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與丁若鏞「道心人心論」之比較研究
作者:金玟
作者(外文):Gyoel Gim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賢中
杜保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道心人心朱熹丁若鏞中和新説知覺天主教靈明上帝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本文透過朱熹與丁若鏞的「道心人心論」進行比較研究,並聚焦於兩者對「道心」的問題意識,以此考察「道心」概念哲學含義的變化與差異。在此問題意識下,本文一方面從程頤與呂大臨關於「中」與「未發已發」之辯論開始,接續討論朱熹中和舊說與新説的理論發展,深入探討朱熹對「道心人心」論的理論含義。另一方面,首先從歷史觀點來考察身爲信西派的丁若鏞與天主教的關係;再者從與天主教理論的類似性入手,討論丁若鏞對「上帝」的觀點,深入探討丁若鏞對「道心人心」論的理論含義。本文比較朱熹與丁若鏞對「道心」的觀點,提出(1)朱熹的「道心」是必須先透過「知覺」之後才形成的道德意識,實際上不會賦予「道心」本體的涵義;(2)丁若鏞的「道心」等同於「靈明」、「天命之性」為代表的本體,而「上帝」是這些本體義所根據的終極本體。最後,本文基於以上的論述,延伸探討朱熹與丁若鏞的本體論與工夫論之比較。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Dao Xin(道心,the way of heart and mind) and Ren Xin (人心,the human’s heart and mind) Theory” of Zhu Xi and Jeong Yakyong.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Zhu Xi’s “Dao Xin”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several steps. It first focuses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Dao Xin" to examine the chang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Dao Xin”.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old theory and the new theory of Zhong He(中和) is discussed as well to explain the “Dao Xin” further. The theories of Zhong He is brought up by Zhu Xi, from the debates between Cheng Yi and Lui Dalin on Zhong(中) and Weifa-Yifa(未發已發), which is analyzed additionally.
On the contrary, Jeong Yakyong’s theory is studied in different steps. First, Jeong Yakyong''s perspectives regarding the Catholicism is examined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Secondly, Jeong Yakyong''s thoughts and viewpoints of the Shang Di is discussed with the similarity of the Catholic theory. Furthermore, Jeong Yakyong''s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Dao Xin and Ren Xin theory is analyzed in dep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Zhu Xi and Jeong Yakyong''s views on "Dao Xin" is conducted. (1) Zhu Xi''s "Dao Xin" is a moral consciousness that must be formed after "Perception". Zhu Xi does not actually give ontological meaning to the Dao Xin. (2) Jeong Yakyong''s "Dao Xin" is equivalent to the "Ling ming"(靈明) and "the nature of Tian Ming(天命,the nature of God''s will) as the representative noumenal ontology, and "God" (上帝) is the ultimate ontology on which these ontological meanings are based. Based on the all discussions abov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Zhu Xi and Jeong Yakyong''s ontology and practical theory is researched along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一、古籍文獻及當代譯注
(一)中文古籍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虞夏商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1年。
〔宋〕張 載,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張 載,林樂昌編:《正蒙合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
〔宋〕程顥、程頤,郭齊譯注:《二程文選譯》,南京:鳳凰,2011年。
〔宋〕呂大臨,陳俊民輯校:《藍田呂氏遺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012年重印。
〔宋〕胡 宏,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重印。
〔宋〕謝良佐:《上蔡語錄》,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楊 時,林海權校理:《楊時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宋〕張九成:《中庸說》,收入《四部叢刊》第6冊,臺北:臺灣商務,1981年。
〔宋〕黃 倫:《尚書精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冊。(「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Books from the China-US Million Book DigitalLibrary Project)」:https://archive.org/details/cadal)
〔宋〕朱 熹,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福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 熹,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朱 熹,呂祖謙編,張京華輯校:《近思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明〕利瑪竇,梅謙立注,譚傑校勘:《天主實義今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明〕楊廷筠:〈職方外紀序〉,收入艾儒略(Giulio Aleni)著,謝方校釋:《職方外紀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二)韓國古籍
