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方孝孺之儒學思想研究
作者:林怡君
作者(外文):Lin, Yi-Chun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逢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方孝孺儒學《遜志齋集》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方孝孺是明初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的殉節事蹟為人所熟知,其忠義精神為後人所推崇,因此,早期的方孝孺研究,聚焦在其政治思想與殉節精神上。不過,從方孝孺的生平與教育中,可以得知他受到儒學的薰陶;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儒學觀點;從他的事蹟中,能夠看見他對儒學的實踐。在明代儒學史的定位中,方孝孺被歸之為朱學一派,卻少有研究者去深入說明方孝孺對朱熹的哪些學說有進一步地闡揚,而筆者期望透過本論文的分析,得以論證方孝孺在弘揚朱學上的功勞,以及方孝孺在明初儒學發展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在元代異族統治下,士子或為功利所誘,或是重文輕道,造成士風衰敗,道德卑下,宋代大儒的風範已不復見。明初方孝孺挺身而出,倡導朱學,並提出由內聖到外王的一套完整學說。在修己論方面,朱熹認為立志為行事之本,要居敬以持志,才能堅定心之所向。方孝孺承繼朱熹思想,強調立志的重要性,並進一步針對當代重文輕道、重利輕義的士風,主張士應立志於道,追求德行的精進,而非以利祿為重、以文學為務。本論文嘗試從「理學觀」、「工夫論」、「治人論」、「道統觀」、「文道論」等五個層面,去剖析方孝孺之儒學思想,試圖架構出方孝孺之儒學思想體系。
方孝孺的儒學思想是以「道」為核心,在理學觀方面,他從天道和人道來論述天人關係,並說明人之所當為;在工夫論上,他主張士要志於道並且踐履道;在治人論上,他強調聖王以道治天下,施行仁義禮樂之教;在道統論上,他重視聖聖相傳的道統譜系,認為儒士肩負傳續、發揚儒道之責;在文道論上,他主張道本文末。此外,方孝孺所展現的節義精神,其實根植於他的理學思想。在本論文中對方孝孺的「致知力行觀」、「正氣說」及「正統論」進行探討,欲藉此論證方孝孺的殉節之舉,其實是對其自身儒學思想的踐履。方孝孺堅守自己的儒學理念,展現個人的儒者情操,也彰顯了理學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一、古籍
(一)方孝孺著作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明)方孝孺撰,徐光大點校:《方孝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二)經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宋)朱熹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金履祥:《大學疏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金履祥:《孟子集註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許謙:《讀四書叢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三)史部
(宋)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編撰:《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四)子部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張載:《張子全書》,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
(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黎靖德編,鄭明等校點:《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
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五)集部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
(唐)柳宗元撰,尹占華等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張載撰,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頤、程顥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陳師道:《後山居士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朱熹撰,劉永翔、朱幼文校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等
編,《朱子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陳亮:《陳亮集》,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宋)黃榦:《勉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何基:《何北山先生遺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王柏:《魯齋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金履祥:《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3-1977年
(明)宋濂:《宋濂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明)王禕撰,胡鳳丹校梓:《王忠文公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王春南、趙映林:《宋濂,方孝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錕:《朱學正傳:北山四先生理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李書增:《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岑賢安:《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侯文宜:《中國文氣論批評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高云萍:《宋元北山四先生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姬秀珠:《明初大儒方孝孺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1989年
徐蓀銘:《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陳來:《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逢源:《「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和:谷風出版社,1986年
張岱年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張常明編注:《緱城正氣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張常明編注:《遜志齋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張學智:《中國儒學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振績、王民信、邱德修:《耶律楚材、許衡、方孝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方鹿:《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1980年
