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容齋隨筆》研究—洪邁的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
作者:蔡美端
作者(外文):Mei-TuanTsai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張高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洪邁《容齋隨筆》閱讀體驗書寫筆記Hong Mai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reading experiencewritingnot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7
洪邁《容齋隨筆》兼綜四部,有「南宋說部之首」的稱譽。此書自宋至明清,刊行不輟,乃「儒生進學之地」,集考證、辨偽、輯佚之功,在中國文獻學史上自有一席之地。洪邁撰述隨筆,始於四十一歲,且持續四十年之久。本文以洪邁的閱讀作為考察路徑,對應南宋當時的政治、時事與歷史氛圍,從文本的字裡行間,探觸洪邁下筆立論的用意,提供一個重新理解洪邁其人與《容齋隨筆》其書的窗口。本文之學術貢獻與特色暨各章要旨分述於後: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回顧研究現況並提出議題思考的路徑,繼而釐清宋人的筆記概念,掘發洪邁《容齋隨筆》書名所隱含的書齋意境,及「隨時而動」的意涵;再從《容齋隨筆》之刊行與流通,考察《容齋隨筆》定位為「南宋說部之首」之演變過程,同時也呈現出他作為讀者超越時空,推動閱讀的熱情。第二章從「科宦門第與家藏文獻」的環境優勢,探索洪邁何以能立足於知識王國的憑藉,並成為南宋君臣心目中學問博洽的代表人物。
第三章則進入洪邁「閱讀與閱歷之交融共構」:因洪邁擁有高度的閱讀熱情,《容齋隨筆》即是他的閱讀生產,也是一種知識輸出。洪邁置身於南宋文化場域所激盪出的一種互動與對話,出以理性或感性之筆,建構出呼應當代議題思考的隨筆書寫。本章先行考察〈容齋隨筆〉至〈容齋五筆〉之寫作時間,從四篇姿態各異的自序,爬梳洪邁撰述《容齋隨筆》的心境轉換,探測其長年筆耕的背後動力。其次,繞道擇取洪氏父兄之作,其師張九成之說,遠紹歐陽脩、蘇軾、司馬光北宋諸公等,追溯洪邁學術之本源。以洪邁青年時期的閱讀筆記為起點,輔之以各筆各卷之繫年簡考,推究洪邁《容齋隨筆》之書寫範式的建構,大致完成於〈容齋隨筆〉前三卷,即五十歲之際。尤以〈容齋隨筆〉卷一,前後費時六年,殆是洪邁隨筆形式書寫的自我鍛鑄時期。此後,下筆駕輕就熟,〈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容齋三筆〉各筆寫作時間,雖分別長達十八、十三、五年,究其實,此三筆大部分的卷帙,幾乎都是寫就於四至五年之間。
以下第四至六章則是筆者透過閱讀《容齋隨筆》之後,分類建構洪邁的閱讀體驗與書寫。第四章「博物稽古與草木蟲魚之關注與書寫」:為藉器物稽古、認知草木蟲魚與醫卜數術之筆記。第五章「國是建言之政論筆記與書寫」:洪邁「身在江湖,心存魏闕」,透過隨筆,以史為鑑,為自己找到一條參與國是之路。本章觀察洪邁與君主及其同僚之間,如何展開對話,卻因時代之囿限,處於乾淳小康之治,雖蒙君主之重視卻未受其重用。
第六章「洪邁的詩歌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分為從南宋追求詩歌典範的閱讀現象,洪邁作為詩歌作者、讀者與輯錄考辨之文化推手,進入詩歌典範之閱讀體驗,及超越典範之創作意識等四大方面考察。論述共享典範之形成,詩歌閱讀體驗之不同層次,生命寄體之表出。同時認識洪邁的詩歌創作體驗、別具殊榮的讀者身分,並為當代詩歌之裒輯,與流通詞彙之考辨等作出一定的貢獻。
第七章結論:綜述全文從洪邁的閱讀體驗與書寫建構入手,重新審視其人及《容齋隨筆》其書。一方面彰顯洪邁的學術成就,另一方面也以後見之明,看見人類自身以及因時代氛圍使然所產生的限制性。洪邁透過閱讀與書寫,往還於史實與現實之間,既努力尋求改善與解決國家政治與社會的問題,同時也藉由閱讀與書寫緩解了個人的生命焦慮。
本文爬梳洪邁閱讀與書寫之間的共構與效應,找出洪邁科宦家族的優勢憑藉與知識輸出之聯繫,釐清「國是建言」與「君臣相與」的真相。《容齋隨筆》此書不僅開啟清代考據學之端緒,其書名及其內涵蘊含著南宋士人文化。洪邁史鑑帝王學之書寫原則,旨在敘事簡明曉暢,使讀者立即掌握重點。強調「有婉順體」,合於「諫爭大義」,使用有效性的說話術,使人君欣然領納進言或進諫。洪邁又取鑑秦漢,找出聖王與同德英輔之遇合條件。尤其「治世明主之誤區」的建構書寫,以「憂治世而危明主」為論述核心,〈王衛尉〉乃「有婉順體」的建言最佳範式。此外,本文也呈現出詩學筆記所傳遞的文化意涵與心靈密碼,洪邁獨特的閱讀體驗與當代對話,並提出洪邁觀點的侷限性。洪邁《容齋隨筆》確實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Covering four bibliographical categories, Hong Mai’s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is Study is recognized as the top fic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work had been popular from Song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 Occupying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documentation, it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ork for Confucian scholars to improve themselves in textual research, distinguishing the originals, and compiling manuscripts. Hong Mai had begun working on the miscellaneous notes since he was forty-one, and the writing had proceeded for forty years. This study explores Hong Mai’s work through Hong’s reading in relation to the politics, important events, and historical milie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rough this work,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ng Mai’s intention in writing, providing a new wa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riter