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劇場遊戲到身心訓練:台灣戲劇學系訓練演員的幾個主要問題研究
作者:楊欣芳
作者(外文):Hsin-Fang Y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鍾明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表演訓練;台灣戲劇系;吳靜吉;蘭陵劇坊;劇場遊戲;放鬆;劇場的聲音訓練;排演文本;翻譯;身心關係Acting trainingTheatre Studies departments in TaiwanWu Jing-JiLanlin Theatre Troupetheatre gamesrelaxationvoice training in theatretext rehearsalsinterpret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in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本論文以台灣戲劇系正規而常態的表演訓練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台灣的大學戲劇系如何透過教育訓練演員」,進行追本溯源以及探討其教學內涵的工程。
1978年吳靜吉在蘭陵劇坊所主持的演員訓練,可視為現今戲劇系表演訓練最早的源頭。因為吳靜吉當時帶領的團員如金士傑、馬汀尼和李國修等,後來都成為台灣戲劇系的資深表演教師,影響了許多戲劇系出身的演員。其訓練內容裡的劇場遊戲與放鬆,成為台灣戲劇系表演訓練的重要元素。戲劇系的劇場遊戲融合其他表演教師引進的其他流派,轉化成戲劇系表演課的應用方式,強調認識自我且置於排演文本之前。
戲劇系在課程規劃裡置入傳統戲曲的學習,目的為了創造台灣的戲劇專才,
但戲曲與西方元素並未整合成台灣現代戲劇的風格,以致戲曲訓練與其他國內外身體技藝同樣為一種身體技巧。同樣因師生關係的轉變,台灣戲劇系表演訓練專才不再如以往緊密的師生關係下訓練出的技藝,而是主修或授課老師引導學生表演方法,學生必須自力更生。
戲劇系開設專門的聲音課以及排演文本時的聲音訓練來強化演員的語音。但因為著重呼吸、咬字、聲音表情等訓練,忽略了停頓和身體其他部分的關係,導致演員的舞台腔仍時有所聞。另外,排演文本時多使用翻譯劇本,演員受限於翻譯以及不了解本地各方言的語言文化,對於詮釋語音有許多侷限。在排演文本上同樣因外國劇本為多,又以寫實表演方法為主要教學,忠於原著的表演訓練下表演有不真實且與導演新詮釋有溝通上的問題。
戲劇系除了轉化了國外的表演訓練元素,甚至教師給學生的筆記也包含了台灣語境的意義。「放鬆」一詞在表演筆記上不只涵容了現代戲劇、心理學,甚至有東方的身心觀在其中。表演訓練去除原本的脈絡只留下活動、指令和筆記時,學生演員便有認同上的困難。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劇場遊戲、翻譯文本以及語音訓練上。
從1980年代台灣的表演訓練即帶有認識自我的特色,影響至戲劇系的表演訓練中,可能使學生演員認同社會面具下的自我,而非真實認識自己與他人、世界的關係。本論文提出台灣戲劇系的表演訓練需整合台灣語言與文化的多重內涵,來協助台灣演員建立自己的定位,乃至身心關係,因而能成為世界性演員的一份子。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methods of training Taiwanese actors in theatre studies departments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through examining their official and long-term acting-related curricula. The aim i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ining and discuss the connotations of these courses.
The beginning of today’s acting training in theatre studies department can be traced back to 1978, when Wu Jing-Ji led an acting training in Lanlin Theatre Company. Members of the company have later become senior acting teachers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such as Chin Shin-Chieh, Tin-ni Ma and Hugh Lee, all of whom have had huge influences on many graduate actors in Taiwan. The theatre games and relaxation in Wu’s training have become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 courses offered by theatre studies departments. The theatre games in particular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 other training systems introduced by acting teachers. The result of this integration is that these theatre games are part of acting courses which emphasize knowing actors themselves and are commonly used before script-rehearsals.
In order to train professional actors in Taiwan, studying traditional opera is included in curricula in some theatre studies departments. But th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opera and Western theatre are not integrated into a unique style of Taiwanese theatre; instead, traditional opera training is more used as physical training to develop actor-students’ body techniques. Additionall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 longer closely forged as before. Nowadays, the teaching focuses on acting methods and with guidance of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s must be independent in finding their own ways.
Theatre studies in Taiwan offers voice and text training courses to strengthen actors’ voices, such as breathing, words and emotions of voice, while making pauses and muscularity are often neglected. This is why ‘the accent of the stage’ can often be detected in actors. Besides, the language of the classical script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rings actors the difficulty in presenting their voices. Since the language culture in Taiwan is not yet fully developed, the vocal presenta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other dialects are limited. Rehearsal classes use mainly foreign classical scripts and focus on realism acting. Under the principle of being true to the original scripts, acting becomes, instead, unreal and actors have problems conveying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rectors.
In theatre studies departments, foreign training elements are reinterpre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acting teachers’ own way of training; class notes given to students contain the meanings derived from the Taiwanese language system and interpretations.
Therefore, the term ‘relaxation’ does not only carry meanings in modern theatre and psychology, but also in psychophysics in the Eastern. Without the context, acting training is left with activities, instructions and notes. As a result, actor-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identifying themselves. The same questions also appear in the theatre games, translated texts and voice training.
In the 80’s the acting training in Taiwan placed its emphasis on knowing oneself, which might cause actor-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ego of the social mask, instead of the real relationship of self, others and the world. This dissertation suggests that acting training in Taiwan should integrate the multi-connotations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 in Taiwan so as to help Taiwanese actors find their identities and discover the link between body and mind, so that Taiwanese actors can become members of the worldwide.
中文資料

