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原住民族「知識分子」汪明輝的思想研究
書刊名:南臺應用日語學報
作者:川路祥代
作者(外文):Kawaji, Sachiyo
出版日期:2005
卷期:5
頁次:頁67-87
主題關鍵詞:汪明輝ツォウ族台湾原住民族思想研究自治運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5
  • 點閱點閱:14
期刊論文
1.(1996)。鄒族文教基金會組織概況暨董事簡介。鄒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7)。鄉內小型選薦會議推選浦忠誠、汪豐富為鄒委員人選。鄒訊,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7)。發現鄒族傳統及現代之美:落實到部落未來文化的再發展與產業推廣。鄒訊,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9)。基金會董事長改選汪明輝當選第一任正式董事長。鄒訊,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汪立華(1986)。面對「吳鳳的故事」我們應有的態度。北曹,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明輝(1987)。大家事大家談--新山村計劃工作有感。鄒季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汪明輝(1987)。鄒族青年如何適應急速轉變的社會。鄒季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汪明輝(1987)。山地解嚴的第—步。鄒季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汪明輝(1996)。我們正在寫歷史。鄒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汪明輝(1997)。再現鄒族之美的理念與意義。鄒訊,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汪明輝(1998)。我有個夢。鄒訊,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簡妤儒(2003)。鄒族文化內造運動的推手--汪明輝。張老師月刊,3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汪明輝(19991100)。臺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1,83-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嵩山(19970900)。集體知識與文化重構:阿里山鄒人當代社會實踐之意義。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2,141-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汪明輝(2004)。原住民族教育的解殖與建構:理論與實踐。阿里山鄉達邦國小建校一百周年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汪明輝(1998)。鄒:一個建構中的族群。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1-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汪明輝(2002)。鄒族之民族發展--一個臺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淑媛(1998)。台灣原住民學術菁英的教育歷程與族群適應(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明輝(1990)。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阿里山鄉公所(2001)。阿里山鄉志。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艾德華.薩依德、單德興(2004)。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嵩山(1990)。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ooks, Bell(1990)。Yearn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Boston, MA:South End Press。  new window
5.王嵩山(19950000)。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93)。阿里山鄒族首屆「鄒是座談會」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6)。第三屆鄒是會議:主體性的建構,達邦:鄒族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7)。1997年第五屆鄒是會議記實再思鄒的「教育文化、土地經濟、社會福利」,達邦:鄒族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8)。第六屆鄒是會議記實,達邦:鄒族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汪明輝(19990906)。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篇先生建言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浦忠成(1993)。一場睽違已久的聚會。鄒是座談會番仔:土地、語言與生活的對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