Hong Mai and his Miscellaneous Notes. The main academic contribution and creative features of this dissertation as well as the keynote of each chapter are expressed summarily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reviews current related studies and points out possible ways of thinking. It then clarifies the concepts of notes in the writing by people in Song Dynasty. Besides, it indicates the implicit meanings of the study as the title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suggests and the meaning of “moving at any time.” From the public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Miscellaneous Notes,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how this work was positioned as “the top fic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presents readers’ passion for promoting reading beyond time. Chapter Two explores how, privileged from his official family and rich family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Hong Mai found his way in the kingdom of knowledge and became a representative of profound erudition for the emperor and courtier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Hong Mai’s integration between reading and experience. Because Hong Mai was very passionate for reading,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can be regarded both as his reading production and a kind of knowledge output. Situated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nversation stimulated by the Southern Song culture, Hong Mai constructs his writing with sense and sensibility, producing works in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issue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four very different prefaces written in the period between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and Five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scrutin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ng Mai’s thinking when writing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and exploring what motivates Hong’s writing during his writing career. Second, this chapter traces Hong Mai’s academic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works of his father and brother, his teacher Zhang Jiu-cheng, and the Northern Song writers Ou Yang-xiu, Su Shi, Si Ma Guang. By referring to the reading notes written when Hong was young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hronology of each volume of notes,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Hong Mai’s writing in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At about 50 years old, Hong Mai completed the first three volumes of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The first volume took about six years. It was a period when Hong Mai trained himself in the writing of notes. Afterwards, Hong Mai was familiar with this form of writing. Although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The Second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The Third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were completed in 18, 13, 5 years respectively, in fact, most of the notes in these three works were written in four to five years.
