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奧林匹克精神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書刊名:東師體育
作者:張凱翔簡宏益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7
頁次:頁25-32
主題關鍵詞:體育教學奧林匹克精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0
  • 點閱點閱:58
期刊論文
1.孔繁敏、李岩(2004)。在大學中實施奧林匹克教育的調查與思考。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4),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柯莉(2006)。談奧林匹克運動與人文精神。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6(1),5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建得、洪睿聲(200406)。奧林匹克精神與教育。大專體育,72,58-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武、羅建萍(2005)。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價値與我國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培養的思考。南京財經大學學報,4(134),93-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文浩、隋新城、邱旭東(2006)。論奧林匹克運動與學校教育。西安文理學院學報,9(3),86-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歐陽柳青、楊梅(2005)。奧林匹克教育與中國大學生體育教育。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2),66-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道治(2008)。奧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價値及傳播途徑研究。十堰職業技術學年報,21(4),102-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秀珍、顧曉雲(20070300)。課程改革新視野--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47-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德祥、謝龍卿(20040400)。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湯銘新、劉有德(2006)。奧林匹克運動會教育價值觀。台北市: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复嘉、林美香(2007)。德.顧拜旦(1863-1937)與奧運復興運動(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采珂(1999)。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進枰(2002)。古柏坦的奧林匹克思想析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雅惠(2000)。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永宏(1999)。國小運動員與非運動員道德判斷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良志(2006)。青少年運動員與非運動員日常生活與運動情境道德判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孔繁敏(2005)。奧林匹克文化研究。北京市:人民體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體育司(1998)。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資料處理--常模研究。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元民(2005)。體育史。臺北市:品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和成(1984)。奧林匹克精神。臺北:健行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銘新(1996)。奧運百週年發展史。臺北市: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Jewett, A. E.、Bain, L. L.、Ennis, C. D.(1995)。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Dubuque, IA。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redemmeier, B. J.、Shields, D. L.(1993)。Moral Psychology in the Context of Sport。Handbook of Research in Psychology。New York:Macmilla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