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齊地法家的源流與思想之研究
作者:陳瓊霞
作者(外文):CHEN, CHIUNG-HSIA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丁原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管子》齊地法家商業《尚書.呂刑》GuamziQi region Legalistsmercantile traditionMarquis of Lu on PunishmentsTao( the guiding principle)De(charismatic power)Gong(fair)Li(principle, inherent structure)Li(ceremony)Fa(law)Shu(political methods)Shih(author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文以「先秦齊地法家的源流與思想之研究」作為論題,分論先秦齊地法家思想之「源」與「流」,以及齊地法家思想之哲學觀念內涵。本文認為,齊地有一強調「以法治國」的法家思想流派存在,其強調「法」觀念的根源來自於「道」,人君學習、仿效「道」之客觀、公平性等價值,以「公」作為施政之內涵,開展出以「公」行「法」的為政治國之道。
第一章主要闡明兩個方向:第一,藉由當今學者之言,確認先秦齊地確實有一法家流派存在;第二,藉由文獻考察說明當今對先秦齊地法家思想之研究者稀,且因現存資料稀少與雜亂,導致先秦齊地法家思想的研究仍陷於膠著,因此有其研究之必要性。本文借助對地域文化之考察以及文本分析方式,試圖處理「先秦齊地法家的源流與思想」這一問題。
第二章藉由陳述齊地社會的重商型態,指出齊地具形成「法」思想的必要且客觀條件。本章提出為了避免商人求利無祖國、以商逼政的情況發生,以及讓所有商人在一致標準下,進行公平貿易,因此商業活動頻繁之國家,需要建立起一套限定商業行動的制度;這套制度逐步成為法制,齊國重商傳統的要求,加速國家內部制度的完成,成為促使法家形成的外緣因素。
第三章藉由探討《尚書.呂刑》與齊地法家思想之可能關係、姜太公的立國精神、桓管變法中以俗化民以成法的狀況,指出齊地具有重「法」的淵源。本文認為:第一,《尚書.呂刑》應是齊地法家思想之淵源之一。第二,齊地具有重俗的傳統,從姜太公以降,齊地治國者重視地方習「俗」的運用,將「俗」作為懷柔高壓的手段。
第四章試圖從《管子》一書中,尋找「法」觀念轉化的歷程,指出齊地確實有一法家思想形成的脈絡。本文認為:第一,劉向將《管子》書編排成七組有其意義,其分組編排依照成篇先後而定。第二,《管子》一書中有一「法」觀念形成之脈絡,越晚期篇章之「法」觀念的內涵越豐富。
第五章從《管子》中的幾個哲學觀念著手,闡述齊地法家思想中「道」、「德」、「理」、「術」與「勢」重要哲學觀念,藉此指向出齊地法家以「法」作為人文規劃之思想。本文認為:第一,「道生政」這一命題開啟「道」觀念由自然之域轉向人文之境。第二,「德」觀念由聖人之德轉向人君得道以擁權位。第三,「理」是「道」與「物」之中介,君主治國依天理定人事之禮、法。第四,「公正術」與「勢」是治國政令推行之實務。
第六章闡述《韓非子》法家思想系統中,延伸、擴大那些齊地法家哲學思想之內涵。本文認為:第一,齊地法家歸趨於《韓非子》。第二,《韓非子》擴展齊地法家的「道」觀念,除去原在齊地法家思想中的抽象性意義,並與「理」結合。第三,「德」觀念強化為以法治國之德政,行德政得民心以強國。第四,《韓非子》將齊地法家思想的靜因、無為之明術,轉為暗術。且更加強調君主之勢,集權於中央。
第七章總結,並對齊地法家思想之特色進行說明。再次確認在先秦時期齊地確實有一法家思想脈絡存在。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figure out where Qi region Legalism came from and how it impacted the following Legalism in Prior Qin Dynasty. It's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one school of Legalism in Qi region who claimed “rule by law” and “law comes from Tao”. In addition, emperor should learn objectivity, and fairness from “Tao”, realize “public is key component in governance”, and grow his way to administer a country by “public” and “law”.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I will prove that there is indeed Qi region Legalism in Prior Qin Dynasty.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study, geography, it showed that nature resource, commercial trade and kingcraft provided nutrients to grow Qi region Legalism. Based on Guanzi, I will deduce there is a systematic evolvement of Law concepts in Qi region Legalism. To explain Qi Legalists thought, I will discuss “Tao”, ”De”, “Li”, “Shu”, and “Shih”, which are major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Guanzi,
In the end, there is brief conclusion how Qi region Legalism impacted Han Feizi.
(除原典按書名筆畫序外,悉依作者姓名筆劃、年代序排列)

