),頁727-728。
歐陽瓊,「試論勞動爭議的分類處理」,中國勞動(北京),2004年7期(2004年7月),頁64-66。
蔣天成,「淺談勞動爭議仲裁與勞動保障監察的選擇原則」,中國勞動(北京),2006年12期(2006年12月),頁22-23。
蔣飛,「點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中國勞動(北京),2005年1期(2005年1月),頁14-15。
蔡建輝,「五類糾紛可直接進入法院訴訟程序」,中國勞動(北京),2006年7期(2006年7月),頁19-20。
鄭尚元,「雇佣關係調整的法律分界:民法與勞動法調整雇佣類合同的制度與理想」,中國法學(北京),2005年3期(2005年6月),頁80-89。
鄭津津,「我國勞資爭議處理法制之問題與解決方向」,勞資關係月刊(台北),第17期7卷(1998年11月),頁18-23。
鄭麗華,「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之不足與完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廣東),第23卷第4期(2005年7月),頁62-64。
鄧學良、李錦智,「中國勞動爭議非程序解決機制:調解與仲裁」,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51卷2期(2008年6月),頁65-96。new window
魯先風,「中國現階段農業雇工的特徵與成因簡析」,理論月刊(武漢),2008年12期(2008年12月),頁154-157。
黎竹義,「談勞動爭議案件的舉證責任」,大連民族學院學報(大連),第4卷1期(2002年1月),頁56-59。
黎建飛,「最高法勞動爭議司法解釋形成配套」,中國勞動 (北京),2006年10期(2006年10月),頁38-41。
黎建飛,「關注《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在實施中的協調性」,中國勞動(北京),2005年1期(2005年1月),頁11-13。
燕紅、宋福剛,「試析雇佣關係問題及其立法與司法實踐的衝突」,山東勞動保障(山東),2004年1期(2004年1月),頁34-35。
蕭竹,「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的勞動爭議處理體制的適用問題研究」,政法論叢(濟南),第2期(2009年4月),頁55-59。
蕭衛兵,錢大軍,「勞動爭議處理機制的反思與重構」,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濟南),第11卷1期(2001年2月),頁34-36。
蕭建華,「民事案件的主管與管轄」,譚兵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頁100-123。
鍾廣池,「勞動關係與雇佣關係聯繫之探討:兼論勞動法統一調整模式」,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河北),20卷3期(2003年9月),頁9-12。
韓延斌,「〈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人民司法(北京),2001年6期(2001年6月),頁7-10。
羅興國,「勞動爭議基層調解制度的質疑」,工會理論與實踐(北京),第18卷2期(2004年4月),頁25-28。
蘇淵明、黃秀萍,「淺析勞動爭議案件受理範圍及當事人種類」,中國勞動(北京),2004年11期(2004年11月),頁29-31。
欒居瀘、周傳會,「支付賠償金後是否還需支付經濟補償金」,中國勞動保障(北京),2008年5期(2008年5月),頁44-45。

中文專書
中國法律年鑑編輯部編,中國法律年鑑(北京:中國法律年鑑社,1990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編,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03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社,2003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編,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05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王文杰,「中國大陸法制之變遷:以政經體制和法律繼受相關性為視角的觀察」,政治大學法律系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王文杰,中國大陸法制之變遷(台北:元照,2002年)。new window
王世豪,「中國大陸勞動法制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全興,勞動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王采婕,「兩岸勞動法制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建宏,勞工問題(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1987年)。
王磊,憲法的司法化(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田強,「勞動爭議訴訟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彙編〈48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朴大成,「中國勞動爭議的訴訟外處理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著,大陸民事訴訟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
吳宏落,轉型期的和諧勞動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1992年)。
吳明軒,中國民事訴訟法(中冊)(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吳昭宜,「兩岸勞資(動)爭議處理機制之比較研究—程序保障觀點的分析」,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呂唐勛、丁春庭,勞動爭議訴訟與案例分析(北京:勞動人事出版,新華發行,1989年)。
李國光,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案件司法解釋釋義與案解(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李景森,勞動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肖建華,「民事案件的主管與管轄」,譚兵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林明輝,「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與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分析比較(台北:巨流圖書,1994年)。new window
邱小平,勞動關係(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new window
洪士珩主編,職工勞動權益和社會保障指南(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洪鎌德,法律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1年)。
范戰江,勞動合同案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
范躍如,勞動爭議訴訟特別程序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夏種智,勞動立法學概論(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年) 。
徐小洪,衝突與協調:當代中國私營企業的勞資關係研究(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
徐智華主編,勞動法學(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時嘉寧,「大陸地區勞動爭議訴訟外處理方式之研究-兼論兩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之比較」,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1995年)。
常凱主編,勞動關係、勞動者、勞權:當代中國的勞動問題(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5年)。
常凱主編,勞動關係、勞動者、勞權:當代中國的勞動問題(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7年)。