小每(2006)〈《羅密歐與茱麗葉》:專訪楊世彭談導演概念〉。 網址:http://mjkc.tw/?p=2585 (檢索日期:20150721)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2015)〈課程地圖〉。網址:http://learningmap.pccu.edu.tw/ (檢索日期:20151013)

牛川海(1987)〈大專院校正規戲劇教育概況〉,《文訊》31(8): 50-66。

王士儀(1990)〈當前戲劇教育幾個政策性課題芻議〉,《文訊》60(10): 12-15。

王友輝(2002)〈表演世家的開始:台灣劇場表演訓練的演進〉,《表演藝術》116(8): 37-42。
——(2003)《姚一葦》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8)〈姚一葦〉,《教育愛:台灣教育人物誌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78-194。
——(2012)《姚一葦》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王安祈(2009)〈俞大綱對台灣戲曲現代化的影響〉,《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 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3-29。

王祖綬(1982)〈本土戲劇教育略談〉,《幼獅文藝》52(5): 80-85。

王薔媚(2013)〈太極導引在歐洲〉。《太極導引會刊》2: 18-20。

王識安(2015a)楊欣芳家,訪問錄音。約30分鐘。(訪談日期:20150824)
——(2015b)Lamour Coffee,訪問錄音。約150分鐘。(訪談日期:20150920)

世阿彌著,王冬蘭譯(1999) 《風姿花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安原良(2002)〈專業之道,路迢迢:學院表演教育的現況與問題〉,《表演藝術》116(8): 43-47。

朱宏章(2004)《論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於當代表導演藝術教育中之價值—— 以兩岸教學現況為例》。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博士論文。
——(2011)〈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I」課程大綱〉。 網址: http://203.71.172.85/Public/Public.aspx(檢索日期:20150827)
——(2015)台北市綠蓋茶公館店,訪問錄音。約60分鐘。(訪談日期:20150925)

朱靜美(2011)《集體即興創作:約瑟夫.柴金與開放劇場》。台北: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吳文翠(2013)〈太極導引在北藝大戲劇學系15年面面觀〉。《太極導引會刊》2: 21-30。

吳全成編(1996)《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台灣小劇場》。台北:文建會。

吳明益(2015)〈臉書短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utopiawu?fref=ts(檢索日期:20150704)

吳亭潔(2015)往桃園火車上,訪問錄音。約10分鐘。(訪談日期:20150718)

吳靜吉(1982)《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台北:遠流。
——(1985a)《追求成長:組織中的人際關係》。台北:遠流。
——(1985b)《心理與人生》。台北:遠流。
——(1990)《心理與生活》。台北:遠流。
——,楊惠君編(2009)〈臺灣劇場與創意之路——尋找下一個三十年的航向坐標〉,《蘭陵三十論壇:劇場的軌跡‧社會的印記》大會手稿。台北:表演藝術聯盟。75-81。
——,蘭陵三十籌委會編(2009)〈蘭陵三十的生命片段——十歲時去留的抉擇〉,《蘭陵30》節目冊。 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7-11。