一、古典文獻與註譯部分

《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09。
《尹文子》(四部備要.子部),周.尹文撰,唐.殷敬順釋,清.錢熙祚校,臺北:中華書局,1971。
《史記》,漢.司馬遷撰,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宋.斐駰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慎子》,清.錢熙祚校,臺北:世界出版社,1967。
《說苑》,漢.劉向、王鍈,王天海譯注,臺北 : 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
《說苑疏證》,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漢書》,漢.班固撰,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管子校正》,唐.尹知章注、戴望校正,收錄於《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83。
《管子》,唐.房玄齡注,李績增注,臺北:中華書局,1971。
《管子平議》,清.俞樾平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管子輯評》,明.凌汝亨輯評,臺北:中華書局,1970。
《管子學》,清.張佩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韓非子集解》,清.王先慎,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王叔岷,《諸子斠正》,臺北:世界書局,1964。
王愷鑾,《尹文子校正》,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石一參,《管子今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日〕安井衡,《管子纂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
李勉,《管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林尹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2000。
陳鼓應,《管子四篇诠释 : 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張覺,《商君書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
-- 《韓非子校疏》,上海 : 上海古籍,2010。
-- 《韓非子校疏析論》,上海: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 : 中華書局,2004。
蔡汝堃,《慎子集說》,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顏昌嶢,《管子校釋》,湖南:嶽麓書社,1996。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

二、齊地文化研究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王志民主編,《齊文化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王閣森、唐致卿主編,《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于孔寶等編,《齊文化叢書》,山東 : 齊魯書社,1997。
---第一卷:《管子簡釋》
---第二卷:《荀子匯校匯注》
---第三卷:《晏子春秋注解》;《春秋公羊傳解詁》
---第四卷:《秦漢齊博士論議集》;《七緯》
---第五卷:《鄭玄集》(上)
---第六卷:《鄭玄集》(下)
---第七卷:《齊兵書》;《稷下七子捃逸》
---第八卷:《齊黃老書》
---第九卷:《姜齊卷》;《田齊卷》;《秦漢卷》
---第十卷:《考古卷》
---第十一卷:《中國論文卷》
---第十二卷:《外國論文卷》
---第十三卷:《先齊文化源流》;《齊史稿》
---第十四卷:《齊國政治史》;《齊國經濟史》
---第十五卷:《齊國軍事史》;《齊國科技史》
---第十六卷:《齊國學術思想史》;《齊文學藝術史》
---第十七卷:《齊國社會生活史》;《齊宗教研究》
---第十八卷:《齊都臨淄城》;《古齊地理》
---第十九卷:《齊文化與魯文化》;《秦漢齊學》
---第二十卷:《齊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齊文化與現代化》
---第二十一卷:《名君評傳》;《名臣評傳》
---第二十二卷:《名將評傳》;《名士評傳》
宋鎮豪,《中國春秋戰國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李曉東,《中國封建家禮》,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
李玉潔,《齊國史話》,山東:藝文出版社,2004。
邱淵,《「言」「語」「論」「說」與先秦論說文體》,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9。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73。
巫寶三,《管子經濟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邱文山,《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山東:齊魯書社,2003。
邱文山、張玉書、張杰、孔于寶,《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山東:齊魯書社,2003。
金景芳,《論井田制度》,山東:齊魯書社,1982。
--- 《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孟祥才、胡新生,《齊魯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漢卷-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山東:山東大學,200。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62。
侯家駒,《先秦法家統制經濟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
姜國柱,《姜太公評傳》,北京:國防大學,1999。
孫翊剛、陳光焱,《中國賦稅史》,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83。
張友直,《管子貨幣思想考釋》,北京:北京大學,2002。
許倬雲,《西周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 《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晁福林,《霸權迭興:春秋霸主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 《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 《先秦社會型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葛志毅、張惟明,《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樂愛國,《管子的科技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楊寬,《戰國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 《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向奎,《中囯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硏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 《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蔡樞衡,《中國刑法史》,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齊秀生,《舉賢尙功:齊國官制與用人思想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5。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
--- 《中國哲學思想探原》,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
喬長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編一》,山東:齊魯書社,1982。
劉敦願、逢振鎬主編,《東夷古國史研究》(第一、二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劉斌,徐樹梓,《姜太公本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劉雲生,《中國古代契約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鄧駿捷,《劉向校書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新華出版社,1998。