梁智主編,勞動合同法實務一本全(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
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3年)。
陳生洛,中國國有企業的產權變革與黨的領導(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
陳志銘,「大陸地區勞動訴訟法制之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陳明裕,勞動政策(台北:財團法人勞工資料研究中心基金會,1994年)。
陳國鈞,我國勞工新課題(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1986年)。
陳國鈞,勞工問題(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程延園主編,勞動關係學(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
黃有松編,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解釋的理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9月)。
黃江天,香港基本法的法律解釋研究(香港:三聯書局,2004年)。
黃河濤、趙健杰主編,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勞動關係重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台北:翰蘆圖書,2002年)。new window
黃寶祚,勞工問題(台北:五南圖書,1988年)。
楊燕綏、張志廣,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
董保華,十大熱點事件透視勞動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董保華編,勞動爭議處理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年)。
董泰祺,「勞資爭議之處理」,沈曾圻等著,企業重視你的勞資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1986年)。
廖志原,「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劉艾玉,勞動社會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劉志鵬,勞動法解讀(台北:元照出版,1999年)。
劉學民,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
蔣月,中國農民工勞動權利保護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蔡昉主編,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體制改革30年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年)。
衛民、許繼峰,勞資關係與爭議問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頁284。鄭哲民譯,法律社會學(台北:巨流,1996年)。new window
黎建飛主編,勞動合同法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全解(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
謝國偉、楊曉蓉編,勞動爭議案件審判要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
關懷,法學概論與勞動法(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年)。

網路資料
「人大代表羅林書︰盡快制定《農民工權益保護法》」,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7年3月13日,http://w1.mohrss.gov.cn/gb/zt/2007-03/13/content_168808.htm,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2日。
「人大勞動法執法檢查:勞動爭議案件審理法律滯后」,人民網,2005年11月11日,http://npc.people.com.cn/GB/15017/3848179.html,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5日。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2006年10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檢索日期2007年3月19日。
「中國官方工會要求外企成立工會」,大紀元網,2004年10月28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28/n701943.htm, 檢索日期2008年3月17日。
「中國法律體系將如期形成」,新華網,2007年3月19日,http://legal.people.com.cn/GB/42731/5485914.html,檢索日期2009年2月13日。
「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新華網,2008年2月2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8/content_7687281.htm, 檢索日期2009年2月12日。
「王大奔︰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人民網,2005年1月2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139820.html,檢索日期2009年2月15日。
「我國立法加大對勞動者保護」,中國人大網,2007年8月25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lfdt/2007-08/25/content_370664.htm,檢索日期2009年2月16日。
「我國勞資爭議處理流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http://www.cla.gov.tw/site/business/414ea820/4d54d99e/4d588380/files/flowchart.pdf,檢索日期2011年1月15日。
「東莞台商遭員工殺害 2死1傷」,聯合新聞網,2009年6月17日,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4/5286855.shtml, 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8日。
「洋基加薪 建仔滿意、球迷爽」,聯合新聞網,2008年12月23日,http://udn.com/NEWS/SPORTS/SPO5/4656296.shtml,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5日。
「高法《勞動爭議司法解釋(徵求意見稿)》(全文)」,中國網,2004年9月30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law/671026.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5日。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2)--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網,1997年9月12日,http://big5.china.com.cn/ch-80years/lici/15/15-0/8.htm ,檢索日期2009年2月12日。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事部《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意見》的通知」,中國政府網-國務院公報, http://www.gov.cn/gongbao/2009/issue_1836.htm,檢索日期2009年8月26日。
「從追效率到重公平-我國社會保障立法更加健全」,中國人大網,2006年2月13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lfdt/2006-02/13/content_344569.htm,檢索日期2009年2月15日。
「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中國政府網-國務院公報, http://www.gov.cn/gongbao/2009/issue_1836.htm,檢索日期2009年8月26日。