《推案及鞠案》(「『추안급국안』정서화 및 DB기반 구축」〔《推案及鞫案》正書化以及DB基礎的建立〕:http://waks.aks.ac.kr/rsh/?rshID=AKS-2012-CAB-1101)
《光海君日記》(「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
《正祖實錄》(「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
李睟光:《芝峯類說》(「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
李 瀷:《星湖全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198~199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7年。
李 瀷:《星湖僿說》,收入民族文化推進會編譯:《國譯星湖僿說》,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77年。
韓元震,郭信煥譯註:《朱子言論同異考》,首爾:昭明出版,2002年。
安鼎福:《順菴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229~230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8年。
李基慶,李晩采編,金時俊譯:《闢衛編》,首爾:明文堂,1931年。
丁若鏞,茶山學術文化財團校編:《定本與猶堂全書》,首爾:圖書出版松樹,2012年。
徐壽錫:《頴水先生全集》,首爾:景仁文化社,1997年。
丁奎英:《俟菴先生年譜》,1921年。(「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http://kyujanggak.snu.ac.kr/home/index.doidx=06&siteCd=KYU&topMenuId=206&targetId=379)

(三)外文古籍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中譯本:高旭東、陳家華譯:《神學大全》第一集,台南:中華道明會/碧岳學社聯合出版,2008年。
Longobardi, Nicholas. A Short Answer Concerning the Controversies about Xang Ti, Tien Xin and Ling Hoen and Other Chinese Names and Terms. i: An Account of the Empire of China, i Churchill, A Collection of Voyages and Travels I, London: Assignment from Messrs. Churchill for John Walthoe, 1732.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Notes and Commentary by Henry Rosemont, Jr. and Daniel J. Cook. Hawaii: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Dallet, Charles. Histoire de l̓église de Corée, Paris: V. Plame, 1874. 韓譯本:安應烈、崔奭祐譯:《韓國天主教會史》,首爾:韓國教會史研究所,1980年。

二、近人著述
(一)中文專書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正中,1966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二冊,臺北:正中,1968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臺北:正中,1990年。
何 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中和:谷風,1986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篇,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年。
吳道宗:《深知所信:基督徒基要真理》,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3年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林月惠、李明輝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硏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
陳 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 : 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198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收入《三松堂全集》第八卷,鄭州:河南人民,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勞思光:《思想方法五講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黃俊傑編:《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黃俊傑編、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黃俊傑編、林維杰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振豐:《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蔡茂松:《朱子學》,臺南:大千世界出版社,2007 年。
錢 穆:《朱子新學案》,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11~12,臺北市:聯經,1995年。
錢 穆:《朱子新學案》,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錢 穆:《朱子學提綱》,臺北:素書樓基金會出版;蘭臺網路總經銷,2001年。

(二)韓國專書
尹敏求:《한국 천주교회의 기원》〔韓國天主教會之起源〕,首爾:國學資料院,2002年。
尹敏求:《초기 한국천주교회사의 쟁점 연구》〔早期韓國天主教會史的爭端研究〕,首爾:國學資料院,2014年。
卞基榮:《이벽 성조와 천진암》〔李檗聖祖與天眞庵〕,首爾:進明出版社,1981年。
李元淳:《韓國天主敎會史硏究》,首爾:韓國教會史研究所,1986年。
金玉姬:《韓國天主敎思想史》,首爾:殉敎之脈,1990年。
金善姬:《마테오 리치와 주희, 그리고 정약용》〔利瑪竇與朱熹,及丁若鏞〕,首爾:심산〔Sim-San〕,2012年。
姜世求:《성호학통 연구》〔星湖學統研究〕,首爾:慧眼,1999年。
琴章泰:《정약용―한국실학의 집대성》〔丁若鏞―韓國實學的集大成者〕,首爾:成均館大學出版部,2002年。
趙 珖:《조선후기 사회와 천주교》〔朝鮮後期社會與天主教〕,首爾:景仁文化社,2010年。
韓亨祚:《주희에서 정약용으로―조선 유학의 철학적 패러다임 연구》〔從朱熹到丁若鏞―朝鮮儒學的哲學模式研究〕,坡州:世界社,1996。

(三)外文專書(含翻譯著述)
安善材(Brother Anthony of Taizé)and Robert Neff. Brief Encounters:Early Reports of Korea by Westerners, Irvine: Seoul Selection, 2016.