Chapter Four to Six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ong Mai’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writing after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is studied. Chapter Four “Archeology of All Things and the Observation of and Writing on Plants, Woods, Insects, and Fish”: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notes: archeology of tools, plants, woods, insects, and fish, and medicine divination, and astronomy. Chapter Five “Notes and Writings on Political Suggestion and Comment”: Although Hong Mai was not a courti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e cared much abou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notes which reflect history, he found a wa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This chapter examines how Hong Mai develops conversations with the emperor and his contemporarie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at that time, the empire was ruled by the monarch of the same family of Zhao (Emperor Xiao Zong). Hong Mai was appreciated by the emperor, but he was not assigned to any important position.
Chapter Six “Reading Notes and Writing Constitution on Poetry”: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ation of Hong Mai’s poetry reading experience so as to provide contemporary poetry readers a new reading perspective for poetry appreciation, and lead readers to an innovation way of reading. Hong Mai not only presents poems embodied readers’ life,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correcting the absurdity in poetry and compiling documents.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from Hong Mai’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writing construction, reexamining the author and his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Hong Mai’s Study. On the one hand, this dissertation presents Hong Mai’s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on the other, from the hindsight, it demonstrates how man is confined by his own problems an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milieu. Through reading and writing, Hong Mai situates himself in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trying to improve and solve political and social issues, and relieving his personal anxiety in life.
說明:古籍文獻先分經、史、子、集、詩話筆記五類,先依朝代先後次序,次依出版年月先後。若有再版、刷,則依最早的日期為排序。出版日期相同者時,再姓氏筆畫作為依據。同一作者有兩種以上論著則依出版時間排列。出版年月,統一以西元為主。

壹、論著類
一、洪邁及其父兄相關著述
(一)洪邁著述及後人纂輯作品
﹝宋﹞《容齋四六叢談》,〔清〕曹溶輯,〔清〕陶越增訂,學海類編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出版
﹝宋﹞洪邁輯:《經子法語》二十四卷,淳熙十三年三月十日婺州容齋雕,烏程張鈞衡據景鈔宋本翻雕,吳興張氏擇是居叢書之八,《叢書集成續編》第二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7月臺一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3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第一版2006年10月第二次印刷
﹝宋﹞洪邁:《夷堅丙志》,《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本,八編,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3月版
﹝宋﹞洪邁輯:《經子法語》二十四卷,烏程張鈞衡據景鈔宋本開雕,張氏《擇是居叢書》之八,《叢書集成續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臺一版
﹝宋﹞洪邁輯:《史記法語》八卷,重慶圖書館藏清萃古齋鈔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一二九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一刷
﹝宋﹞洪邁輯:《南朝史精語》十卷,清華大學圖書館藏乾隆五十二年吳照刻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一二九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一刷
﹝宋﹞洪邁撰,王公偉點注:《夷堅志》,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第八、九、十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2001年6月第2次印刷
﹝宋﹞洪适、洪遵、洪邁撰,凌郁之輯校:《鄱陽三洪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一刷
(二)洪邁父兄著作
﹝宋﹞洪晧:《鄱陽集》,《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宋〕洪适:《盤洲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洪适:《盤洲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洪适輯:《辨歙石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洪遵輯:《翰院群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第一版
﹝宋﹞洪遵撰,宋咏梅、張雲杰點校:《洪氏集驗方》,﹝宋﹞陳文中撰,宋咏梅、林紹志點校:《陳氏小兒病源、痘診方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三)洪邁及其父兄年譜及近人相關編著
