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貝神祭樂舞復振與族群認同再現--以桃源鄉Hla'alua為中心(1993~2003)
書刊名:文史臺灣學報
作者:林曜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Yao-tu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2
頁次:頁103-143
主題關鍵詞:南鄒族復振運動貝神祭族群認同Hla'aluaMiatungusuIdentityRitualRevital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3)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8
  • 點閱點閱:133
期刊論文
1.林曜同(20051200)。建構與分類:「南鄒族」Kanakanavu的族屬論述。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4,97-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嵩山(19970900)。集體知識與文化重構:阿里山鄒人當代社會實踐之意義。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2,141-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衛惠林(1950)。曹族三族群的氏族組織。文獻專刊,1(4),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而未(1960)。臺灣鄒族的最大祭典。恆毅,9(8),3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斌雄(19690900)。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8,67-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玲玲(1986)。鄒族豐年祭Mayasvi。山地文化,8,19-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淵東一(1953)。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民族學研究,18(1/2),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謝世忠(19921200)。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8,113-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慧端(19950600)。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54-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曜同(2009)。試論鄒族民族議會與想像共同體。第四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99-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繼昌(2006)。認同與文化:台灣原住民之研究。歷史、文化與族群: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臺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97-3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明輝(1998)。鄒:一個建構中的族群。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1-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郭基鼎(2008)。Hla'alua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以桃源鄉高中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建戎(2004)。臺灣南鄒沙阿魯阿族社會文化之研究--以高雄縣桃源鄉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曜同(2007)。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族群認同之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曜同(199506)。曹族堪卡那福群家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小島由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佐山融吉、余萬居(1915)。蕃族調查報告書--曹族。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曜同、葉家寧(2002)。第五章沙阿魯阿族 , 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懿琳、黃叔璥(2004)。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Torii, R.(1910)。Studes Anthropologique, Les Aborigenes de Formose。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紀要。東京:東京帝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黃文新(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伊能嘉矩、粟野伝之丞(1900)。台湾蕃人事情。台湾総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Pickring, W. A.(1993)。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new window
10.Asai, Erin(1936)。A Study of the Yami Language: An Indonesian Language Spoken on Botel Tobago Island。Leiden。  new window
11.吳榮順(2001)。南部鄒族民歌。臺北:風潮唱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巴蘇亞‧博伊哲努(1993)。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壬癸、石磊(19990000)。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六十七、范咸(200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依憂樹.博伊哲努(1996)。臺灣鄒族生活智慧。臺北市:常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謝繼昌、王長華、葉家寧、林曜同(2002)。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岡山: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董同龢(1964)。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Tsou Language, Formosa。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18.王嵩山(1990)。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奇祿(1981)。民族與文化。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嵩山(19950000)。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Ferrell, Raleigh(1969)。Taiwan Aboriginal Groups: Problems i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new window
23.小川尚義、淺井惠倫(1935)。原語による臺湾高砂族傳說集。臺北:臺北帝國大學語言學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Mabuchi, T.(1974)。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 Tribes of Formosa。Ethnology of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Taipei:The Oriental Culture Service。  new window
25.Geertz, Clifford(1973)。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 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New York:Basic Book。  new window
其他
1.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2003)。迷霧中的貝神--南鄒沙阿魯阿族群樂舞演出手冊,臺北: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Keyes, Charles F.(1981)。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Ethnic Chang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2.中村孝治、吳密察、許賢瑤(1997)。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 (下卷) : 社會、文化。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Nagata, Judith A.(1981)。In Defens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Changing Myths and Charters of Malay Identity。Ethnic Change。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