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韓非子》政治思想研究
作者:王億仁
作者(外文):wang-yi-r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永儁
孫長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政治政治合法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0
本論文《韓非子政治思想研究》全文分六章討論:
第一章序論部分,主要是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並回顧與檢討《韓非子》相關研究文獻的論題與方法,以及論述本論文研究方法與線索的形成。
第二章歷史背景考察,則分別從政治制度與學術思想兩個部分,對韓非子思想的淵源進行歷史性考察,藉此了解韓非子思想發展的社會背景與思想脈絡。
第三章哲學基礎分析,則從形上學、歷史觀、人性論、知識論與價值論等五個面向,說明先秦諸子政治思想的共同課題,並釐清韓非子思想中的哲學觀點與意見。
第四章《韓非子》政治思想的三度論,則以「政治合法性」概念為基礎,分析《韓非子》理論中勢法術三者的關係。而在此觀念基礎上,再依序論述韓非子政治思想的勢法術觀念。
第五章《韓非子》的法治國家觀念,則是從韓非子勢法術的政治理論中辨析韓非子的國家觀念,以及在韓非子的國家觀念底下所呈現出的君德論主張。
第六章結論,則分三部分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意見:首先,反省與檢討韓非子政治理論的特色與限制;其次,重新評價《韓非子》政治思想的當代意義;最後,檢討當代運用西方政治學或政治哲學研究《韓非子》的角度觀點,論述《韓非子》政治思想與西方政治學、政治哲學的同異。
一、原典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陳啟天,《韓非子校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民80。
梁啟雄,《韓子淺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0。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嚴靈峯,《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台北:成文出版,民69。
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蔣伯潛,《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局。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72。
〔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
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徐忠良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尹文子》,台北:三民書局,民85。
譚戒甫,《公孫龍子形名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1。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1995。

二、韓非子與法家專書
容肇祖,《韓非子考證》,台聯國風出版社,民61。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7。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3。new window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new window
任繼愈,《韓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66。new window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文史哲出版社,民75。new window
谷方,《韓非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黃公偉,《法家哲學體系指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69。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姚蒸民,《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台北:編譯館,2001。new window
陳奇猷,張覺,《韓非子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90。
蘇南,《法家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書社,2000。
黃秀琴,《韓非學術思想》,華僑出版社,1962。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民62。
耿雲卿,《先秦法律思想與自然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魏德勝,《韓非子語言研究》,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鄭良樹,《韓非子知見書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2。new window
蔣重躍,《韓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三、相關領域專書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3。
何勤華,《中國法學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俞榮根,龍大軒,呂志興編著,《中國傳統法學述論――基於國學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刁榮華主編,吳經熊等撰,《中國法學論著選集》,台北:漢林,民65。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民73。
章太炎,《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9。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錢穆,《國史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8。
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90。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錢穆,《四書釋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7。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蘭臺出版社,民9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0。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任繼愈主編,孔繁等撰,《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7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袁剛,《中國古代政府機構設置沿革》,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new window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翟錦程,《先秦名家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崔清田主編,《名學與辯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料分析》,台北:仰哲出版社。
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謝幼偉,《哲學講話》,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80。
柴熙,《認識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紀寶成主編,《中國古代治國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浦興祖,洪濤主編,《西方政治學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傑拉爾德.麥卡勒姆(Gerald C. MacCallum)著,李少軍,尚新建譯,《政治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4。
〔加〕威爾.金里卡(Will Kymlicka)著,劉莘譯,《當代政治哲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Ian McLeod著,楊智傑譯,《法理論的基礎》,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2005。
Jan-Erik Lane著,楊智傑譯,《憲法與政治理論》,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2003。
賽班(George H.Sabine)著,李少軍,尚新建譯,《西方政治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著,楊東純,馬雍,馬臣譯,《古代社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9。
〔美〕邁克爾.羅斯金(Michael G. Roskin),羅伯特.科德(Robert L. Cord),詹姆斯.梅代羅斯(James A. Medeiros),沃爾.特瓊斯(Walter S. Jones)著,林震,王鋒,范賢睿等譯,寧騷校,《政治科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孫關宏,胡雨春主編,《政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奧斯汀.蘭尼(Austin Ranney)著,林劍秋譯,《政治學―政治科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2002。
Herbert M. Levine著,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譯,《最新政治學爭辯的議題》,韋伯文化出版,2003。
〔英〕沃爾什(W.H.Walsh)著,何兆武、張文杰譯,《歷史哲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張文傑等譯,《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谷風出版社,民76。
麥克.史丹福(Michael Stanford)著,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台北:麥田出版,2001。
卡爾.巴柏(Popper,Karl R.)著,莊文瑞,李英明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台北:桂冠出版社,民81。
卡爾.巴柏(Popper,Karl R.)著,李豐斌譯,《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9。
哈貝馬斯(Juergrn Habermas)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A.N.懷特海(Whitehead)著,周邦憲譯,陳維政校,《過程與實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以賽亞.伯林(Berlin , I.)著,潘榮榮,林茂譯,《現實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德〕麥克斯.施蒂納(Max Stirner)著,金海民譯,《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薄振峰著,《當代西方綜合法學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英〕丹尼斯.羅伊德(Dennis Lloyd)著,張茂柏譯,《法律的理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法〕讓-馬克.夸克(Jean-Marc Coicaud)著,佟心平,王遠飛譯,筱娟校,《合法性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問題研究――基於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社會學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約翰.杜威(John Dewey)著,胡適等譯,《哲學的改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約翰.杜威著,馮平等譯,《評價理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英〕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nick)著,廖申白譯,《倫理學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Jean-Marc Coicaud ,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David Ames Curtis. Legitimacy and politics :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right and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Walsh,W. H..Philosophy of History:An Introduction.New York:Harper & Row,1960.