﹝清﹞錢大昕編:《洪文敏公年譜》,清嘉慶十二年刻本,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二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清〕錢大昕編:《洪文敏公年譜》,《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第二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清〕岳士景主編:《增訂忠武王年譜》,《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第二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清〕錢大昕編:《洪文惠公年譜》,《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第二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清〕洪汝奎編:《洪文安公年譜》,《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第二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輯:《容齋隨筆五集綜合引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陳周棠校補:《洪氏宗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一七九冊(洪晧)、第一九九冊(史浩)、第二一四冊(洪适)、第二一九冊(洪遵)、第二二一、二二二冊(洪邁),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8月第一版一刷
王德毅:《洪邁年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5月初版
凌郁之:《洪邁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王年雙:《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上)、(中)、(下)三冊,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new window


二、經部及其相關研究
(一)古籍文獻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十版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以1979年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漢﹞劉向撰,〔清〕王謨輯:《洪範五行傳》一卷,輯自清嘉慶三年金溪王氏刻本《漢魏遺書鈔‧經翼第一冊》,經學輯佚文獻彙編,古風主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一刷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清〕錢大昕考異:《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第二版
﹝宋﹞楊萬里撰:《誠齋易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11月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臺一版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9月


(二)近人專著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月初版第一次印刷1992年9月二版第一次印刷new window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元月初版,1986年10月第二次印刷new window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一)—尚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7月初版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二)—詩經》,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9月初版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三)—周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12月初版
張以仁:《春秋史論》,臺北:聯經出版,1990年元月初版
孫欽善:《中國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2月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3月第一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三版一刷
〔日〕松川健二編,林慶彰等合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
﹝日﹞土田健次郎:〈朱熹的經書解釋方法〉,收錄於蔣秋華、馮曉庭主編:《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10月
林慶彰主編:《中國歷代經書帝王學叢書‧宋代編》,臺北:新文豐出版,2011年12月初版

二、史部及其相關研究
(一)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2月再版
〔三國魏〕劉劭著,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
﹝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5月臺一版
〔唐〕吳兢撰,裴汝城、王義耀、郭子建、顧宏義譯註:《貞觀政要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一刷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張九齡:《唐六典》,臺北:文友書店,1972年8月
﹝後晉﹞劉昫等撰:《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出版
﹝宋﹞司馬光編撰,〔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10月修訂再版
﹝宋﹞趙汝愚輯:《諸臣奏議》,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5月初版
﹝宋﹞歐陽脩、宋祁等撰,《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85年2月四版
﹝宋﹞歐陽修:《集古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三九,目錄類,第六八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鄭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宋﹞趙明誠:《金石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二二七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商務印書館影印,2005年初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二次印刷
撰者不詳,《中興禦侮錄》,出版地不詳: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臺一版
﹝元﹞佚名著,李之亮校點:《宋史全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明〕商輅等撰,〔明〕周禮發明,〔明〕張時泰廣義,清聖祖批:《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五一,史評類,第六九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明〕柯維騏撰:《宋史新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三一○,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影印原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清﹞永瑢等奉敕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12月第五版
﹝清﹞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原鈔本《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子部‧小說家類,臺北:正大印書館,1983年10月初版
〔清〕施國祁:《金史詳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第一版
﹝清﹞畢沅編,標點續資治通鑑小組校點:《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8月2第八次印刷
世界書局編輯部:《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目錄》,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二)近人專著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研述》,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8月臺初版,1982年3月臺二版
