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略談莊子無為說與慧能禪宗三無論--以修養工夫、境界論為主
書刊名:中華佛學研究
作者:元鍾實
作者(外文):Won, Jong Sil
出版日期:2002
卷期:6
頁次:頁235-261
主題關鍵詞:莊子慧能無為三無修養工夫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08
  • 點閱點閱:86
儒、道、佛為中國三大哲學思想。東漢時期印度佛學傳入中國之後,經過與道儒互相吸收、排斥、融和的多層曲折的過程,終於重新創造出中國式佛教。中國佛學和老莊道學的關係特為密切。可以說佛教的中國化乃指老莊化。所謂禪宗即地道中國化的佛教。因此慧能南宗禪和莊子在思想結構及主要概念上具有極其類似和相通之處。但仍未免有分岐之處。就從存有論而言,莊子基本上肯定絕對本體之存在,即是本體無為;而慧能禪宗所謂「自性」即言自性空,亦即空性。此非言絕對本體,而是說宇宙本來沒有本質,也沒有本體。莊子之無為和慧能禪之三無(無念、無住、無相),就在工夫論和理想境界上,也具有非常類似的關係,但是又有顯然不同之處。嚴密來言,莊子無為之境界乃對境有所執著,此處反而更接近乎看心看境之北宗有相禪,而不同乎慧能無相禪;至慧能南禪所提出「無相」境界,即連執境著相也都徹底打破了。此即慧能所謂「無相」。總言之,《莊子.內篇》中之修養工夫論和人生境界論,非常深入地、具體地影響到中國禪宗思想之成立。
學位論文
1.元鍾實(1995)。慧能禪思想(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弼。道德真經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河上公。老子章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竺道生。涅槃經集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竺道生。妙法蓮華經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釋慧皎。高僧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法海。南宗頓教最上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袓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慧能、郭朋(1987)。壇經。問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道宣。續高僧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元康。肇論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贊寧。宋高僧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宗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慶藩(1982)。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先謙(1987)。莊子集解。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嚴靈峰(1970)。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嚴靈峰(1973)。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嚴靈峰(1968)。莊子章句新編。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鼓應(1998)。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鼓應(1983)。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余培林(1985)。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惠南(1981)。佛學的革命--六祖壇經。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怡(1992)。襌與老莊。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小躍(1993)。禪與老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傅偉勳(1990)。從傳統到現代。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傅偉勳(1992)。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印順(1992)。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錦鋐(1985)。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勞思光(1986)。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嚴靈峰(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賴永海(1990)。中國佛性論。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嚴靈峰(1972)。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惠南(1993)。惠能。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方立天(1991)。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牟宗三(1982)。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方東美(1984)。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恆清(1997)。佛性思想。東大圖書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呂澂(1982)。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呂澂(1982)。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釋印順(198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印順(1992)。如來藏之研究。正聞。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老聃、朱謙之(1984)。老子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海燕(1996)。先秦無為說述論。中國哲學。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