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食事、記憶與屏東在地性建構--談周芬伶散文的飲食書寫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余昭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 Chao-we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3
頁次:頁227-252
主題關鍵詞:市井性在地性周芬伶記憶飲食文學Local studiesRegionalismFen-ling ChouRecollectionDiet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8
  • 點閱點閱:103
期刊論文
1.吳鳴(19890500)。透明的自傳散文--試評周芬伶《花房之歌》。文訊,4=43,4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美華(20081200)。周芬伶私散文中之女性生命經驗。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7,69-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雅歆(20110600)。《天涯海角》與《母系銀河》的「父系」「母系」追索--兼論散文的「歷史/家族」書寫。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2,273-3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惠珊(20070600)。纖細與狂暴--周芬伶散文中的疾病書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5,109-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傳康(1994)。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域分化和發展趨勢。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研討會。台北市: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36-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明德(1994)。臺灣美食鳥瞰。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歐陽鍾玲(1999)。國小鄉土地理教學:孩童鄉土意識的形成與範圍的認定。臺北:臺灣師大地理系。13-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姿蓉(2010)。承繼與開創--周芬伶女性散文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美華(2008)。周芬伶私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淑郁(2007)。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惠椀(2009)。80年代以來臺灣飲食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雅瓊(2010)。鄉情、國史、世界觀--論林文月、蔡珠兒及李昂的女性跨國飲食書寫(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汶惠(1999)。台灣當代女性作家飲食散文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怡穎(2010)。周芬伶及其家族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耀焜(2005)。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益珠(2007)。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巍騰(2009)。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1949-2008)(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淑娟(2007)。臺灣飲食散文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賴孟潔(2006)。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蘇鵲翹(2007)。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芬伶(2006)。紫蓮之歌。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芬伶(2009)。青春一條街。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ooks, Bell(1999)。選擇邊緣作為基進開放的空間。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oi, Toril、王亦婷(200509)。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芬伶(1995)。熱夜。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芬伶(2011)。蘭花辭。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白靈等(2002)。2000年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曉風(2002)。九十年散文選.編輯報告。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ooks, Bell(1990)。Choosing the Margin as a Space of Radical Openness。Yearnings: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Boston:South End Press。  new window
10.貝爾.胡克斯。選擇邊緣作為基進開放的空間。渴望:種族、性別及文化政治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伊莎貝.阿言德、張定綺(2009)。春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屏東縣文獻委員會(1966)。屏東縣志。屏東:兄弟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Jean-Anthelme Brillal, Savrin、敦一夫、傅麗娜(2006)。廚房裡的哲學家。臺北:百善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梁實秋(1986)。雅舍談吃。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Freud, Sigmund、張喚民、陳偉奇(1987)。弗洛伊德論美文選。上海: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ourassa, Steven C.、彭鋒(2008)。景觀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芬伶(2000)。戀物人語。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芬伶(2002)。汝色。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芬伶(1985)。絕美。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Vroon, Piet A.、van Amerongen, Anton、de Vries, Hans、洪慧娟(2001)。嗅覺符碼:記憶和欲望的語言。台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康(200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的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城邦分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正祥(1997)。臺北市誌。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芬伶(2005)。母系銀河。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Fiske, John、陳正國(1993)。瞭解庶民文化。臺北:萬象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艾德蒙.李區、黃道琳(1998)。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父。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周芬伶(1989)。花房之歌。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芬伶(1992)。閣樓上的女子。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Ackerman, Diane、莊安祺(2004)。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郭大玄(2009)。臺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何寄澎(2003)。當代臺灣散文的蛻變:以八○、九○年代為焦點的考察。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評論卷。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red, Allan、許坤榮(199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