范煥之、李震洲編撰:《宋代考選制度》,臺北:考選部印行,1984年2月初版
潘英:《資治通鑑司馬光史論之研究—資治通鑑之中心思想》,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6月初版
史梅岑:《中國印刷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4版。
屈萬里,昌彼得:《圖書板本學要略》,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10月增訂版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7月臺初版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1997年4月初版第二刷new window
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9月
劉昭民編著:《中華生物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初版
施今炎:《中國書文化要覽》(古代),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
董乃斌:《流金歲月—唐代卷》,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日﹞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新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初版二刷
張海鷗:《雅風美俗之兩宋雅韻》,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1月
童勉之著,童丹繪圖:《中華草木蟲魚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一刷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4月初版
張舜徽著,張君和選編:《張舜徽學術論著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陳晉,張鳴主編,樊善國點校:名家評點《資治通鑒》,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朱彧、翁小雲:《雅文化—中國人的生活藝術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次印刷
黃純艷:《宋代茶法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王雙懷:《唐代歷史文化論稿》,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3年初版
項楚、 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李勤學:《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2005年5月初版
徐衛民:《古都西安:文景之治》,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次印刷。
李松:《中國青銅器》,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第一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1月10日初版三刷new window
陳元鋒:〈北宋翰林學士與詩史演進〉,陳文鵬主編:《兩宋士大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揚之水:《古詩文名物新證合編》,天津教育出版,2012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三、子部及其相關研究
(一)古籍文獻
〔先秦〕老子:《道德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0年6月
﹝漢﹞劉向撰:《說苑》,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58年出版
﹝南朝宋﹞雷斅撰,王興發輯校:《雷公炮炙論》,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唐〕白居易撰,〔宋〕孔傳續撰:《白孔六帖》,明嘉靖年間覆宋刻本,臺北:新興書局,1969年
﹝唐﹞徐堅:《初學記》,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再版
﹝唐﹞瞿曇悉達原著,荒原竹之校點:《開元占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1994年7月第一版一刷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1月初版
﹝宋﹞蔡襄:《荔枝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臺一版
〔宋〕朱熹集注,〔宋〕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論語纂疏》,臺北:文史哲,1984年2月初版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五一,譜錄類,第八四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高似孫:《硯箋》,《景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四九,譜錄類,第八四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王灼:《糖霜譜》,〔清〕張海鵬輯:《學津討原》之七,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宋﹞宋祁:《益州方物略記》,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宋〕張九成著,〔宋〕于恕輯,〔明〕吳惟明校刊:《無垢先生橫浦心傳錄三卷橫浦日新一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八三冊雜家類,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初版一刷
〔宋〕黎靖德輯:《朱子語類》,《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二三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影印,2005年初版
﹝宋﹞黎靖德輯,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元月臺一版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第三○八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王禎:《農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臺一版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一一二九,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出版
﹝清﹞汪灝等撰:《佩文齋廣羣芳譜》,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初版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六版
﹝清﹞吳蘭修編:《端溪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第一版
劉永明主編:《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第六集,《堪輿集成》二八,《郭氏葬經刪定》,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古香齋初學記》、《宋本白氏六帖事類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二)近人專著
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輯:《《太平廣記》篇目及引書引得》,《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第十五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5年10月
王叔岷:《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3月
王利器撰:《新語新注》,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5月30日初版
