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本生故事的善財童子對於亞洲文藝影響之初探:兼談中國此類造像藝術未發展之成因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陳俊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un-chi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3
頁次:頁259-297
主題關鍵詞:善財童子善財王子悅意女部派佛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8
  • 點閱點閱:33
善財童子為佛教中特定人物之尊名,具有特殊意義的身分地位,在大乘與小乘經典中均有其記錄,但二者關於善財童子的記載,卻顯得有所差異。目前小乘地區所盛行的母題為本生故事,此處善財為王子身分,稱為「善財王子」,故事傳達出菩薩行的「六度」意涵。至於大乘中善財童子,乃出生富貴家庭的男孩,稱為「善財童子」,主要依據《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而來,呈現出善財童子參訪五十四位善知識,最後圓滿佛道的情形。於本生故事中關於善財王子的記錄,主要出現在《大事》、《六度集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等,其內容傳達出善財王子與悅意女的愛情故事。本文所關注焦點為本生故事的善財王子是如何發展出來?與其對於亞洲的文化藝術有何影響力?經過本文探討後得知,在早期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最早輯入本生故事為大眾部的說出世部《大事》聖典中,而後其他部派教團又出現《六度集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等,其中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表現的題材較為成熟,其影響也相對較大。善財王子與悅意女的故事,在亞洲文化藝術發展方面,其域性甚廣,對於印尼的婆羅浮屠雕刻、中國傳奇小說、西域于闐的韻文詩歌、東南亞戲曲詩歌等,都產生影響力。反映出此主題表現,曾在亞洲許多地方受到歡迎,留下不可抹滅的歷史紀錄。但甚為可惜,關於本生故事中的善財母題,在中國並未產生造像藝術,為何如此?這與中國大乘的思維,以及受到儒家文化束縛有關,但中國佛教的「善財」語彙,受到《華嚴經》系統的影響,專指〈入法界品〉中參訪求道的男主角,至於本生故事中的「善財」則不受重視,故被埋沒於浩瀚的佛典之中。此外,本生故事中的善財王子題材,本身較不易發揮出「大悲」的思想,本質上為男女愛情色彩濃厚,使得其逐漸轉向民間文學發展。
期刊論文
1.水野弘元、香光書鄉編譯組(20021220)。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香光莊嚴,72,84-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俊吉(20120600)。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書畫藝術學刊,12,355-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ailey H. W.(196610)。The Sudhana Poem of ddhiprabhāva。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29(3),506-532。  new window
4.Foucher, M. A.(1909)。Notes d'archéologie bouddhique。Bulletin de l'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9,9-18。  new window
5.王青(200402)。天鵝處女型故事淵源再探:兼談《召樹屯》的情節來源及其流播渠道。民族文學研究,2004(1)=92,5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青(2005)。句道興《搜神記》與天鵝處女型故事。敦煌研究,2005(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之清(200408)。雲南傣族與小乘佛教。宗教學研究,2004(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悅(201010)。傣族的歷史文化與戲劇藝術。文史知識,2010(10)=3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東方既曉(198902)。《召樹屯》《朗退罕》淵源新證。雲南社會科學,1989(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康保成(2002)。藏戲傳統劇目的佛教淵源新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3)=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明(200301)。西域出土文獻與印度古典文學研究。文獻,2003(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守華(199706)。「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國原型及其世界影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守華(200411)。一個佛經故事的傳譯與蛻化:也說《善財與悅意》和《諾桑王子》。民族文學研究,2006(4)=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蔡小晃(2004)。神聖與世俗:傣族的「聽經」風俗。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特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筱筠(200104)。佛教故事與傣族《召樹屯》故事淵源。雲南社會科學,2001(2)=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筱筠(200108)。貝葉經與傣族《召樹屯》故事不同版本之關係。民族文學研究,2001(3)=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筱筠(200309)。藏族《諾桑王子》故事的印度淵源考。思想戰線,29(5)=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瓔秦(2012)。《六度集經》菩薩行敘事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佩玫(2005)。《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桑大鵬(2007)。三種《華嚴》及其經典闡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釋印順(2009)。印度佛教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闍那崛多(1990)。佛本行集經。大正藏。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求那跋陀羅。過去現在因果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平川彰、莊崑木(2002)。印度佛教史。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慧琪(1994)。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Kopheb, B.、高長榮(1981)。泰國文學簡史。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國家圖書館編、任繼愈(2007)。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Emmerick, R. E.(1979)。A guide to the literature of Khotan。Tokyo:Reiyukai Library。  new window
11.田枝幹宏、伊東照司(1998)。ボロブドール。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佐々木教悟、釋達和(2006)。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宮治昭(2004)。仏像学入門:ほとけたちのルーツを探る。東京都:春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四代(2000)。詩性的智慧:雲南民族文學。崑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1988)。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虛領(2004)。東南亞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玲(2012)。華嚴十地修行體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田書(1998)。中國佛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常任俠(2005)。印度與東南亞美術發展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惟善(2011)。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以梵文《具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士強(2000)。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敦煌研究院主編(2003)。敦煌石窟全集:本生因緣故事畫卷。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華正書局編輯部(1991)。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鄧惠伯(2005)。亞洲美術史。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羅林(2001)。中國文學史講義。臺北:鼎茂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釋印順(200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釋印順(2002)。原始佛教聖典集成。新竹: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釋印順(2006)。印度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康僧會(1924)。六度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支謙(1924)。佛說九色鹿經。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佚名(1924)。佛說菩薩睒子經。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聖堅(1924)。太子須大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聖堅(1924)。說睒子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佛馱跋陀羅(1924)。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干寶(1996)。搜神記。新譯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實叉難陀。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般若。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義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十三、卷十四。大正新脩大藏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句道興(1924)。搜神記。敦煌零拾。羅振玉自印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ailey H. W.、許章真(1989)。中亞佛教時期的講說故事。西域與佛教文史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釋如源(1999)。有部菩薩行之探微:以四波羅蜜多之成立為主的研究。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