謝玉玲:《宋濂的道學與文論》,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二)單篇論文
尹元鉉:〈朱子學中「天人」架構之意義與特色〉,《鵝湖學誌》第18期,1997
年6月,頁111-166
王世華:〈「讀書種子」方孝孺〉,《國文天地》第5卷第5期,1989年10月,頁
48-52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正學先生方孝孺〉,《中國語文》第92卷第4期,2003
年4月,頁15-24
左東嶺:〈元明之際的「氣」論與方孝孺的文學思想〉,《文藝研究》2006年第1
期,頁46-56
史小軍:〈方孝孺論為學〉,《名作欣賞》2006年第8期,頁102-106
朱光明:〈從陳亮到方孝孺:浙東學者關於正統的闡說及其流衍〉,《河北大學學
報》第42卷第6期,2017年11月,頁12-18
向燕南:〈引領歷史向善--方孝孺的正統論及其史學影響〉,《齊魯學刊》2004年第1期,頁89-93
江舉謙:〈方孝孺深慮論〉,《明道文藝》第203期,1993年2月,頁30-39
李谷悅:〈方孝孺殉難事迹的敘事演化與「誅十族」說考〉,《史學月刊》2014
年第5期,頁37-62
李靜:〈論北宋的平民化宗法思潮〉,《重慶社會科學雜誌》2002年第3期,頁38-42
林丹:〈淺談方孝孺的政治思想〉,《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頁30-31
金紫微:〈論方孝孺的闢佛思想及其動因〉,《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頁
97-102+159
金紫微:〈方孝孺人生哲學的立德特徵〉,《道德與文明》2017年第6期,頁69-74
姜志勇:〈宋明理學論域中的「顏子之樂」〉,《鵝湖月刊》第38卷第11期,2013年5月,頁24-31
范玉秋:〈孔子的聖人觀初探〉,《鵝湖月刊》第27卷第11期,2002年5月,頁
44-48
侯展捷:〈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當代儒學研究》第19期,2015年12月,頁29-66
姜龍翔:〈論孟子聖人觀念的二元系統〉,《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頁
127-156
徐永明:〈婺州文人群體之構成及其形成之地域文化背景〉,《浙江學刊》2004年第6期,頁125-133
徐兆安:〈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47-178
孫廣德:〈方孝孺的政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7期,1993年10月,
頁17-69
孫鋒:〈方孝孺正統論探析〉,《齊魯學刊》2017年第6期,頁48-53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
月,頁223-254
陳逢源:〈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75-116
陳逢源:〈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
吳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11月,頁133-164
陳逢源:〈從五賢信仰到道統系譜——《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聖門傳道脈絡之歷
史考察〉,《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121-156
陳淑媛:〈方孝孺正統論初探〉,《史匯》第1期,1996年5月,頁117-132
陸廣平:〈明初方孝孺宗法思想初探〉,《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9卷第2期,
1996年6月,頁27-32
張常明:〈《遜志齋集》成書及版本考〉,《圖書館雜誌》,2009年第8期,頁78-80
張崑將:〈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頁83-124
張樹旺:〈論方孝孺之死對明代士風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頁77-82
張樹旺:〈論方孝孺之死的儒學史意蘊〉,《船山學刊》2010年第2期,頁119-121
傅玲玲:〈從朱熹與陳亮之辯論論朱熹之價值觀〉,《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2005年7月,頁59-80
程繼紅:〈明代王禕經學思想述評〉,《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5年12月,頁43-52
靳健:〈孔子詩教哲學與與朱熹詩教哲學的比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0-13、19
趙子賢:〈百年方孝孺研究評述〉,《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2019
年6月,頁75-81
趙映林:〈方孝孺的「立法利民」觀〉,《文史雜誌》1997年第6期,頁10-12
趙珊珊:〈論方孝孺的文學思想〉,《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4期, 2012年8月,頁58-59
趙偉:〈論方孝孺的政治思想與氣節〉,《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5期,2014年10月,頁36-41+57
劉振維:〈孔顏樂處辯(上)〉,《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5期,1995年5月,頁
457-466
魯迅劍:〈方孝孺政治哲學思想簡論〉,《學理論》2018年第10期,頁90-92
鄭毓瑜:〈劉勰的原道觀〉,《中外文學》第14卷第3期,1985年8月,頁119-132

(三)學位論文
刁瑋:《方孝孺法律思想研究》,重慶: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王清安:《北山四先生理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6年
方學文:《明代寓言散文研究——以四庫全書為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左玲玲:《方孝孺詩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美惠:《朱熹道統論之研究——以四書學為核心而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金紫微:《方孝孺儒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邱麗敏:《方孝孺正統思想研究》,廣州:深圳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張霞:《方孝孺尚氣文學思想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盛夏:《程朱理學與方孝孺的文學思想及其創作》,武漢:湖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雪玉:《方孝孺政治思想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黃美華:《論方孝孺的文學觀及其創作》,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年
鄒麗娟:《方孝孺文學思想與元末明初文壇走向》,長沙:中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董剛:《元末明初浙東士大夫群體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4年
劉焦:《張載禮樂思想論》,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