崔樹德主編:《中藥大全》,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王玲:《中國茶文化》,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12月第一版,1995年5月第五次印刷
何曉昕:《風水探源》,臺北:博遠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張家國:《中華占候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一刷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二刷
雷斅,王盛民:《雷公炮炙論通解》,南京:三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劉道超:《擇吉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第一版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夏金華:《緣起 佛性 成佛—隋唐佛學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議之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束景南:《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勞悅強:《文內文外:中國思想史中的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0年6月new window
容肇祖:《占卜的源流》,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new window
張永堂主編:《數術藝文論叢》,臺北:新文豐出版,2010年11月初版


四、集部及其相關研究
(一)古籍文獻
〔漢〕司馬相如著,金國永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9月初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月12月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3月臺影印初版
﹝唐﹞元稹:《元稹集》,《四部刊要》本,新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年3月初版一刷
〔唐〕李群玉:《李群玉詩集》,《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三六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一版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集部本,上海涵芬樓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紹熙刊本景印原書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2月出版
﹝宋﹞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愛汝堂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臺一版
﹝宋﹞蘇軾,﹝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1985年9月再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嘉慶二十四年卷鐫,武林韻山堂藏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0月第三次印刷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
﹝宋﹞蘇軾,﹝清﹞馮應榴輯註,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宋﹞黃庭堅撰,〔宋〕任淵注:《山谷內集詩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黃庭堅,《重刻黃山谷太史文集》第七冊,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複印本, 出版項不詳
〔宋〕朱熹:《晦菴先生朱文公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二版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79年11月臺一版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臺景印初版
﹝宋﹞朱翌:《灊山集》,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周麟之:《海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一四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張舜民著,李之亮校箋:《張舜民詩集校箋》,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宋〕陳與義撰,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8月
﹝宋﹞黎靖德編,陳仁華翻譯解讀:《朱子讀書法》,臺北:遠流,1991年7月初版一刷1992年9月初版七刷
〔宋〕黃公度:《莆陽知稼翁集》,四川大學古籍所編,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第四四冊,北京:綫裝書局,2004年6月第一版一刷
〔宋〕葉適著,劉咸炘批點清光緒刻本:《水心先生文集》,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出版
﹝元﹞祝淵:《新編古今事文類聚遺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年6月初版
﹝清﹞王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第一版,1992年10月第五次印刷
﹝清﹞張宗泰:《魯巖所學集》,臺北:大華印書館,1968年
﹝清﹞嚴可均輯校:《全漢文》,臺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3月初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二)詩話筆記古籍文獻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筆記小說大觀》二十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後唐﹞馮贄編,張力偉點校:《雲仙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年
﹝宋﹞韓淲:《澗泉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羅大經:《新刊鶴林玉露》,國立中央圖書館藏,臺北:正中書局,1869年12月臺初版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4月第二次印刷
﹝宋﹞尤袤:《全唐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
﹝宋﹞周煇:《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趙與時:《賓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范成大:《吳船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范正敏:《遯齋閒覽》(輯自《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
﹝宋﹞惠洪:《冷齋夜話》,〔清〕張海鵬輯《學津討原》第十二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宋﹞陳長方:《步里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二刷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宋詩話全編》第三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宋詩話全編》(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九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蘇軾:《東坡志林》,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宋﹞蘇軾:《池林筆記》,朱易安,傅璇琮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九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撰者未詳:《道山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明〕趙琦美編:《趙氏鐵網珊瑚》,《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八二,類書類,第九七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九,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發行,2001年8月
