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媒體藝術訊息形式與意義的研究--以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李慧馨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卷期:66
頁次:頁105-117
主題關鍵詞:媒體藝術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93
  • 點閱點閱:42
     形式與意義的關係並非全然的任意關係,而是實質上有客觀的道理存在,解讀視覺訊息的表現形式的深層意涵,是傳播美學觀照的焦點。本研究以系統化的質化研究方法,分析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展現媒體藝術訊息之形式與意義的關係,本研究發現1.形式與意義有如一體之兩面,而形式本身就是意義。2.視覺訊息的表現本身即深富寓意。3.任何的解讀都不應脫離文本產製過程當中的情境因素(context),因此除了技術層面之外,我們仍需從個人、歷史、倫理、文化和批判等角度做全盤理解,最後才能在解讀時,因理解而產生瞭解,有了瞭解,視覺符號的傳播過程才能完成。
期刊論文
1.方孝謙(19960100)。形象廣告「臺灣魚」的符號學分析:聚合、組合及其應用。新聞學研究,52,149-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鴻、劉韻涵(1993)。環境美學。臺北市:地景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ropp, Viladimir(1968)。Morphology of the Forktale。Austin。  new window
3.Lévi-Strauss, Claude(1978)。Myth and Meaning。Toronto。  new window
4.editors group、Lester, P. M.(2003)。Visual Communication - Images with Messages。Taipei:YehYeh。  new window
5.Schmitt, Bernd、Simonson, Alex、郭建中(1999)。大市場美學。新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追尋牛頓和歌德的腳步。臺北:牧村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汝倫(1988)。意義的探究。臺北:谷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陸志平、吳功正(19931100)。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erger, Arthur Asa、黃新生(1992)。媒介分析方法。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iske, John(1990)。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New York。  new window
11.Macdonell, Diane、陳墇津(1990)。言說的理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文潭(1997)。現代美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Fiske, John、張錦華(2007)。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Langer, Susanne K.、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2)。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De Saussure, Ferdinand、Baskin, Wade(1966)。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New York:McGraw-Hill。  new window
19.翁秀琪(198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謝章富(1996)。電視映象美學新論─攝影的內涵與形式。電視映象美學新論─攝影的內涵與形式。永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羅賓遜‧朱利安(1999)。美學地圖:美感與創意的驚奇之旅。美學地圖:美感與創意的驚奇之旅。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Volosinov, V. N.(1973)。Ma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a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