三、齊地法家與先秦法家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77。
王潔卿,《中國法律與法治思想》,台北:三民出版社,1982。
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3。
--- 《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89。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77。
王沛,《黃老「法」理論源流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古棣、周英,《法和法學發生學──法和法學的歷史探源》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0。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8。
司馬琪主編,《十家論管》,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治、政治、哲學》,臺北:華泰出版社,2001。
金受申,《稷下派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周勳初,《〈韓非子〉札記》,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
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武樹臣、李力,《法家思想與法家精神》,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林劍鳴,《法與中國社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
邵先鋒,《《管子》與《晏子春秋》治國思想比較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8。
姚蒸民,《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
--- 《韓非子通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俞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施覺懷,《韓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梁啟超,《管子傳》,臺北:中華書局,1957。
--- 《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中華書局,1962。
馬非百,《管子輕重篇新詮》,北京:中華書局,1979。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馬小紅,《中國法律思想發展簡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宮源海,《德法之治與齊國政權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4。
時顯群,《法家以法治國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耿振東,《管子研究史:戰國至宋代》北京 : 學苑出版社,2011。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中華書局,1970。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
---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陳復,《申子的思想》,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 《慎子的思想》,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
--- 《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三民出版社,2003。
郭沫若,《青銅器時代》(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 《十批判書》(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曾振宇,《前期法家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張有智,《先秦三晉地區社會與法家文化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湯孝純,《管子述評》,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
張秉南,《稷下鉤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黃公偉,《法家哲學體系指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程元敏,《尚書周書牧誓洪範金滕呂刑》,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劉蔚華、苗潤田,《稷下學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劉蔚華,《管仲與《管子》》,山東:山東文兿出版社,2004。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鄭秦,《中國法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鄭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9。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出版社,1981。
羅根澤,《管子探源》,臺北:里仁出版社,1982。
蘇南,《法家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書社,2000。
戴東雄,《管子的法律思想》,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四、先秦哲學

丁原植,《文子新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
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1983。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呂思勉,《先秦史》(呂思勉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讀史札記》(呂思勉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沈長雲、張渭蓮,《中國古代國家起源與形成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高正,《諸子百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許金發,《先秦學術思想概要》,臺北:文景出版社,1983。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76。
馮紹霆,《周禮:遠古的理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孫開泰,《中國春秋戰國思想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梁啟超,《諸子考釋》,臺北:中華書局,1957。
---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中華書局,1973。
---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大勢》,臺北:華正,197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 《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張心澂,《偽書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
張秉楠,《商周政體研究》,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 《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 《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9。
曾憲義,《中國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楊升南,《中國春秋戰國政治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蔣伯潛,《諸子通考》,台北:正中書局,1991。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哲學科學出版社,2010。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出版社,1986。
-- 《國史大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羅根澤,《諸子考索》,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羅焌,《諸子學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 。
嚴靈峰編,《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臺北:正中書局,1975。

