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樊南文研究
作者:李秋嫺
作者(外文):Lee Chiu Hsie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晉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樊南文李商隱四六文樊南四六甲乙Fan NanwenLi ShangyinPianwenParallel wri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李商隱自古以來被視為唯美文學代表,樊南文有「上承六代」、「下開宋體」
的重要地位,但後人對於文學作品研究多囿於玉谿詩之範圍,卻對樊南文的品評
多以「繁縟過之」的負面評價目之,或是「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綺密瑰妍,要
非適用之句」般的不切實際。加上典故堆疊之繁多,又被歸類為「獺祭魚」之屬,
其無非是對樊南文內容與作法未見其精髓之訾言,亦是長期以還在宗經尊聖的品
評標準下,對樊南文失之偏頗的論斷。
因此,本研究以「文獻研究」和「歷史研究」手法來析論樊南文現存文本以
及注本的相關資料,並輔以「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角度,解讀樊南文中的文
字詮釋與思想意涵。此外,從樊南文中各類體裁、內容與思想、外在形式進行分
析研究,尤其著眼於樊南文寫作技巧與思想內涵,在寫作技巧上,研究範疇包含
對偶、用典、辭華、聲律的析論;而思想內涵則包括李商隱在文學觀、政治觀、
宗教觀等三大角度,據以分析樊南文的外在形式鋪排與內在豐厚的思想意旨。
此外,以樊南文對後世影響,歸結出其涵蓋史學、文學、實用、美學等範圍
的價值性,其相關評價經由本研究辯證後,足據以證明樊南文實具「今體之金繩,
章奏之玉律」的地位,而其文學價值不僅如清學者孫梅所言:「唯〈樊南四六〉,
則今體之金繩,章奏之玉律」,更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Li Shangyin has been regard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aesthetic litera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His work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taking the
previous and opening up the later generations in literary styles. However,
later studies on literary works are more conducive to the scope of his poetry.
People have a lot of comments on his writing. The negative evaluation mainly
focuses on its numerous stacks of allusions. Of course it is a bias that occurs
only when the essence of his works is not properly and appropriately probed.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an objectiv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texts of Li Shangyin’s works and the relevant material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ddition, from the genre, content and
thought, form, and method of analysis, especially focusing on his external
form of writing skills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For writing skills, duality,
use, resignation, and rhythm are included.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includes Li Shangyin's perspectives on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addit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law of order", "law of change", "law of
communication, "law of unification" in the rules and syntax, and the
classification direction of "expression function" and "single sentence structure",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hoping to present the richness both in the lay out
and thoughts in his writing.
In addition, Li Shangyin'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comes down to
the value of historiography, literature, practicality, aesthetics and other fields.
The relevant evaluations are dialectically based on this study, and it proves
that Fan Nanwen has the position of template in practical writing.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
[漢]王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65 年8 月。
[漢]蔡邕:〈獨斷〉,收於《四庫叢刊三編‧子部》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弘治
十六年刊本。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74 年11 月。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年10 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年影印
阮元校刻《十三注疏附校勘記》本),卷10 下,頁12。
[漢]揚雄:《法言》,收於《百子全書》第 6 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
1996 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11 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2001 年6 月。
[晉] 杜預注,[唐] 孔穎達等正義,[清] 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文
選樓藏本校定,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後漢書志》,臺北:文史出版社,1974 年5 月。
[齊]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3 年10 月。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華正書局,1994 年9 月。
[梁]沈約著:《宋書》,北京:中華書局書局,1997 年9 月。
[梁]任昉撰、[明]陳懋仁注:《文章緣起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6 年7 月。
[唐]令狐徳棻、岑文本、崔仁師:《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年11 月。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臺北:鼎文書局,
1972 年)
[唐]李商隱著、朱懷春等標點:《李商隱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5 月。
[唐]李商隱著、[清]朱鶴齡箋注、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1979 年2 月。
樊南文研究
208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9 月。
[唐]杜佑:《通典‧歷代選舉典》,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 年4 月。
[唐]楊載:《詩法家數‧用事》,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詩文評類416
冊,臺北:莊嚴文化初版影印本,1997 年。
[唐]韓愈、馬其旭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15 年9 月。
[唐]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收入《正統道藏》,第15 冊,臺北:新文豐
出版,1995。
[唐]李鼎祚撰、李一忻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詳注、[清]錢振倫、錢振常箋注:《樊南文集》,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4 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 年7 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 年12 月。
[宋]江少虞:《皇宋類苑》卷三十四,文海出版社。
[宋]陳騤:《文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年4 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7 月。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 年9 月。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 年7