﹝清﹞厲鶚輯:《宋詩紀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4月臺一版
﹝清﹞楊倫輯:《杜詩鏡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8月臺五版
〔清〕潘永因編輯:《宋稗類鈔》,《筆記小說大觀叢書》三十六編,第九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三)近人專著
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2月初版
施鳩堂:《白居易研究》,臺北:天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10月1日初版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2月
王鍈:《詩詞曲語辭例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第二版,1997年1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林聰明:《昭明文選研究初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劉葉秋:《古典小說筆記論叢》,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1985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第2次印刷
霍松林主編:《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1990年3月初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9月初版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new window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8月初版
張暉:《宋代筆記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傅璇琮:《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3年10月初版一刷
袁暉、宗廷虎主編:《漢語修辭學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5年12月第1版,2002年1月太原第2次印刷
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5年2月第2版第2次印刷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1998年5月初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一七九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2000初版new window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宋元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2002年3月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2月
嚴紀華:《唐代題壁詩之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黃啟方:《兩宋詩文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一刷

四、專書單篇論文
柳立言:〈以閹為將:宋初君主與士大夫對宦官角色的認定〉,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二十六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2月初版
孫欽善:〈論《文選》李善注和五臣注〉,余紹初、許逸民主編:《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李弘祺:〈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研究〉,康樂、彭明輝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頁134-161new window
黃啟方:〈論江西詩派〉,《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一刷,頁7-84。new window
黃啟方:〈投荒萬死鬢毛斑—黃庭堅貶謫黔、戎之心境〉,《兩宋詩文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一刷,頁289-323new window
黃啟方:〈文學與地理之邂逅—以蘇軾兩度宦遊山東為例〉,《兩宋詩文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一刷,頁72-110
王德毅:〈宋代帝王學〉,林慶彰主編:《中國歷代經書帝王叢書‧宋代編》,臺北:新文豐,2011年12月初版,頁13-28。
陶文鵬:〈宋代士大夫心態與宋詩的荒寒意境〉,陶文鵬主編:《兩宋士大夫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108-127
沈松勤、姚紅:〈「崇寧黨禁」下的文學創作趨向〉,陶文鵬主編:《兩宋士大夫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頁128-147。
李藝:〈南宋使金大夫的使命意識與文學策略〉,陶文鵬主編:《兩宋士大夫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印刷,頁168-201

五、其他
鄔昆如:《現象學論文集》,臺北縣新店市:先知出版社,1975年2月new window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 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7月。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 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3月初版
傅雷:《傅雷家書》,臺北:聯合文學,1988年9月初版
何秀煌:《記號‧意識與典範-記號文化與記號人性》,臺北:東大圖書,1999年10月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周慶華:《閱讀社會學》,臺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2005年6月第二次印刷
邵建:《知識分子與人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2月第一版
〔希臘〕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12月9版
〔美〕艾布拉姆斯(M.H. Abrams),酈稚牛、 張照進、 童慶生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3年11月
〔美〕亨利.米勒著、陳蒼多譯:《生命的穀倉—我生命中的書》,臺北:新雨,2001年8月
﹝法﹞余蓮((Francois Jullien)著,林志明譯:《功效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1年11月初版一刷

貳、博碩士論文
一、博士學位論文
廖菊楝:〈宋人考據筆記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楊忠先生,2003年5月
林湘華:〈「江西詩派」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7月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年7月

二、碩士學位論文
王如新:〈《容齋隨筆》思想、學術綜論〉,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5月
許明:〈《容齋隨筆》常用反義詞考察〉,長春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2月