五、期刊

王曉波,〈論「歸本於黃老」—韓非子論「道」〉,《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999年第22期,187-213頁。
--- 〈「解老」、「喻老」—韓非對老子哲學的詮釋和改造〉,《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99年第51期,1-3+5-30頁。
--- 〈「歸本於黃老」與「以無為本」—韓非及王弼對老子哲學詮釋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005年第29期,1-63頁。
--- 〈「道生法」—《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和哲學〉,《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006年第32期,75-113頁,187-213頁。
--- 〈先秦法家思想研究的若干問題〉,《國學學刊》,2013年第3期。
王民信,〈田氏篡齊始末〉,《思與言》,1963年第1卷第4期,139-143+131頁。
白奚,〈老子關於矛盾轉化條件的思想〉,《中國哲學史季刊》,1994年第3期。
-- 〈也談《管子》的成書年代與作者〉,《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4期。
-- 〈《黃帝四經》與百家之學〉,《哲學研究》,1995年第4期。
-- 〈中國古代陰陽與五行說的合流—《管子》陰陽五行思想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 〈先秦黃老之學源流述要〉,《中國哲學》,2003年第4期。
朱林紅,〈「法」義追尋〉,《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3期。
李道湘,〈從《管子》的精氣論到《莊子》氣論的形成〉,《管子學刊》,1994年第1期。
李增,〈《管子》之宇宙觀〉,《國立編譯館期刊》,1998年第27卷第2期,9-36頁。
-- 〈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1999年第26卷5期,410-429+493-494頁。
-- 〈《管子》法思想〉,《管子學刊》,2001年第1期。
晁福林,〈戰國時期的土地私有化及其社會影響〉,《江海學刊》,1996年第4期。
徐漢昌,〈古代的帝王學:法家〉,《國文天地》,1998年第163期,28-31頁。
胡家聰,〈黃老帛書《經法》的政治哲學--兼論淵源於稷下之學〉,《中國哲學史》1988年4期。
--- 〈道家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6年。
--- 〈論《管子》書系學派著作〉,《管子學刊》,1997年3期
--- 〈略論道家「天、地、人」一體觀在民族心理中的滲透〉,《中國哲學史》1997年2期。
--- 〈道家尹文與儒家荀況思想有若干相通之處─兼論稷下學術中心的思想交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出版社 1998年。
--- 〈道家黃老學「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式〉,《管子學刊》,1998年第1期。
余敦康,〈論管仲學派〉,《中國哲學》第二輯,北京:三聯書店,1980年。
陳卓,〈靜因之道─《管子》哲學意蘊透析〉,《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2003年第20卷第3期。
郭世東,〈試論《管子》的法律思想〉,《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常正光,〈春秋時期宗法制度在晉國的開始解體與晉國的稱霸的關係〉,《四川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
常敘政,〈山東博興出土齊國貨幣〉,《文物》,1984年第10期。
徐鴻修,〈從祿賞制度的演變看周代的土地制度─兼評「軍功地主」論〉,《文史哲》,1972年第2期。
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在成周東周乃東遷〉,《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1930年。
楊向奎,〈論《呂刑》〉,《管子學刊》,1990年第2期。
張維華,〈齊長城考〉,《禹貢半月刊》,1937年第7卷第1、2、3合期。
張金光,〈秦自商鞅變法後的租賦徭役制度〉,《文史哲》,1983年第1期。
張榮錚,〈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天津社會科學》,1983年第6期。
張鴻雁,〈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史哲》,1984年第4期。
張金光,〈試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1984年。
張龍海,〈齊刀幣〉,《管子學刊》,1987年第2期。
張龍海、李劍,〈山東齊國故城內新出土的刀幣錢範〉,《考古》,1988年第11期。
張龍海、楊英吉,〈臨淄近年來刀幣的發現〉,《管子學刊》,1989年第4期。
張龍海、吳誠鴻、李翼賢,〈臨淄殉馬考辨〉,《管子學刊》,1993年第2期。
張玉勤,〈論戰國時期的國家授田制〉,《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4期。
張光明,〈由齊幣的出土論齊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管子學刊》,1991年第2期。
--- 〈淄博地區先秦文物考古的發現與研究〉,《管子學刊》,1993年第3期。
--- 〈談「齊之化」和「無文刀」〉,《管子學刊》,1994年第3期。
張其賢,〈「中國」與「天下」概念探源〉,《東吳政治學報》,2009年第27期,169-256頁。
曾春海,〈《管子》四篇與《韓非子》的道法論及對比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4年第31期,211-227頁。
趙敏芝,〈論《管子》的匡世經綸之道〉,《人文藝術學報》,2002年第1期,139-156頁。
樂愛國,〈《管子》的精氣說與氣功學〉,《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1期。
---〈《管子》的精氣說辨正〉,《管子學刊》,1996年第1期。
---〈《管子.內業》的精氣說的再探討〉,《管子學刊》,1998年第2期。
劉毓璜,〈齊學應獨樹一幟〉,《管子學刊》1988年第1期。
盧瑞容,〈中國古代兵家「勢」概念析探〉,《清華學報》,1999年第29卷第2期,113-136頁。

六、博士學位論文

尹清忠,《〈管子〉研究》,曲阜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池萬興,《〈管子〉研究》,西北師範大學先秦兩漢文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李玫芳,《《管子》形上思想探究 : 以「道」「氣」「心」為主軸的構建》,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2004年。
金敏,《〈管子〉法律精神》,北京大學法律思想史博士論文,1993年。
周俊敏,《〈管子〉經濟倫理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論文,2002年。
林天人,《先秦三晉區域文化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98年。
高上雯,《論戰國七雄立國的經濟基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陳茂進,《齊文化研究─臨淄城制和齊學風》,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1984年。
陳溫菊,《先秦三晉文化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9年。
陳彥良,《先秦法家制度思想研究-國家/市場取徑分析》,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2年。
陳正凡,《商周交會在齊國-戰國齊文化的淵源與發展》,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7年。
陳佩君,《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以〈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徐舜彥,《〈商君書〉「法」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郭麗,《〈管子〉文獻學研究》,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區永圻,《戰國秦漢法家諸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張伯晉,《以韓非與〈韓非子〉為研究對象》,吉林大學法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湯曾,《〈管子〉經濟倫理思想》,東南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玲,《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以〈管子〉、〈商君書〉、〈韓非子〉》,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翟建宏,《〈管子〉經濟思想研究》,鄭州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萬英敏,《〈管子〉管理哲學思想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趙小雷,《法家與先秦諸子的關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劉智妙,《《管子》四篇「精氣論」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藍麗春,《春秋齊桓霸業考述》,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9年。

七、外文資料

Guan Zhong, translation by W. Allyn Rickett, Guanzi: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 Boston, MA: Cheng and Tsui Company, 2001.
Han Feizi, translated by Burton Watson, Han Feizi: basic writing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