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之修道觀研究
作者:卓玉芳
作者(外文):Yu-Fang Cho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劉錦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華嚴經入法界品修道觀舉果勸修六相十玄門HuaYen SutraGandhavyahaMonastic PerspectiveAdviseSix phaseTen mysteriou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最早的單行本被龍樹菩薩以《不可思議解脫經》記載於《大智度論》中,而傳入中國的《華嚴經》主要版本中,〈入法界品〉是六十卷《華嚴經》的第三十四品;而八十卷《華嚴經》則是在第三十九品;另有四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它的內題又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華嚴宗將《華嚴經》以修道次第「信、解、行、證」分科全部經文,而〈入法界品〉全品屬「依人證入成德分」,是證的部份。易言之,善財童子遍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的修道過程,是極重要的實踐哲學展現。然而,〈入法界品〉當中的五十三參經文並沒有編立修證階位,此是由華嚴祖師於註釋當中將階位匯入,並且一直沿續至今。如此看似有明確修道步驟,卻令欲實修體證者疑惑:到底修學佛法,應具備何種態度?應如何成為清淨法器?而真善知識面貌為何?他們身在何方?如何追尋?乃至彼所證境界,代表什麼奧義?
本論文即以能修之人、能證之智、能化之主、所證之境四個主軸,探討〈入法界品〉之修道觀。聚焦而深入地論述此「人」是指具普賢行願的大心凡夫,而「能證之智」是所發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次,以華嚴宗所創建的六相圓融探究真善知識之全貌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圓融無礙者。又以十玄門為進路,分析五十三位善知識所證之境,皆是具足十玄門之圓融無礙、一真法界;他們皆是海印三昧所出,並沒有五十三個階位的高下之分。而此研究成果,在證明諸位真善知識所要展現的正是對善財的「舉果勸樂生信分」,其重點並不在於善知識之階位。易言之,求道者對善知識、對佛法的「信心」,貫穿整個〈入法界品〉的修道過程。因為堅固的信心,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以及無量無邊的修道障礙,所以《華嚴經》說:初發心即等同正覺。
一、古籍傳統文獻

(一)經(以《大正藏》冊數、號數排序)
《雜阿含經》,《大正藏》冊2,第0099號。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第0223號。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第0278號。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第0279號。
《佛說兜沙經》,《大正藏》冊10,第0280號。
《十住經》,《大正藏》冊10,第0286號。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第0293號。
《佛說羅摩伽經》,《大正藏》冊10,第0294號。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大正藏》冊10,第0295號。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第0374號。

(二)論
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第1509號。
天親菩薩造、菩提流支等譯《十地經論》,《大正藏》冊26,第1522號。
彌勒菩薩說、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30,第1579號。
馬鳴菩薩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32,第1666號。

(三)文獻(以作者年代排序)
唐‧杜 順《華嚴五教止觀》,《大正藏》冊45,第1867號。
唐‧智 儼《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大正藏》冊35,第1732號。
唐‧智 儼《華嚴一乘十玄門》,《大正藏》冊45,第1868號。
唐‧智 儼《華嚴五十要問答》,《大正藏》冊45,第1869號。
唐‧智 儼《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冊45,第1870號。
唐‧法 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冊35,第1733號。
唐‧法 藏《華嚴經文義綱目》,《大正藏》冊35,第1734號。
唐‧法 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藏》冊44,第1846號。
唐‧法 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冊45,第1866號。
唐‧法 藏《華嚴經旨歸》,《大正藏》冊45,第1871號。
唐‧法 藏《華嚴策林》,《大正藏》冊45,第1872號。
唐‧法 藏《華嚴經義海百門》,《大正藏》冊45,第1875號。
唐‧法 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藏》冊45,第1876號。
唐‧法 藏《華嚴遊心法界記》,《大正藏》冊45,第1877號。
唐‧法 藏《華嚴發菩提心章》,《大正藏》冊45,第1878號。
唐‧法 藏撰、宋‧淨源述《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大正藏》冊45,第1880號。
唐‧法 藏《華嚴經傳記》,《大正藏》冊51,第2073號。
唐‧法 藏《華嚴經探玄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3年。
唐‧李通玄《新華嚴經論》,《大正藏》冊36,第1739號。
唐‧李通玄《略釋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大正藏》冊36,第1741號。
唐‧李通玄造論、釋志寧釐經合論《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卍新續藏》冊4,第223號。
唐‧澄 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冊35,第1735號。
唐‧澄 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冊36,第1736號。
唐‧澄 觀《大華嚴經略策》,《大正藏》冊36,第1737號。
唐‧澄 觀《法界玄鏡》,《大正藏》冊45,第1883號。
唐‧澄 觀《入法界品十八問答》,《卍新續藏》冊3,第218號。
唐‧澄 觀《華嚴經行願品疏》,《卍新續藏》冊5,第227號。
唐‧澄 觀《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卍新續藏》冊5,第227號。
唐‧澄 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卍新續藏》冊5,第231號。
唐‧澄 觀《華嚴經疏鈔玄談》,《卍新續藏》冊5,第232號。
唐‧澄 觀疏義、明‧憨山提挈《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卍新續藏》冊8,第240號。
唐‧澄 觀《三聖圓融觀門》,《卍新續藏》冊45,第1882號。
唐‧澄 觀《華嚴法界玄鏡》,《卍新續藏》冊45,第1883號。
唐‧宗 密《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科文》,《卍新續藏》冊5,第228號。
唐‧澄 觀撰別行疏、宗密述隨疏鈔《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卍新續藏》冊5,第229號。
唐‧宗 密《注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冊45,第1884號。
唐‧宗 密《原人論》,《大正藏》冊45,第1886號。
唐‧不 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大正藏》冊19,第1019號。
唐‧慧 苑《續華嚴略疏刊定記》,《卍新續藏》冊3,第221號。
宋‧戒 環《華嚴經要解》,《卍新續藏》冊8,第238號。
宋‧師 會、善熹述《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卍新續藏》冊58,第998號。
宋‧承 遷《華嚴經金師子章註》,《大正藏》冊45,第1881號。
宋‧延 壽《宗鏡錄》,《大正藏》冊48,第2016號。
元‧普 瑞《華嚴玄談會玄記》,《卍新續藏》冊8,第236號。
元‧念 常《佛祖歷代通載》,《卍新續藏》冊49,第2036號。
元‧覺 岸《釋氏稽古略》,《大正藏》冊49,第2037號。
明‧釋一如《明三藏法數》,《永樂北藏》冊181,經號1615,北京:永樂北藏整理委員會編(線裝書局),2000年。
清‧續 法《法界宗五祖略記》,《卍新續藏》冊77,第1530號。
清‧續 法《賢首五教儀科註》下冊,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5年。
清‧道 霈《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5年。
[新羅]義湘《法界圖記叢髓錄》,《大正藏》冊45,第1887B號。
[新羅]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大正藏》冊50,第2054號。