呂柏伸(2010)〈跨文化戲曲創作的幾點省思—以豫莎劇《約/束》為例〉,《東西對照與交軌:2010 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二)》。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2-17。

宋茂生(1996)《氣功與聲樂呼吸法》。台北:大呂。

李永豐(1998)〈沒有原則的姚一葦老師〉,《暗夜中的掌燈者》。台北:書林。158-160。

李天柱(2009)〈高雄衛武營演講〉。網址:http://blog.sina.com.tw/weiwuying/article.php?pbgid=67423&entryid=618191&trackopen=1(檢索日期:20110510)

李立亨(1998)〈默默耕耘的劇場「唐‧吉軻德」──姚一葦的四種身份〉,《暗夜中的掌燈者》。台北:書林。192-198。
——,蘭陵三十籌委會編(2009)〈我的「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蘭陵30》節目冊。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6-19。

李玉玲(2013)〈王小棣 再續未盡的劇場夢〉,《PAR表演藝術》249(9): 22-25。

李為仁(2013)〈太極導引在當代舞蹈實踐中的創造性轉化意義〉,《太極導引會刊》2: 21-30。

李國修,蘭陵三十籌委會編(2009)〈蘭陵與我〉,《蘭陵30》節目冊。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6-37。
——(2015)《李國修編導演教室》。台北:平安。

汪其楣(1980)〈汪其楣談戲劇〉,《看戲去也》。台北:三三書坊。146-172。

表演藝術雜誌(2002)〈「台灣劇場表演學分怎麼修 」專題〉,《表演藝術雜誌》116(8): 37-47。

林如萍(2009)〈行船人的純情曲:《明天我們空中再見》的導演紀行〉。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升等論文。
——(201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I」課程大綱〉。網址 : http://203.71.172.85/Public/Public.aspx(檢索日期:20150827)
——(2014)〈涉入表演之境〉。台北: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升等論文。
——(2015)林如萍家,訪問錄音。約120分鐘。(訪談日期:20150325)

林宜誠(2012)〈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課程大綱「聲音訓練」〉。 網址:https://selcrs.nsysu.edu.tw/menu1/qrycrsfrm.asp?HIS=2&eng=0 (檢索日期:20150704)

林明(2015)〈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發音與唸詞」課程大綱〉。 網址:https://uaap.ntua.edu.tw/ntua/ag_pro/ag064.jsp (檢索日期:20150704)

林桃英(1984)《人聲樂器的製造過程及其運用之研究》。台北:名揚。

林國源(2008)《尚派武戲香火──李柏君傳藝錄》。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竺定誼(2014)〈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方法」課程大綱〉。 網址: https://uaap.ntua.edu.tw/ntua/ag_pro/ag304_03.jsp?cls_id=E3201411&yms_year=103&yms_sms=1(檢索日期:20150827)

邱燮友(1991)《美讀與朗誦》。台北:幼獅。

金士傑(2007a)〈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課課程大綱〉。 網址: http://203.64.3.175:8080/portal_1/stdOutline.jsp?bsbjid=13502&year=96&seme=1(檢索日期:20150827)
——(2007b)〈論自創課程——亂彈〉,《兩岸戲劇教育教學研討暨表演觀摩座談會》。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19-26。
——(2010)金士傑家,訪問錄音。約60分鐘。(訪談日期:20100309)

俞大綱(1998)〈從《一口箱子》演出引發的個人感想〉《暗夜中的掌燈者》。台北:書林。356-360。

姚坤君(2005)〈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即興表演」課程大綱〉。 網址: 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29%20U3130&class=&dpt_code=1290&ser_no=10682&semester=94-1&lang=CH(檢索日期:20150827)
——(2006a)〈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排演一」課程大綱〉。 網址: 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09%2010712&class=01&dpt_code=1090&ser_no=86697&semester=95-2&lang=CH (檢索日期:20150827)
——(2006b)〈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課課程大綱〉。 網址: 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09%2023020&class=&dpt_code=1090&ser_no=10518&semester=95-1&lang=CH (檢索日期:20150827)
——(2007a)〈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表演二」課程大綱〉。 網址: 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09%2033330&class=&dpt_code=1090&ser_no=10736&semester=96-2&lang=CH (檢索日期:20150827)
——(2007b)《演員功課:《求證》的演繹過程》。台北:書林。
——(2015)《表演必修課:穿梭於角色與演員之間的探索》。台北:書林。