孟德偉(David E. Mungello),張學智譯:《萊布尼茲和儒學》(Leibniz and Confucianism: The Search for Accord),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秦家懿(Julia Qing),曹劍波譯:《朱熹的宗教思想》(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His),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秦家懿(Julia Qing),吳有能、吳華 譯:《儒與耶》(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A ComparativeStudy),臺北:文史哲,2000年。
麥克·彼得森(Michael Peterson)外,孫毅游譯:《理性與宗教信念:宗教哲學導論》(Reason & Religious Belief: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麥葛福(Alister McGrath),王瑞琦、劉良淑譯:《基督教神學手冊》(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8年。

三、中、韓論文(含期刊論文、專書論文、學位論文)
(一)中文論文
李明輝:〈朱子對「人心」、「道心」的詮釋〉(上),《鵝湖月刊》,第387期,2007年9月。
李明輝:〈朱子對「人心」、「道心」的詮釋〉(下),《鵝湖月刊》,第388期,2007年10月。
李明輝:〈朱子性理學與韓儒丁時翰的四端七情論〉,收入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李明輝:〈省思中國哲學研究的危機─從中國哲學的「正當性」問題談起〉,《思想》第9期,2008年 5月。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34卷4期,2007年4月。
李紅霞:〈呂大臨《中庸解》簡論〉,收入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何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俸珪:〈韓國學界關於茶山學研究的焦點〉,收入黃俊傑編:《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宋榮培:〈論丁茶山與利瑪竇《天主實義》之間哲學範式的類似性〉,收入古偉瀛編:《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沈享民:〈再探訪朱熹格物致知論:並從德性知識論的視域略論其可能性與限制〉,《哲學與文化》39卷2期 ,2012年02月。
林月惠:〈高橋亨「主理派∕主氣派」解釋框架之批判〉,收入林月惠、李明輝編:《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林月惠:〈太極與萬物一體: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收入《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
金春峰:〈朱熹道統說的建立與完成—從思想史所作的分析〉,《九州學林》4卷1期,2006年11月。
陳榮開:〈朱子的《中庸》說:《中庸章句.序》中有關道心、人心問題的看法〉,收入朱杰人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郭曉東:〈論朱子在對《中庸》詮釋過程中受呂與叔的影響及其對呂氏之批評〉,收入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
黃連忠:〈從哲學範疇詮釋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思維及其系統架構的局限〉,《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期,2006年。
黃瑩暖:〈從「心之知覺」論朱子之「心」的道德動能-從「知覺是智之事」談起〉,《國文學報》57期,2015年06月。
楊儒賓:〈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卷3期,2005年9月。
鄭家棟:〈「中國哲學」與「哲學在中國」〉,《哲學動態》第5期,2000年5月。
鄭家棟:〈「中國哲學之合法性」問題的由來、實質及其對於相關討論的期望〉,《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2月。
鄭宗模:《程明道的德性觀念研究:從應物論觀點看儒家玄學的建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
鍾彩鈞:《二程聖人之學硏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二)韓國論文
卞基榮:〈한국 천주교회 창립 1779년인가 1784년인가?〉〔韓國天主教會之創立:1779年還是1784年〕,《司牧》144卷,1991年。