二、現代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冊,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9年。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公司,2005年。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下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朱文光《佛學研究導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公司,1989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公司,2006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吳汝鈞《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公司,頁2011年。
呂 澂《佛教研究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李世傑《中國歷代思想家》冊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公司,1999年。
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臺北:佛教出版社,2006年。
周玟觀《觀念與味道──中國思想文獻中的概念譬喻管窺》,臺北:萬卷樓圖書(股)公司,2016年。
胡順萍《華嚴世界的修行》,臺北:元華文創(股)公司,2017年。
胡順萍《華嚴經之成佛論:涵攝八十華嚴經之三十九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公司,200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
張曼濤編《華嚴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3》,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陳英善《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臺北:財團法人華嚴蓮社,2013年。
陳琪瑛《《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琪瑛《尋找善知識:《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12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楊政河《華嚴哲學研究》,臺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
楊維中《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劉貴傑《佛教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鄧克銘《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庭書苑,2007年。
釋月溪《大乘絕對論》,新北市:圓明出版社,2013年。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華雨集》冊5,新竹:正聞出版社,1993年。
釋見介《文殊菩薩小百科─開啟智慧的菩薩》,臺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4年。
釋恆清《佛性思想》,臺北:東大圖書(股)公司,2012年。
釋智諭《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臺北:西蓮淨苑,1990年。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冊7,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釋聖嚴《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釋夢參《華嚴經疏論導讀》,臺北: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釋賢度《華嚴學專題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1998年。
釋繼夢《《探玄記懸談》講記》冊4,新北市: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6年。
釋繼夢《華嚴宗哲學概要》,臺北:圓明出版社,1996年。
釋靄亭《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2014年。
[日]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華嚴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2003年。
[日]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
[日]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社,2004年。
[日]龜川教信著、印海譯《華嚴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
[日]鎌田茂雄、慈怡譯《華嚴經講話》,高雄: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12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周玟觀〈《華嚴疏鈔》之善財童子參學義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5年6月。
邱敏捷〈印順對〈入法界品〉之析論──文殊到普賢信仰發展之考察〉,《玄奘佛學研究》第27期, 2017年3月。
張文玲〈《華嚴經》 四十卷本中的勇猛菩薩行──兼參八十卷本〈離世間品〉〉,《法鼓佛學學報》第12期,2013年。
許鶴齡〈試闡佛教的品格教育──以善財五十三參之人文關懷與哲學向度為主軸〉,《哲學與文化》第37卷2期,2010年2月。
楊維中〈《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普門學報》第26期,2005年3月。
劉錦賢〈儒道釋三家鏡喻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42期,2017年12月。

四、日文期刊(以作者發表年代排序)

[日]山田亮賢〈華嚴の善知識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9卷第2號,1961年3月。
[日]馬場昌平〈入法界品における幻智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2卷第2號,1964年3月。
[日]木村清孝〈華嚴思想家と反道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7卷第2號,1969年3月。
[日]彦坂周〈華厳経入法界品と南インドの地名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1卷第2號,1993年3月。
[日]田口秀明〈『華厳経』「入法界品」における神変,加持について〉,《密教文化》第198期,1997年3月。
[日]木村清孝〈『華厳経』入法界品の性格と意義〉,《仏教文化》第37期,1997年12月。
[日]柴崎照和〈明恵における善財善知識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6卷第2號,1998年3月。
[日]小林圓照〈入法界品メーガ章における燃灯授記の影響〉,《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8卷第1號,1999年12月。
[日]田村智淳〈『華嚴經 入法界品』における「威神力」〉,《インドの文化と論理:戶崎宏正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2000年10月。
[日]小林圓照〈心敬重と異境教化:華嚴經入法界品‧彌伽章の一考察〉,《南都佛教》第79期,2000年10月。
[日]一色順心〈「入法界品」における慈悲と善知識〉,《日本仏教学会年報》通號72,2007年。
[日]鈴木貫太〈喜海作『善財五十五善知識行位抄』高山寺華厳行者の不安とその超克におけ〉,《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7卷第1號,2008年12月。

五、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吳硯熙《《華嚴經‧入法界品》之神變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孟雙雙《略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對菩薩行的詮釋》,中國:陜西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秀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會歸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鴻年《《華嚴經‧入法界品》敘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洪梅珍《李通玄及其華嚴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張文玲《菩薩勇猛特質之探討──以《華嚴經》四十卷本為主》, 臺北: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瑞熏《從「意義治療」觀點論「普賢行」之意涵──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主》,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溫美惠《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戴蘭琪《《華嚴經‧入法界品》思想內涵與現代詮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