月。
[宋]蔣叔輿編:《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收於《正統道藏》[明]無名氏編修:
《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10 月。
[宋]葛立芳:《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12 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1979 年 11
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逸舜出版社,1980 年。
[宋]范仲淹:《對床夜話》,收於景印文淵閔四庫全書集部第四二0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宋]趙與時《賓退錄》,收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第853 冊,1986 年3 月。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3 月。
[宋]程頤:《易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年9 月。
參考文獻
209
[宋]楊億:《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3 月。
[宋]楊億:《楊文公談苑》《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12 月。
[宋]王應麟《玉海》,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一類書類。
[宋]楊億、王仲犖:《西崑酬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11 月。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臺北:廣文書局,1969 年1 月。
[元]脫脫:《宋史》,《二十五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明]王志堅編、[清]蔣士銓評:《評選四六法海》,臺北:德志出版社,1963
年7 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日本京都:中文,1988 年,影印嘉永五年刻本。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年7 月。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年7 月。
[清]屈復:《玉谿生詩意》,上海會文堂書局石印本,1917 年。
[清]吳喬:《清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年。
[清]陳衍:《石遺先生集》,板橋:藝文出版社,1964 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年。
[清]羅振玉輯:《殷禮在斯堂叢書景印本》,臺北市:文華出版公司1968 年。
[清]吳喬:《西崑發微》,臺北:廣文書局,1973 年9 月。
[清]姚培謙:《李商隱詩集箋注》,中文出版社,1979 年8 月。
[清]李重華《峴傭說詩》,臺北:西南書局,1979 年11 月。
[清]宋犖:《漫堂說詩》,臺北:西南書局,1979 年。
[清]王夫之等:《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 年。
[清]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臺北:廣文出版社,1981 年。
[清]朱鶴齡:《愚菴小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七別集類‧六 》,臺北:
商務印書館,1981 年。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年4
月。
樊南文研究
210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清]蔣士銓著,邵海青校,李夢生箋:《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 年。
[清]王夫之:《莊子通》,臺北:里仁書局,1984。
[清]馮浩:《玉谿生詩箋註》,臺灣:中華書局,1984 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84 年9 月。
[清]翁方綱等:《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 年12 月。
[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清詩話續編》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9 月。
[清]紀昀:《玉谿生詩說》,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出版社,1985 年9 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清]袁枚著、周本淳標校:《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8
年。
[清]袁枚《詩學全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1 月。
[清]蔣士銓:《忠雅堂全集‧評選四六法海‧總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薛雪:《一瓢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5 月。
[清]吳曾祺:《涵芬樓文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年6 月。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8 年11 月。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3
月。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年。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收錄於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
版社,2007 年11 月。
[清]李慈銘:《越縵唐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9 月。
[清]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9 月。
[清]朱鶴齡:《愚菴小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年6 月。
參考文獻
211
二、專書(依出版順序)
蔣祖怡:《駢文與散文》,上海:廣益書局,1937 年8 月。
呂思勉:《宋代文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
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中華書局,1966 年2 月。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71。
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1971 年。
蔣伯潛:《中學國文教學法》,臺北:泰順書局,1972 年5 月。
李調元:《雨村詩話等六種》,臺北:宏業書局,1972 年。
張仁青:《歷代駢文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 年4 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麗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年。
章微穎:《中學國文教學法》,臺北:蘭臺書局,1973 年10 月。
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臺北:古風出版社,1978 年7 月。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隋唐五代》,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 年。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0 年 5 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0 年5 月。
張仁青:《中國駢文析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10 月。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尚友出版社,1981 年12 月。
繆鉞:《詩詞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1 月。
孫光憲:《北夢瑣言》,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 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中華書局,1984 年。
范晞文:《對床夜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
年9 月。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臺北:中華書局,1984 年4 月。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 年。
北京市語言學會編:《教學語法系列講座‧單句》,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
年。