袁靖:〈洪邁《容齋隨筆》的文獻學成就〉,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胡穎:〈《容齋隨筆》文獻學成就研探〉,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顧娟:〈洪邁史學綜論—以《容齋隨筆》為中心的考察〉,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李祐丰:〈《容齋隨筆》的修辭論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單曉娜:〈洪邁《容齋隨筆》的史料價值〉,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張瑜:〈宋代多元化醫學教育體制研究〉,河南大教育史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張國權,網路出版投稿時間:2009年8月29日
游玫璇:〈《容齋隨筆》論為政之道與人物品評〉,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指導老師:周志煌教授, 2010年
陳兵:〈《容齋隨筆》的民俗材料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周軍:〈洪邁筆記語言分詞理論與實踐〉,廣西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學位,2010年6月
武艷茹:〈《容齋隨筆》心理動詞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7月
張嘉真:〈唐太宗形象的書寫與塑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8月
謝冰蕾:〈《容齋隨筆》副詞研究〉,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參、期刊論文
王德毅:〈洪容齋先生年譜〉,《幼獅學報》,第3卷第2期,1961年4月,頁1-64
王德毅:〈洪邁與他的《容齋隨筆》〉,《歷史月刊》,第73期,1994年2月,頁118-121
劉德美:〈洪邁的史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1982年6月,頁105-121new window
施丁:〈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史學〉,《史學史研究》,第2期,1982年,頁41-48、29
李錫鎮:〈詩話中「奪胎換骨」法的意義及其問題〉,《銘傳學報》第23期,1983年3月,頁513-535
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吳院長大猷先生八十壽辰論文集),第57本第3分,1986年9月,頁553-584new window
劉振婭:〈《容齋隨筆》的詩學觀〉,《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3年,(總第49期),頁73-77。
呂風棠:〈洪邁學術思想簡論〉,《浙江學刊》(雙月刊),1995年第5期,頁93-96
周彥文:〈宋代坊肆刻書與詩文集傳播的關係〉,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傳播的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6月初版,頁23-44new window
可永雪:〈洪邁在《史記》研究上的貢獻〉,《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周建:〈洪邁《容齋隨筆》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1996年,頁33-35
常曉雁:〈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修辭思想〉,《池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頁20-24
程志兵:〈《容齋隨筆》的訓詁學價值〉,《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1997年(一),頁44-49
于平:〈《容齋隨筆》訓詁摭拾〉,《文教資料》1998年5月,頁114-122。
周本淳:〈讀《容齋詩話》〉,《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8年(總第78期),頁79-84
何書:〈從《容齋隨筆》看洪邁的小學研究〉,《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9月,第14卷,第3期,頁32-35
廖延唐:〈試論《容齋隨筆》〉,《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第12卷第1期,頁62-71
吳政龍,〈《容齋隨筆》的史考與史論〉,《史苑》,2001年第61期,頁75-92。
李中鋒:〈《容齋隨筆》的考據學成就〉,《張家口師專學報》,第18卷第2期,2002年4月,頁14-18
江惜美:〈《容齋詩話》對蘇詩的評價〉,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宋元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2002年3月,頁383-408
〔日〕安部直之:〈南宋孝宗朝の皇帝側近官〉,《集刊東洋學》88輯,2002年10月,頁83-103
張思齊:〈宋代的詩意學說與洪邁的接受意識〉,《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5-9
徐興無:〈《容齋隨筆》中的西漢史研究〉,南京大學《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8月,頁871-890。
張元:〈簡析洪邁的歷史知識〉,《中華文化研究》,2003年春之卷,頁69-81。
陳元朋:〈荔枝的歷史〉,《新史學》十四卷二期,2003年6月,頁111-178。new window
王同書:〈為現實百態提供借鏡—再讀《容齋隨筆》〉,《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72期),頁222-229
劉振婭:〈《容齋詩話》談杜詩命意與技巧〉,《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4期,頁55-58
何如月:〈碑刻文獻在歷史研究中的價值--以《金石錄》和《集古錄》為例〉,《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4期,頁89-92
廖美玉:〈中國詩話中「莊、騷」異質共構的理論與實證〉,《第四屆國際東方詩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6月
沈如泉:〈宋人洪邁使金事迹考論〉,《史學月刊》,第7期,2006年,頁31-36
許明:〈《容齋隨筆》中的單音節反義詞及其使用〉,《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總第75期),頁20-21、頁31
任競澤:〈論宋代《文選》學衰落之原因〉,《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頁79-92。
許恬怡:〈謝靈運〈山居賦〉自注原因析論〉,《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六期,2007年6月,頁205-228
呂肖奐、張劍著:〈兩宋科舉與家族文學〉,《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4期,2008年7月,頁56-62
程序:〈《容齋隨筆》的語言研究價值〉,《現代語文》,2009年1月,頁157-160
葉靜:〈論洪邁的民俗觀及其學術史意義〉,《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3月,頁232-236
王軍:〈論洪邁《容齋隨筆》中的女性形象〉,《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4期,2009年8月,頁30-31
李菁:〈洪邁忠義芻議〉,《湖北社會科學》,第3期,2009年,頁113-116
黃坤堯:〈《三劉家集》與北宋的人文精神〉,《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2期,2011年1月,頁165-183new window
申慧菁、王瑞蕾:〈論范祖禹《帝學》與宋代的皇帝教育〉,《保定學院學報》,2012年第25卷第3期,頁64-68

肆、電子網站資訊
定鼎園林網站:http://www.ddyuanlin.com/html/article/2006-12/17/491.html
佛光大辭典: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大方等大集經卷〈海慧菩薩品〉,北梁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引用http://ccubk14.brinkster.net/greatbook/V13/0397_008.htm
輯佚三卷《雷公炮炙論》網址:ttp://www.theqi.com/cmed/oldbook/book49/index.html
趙志欣、項學志撰:〈七葉樹既不是娑羅樹也不是菩提樹〉,引用香港寶蓮禪寺:http://hk.plm.org.cn/gnews/2006914/200691414274.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