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盛唐詠春詩研究
作者:楊靜芬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盛唐唐詩詠春詠春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唐代,其詩歌題材無所不包,詩歌體裁眾體兼備,並且風格多樣,作者身分涵蓋各階層,內容記錄著詩人們的生活、情感、以及喜怒哀樂,成績斐然。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樣貌。四季變化對萬物的影響深遠,微小的昆蟲都能感受到氣候的變化,人類的情感更會因景物的不同而變化。
詠春詩吟詠的對象是春天,春為一年之始,春所到之處冰雪消融,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有別於秋冬的草木凋零,蟲鳥銷聲匿跡,與死氣沉沉。盛唐詩人以其細膩的情感,強烈的感受力,於四季流轉,冬去春來之際,不能不受到影響而有所感發,因此本論文即以盛唐為研究範圍,詠春詩為研究對象,首先探討盛唐以前詠春詩的概況,掌握盛唐詠春詩之繼承、發展;其次探討盛唐詩人在春季各個節日的吟唱;春天來臨時,受到物候、氣象改變,敏感的詩人們必定有所觸動,進而生發包括傷春、喜春等各種情感;再者,透過詩歌意象的構成方式,以賦陳意象、比興意象、理趣意象、點化意象,分析盛唐詠春詩之意象書寫;最後析論盛唐詩人們在詠春詩的美感表現。經由這幾個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對盛唐的詠春詩有更深刻的認識。
參考書目
古籍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市:啟明書局,1960年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學庸》,台北市:啟明書局,1960年
[清]浦起龍著:《讀杜心解》,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10月
[宋]王溥撰:《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唐]韓鄂:《歲華紀麗》,《叢書集成簡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羅大經著:《鶴林玉露》卷十,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
[清] 朱寶瑩編:《詩式》,台北市:台灣中華,1968年
[清]沈德潛著:《說詩晬語》,輯入[清]王夫之《清詩話》,台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 葉燮著:《原詩》,輯入[清]王夫之《清詩話》,台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年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市:廣文,1973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第1版,2002年12月北京第7次印刷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版,2003年7月第7次印刷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易》,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阮元用文選樓藏本校勘,台北:新文豐,1978年再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阮元用文選樓藏本校勘,台北:新文豐,1978年再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左傳》,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阮元用文選樓藏本校勘,台北:新文豐,1978年再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阮元用文選樓藏本校勘,台北:新文豐,1978年再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詩經》,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阮元用文選樓藏本校勘,台北:新文豐,1978年再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宋]郭茂倩撰:《樂府詩集》,台北市:里仁,1980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台北:學海,1983年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唐]高適著;孫欽善校注:《高適集校注》,上海巿:古籍出版社,1984年
[晉]陸機撰,楊牧著:《陸機文賦校釋》,台北市:洪範,1985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宋]朱熹集註:《楚辭集注》,台北市:文津,1987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新校本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南朝˙宋]宗懍著,王毓榮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劉熙載撰:《藝概》,台北市:華正書局,1988年
[宋]釋惠洪著:《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河北省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南朝˙梁]沈約撰:《新校本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唐]孟浩然著;趙桂藩注:《孟浩然集注》,河北省北京巿:旅游教育,1991年4月
【日】遍照金剛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市:貫雅文化,1991年
[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台北市:群玉堂,1991年
[清] 王國維原作,林玫儀導讀:《人間詞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5年
[南朝˙梁]鍾嶸撰:《詩品》,輯於[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第4次印刷
[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輯於[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第4次印刷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北京第4次印刷
[漢]王充著,楊寶忠著:《論衡校箋》,上海市:河北教育,1999年
[唐]高適著;劉開揚箋註:《高適詩集編年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沈德潛著,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58) :《國朝詩別裁˙凡例》,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唐汝洵編選,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市:河北大學,2001年
[清]范大士選編:《歷代詩發》,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年
[南朝˙梁]劉勰著,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台北市:三民,2002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
[南朝˙宋]劉義慶著,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沈德潛編,馮保善注譯:《古詩源》,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5次印刷
[南朝˙梁]劉勰著,祖保泉解說:《文心雕龍解說》,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宋]計有功輯撰:《唐詩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2次印刷