洪祖玲〔陳玲玲〕(2015) 台北阿福草餐廳,訪問錄音。約30分鐘。(訪談日期:20151222)

紀連成(2012)景美太極導引道場,課堂筆記。約120分鐘。(記錄日期20120311)

徐堰鈴(2012)〈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表演基本訓練」課程大綱〉。 網址: https://icas.pccu.edu.tw/cfp/?ccode=223161&scode=223161#syllpage(檢索日期:20150827)
——(2014)〈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表演三」課程大綱〉。 網址: https://icas.pccu.edu.tw/cfp/?ccode=254631&scode=254631#syllpage (檢索日期:20150827)
——(2015)台北水鳥52號餐廳,訪問錄音。約120分鐘。(訪談日期:20151114)

秦嘉媛 (2002a)〈捨外招重內修,吃苦當做吃補:小劇場表演訓練的摸索之路〉,《表演藝術》115(7): 16-19。
——(2002b)〈建立表演環境的「共同意識」:訪劇場工作者劉守曜談表演訓練問題〉,《表演藝術》115(7): 18-19。

耿一偉 (2007)《現代默劇小史》。 台北:黑眼睛。

馬汀尼(1986)《莎劇重探—歷史劇及其風格化演出》。台北:文鶴。new window
——(2010)台北市波黑米亞餐廳,訪問錄音。約120分鐘。(訪談日期:20100526)
——(2014)馬汀尼家,訪問錄音。約10分鐘。(訪談日期:20141215)
——(2015)馬汀尼家,訪問錄音。約10分鐘。(訪談日期:20150919)

馬照琪(2010)〈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課課程大綱〉。網址: https://uaap.ntua.edu.tw/ntua/ag_pro/ag304_03.jsp?cls_id=E3201421&yms_year=99&yms_sms=1(檢索日期:20150827)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2015a)〈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畢業製作實施要點〉。網址:http://ta.nsysu.edu.tw/ezfiles/81/1081/img/581/156526534.pdf(檢索日期:20151230)
——(2015b)〈教育目標〉。網址:http://ta.nsysu.edu.tw/files/11-1081-134.php?Lang=zh-tw(查詢日期:20151013)
——(2016)〈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歷年課程查詢〉。網址:http://selcrs.nsysu.edu.tw/menu1/qrycrsfrm.asp?HIS=2(檢索日期:20160102)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2015a)〈105學年度學士班招生簡章〉。 網址:〉。 網址:http://exam.tnua.edu.tw/bachelor/105pdf/105_bechelor.pdf(檢索日期:20151231)
——(2015b)〈戲劇學系學士班課程規劃 〉。 網址:http://tnuatheatre.tnua.edu.tw/course.php (檢索日期:20151219)
——(2015c)〈課程地圖〉。網址:http://coursemap.tnua.edu.tw/class.php?code=4010(查詢日期:20151013)

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2015a)〈課程規劃〉。網址: http://www.drama.nutn.edu.tw/ch/curriculum.asp(查詢日期:20151013)
——(2015b)〈學術/展演成果〉。 網址: http://www.drama.nutn.edu.tw/ch/achievement_detail.asp?G0=1&Sn=347&Page=1 (檢索日期:20160107)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 (2015) 〈學士班課程地圖 〉。 網址: http://coursemap.aca.ntu.edu.tw/course_map_all/class.php?code=1090(檢索日期:2015123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16)〈1955-2011年校史大事記〉。網址: http://hc.ntua.edu.tw/ftp/20110922011547.pdf(檢索日期:20160118)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2013)〈102學年度日間學士班戲劇學系科目學分表 〉。 網址:http://portal2.ntua.edu.tw/~d02/stuaff/course/102111.pdf(檢索日期:20160107)
——(2015)〈課程地圖〉。網址:http://portal2.ntua.edu.tw/~drama/html/4class/4-1.htmal#t2(檢索日期:20151013)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5)〈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沿革〉。 網址: http://www.fhk.ndu.edu.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7B5BBE6401-A033-4017-851C-B3D530DA6807%7D(檢索日期:20160603)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應用藝術學系(2016)《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應用藝術學學系自評報告書》。 內部資料。