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Reason in History.Trans.by Robert S.Hartman,with an Introd.Indiana:The Bobbs-Merrill,1976.
Popper,Karl R..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台北:馬陵出版社,1981.
Popper,Karl R..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New York:Routledge,1991.
O’Brien,George Dennis.Hegel on Reason and History: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四、期刊論文
王曉波,〈論「歸本於黃老」――韓非子論「道」〉,收錄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二十二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印行,民88,頁187至211。new window
王邦雄,〈韓非政治哲學理論根基之偏狹與其潛在之困結〉,收錄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一卷,第二期,頁34至41。new window
安希孟,〈思辨的歷史哲學〉,《哲學與文化》。new window
林義正,〈先秦法家人性論之研究〉,收錄於《台大哲學論評》第十二期,1989。new window
林義正,〈論孔子所面臨的時代問題及其對治之道〉,收錄於《文史哲學報》第32期,1983,頁411至429。new window
張永儁,〈春秋「大一統」述義〉,《哲學與文化》,第三卷第七期,頁27至34。
〔法〕讓-馬克.思古德著,王雪梅譯,潘世強校,〈什麼是政治的合法性〉,收錄於《外國法譯評》第2期,1997。
李賢中,〈尹文子思想探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98,頁30至37。
李增,〈《韓非子》人性與功利論〉,收錄於《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頁79至101。
陳鼓應,〈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收錄於《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二期,2005,頁93至117。new window
徐漢昌,〈韓非的重勢學說〉,《靜宜文理學院學報》第一期,民67,頁15至26。
張素貞,〈韓非子難勢篇的幾個論點〉,收錄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七卷第八期,民63,頁55至59。
郭梨華,〈《尹文子》中「道」、「名」、「法」思想的探究〉,《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第九期,1996,頁1972至1983。
梅仲協,〈法與禮〉,收錄於刁榮華主編,吳經熊等撰,《中國法學論著選集》,台北:漢林,民65。new window
蔡英文,〈刑的傳統與韓非的「法」〉,收錄於《東海學報》,26卷,1985。new window
蔡英文,〈韓非思想中的政治價值一元論〉,收錄於《東海學報》,25卷,1984。new window
孫長祥,〈從〈樂記〉試探儒家思想中道德與藝術的關係〉,收錄於《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華梵佛學研究所編印,1995,頁107至122。
孫長祥,〈帛書《道原》與《淮南子•原道》思想的比較〉,收錄於《簡帛研究彙刊》第一輯,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民92。
孫長祥,〈《淮南子》中的自然思想與環保理念〉,收錄於《哲學與文化》,二十五卷第九期,1998。new window
孫景壇,〈關於道家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收錄於《南京社會科學》第十期,2001。
高柏園,〈韓非哲學的主要內容〉,收錄於《淡江學報》三十三期,台北:淡江時報社編印,民83,頁35至49。
高柏園,〈韓非哲學的根本問題及其理論根基〉,收錄於《漢學研究》第十一卷第二期,民82。new window
曾春海,〈《管子》四篇與《韓非子》的道法論及對比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三十一期,民93。
蕭振邦,〈韓非哲學的人性觀探論〉,收錄於《鵝湖月刊》,155 期,台北:鵝湖雜誌社,1988new window
譚培文,〈現實的個人:歷史唯物主義的開端――論施蒂納哲學對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影響〉,《江海學刊》,1998,第二期。
葛榮晉,〈試論《黃老帛書》的「道」和「無為」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三期,1981。
詹康,〈韓非的道、天命、聖人論及其缺口〉,收錄於《漢學研究》22卷第2期,2004,頁155至188。new window

王邦雄,《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65。new window
邱黃海,《從「任勢為治」說的形成論韓非思想的蛻變》,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6。
黃紹梅,《韓非尊君學說與兩漢政經形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8。new window
高佳琪,《韓非論「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
孫邦盛,《荀韓禮法思想及其人性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孫長祥,《韓非子思想的檢討》,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王讚源,《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61。
陳時提,《從分析法學的觀點論韓非的法律思想》,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
鎌倉國年,《從功利主義之觀點看韓非法治思想》,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