[元]方回:《桐江續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元]方回:《瀛奎律髓》,台北市: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八集
[元]楊士弘:《唐音》,台北市: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














現代書籍
錢鍾書著:《管錐篇》,蘭馨室書齋,1978年
何寄澎:《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台北:聯經,1978年
李滌生著:《荀子新釋》,台北市:臺灣學生,1979年
木鐸出版社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台北巿 :木鐸,1981年
劉永濟選譯:《唐人絕句精華》,北京巿:人民文學,1981年
龔鵬程著:《春夏秋冬》,台北:故鄉出版社,1982版
郭紹虞編,富壽蓀教點:《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3年10月
陳鐵民、侯忠義撰:《岑參集校注》,台北縣:漢京,1985年
蕭繼宗著:《孟浩然詩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修訂一版
蕭滌非:《樂府詩詞論藪》,濟南市:齊魯書社,1985年
劉開揚選注:《岑參詩選》,四川省:文藝,1986年
趙沛霖著:《興的起源――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巿: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
徐鵬校注:《孟浩然集注》,北京巿: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陳久金、盧蓮蓉編著:《中國節慶及其起源》,江蘇省上海市: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市:五南,1989年
安旗等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
李景濚編著:《昭明文選新解》(一)〜(六),台南市:暨南出版社,1991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年
師長泰:《唐詩藝術技巧》,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韓廣澤、李岩齡著:《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天津市:人民出版社,1992年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日】松甫友久著;陳植鍔、王曉平譯:《唐詩語匯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禹克坤著:《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張默生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南昌市:江西人民,1993年第2次印刷
【日】松甫友久著;孫武昌、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台北市:洪葉文化,1993年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3年第2版
許總:《唐詩體派論》,台北市:文津,1994年10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市:萬卷樓,1994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市:文史哲,1994年
陳慶輝:《中國詩學》,台北市:文史哲,1994年
艾治平著:《詩品辨析》,長沙市:河南文藝出版社,1994年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市:台灣商務,1995年4月修訂版第16次印刷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喬象鍾、陳鐵民:《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嚴雲受、劉鋒傑著:《文學象徵論》,合肥市 :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韓林德著:《境生象外》,北京市:三聯書店,1995年
程薔、董乃斌著:《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蔣祖怡、陳志椿主編:《中國詩話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第3次印刷
袁閭琨主編:《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台北市:文津,1997年7月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沈祖棻著:《唐人七絕詩淺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第8次印刷
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1999年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市:文津,1999年
王新勇著:《空山靈語:意境與中國文學》,哈爾濱市: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年
徐應佩主編:《歷代哲理詩鑑賞辭典》,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台北市:文津,2000年11月
韓經太:《詩學美論與詩詞美境》,北京市:北京語文大學,2000年
林文欽著:《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高雄市:春暉,2000年
李浩著:《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市:文津,2000年
陳貽焮主編:《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2001年
吳功正著:《中國文學美學》,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鐵民撰:《高適岑參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韓養民、郭興文著:《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蔡玲婉:《豪情壯志譜驪歌:盛唐送別詩的審美風格》,台北市:文津,2002年9月
李壽松、李翼雲編著:《全杜詩新釋》,北京:中國書店,2002年
劉潔:《唐詩審美十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孫學堂:《中國文學精神˙唐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嚴雲受:《詩詞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潔:《唐詩題材類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市:三民,2005年new window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市:東大,2007年new window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何方形:《唐詩審美藝術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初盛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佘正松評注:《高適詩文注評》,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李曉明:《唐詩歷史觀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萌著:《唐詩的解讀:從文化傳統和漢語特點看唐詩》,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俞陛雲著:《詩境淺說》,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郁賢皓注譯:《新譯李白詩全集》,台北市:三民,2011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





