朴承燦:〈인격 개념의 근원에 대한 탐구〉〔對人格概念根源的探求〕,《人間研究》13號,2007年。
李佑成:〈鹿庵 權哲身의 思想과 그 經典批判―近畿學派에 있어서의 退溪學의 繼承과 展開―〉〔鹿庵權哲身的思想及其經典批判:近畿學派中退溪學之繼承與展開〕,《退溪學報》36卷,1982年。。
李光虎:〈동서 융합의 측면에서 본 정약용의 사상〉〔從東西融合的層面看丁若鏞的思想〕,《退溪學報》第113輯,2003年。
李光虎:〈從《中庸講義補》與《中庸自箴》看茶山之「誠」哲學〉,收入茶山學術文化財團編、金海鷹譯:《茶山的四書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李光虎:〈퇴계 이황의 심학적 이학이 다산 정약용의 도덕론 형성에 미친 영향〉〔退溪李滉的心學式理學對茶山丁若鏞的道德論之形成所給的影響〕,《韓國實學研究》12卷,2006年。
吳文煥:〈다산 정약용의 근대성 비판〉〔茶山丁若鏞的人觀批判〕,《政治思想研究》7號,2002年11月。
呂珍千:《黃嗣永 帛書와 그 異本의 硏究》〔黃嗣永帛書與其異本硏究〕,韓國天主教大學國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金相洪:〈다산과 천진암의 관계〉〔茶山與天真庵的關係〕,《東洋學》35卷,2004年2月。
金治完:〈천진암 주어사 강학회의 성격에 관한 연구: 다산의 자찬묘지명을중심으로〉〔關於天真庵走魚寺講學會的性格研究:以茶山《自撰墓誌銘》為中心〕,《歷史與實學》47號,2012年4月。
金玉姬:《서학의 수용과 그 의식구조》〔西學的受容及其意識構造〕,首爾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3年。
金善姬:〈白敏貞「利瑪竇與茶山丁若鏞哲學的距離」討論文(二)〉,《教會史研究》第39集,2012年。
徐鍾泰:《星湖學派의 陽明學과 西學》〔星湖學派的陽明學以及西學〕,西江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孫興徹:〈조선후기 천주교 수용의 학술사적 의미 고찰 ―다산 정약용과 신서파·공서파를 중심으로〉〔朝鮮後期天主敎受容的學術史的意義考察―以茶山丁若鏞和信西派·攻西派為中心―〕,《茶山學》9號,2006年。
崔奭祐:〈한국 천주교회의 기원 문제〉〔韓國天主教會的起源問題〕,《韓國基督教與歷史》卷1,1991年。
崔奭祐:〈茶山 西學에 관한 논의〉〔有關茶山西學的討論〕,收入崔奭祐 外:《茶山 丁若鏞의 西學思想》〔茶山丁若鏞的西學思想〕,首爾:圖書出版五車,1993年。
張勝求:〈정약용의 향외적 철학과 그 근대적 성격〉〔丁若鏞的向外性哲學與其近代性格〕,《東方學志》90號,1995年2月。
琴章泰、成泰鏞 外:〈茶山、西學及朱子學〉,收入茶山學術文化財團編:《茶山學》第2號,2001年 5月。
琴章泰:〈茶山의 心개념과 마테오 릿치의 영혼론〉[茶山的心概念與利瑪竇的靈魂論〕,《宗教與文化》8卷,2002年。
琴章泰:〈다산의 사천학과 천주교 교리의 활용〉[茶山的事天學與天主教教理的使用〕,《敎會史硏究》第39輯,2012年。
琴章泰:〈茶山의 儒學思想과 西學思想〉[茶山的儒學思想與西學思想〕,收入崔奭祐、琴章泰、朴東玉、金玉姬:《다산 정약용의 서학사상》〔茶山丁若鏞的西學思想〕,首爾:五車(意譯),1997年。
裵賢淑:〈17ㆍ18世紀에 傳來된 天主敎書籍〉〔17、8世紀傳來的天主教書籍〕,《教會史研究》3卷,1981年。
鄭豪薰:〈한국 근현대 실학 연구의 추이와 그 문제의식〉〔韓國近現代實學研究趨勢與其問題意識〕,《茶山與現代》2號,2009年。
權仁浩:〈인심도심 논쟁: 도덕심과 욕망 그리고 하늘의 도리는 같은가 다른가〉〔人心道心論爭:道德心與欲望,及天道是否一樣〕,收入韓國哲學思想研究會編著,《논쟁으로 보는 한국철학》〔從論爭來看的韓國哲學〕,首爾:禮文書院,1998年。

四、 網站資料庫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Books from the China-US Million Book Digital Library Project)」:https://archive.org/details/cadal
「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
「『추안급국안』 정서화 및 DB 기반 구축」〔《推案及鞫案》的正書化以及DB基礎的建立〕:http://waks.aks.ac.kr/rsh/?rshID=AKS-2012-CAB-1101
「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http://e-kyujanggak.snu.ac.kr/home/main.do?siteCd=KYU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詞典」:http://encykorea.aks.ac.k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