「部分勞動爭議實行一裁終局」,人民網,2007年12月29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6/6719005.html, 檢索日期2008年4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對勞動部《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幾個問題的函》的答覆」,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 ,檢索日期2009年11月5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9月2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馬原副院長在全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全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法律教育網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1752/21754/21764/21779/2006/3/wu74768574183600215138-0.htm, 檢索日期2008年12月6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勞動仲裁委員會逾期不作出仲裁裁決或者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勞動爭議案件,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批復」,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 ,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訴訟當事人問題的批復」,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11月11日。
「最高法院正在起草勞動爭議案的解釋」,法律思想網,2009年2月20日,http://www.law-thinker.com/news.php?id=1957,檢索日期2011年3月7日。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案規則」,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 ,檢索日期2009年12月23日。
「勞動爭議案『井噴』 凸顯新法威力 法官詳解案件新特點」,人民網,2008年07月30日,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61/7582389.html, 檢索日期2009年7月24日。
「勞動部關於勞動爭議當事人對糾正後裁決不服是否有申訴權問題的復函」,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 檢索日期2009年12月23日。
「勞動部關於履行企業內部承包責任合同的爭議是否受理的復函」,中國法院網, 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12月5日。
「當前勞動爭議多發 中國立法加大對勞動者保護」,中國新聞網,2007年8月25日,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8-25/1010443.shtml,檢索日期2008年1月28日。
「綁架包工頭只為討回50名民工工資:討薪糾紛背後」,人民網,2004年1月9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1/2288479.html,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5日。
「農民工有“四大期盼” 有關部門有“難言之隱”」,中國網,2006年3月13日,http://big5.china.com.cn/policy/zhuanti/yh/txt/2006-03/13/content_6152627.htm,檢索日期2008年10月22日。
「對勞動部《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幾個問題的函》的答復」,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9月9日。
「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勞動關係的法律保障 訪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景宇」,中國人大網,2007年8月20日,http://www.npc.gov.cn/npc/zt/2007-08/20/content_370354.htm,檢索日期200812月25日。
「臺灣醫界大陸尋找第二春」,新華網,2007年10月31日,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7-10/31/content_6976371.htm,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5日。
「應當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勞動爭議調解的作用(9)」,人民網,2006年12月18日,http://acftu.people.com.cn/GB/67687/5182054.html ,檢索日期2009年4月20日。
「關於人民法院對經勞動爭議仲裁裁決的糾紛准予撤訴或駁回起訴後勞動爭議仲裁裁決從何時起生效的解釋」,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 檢索日期2009年12月23日。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 ,檢索日期2009年12月23日。
「關於印發《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法規庫, http://trs.molss.gov.cn/was40/mainframe.htm,檢索日期2009年8月25日。
《關於印發全國民事案件審判質量工作座談會紀要通知》,中國勞動諮詢網, http://www.51labour.com/lawcenter/lawshow-19190.html ,檢索日期2008年3月6日。
《關於印發全國民事案件審判質量工作座談會紀要通知》,全國工會「12351」職工維權熱線網,http://www.12351.org.cn/template/10002/file.jsp?cid=43&aid=406 ,檢索日期2008年3月6日。
「關於印發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宣傳提綱的通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http://www.molss.gov.cn/gb/zxwj/2008-02/22/content_225537.htm,檢索日期2008年3月23日。
「關於勞動仲裁委員會逾期不作出仲裁裁決或者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勞動爭議案件,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批復」,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11月9日。
「關於勞動爭議仲裁工作幾個問題的通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9日,http://trs.molss.gov.cn/was40/mainframe.htm 。
「關於勞動爭議受理範圍的復函」,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11月9日。
「關於進一步加強勞動爭議處理工作的通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http://trs.molss.gov.cn/was40/search ,檢索日期2008年2月25日。
「關於進一步完善勞動爭議仲裁三方機制的通知」,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http://trs.molss.gov.cn/was40/mainframe.htm, 檢索日期2008年3月6日。
「關於雇工合同應當嚴格執行勞動保護法規問題的批復」,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9月25日。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11月14日。
「關於職工因崗位變更與企業發生爭議等有關問題的復函」,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flwk/,檢索日期2009年11月9日。
「關注私營經濟: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不足2/3」,新華網,2005年2月12日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2/12/content_2571984.htm, 檢索日期2008年3月7日。