單篇論文
孟修祥:〈論李白的送别诗〉,《吳中學刊》(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1期
李暉:〈論唐詩的時間描寫〉,《北方論壇》,1994年第2期,總第124期,p.44-49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游樂〉,《唐都學刊》第10卷1994年第2期(總第36期)
陳長義:〈建安風骨與盛唐氣象的美學定格〉,《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6期
梁德林:〈傷春悲秋差異論〉,《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瞿明剛:〈宇宙圖式˙生命意識˙季節悲情――中國文學春恨悲秋主題的“合力論”考察〉,《學術交流》,1994年第5期
許總:〈論盛唐詩歌審美理想的雙重建構〉,《學習與探索》,1995年2月,總第97期
郁桂平:〈秋水芙蓉,倚風自笑―論王維山水田園詩的陰柔美〉,《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陳坤、李純明、孫軍:〈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傷春意識〉,《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劉維治:〈從唐詩看唐代三月三上巳節俗的流變〉,《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2期
張浩遜:〈從詩歌看唐代的節令文化〉,《吳中學刊》,1998年第3期(總第45期)
董武:〈略論唐詩中的贈別詩〉,《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
李珍霞、唐秀坤:〈古典詩歌為何喜詠春秋〉,《語文天地》,1999年第19期
雷恩海、【韓國】吳定泫:〈明麗青春的追求與迷惘――盛唐詠史詩論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二期
朱玲玲:〈唐詩中時間處理的藝術機制〉,《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期第3卷,2000年9月
周志凌:〈淺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秋悲春恨〉,《宜賓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
孫海沙:〈王維“詩中畫”的動感審美空間〉,《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2期
王艷平:〈萋萋芳草總多情――唐宋詩詞中的芳草意象及其憂患色彩〉,《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總第19期,p.41-43
張全曉:〈唐代歲時詩初探〉,《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8月,第30卷第4期
李瑛:〈唐人送別詩新質〉,《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總第29期
鄭顯德:〈傷春:深層感傷心理結構的文化積澱〉,《棗莊師專學報》,2001年2月第18卷第1期
胡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試論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清”〉,《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2月,第14卷第4期
朱國奉:〈清新˙自然˙曠達˙健康―略論王、孟送別詩的送別意象〉,《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卷第6期
李彥華:〈論盛唐詩歌的象徵意蘊〉,《理論界》,2003年第12期,總第484期
唐川子:〈試論唐代詩人筆下的寒食節民俗〉,《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1月,社會科學專輯
李朝芬:〈試論美人遲暮、傷春悲秋的文化心理內涵〉,《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2月第5卷第4期
胡啟文:〈論高適送別詩中的送別情調〉,《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第6卷(總第27期)
王錕:〈唐詩自然觀的生態思想〉,《華夏文化》,2004年第1期
趙潔婷:〈唐代送別詩的多棱透視〉,《雞西大學學報》,2004年4月第4卷第2期
馮傲雪:〈論唐代詠史詩的憂患意識〉,《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6月第20卷第2期
夏日新:〈正月晦日節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25卷第5期
范曉燕:〈反襯手法在唐詩中的妙用〉,《寫作》,2005年21期
高建新:〈論初盛唐山水詩的特點〉,《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6年8月
蒙愛英:〈略論唐代送別詩的美學特徵〉,《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6年6月第19卷增刊
劉文:〈唐代詠史詩的時代特點〉,《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1月第27卷第1期
劉蕊杏:〈折柳送別民俗考略〉,《安順學院學報》,2007年3月,第9卷第1期
劉曉光:〈遠去倍相思,孤月懸遙心―論李白詩之「高逸」與距離美〉,《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7年9月
孫蓉蓉:〈山水詩與「物色」論〉,《求是學刊》,第34卷第6期,2007年11月
周明亮:〈折柳送別詩的民俗觀點〉,《古籍整理學刊》,2008年11月,第6期
宋琴風:〈揮手之間別情萬種――淺析唐人送別詩中的離別之情〉,《語文教學之友》,2009年第8期
韓養民:〈被淡忘的節日―人日〉,《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
林麗君:〈唐詩中“草”的隱喻認知解讀〉,《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總第178期
韋春喜:〈試論盛唐詠史詩的主題取向〉,《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李惠:〈論唐代士人的婉約情懷――以唐詩柳意象為例〉,《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8月,第33卷第4期
鑫宇:〈對唐人送別詩的幾點看法〉,《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月曾刊
丁桂香:〈盛唐送別詩的審美特徵〉,《作家雜誌》,2011年第8期
白虹、孟冬梅:〈孤月 征衣 弱柳 殘夢――淺析唐代閨怨詩中的常見意象〉,《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2月,第34卷第1期
李信鴿、隋赫楠:〈“女子傷春”文學意象的社會心理探析〉,《安徽文學》,2014年8期,總第373期













學位論文
凌欣欣:《初唐詩中季節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4年
沈芬好:《白居易詩集中季節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1年
劉奇慧:〈唐代節令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98年new window
劉叡穎:《王勃詩的季節意象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9年
許晏菁:《孟浩然詩歌之季節書寫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00年
鄭文裕:《唐人歲時吟詠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101年new window
張如伶:《李白季節詩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01年
鄭文裕:〈唐人歲時吟詠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101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