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重生與蛻變--二十年來臺灣膠彩畫研究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呂桂賓
作者(外文):Lu, Kuei-ping
出版日期:2005
卷期:59
頁次:頁37-43
主題關鍵詞:臺灣膠彩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6
  • 點閱點閱:28
期刊論文
1.詹前裕(20040100)。臺灣膠彩畫教育的現況與展望。臺灣美術,55,4-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繼生(20020100)。真實性的問題--日治時期臺灣日本畫/東洋畫的地方色彩。藝術家,54(1)=320,322-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禎祥。「臺展三少年」與臺灣膠湘畫的黃金時代。現代美術,26,15-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禎祥(19891000)。膠彩畫的發展與「臺展三少年」。藝術家,29(5)=173,263-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禎祥、黃冬富(19891000)。臺灣膠彩畫的歷史發展。臺灣美術,2(2)=6,19-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雪芳(197702)。為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膠彩畫。雄獅美術,72,45-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柏亭(198903)。臺灣東洋畫的興起與臺、府展。藝術學,3,9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詹前裕(19890400)。從丹青到膠彩。臺灣美術,1(4)=4,1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郭繼生(1996)。美術與文化政治:臺灣的「日本畫」/ 「東洋畫」/ 「膠彩畫」,1895-1983。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282-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浦思棠(1995)。從宋朝院體畫與日本畫的關係看二十世紀日本膠彩畫傳到臺灣的歷史範例。膠彩畫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臺灣省立美術館。129-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瑾瑗(1995)。木下靜涯(1887-1988)與臺灣近代畫壇--以臺展、府展的東洋畫部為中心。膠彩畫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臺灣省立美術館。46-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瑾瑗(2001)。臺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臺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美術館(編) 。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3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惠美(2003)。日本浮世繪美人畫對「陳進」膠彩畫風之影響(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冬富(1985)。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國畫部門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美芳(1998)。日治時期台灣東洋畫家的女性題材畫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榮南(2002)。日治時期台灣女性東洋畫家之女性特質論述(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進發(19930000)。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里法(1992)。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行恭。日據時期臺灣美術檔案(貮)臺展、府展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王行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世昱(2003)。媒材篇--膠彩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淑玲(200007)。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田麗卿(1993)。閨秀.時代.陳進。臺北市:雄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廖瑾瑗(200007)。鄉原古統與木下靜涯。臺灣東洋畫探源。北美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娟英(200007)。臺展時期東洋畫的地方色彩。臺灣東洋畫探源。北美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