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05,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年11月, http://www.molss.gov.cn/images/2006-11/16/27110316153762520791.pdf ,檢索日期2008年4月3日。
成之約,「『勞資爭議行為與集體勞資關係發展關聯』專題評析」,行政院勞委會,(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7ff0317,檢索日期2009年12月5日。
李培林,「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中國──2004~2005年中國社會情勢分析與預測」,中國網,2005年2月7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fy/781890.htm,檢索日期 2009年4月18日。
林嘉、楊飛,「勞動合同解除中的經濟補償金、違約金和賠償金問題研究(下)」,中國民商法律網,2006年12月8日,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9928, 檢索日期2009年7月14日。
信春鷹,「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草案)》的說明-2007年8月26日在第十屆全國民眾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中國人大網,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node_7977.htm ,檢索日期2009年2月4日。
胡光寶,「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草案)》修改情況的會報」,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8-02/23/content_1462432.htm ,檢索日期2009年2月8日。
胡光寶,「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審議結果的報告」,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8-02/23/content_1462402.htm ,檢索日期2009年2月8日。
孫友聯,「從勞資爭議看台灣勞工法院設置之必要性」,司法改革雜誌(台北),第21期(1999年6月15日),http://www.jrf.org.tw/mag/mag_02s.asp?SN=168, 檢索日期2008年12月13日。
寧紅麗,「雇佣契約研究(上、下)」,中國民商法律網,2003年9月20日,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2897,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日。
羅睿,「雇傭關係的概念體系及其調整模式」,中國民商法律網,2004年1月22日,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4106,檢索日期2009年10月2日。
顧昂然,「追尋新中國法制建設的腳步」,中國人大網,2004年9月2日,http://www.npc.gov.cn/npc/rdgl/rdsh/2004-09/02/content_332463.htm,檢索日期2009年2月19日。

英文文獻
Cheng, Y. (200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ur disput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 20(2), 277-295.
Fox, J., Donohue, J., & Wub, J. (2005). The arbitration of labour dispute in China today: Definition and implication.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17, 19-29.
Gallagher, M. E. (2005). Contagious Capitalism: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labor in China. U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night, J. & Song, L. (2005). Toward a Labour Market in China.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C. K. (2007). Against the Law: Labor Protests in China’s Rustbelt and Sunbelt. US: U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 F. (1999). Labour law. In C. Wang, & X. Zhang (ed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 (pp. 457-488). HK: Sweet & Maxwell Asia.
Mo, J. S. (1999).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C. Wang & X. Zhang (ed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pp.367-408). HK: Sweet & Maxwell Asia.
Peng, G. (2005). Global trends of labor relations laws and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labor relations law,” ISLSSL, Proceedings of 8th Asian Regional Congress, 3(1), 315-326.
Shen, J. (2006).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 22(3), 347-368.
Taylor, B., Chang, K., & Li, O. (2003).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 UK: Edward Elgar.
Unger, J. & Chan, A. (1995). 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3, 29-53.
Verma, A., Wang, J., & Frost, S. (2005). Labor standard in China: Is there a third way? ISLSSL, Proceedings of 8th Asian Regional Congress 3(2), 129-146.
Walder, A. G. (1986).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U. 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ng, R, & Ballot, M. (1995). Chinese labor relation in transition: Where will all the workers go? Labor Law Journal, 6, 376-379.
White, G. (1996). Chinese trade union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Towards corporatism or civil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 34(3), 433-457.
ILO. (1952).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employers and workers at the level of the undertaking. Retrieved Jan. 29, 2008 from http://www.ilo.org/ilolex/cgi-lex/convde.pl?R094.
ILO. (1976). Tripartite consultat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 convention. Retrieved Jan. 01, 2008 from http://www.ilo.org/ilolex/cgi-lex/convde.pl?C14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