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 年7 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 年12 月。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 年9 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 年2 月。
樊南文研究
212
于景祥:《唐宋駢文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年5 月。
湯高才:《歷代小品大觀》,上海:新華書店,1992 年4 月。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11 月。
宋文蔚:《評註文法津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 年2 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年4 月。
羅肇錦:《國語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年11 月。
宋文蔚:《評註文法津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 年2 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10 月。
張會恩、曾祥芹編:《文章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4 月。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 年6 月。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年6 月。
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沈謙:《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 年10 月。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年5 月。
刁晏斌:《初期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年。
熊琬:《文章結構學—文章運思結構之藝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年3 月。
黃省三:《文法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年7 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 年9 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 年9 月。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 年4 月。
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公文形態‧政務運行與制度變遷》,山東:齊
魯書社,2001 年1 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 年3 月。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11 月。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 年4 月。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3 月。
張仁青:《駢文學(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年9 月。
林文欽:《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9 月。
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郭芹納:《詩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9 月。
參考文獻
213
蕭滌非等著:《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年12 月。
黃壽褀、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4 年9 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5 年10 月。
劉月華、潘文娛:《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院,2006 年8 月。
黃季剛:《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5 月。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11 月。
謝無量:《謝無量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6 月。
左松超:《漢語語法(文言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 年9 月。
董乃斌:《《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學術價值窺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顏智英:《辭章章法變化律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5 年9 月。
三、期刊論文(依出版順序)
徐炳昌:〈辭格心裡初探〉《修辭學研究》,中國語文出版社,1987 年10 月。
董乃斌:〈論樊南文〉,臺北:《文學遺產》第1 期,1983 年。
吳在慶:〈樊南四六當議〉,《中州學刊》第2 期,河南:鄭州,1995 年10 月。
莫山洪:〈試論駢文的審美基礎〉,《柳州師專學報》,1996 年6 月。
莫山洪:〈論駢文的審美型態〉,《柳州師專學報》,1996 年9 月。
杜定國:〈論李商隱的絕句藝術〉,《焦作大學學報》,1997 年3 月。
余光中:《余光中詩歌選集》第 3 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 年。
朱易安:〈詩家並非「總愛西崑好」〉,臺北:《文學遺產》第2 期,2000 年。
莫道才:〈八十年代以來唐代駢文研究論述〉,《一九九九唐代文學研究年鑑》,桂
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5 月。
吳云:〈論對偶形式對意義空間的拓展〉,《修辭學習》,2001 年。
余恕誠等:〈李商隱詩歌和四六文風格的多樣性〉,《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 期,
2002 年。
劉學鍇:〈開成五年九月至會昌元年正月行蹤考述〉,《唐代文學第九輯》,廣西: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4 月。
董秀芳:《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與發展》(修訂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
社,2002 年。
李豐楙:〈昇遊與謫凡--道教文學中的永恆主題〉,《道教專輯》,第175 期,2002
樊南文研究
214
年。
余恕誠:〈樊南文與玉谿詩〉,臺北:《文學遺產》第四期,2003 年。
蕭登福:〈論民間宗教即道教〉,《宗教哲學》,第29 期,2003 年。
王朝源:〈試論唐代的公牘寫作〉,《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1 卷第2 期,2004
年3 月。
陳靜芬:〈李商隱審美觀之形成及其理論初探〉,臺北:《明新學報》,2005 年,
第31 期。
葉玉華、葉德林、丁淑梅:〈李商隱無題詩和他的佚失傳奇文〉,《華東師範大學
學報》第6 期,2005 年11 月。
張厚知:〈試論李商隱與道教〉《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 卷第9 期,2006 年9
月。
莫山洪、余恕誠:〈四六的定名及其意義:從柳宗元到李商隱〉,廣西:《廣西師
範大學學報》,第43 卷第5 期,2007 年10 月。
林雪鈴:〈唐代官場道教文化側記--李商隱黃籙齋文撰作時間與對象考述〉,《文
學新鑰》,第五期,2007 年6 月。
李華娟:〈論李商隱的駢文〉,《文學研究》,2008 年12 月。
丁曉昌:〈中國古代公文發展和研究現狀〉,《奎章閣》,第34 期,2009 年。
匙亞楠、勤躍宇:〈李商隱《樊南文集》道教色彩研究〉,《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第6 卷第11 期,2009 年11 月。
盧春豔:〈李商隱駢文的對偶〉,《井岡山大學學報》,第32 卷第3 期,2011 年5
月。
王琴、付曉莉:〈李商隱與佛教的關係〉,《文史研究》,第8 期,2012 年。
劉向忠:〈飛越千年的悲情—讀《祭十二郎文》、《祭妹文》〉,河北:《教材研讀》,
2014 年。
高永康:〈韓愈祭文的成就〉,《周口師範大學學報》2014 年8 月。
楊星月:〈李商隱幕府公文探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教資料》第32 期,
2017 年。
杜霞:〈李商隱駢體公文與其他駢體文比較研究〉,《應用文體學研究》第35 期,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7 年。
四、學位論文(依畢業年份次序)
參考文獻
215
鄧文南:《樊南四六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3。
謝敏玲:《韓愈之古文變體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年。
賴宜欣:《李商隱五言律詩詞彙風格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
士班,2012 年。
蘇周永:《晚唐文章與政治的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2013 年。
陳郁環:《《周易》直觀美學思維研究─以中國書畫作品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國
文系,博士論文,2014 年。
仲秋融:《魏晉公牘文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5 年12 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