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歷史的寄存:施叔青《三世人》中的身/物
書刊名:文史臺灣學報
作者:沈曼菱
作者(外文):Shen, Man-li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6
頁次:頁101-124
主題關鍵詞:物質懷舊謄寫檔案歷史書寫MaterialNostalgiaPalimpsestArchiveHistorio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1
  • 點閱點閱:83
期刊論文
1.林克明(20091200)。檔案夢:從《最好的時光》之〈戀愛夢〉中的一個音樂錯置論德希達的檔案熱。文化研究,9,45-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芳玫(20091100)。文學與歷史:分析[施叔青著]《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文史臺灣學報,1,181-2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瑞芬(20050600)。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亮雅(20100600)。施叔青《行過洛津》中的歷史書寫與鄉土想像。中外文學,39(2)=429,9-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芳玫(20071000)。地表的圖紋與身體的圖紋--《行過洛津》的身份地理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259-2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建忠(2009)。台灣歷史小說研究芻議:關於研究史、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反思。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春暉。10-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errida, Jacques(1995)。Mai d'Archive: une impression freudienne。Paris:Galilee。  new window
2.鄭鴻生(2010)。旗袍、洋裝與台灣衫--台灣服飾的百年影像。超克「現代」.上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詹明信、唐小兵(1998)。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叔青(2003)。行過洛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叔青(2010)。三世人。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張君玫(20060800)。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errida, Jacques、Prenowitz, Eric(1996)。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s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8.Brooker, Peter、王志弘、李根芳(2004)。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施叔青(2008)。風前塵埃。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oucault, Michel、王德威(1993)。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建忠(200704)。歷史敘事與想像(不)共同體:論兩岸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判話語。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台北:文建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亮雅(2007)。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