崔小萍(2006)《表演藝術與方法》。台北:書林。

莊佩瑤(1999)〈演員訓練班〉,《表演藝術》73(1): 40-51。

許孟霖(2010)國立台北藝術大學T203教室,訪問錄音。約15分鐘。(訪談日期:20100315)

許講真(1992)《歌唱語言藝術》。大連:大連。

陳鳴鸞編(2008)《郭寶崑全集第七卷:論文與演講》。新加坡:八方文化。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城邦。

傅裕惠 (2003)〈嘈嘈切切?還是私語幽咽?林如萍、姚坤君、陳惠文談台灣演員的語言問題〉,《表演藝術》121(1): 68-70。

彭鏡禧(2008)《與獨白對話:莎士比亞戲劇獨白研究》。台北:書林。new window

曾志誠(2014)〈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聲腔語韻」課程大綱〉。 網址:https://info.stu.edu.tw/ACA/teacher/Syllabus/MainCoursequery.asp(檢索日期:20150704)

雲門舞集(2009)〈雲門記事〉。網址:http://www.cloudgate.org.tw/cg/about/index.php?about=history(檢索日期:20110508)

黃士偉(201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二)」課程大綱〉。 網址:https://uaap.ntua.edu.tw/ntua/ag_pro/ag304_03.jsp?cls_id=E3201431&yms_year=99&yms_sms=1(檢索日期:20150827)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楊欣芳(2005)《逃脫的終點——《69之我想當一個好人》演出暨書面報告》。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婉怡(2002)〈葛羅托斯基體系在台灣小劇場的刻痕與演變〉,《表演藝術》111(3): 14-20。

楊宜霖(2008)〈訓練演員如同訓練工匠:從克羅德.馬帝厄演員學校(ECM)看法國的職業演員訓練〉,《新世紀法國導演的新展望》。網址:http://www.ncafroc.org.tw/upload/新世紀法國導演的新展望2008.pdf(檢索日期:20150822)

楊筠圃(2014)《尋找演員的存在感──起霸作為一種身體行動方法》。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熊衛(2002)《太極心法》。 台北:聯經。
——(2005)《練氣養生入門:太極導引》。台北:聯經 。

趙自強(2009)〈在「限制」中發現「想像」,從「沒有」中創造「有」〉,《PAR表演藝術雜誌》197(5): 41-65。

劉克華(1994)〈 野台與殿堂:「南方露天藝術節」之後的一些思考 〉,《表演藝術》15(1) : 43-44。

劉慧芬 (2012)〈臺灣冷門京劇劇目演出記錄考察──以《國劇月刊》為據〉,《戲劇學刊》15: 79-139。new window

劉靜敏〔劉若瑀〕(1990)〈談大專的戲劇教育〉,《文訊》60(10): 16-18。

樊光耀(2015)〈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舞台語言」課程大綱〉。 網址:http://203.71.172.85/Public/Public.aspx(檢索日期:20150704)

蔡佾玲(2015)台北松菸文創園區,訪問錄音。約120分鐘。(訪談日期:20151023)

蔡柏璋(2014)〈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聲音暨演說訓練一」課程大綱 〉。 網址:https://nol.ntu.edu.tw/nol/coursesearch/print_table.php?course_id=109%2033270&class=&dpt_code=1090&ser_no=48869&semester=103-1(檢索日期:20150704)

蔡婷如(2015)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辦公室,訪問錄音。約15分鐘。(訪談日期:20150427)

蔣薇華(2008)《打開劇場的五道門:《航向愛情海》Metamorphoses導演筆記》。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升等論文。
——(2013)〈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課課程大綱〉。 網址:http://203.71.172.85/Public/Public.aspx(查詢日期:20150827)
——(2015a)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師研究室,訪問錄音。約120分鐘。(訪談日期:20150701)
——(2015b)。信件主旨:〈凝煉的語言〉。蔣薇華傳來的文字檔。寄件日期:20150706)
——(2015c)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師研究室,訪問錄音。約120分鐘。(訪談日期:20150713)

鄭淑瑩(2006)〈莎劇名導楊世彭帶來原味《羅密歐與茱麗葉》〉,《表演藝術》161(5): 72-73。

蕭文華也在﷽﷽﷽﷽﷽﷽﷽﷽﷽﷽﷽﷽﷽﷽﷽﷽﷽﷽﷽﷽﷽﷽﷽談劇場教學法﷽﷽﷽(2012)《那麼遠,那麼近:我所知道的柏君老師》。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戴晨志、楊世凡(1983)〈讓更多人參與戲劇活動:訪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主任姚一葦教授〉,《自由青年》5(11): 31-33。

謝俊慧(2005)《一對孤獨的靈魂,一個相同的概念,一隻《雙.頭.鷹》》。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組畢業製作暨書面說明。

鍾明德(1996)《繼續前衛:尋找整理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書林。
——(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
——(2001)《神聖的藝術:葛羅托斯基的創作方法研究》。台北:揚智。

藍劍虹主編(2005)《劇場事1:演員與表演訓練專題》。台南:台南人劇團。
——(2010)〈跨文化或文化生成與想像——台灣跨文化戲劇的改編徵候閱讀〉。《台灣現代劇場的複數史觀》論文集。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107-148。

顏淑惠 (2014)《意義的追尋:族群、文化、語言教育》。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Barba, Eugenio(尤金諾.芭芭 )、 Savarese, Nicola(尼可拉.沙瓦里斯)著,丁凡譯(2012)《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第二版)》。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Boal, Augusto(奧古斯都.波瓦)著,賴淑雅譯(2000)《被壓迫者劇場》。台北:揚智。

Donnellan, Declan (唐諾倫)著,馬汀尼、陳大任譯(2010)《演員與標靶》。台北:聲音空間。

Gilleland, Don,李競華著(1983)《表演的藝術》。台北:書林。

Goenka S. N. (葛印卡)(2012)《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 ed. By William Hart)。台中:台灣內觀禪修基金會。

Lecoq, Jacques (賈克.樂寇)著,馬照琪譯(2005)《詩意的身體》。台北:桂冠。

Spolin, Viola(史波林)著,區曼玲譯(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台北:書林。

Stanislavsky, Konstantin(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著,瞿白音譯(1984)《我的藝術生活:表演藝術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傳。上海:上海譯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鄭雪萊譯(1985)《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國電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鄭雪來等譯(199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國電影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鄭雪萊譯(2001a)《演員自我修養》(上卷)。北京:中國電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鄭雪萊譯(2001b)《演員自我修養》(下卷)。北京:中國電影。

Touraine, Alan(亞蘭.杜漢)著, 黃楚雄譯(2010)《我們能否共同生活?在平等又歧異中共處》。台北:商務印書館。

Zarish, Janet(珍妮.查瑞思)著,鍾明德譯(2005)〈成為演員〉,《戲劇學刊》1: 195-219。

Zarrilli, Phillip(菲利普.薩睿立)著,馬英妮等譯(2014)《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台北:書林。



















外文資料
Barba, Eugenio, and Nicola Savarese (2005) 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The Secret Art of the Performer. London: Routledge.

Berry, Cicely (1991) Voice and the Actor. NY: Macmillan.

Boal, Augusto (1995) The Rainbow of Desire: the Boal Method of Theatre and Therapy. Trans. Adrian Jackson. NY: Routledge.
------ (2005) 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 London: Routledge.
------ (2008)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Pluto.

Cole, Toby (1970) Actors on Acting. NY: Crown.

Harrop, Johh, and Sabin R. Epstein (1982) Acting with style. London: Prentice-Hall.

Schechner, Richard (1985) Between Theatre and Anthropology. Philadelphia: UPP.

Spolin, Viola (1983) 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er.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tanislavsky, Konstantin (2008) An Actor’s Work. Ed. Jean Benedetti. NY: Routledge.

Zarrilli, Phillip B. (2009) Psychophsical Acting: An Intercultural Approach After Stanislavski. London: Routled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